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 题号:23813102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海洋(节选)

①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建设数字海洋,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地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合理化。

②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空间观测。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海面观测和海底观测,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二是信息网格集成。数字海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三是知识综合应用。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求和应用不尽相同。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不同用户既可以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③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1.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有关海洋世界的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虚拟海洋世界。
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海洋世界的状况。
2.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进行数据采集。
B.通过信息网格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
C.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
D.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和各家共用。
3.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然,哪有音乐家不懂音乐之理!可我真是常常为这个问题所困惑。似乎在音乐的旅途上跋涉得越长、越久,就反而对音乐的定义越朦胧、越糊涂。特别是当一些理论家提着冷冰冰的解剖刀分析音乐(如什么是奏鸣曲,什么是变奏曲,什么是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时,我就更觉得音乐顿时变得僵硬、枯干和不可亲近了。其实,音乐就在这里,就在你心中!

乐为心声。这是音乐最神奇的魅力。音乐,它可以像雷电一样,一闪间劈开你的心扉,让你的心颤抖,让你的心翻腾,让你的心苞绽开朵朵鲜花。音乐,它可以捕捉到一些快乐的影子、悲伤的痕迹;听到严酷的命运之门被沉重地敲响;嗅到从绿色田野上飘来的幽香……”(朱俊:《仰视音乐》)1981年我去美国回访小提琴大师斯特恩时,特地送了他一幅摘自《乐记》的条幅:情动于中而形于声。这个中国古训递给了我们一把解开音乐之谜的钥匙——那就是情。有了真情,才有美乐。

乐为多声。音乐是一个缤纷多彩的音响万花筒,它是一种宽容的艺术,一种包涵量特别大的艺术。特别是作为一个二十世纪的现代人,我们不能只用一只耳朵听一种音乐,而是应该竖起三只耳朵来听三种不同的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现代音乐……

乐为无声。无声者,无言之声也!它从无中生有,生出一个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生出一串无边无际的奇思妙想。听音乐时,可以感受着它无限的美妙无穷的魅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孙薇:《音乐的魅力》)。无限,是音乐又一神奇的魅力。意大利现代诗人翁加雷蒂有一句有名的短诗:我用无垠/把我照亮。无垠就是无限,无限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这个境界唯有你心中才有——因此,音乐就在你心中!

(节选自陈刚《音乐就在你心中》节选)

(1)根据课文的叙述,作者认为的音乐到底是什么呢?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
(2)“情动于中而形于声”怎样理解?什么是中?什么是声?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说过:“不论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还是现代音乐,只要是好音乐我就全爱听!”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你一定有自己喜爱的歌曲或乐曲,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爱的理由。
2024-07-27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至少在夏商周时期就有城市了。但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如齐国的首都临淄。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有7万户。仅以现代一户3口的最低标准来算,总人口也达到了21万。从史料上看,古代城管除负责环卫、拆违章建筑、禁止占道经营外,还得防火缉盗;有的还有管理市场物价、维持公平交易和社会治安的义务,兼有现代公安、消防、工商、物价、税务等部门职能,是真正的综合执法,权力也比现代城管大。

古代的城管队员叫法不少,或称,或称,还有称市吏”“监市等等。但在事实上,古代并没有现代城管局这样的专职机构,自然也无城管队员一说。古代早期城管常由士兵充当。在北宋的都城开封,朝廷便设有相当于现代街道城管队的街道司,并相应成立了由500名兵士组成的执法队伍,以保持开封的正常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明代的北京,由相当于今北京卫戍区或武装警察部队的五城兵马司来承担现代城管局的大部分职能。清代的北京,还专设了督理街道衙门,主要负责外城的街道管理、民房修建等。破坏公用设施、侵占下水道等不良行为,都是督理街道衙门的执法对象。到了晚清,西方的一套城管制度被引入中国,由警察承担起了现代城管的工作。

在古代,现代城管的两大难题——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同样十分突出,且历代不绝,古代城管也为此伤透脑筋。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不少商户为了扩大经营面积,非要在门面(正铺)外多占一块(偏铺)。在李显(唐中宗)当皇帝时的景龙年间,朝廷不得不以敕令的形式,发布了一则当时的最高城管通知:两京市场上各行业,凡自有正铺者,不得在铺前再建造偏铺。宋代称占道经营为侵街,为了防止侵街行为的发生,宋代城管想出了一个法子,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标记出范围。这与现代街道画线一样,一旦超出就要被制止,当时的城管队会经常检查是否有人侵街。到明清,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违建更突出。

《唐律》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即摆摊设点至少要远离政府办公地30米,也不能离民房太近,要在15以外,由监市负责督管。对占道经营有严厉的惩罚: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令复故。挨打后,还得恢复原状。《宋刑统》也有规定: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对乱倒垃圾、影响环境卫生也有规定:其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把尿屎垃圾弄到街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不只当事人倒霉,连城管队长都跟着挨杖打。宋仁宗在搞城管方面颇有创意,他在要求开封府官员强拆违章的同时,特别指示相当于现代司法机关法院的左、右军巡院,配合开封城管行动,惩治侵街者。明代对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以及在禁区内摆摊设点、取土作坯、随地大小便等行为,也一律问罪,涉事者要被强行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即所谓枷号一个月发落。撒泡尿也要遭受这么大的罪,这样的城管手段不可谓不狠!

1.下列有关古代“城管”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城管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
B.虽然古代没有“城管”这种叫法,但是现代城管的职能在古代常由相应的一些机构承担。
C.古代城管常由士兵充当,明清时换由警察承担这一任务。
D.宋代城管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现代城市管理者在街道上画线就完全来源于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最早的城市人口少、规模小,功能不完善,所以尚不需要专门的城管人员来管理。
B.一些令古人伤透脑筋的城市管理问题,同样也让现代城管部门头痛不已。
C.古代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屡禁不绝。
D.为防止“侵街”,避免随意违章搭建,宋仁宗曾集合多部门“综合执法”。
3.有关古代对城市管理方面的规定和措施,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摆摊在政府办公地30米以内者,要马上恢复原状,否则将会被“杖七十”。
B.宋代法律规定,只要有人破坏公共卫生,除当事人受罚外,“城管队长”也要挨打。
C.唐景龙年间,朝廷以敕令的形式,发布“城管通知”,禁止建造偏铺侵街。
D.明代规定,凡是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取土做坯、随地大小便者,都要被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民俗:立春的典故来源及相关民俗

①自秦以来,我国即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之始。这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虽然这和真正气候学意义上的春季还有很大差别。在气候学上讲,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为春季开始。在人们心中,春季天气转暖,万物复苏,到处生机勃勃,鸟儿从南归,春播耕种忙。

②立春又称打春开始的意思,每年24日或5日,当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于全国各地。

③立春日,晚七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旧俗立春日又称立春节,为民间传统节日。

④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就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图、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内容。

⑤立春要祭春神、祭太岁。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

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⑦《事物纪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难遇岁朝春民谚。

⑧鞭春牛,又称鞭土牛。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各地年画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间的吉祥图。

⑨立春必咬春,一个字,形象地画出了立春之日生动的食俗文化。咬春指的是立春日吃春饼、春盘、萝卜、五辛盘等节令食品,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1.下列关于“立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自秦以来,我国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之始,这和真正气候学意义上的春季有很大差别。
B.在气候学上讲,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为春季开始。
C.我国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但“立”的具体气候意义不显著,所以“立春”等节气不能适用于全国各地。
D.立春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每年2月4日或5日,当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A.八卦之一的“艮”的方向,是可于立春这一天晚七时仰望北斗七星斗柄所正指的东北方,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B.如果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
C.山东民间鞭春牛的意义,不再是送寒气,促春耕,而是有一定的巫术意义。
D.各地年画中全部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间的吉祥图。
3.下列各项对文章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开篇点出论证中心,“立春”。
B.第二段论证“四立”时采用了引用论证。
C.举周代设东堂迎春之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D.文章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介绍了立春的种种民俗。
2024-08-03更新 | 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