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时间不能倒流

①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时间和空间的不同之处。空间有上下、前后、左右三个维度,人们可以在空间的每一个维度中随意地游走;时间则不同,时间只有一个维度,而且时间是有方向的。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就可以知道,我们都只能从过去到未来,而不能从未来回到过去。

②一直有人幻想,在时间里,我们要是也能够像是在空间里一样,可以随意旅行就好了。既可以从过去到未来,又可以从未来到过去。2020年有一部很火的科幻电影叫作《信条》,主题就是时间旅行。电影里还有一段情节是一个人回到了过去,遇见了过去的自己,结果自己和自己打了起来。

③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真的可以进行时间旅行吗?

④以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科学理论来说,向未来这个方向的时间旅行是可能的,但是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则做不到。在20世纪之前,人们对于时空的认识还比较简单,认为所谓的空间,就像是一个空空荡荡的大盒子,而时间就像是在空间的每个位置都挂着一个钟表,无论你处于什么状态,在空间的什么位置,看到钟表所指示的时间都是一致的。这种时空观,就是所谓的经典力学的时空观。

⑤但是到了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了狭义相对论。这个理论把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结合了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所感知的时间,读取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俗称的钟慢尺缩效应——比如说,一个人如果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离开地球几年时间,然后再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返回地球,那么对于这个人来说,时间只流逝了几年,而对于地球来说,时间则可能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⑥可以说,通过相对快速的运动,这个人可以相比其他人更快地到达未来。虽然我们没有办法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但是我们每一次快速的运动,比如坐飞机,其实都相当于比其他人更快到达了未来,只不过这种时间旅行的效应太微弱,普通人根本察觉不到罢了。

⑦那么为什么没法进行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呢?原因就在于,科学家们发现,我们时空中的时间是有方向的,从过去到未来——这就是人们俗称的时间箭头。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科学理论来看,人没有办法逆转时间箭头的方向,只能是从过去到未来。时间究竟为什么有一个方向?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还不是很清楚,但是目前看来,有些人认为是一些物理学因素造成了时间单一的方向。比如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就在他的名著《时间简史》里提到了可能造成时间箭头存在的三个原因。第一,整个宇宙的发展是有一个方向的。我们的宇宙有一个开端,也就是在大约140亿年前发生的所谓宇宙大爆炸;整个宇宙从一个极其微小的尺度不断扩张,在大爆炸140亿年之后发展成为我们现在所能够观察到的宏大的宇宙,这个过程或许造成了时间具有单一的方向性。

⑧第二个原因,来自热力学。在热力学研究中,人们发现了一条规律,就是一个独立系统的混乱程度总是越来越大。用物理学的术语描述,就是熵值越来越大。简单地说,比如有一个没有人整理的房间,逐渐变得越来越乱,我们就可以说它的熵值越来越大,这也是具有方向性的。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人的心理因素,人的感觉也是从过去到未来,当然这种感觉,可能正是由前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⑨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时间箭头的存在,所以目前我们认为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是不可能的。时光不能倒流。但是,时间究竟是什么?我们对于时间本质的研究,可以说才刚刚开始。时间和空间真正的关系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能够存在?关于这些问题,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选自《知识博览报》2023421日)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不能说明“没法进行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一项是(     
A.利用“钟慢尺缩”效应,通过快速运动来实现时间旅行。
B.整个宇宙的发展过程可能造成了时间只能从过去到未来。
C.热力学角度看,一个独立系统的混乱程度总是越来越大。
D.依据目前所掌握的科学理论,人没有办法逆转时间箭头的方向。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史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里提到了造成时间箭头存在有三个原因。
B.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可以回到过去,遇见过去的自己。
C.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可能实现向“未来”这个方向的时间旅行。
D.目前,科学家都认为一些物理学因素造成了时间有一个方向。
3.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用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引出“时间旅行”的话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B.⑤段用对比论证来论述向“未来”这个方向的时间旅行是可能的。
C.⑧段举没有人整理的房间逐渐变得越来越乱的事例清晰解释了“熵值”越来越大现象。
D.文章用了“可能”“目前”“或许”等词语,体现了语言运用的严谨。
2024-01-3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黄金时代的天才诗人李白

李白名满天下的时代是公元8世纪。这是以开元、天宝盛世为标志的中国政治社会史上的黄金时代;同时,以李白、杜甫和王维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所以,李白是处在盛极千古的,既是国家民族的黄金时代,又是诗的黄金时代的交叉点上的。

李白的诗歌是我们民族对自己的文明充满自信,同时又视野开阔、意气飞扬的一种表达。李白出生于碎叶,幼时最原始的记忆是在西域少数民族地区。他从六岁到四川定居,二十五岁离开四川,一直在长江中下游漫游到四十岁。所以,李白是以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文明的气象,改造了盛唐的诗坛。

李白怎么样改造中原文坛的呢?以《把酒问月》为例: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这是别具风采的盛唐人的姿态。诗人借着酒兴,与月对话。对人生和宇宙的秘密进行哲理追问。但月亮是什么时候有的?无从作答。他问的是宇宙起源和生成的深层奥秘。这样的问题大概只有屈原的《天问》中出现过。诗人问月时,半含醉意,半呈天真,人和月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生命的浑融。所谓攀月不得,讲的是人和月远离。但月行随人,讲的却又是人和月相近。在这一攀一随的动作中,就包含着非常丰富、生动的生命感。唐朝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中国诗歌最美好、最透明的一种想象,跟月亮有关系。譬如,比李白大十一岁的张若虚写过一首乐府诗叫《春江花月夜》,诗人面对宇宙的苍茫空间,发出一种哲学的叩问。但李白的《把酒问月》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多了一点神话的想象和超越性。李商隐也写过《嫦娥》,李白比李商隐多了一些博大的、空明的对生命的质疑。所以李白的诗上承张若虚,下启李商隐,富于超越性和很强的主体性,创造了一种酒道和诗道、人道和天道相浑融的境界。

李白诗对盛唐气象的表达有他独特的美学方式。这集中体现在三点上:第一是醉态思维,第二是远游姿态,第三是明月情怀。李白以醉态把自己的精神体验调动和提升到摆脱一切世俗牵累的、自由创造的巅峰状态。他一生爱入游名山,以远游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把雄奇和明秀的山川作为自己辽阔、博大精神的载体。同时,他又用明月这个意象,引发人和宇宙之间的形而上对话。所以说,李白精神上的关键点是醉态思维、远游姿态和明月情怀。

(选自《新华文摘》)

1.下列对“李白是处在盛极千古的,既是国家民族的黄金时代,又是诗的黄金时代的交叉点上的“一句中的”黄金时代“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民族的“黄金时代”是指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
B.诗的“黄金时代”是指诗歌发展到唐朝处于鼎盛时期。
C.两个“黄金时代”指出李白当时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诗歌创作上都处在了最辉煌的顶点。
D.两个“黄金时代”是作者研究李白诗歌的两个坐标,研究理解李白的诗歌不能不顾及他所处时代的特殊性。
2.下列对“李白是以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文明的气象,改造了盛唐的诗坛”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诗歌更多的是边地少数民族的风气和气质的表现,而不是正宗的汉民族文化的代表。
B.李白的诗歌是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文明的气象共同孕育的结果,他为盛唐诗坛的开阔、雄放、豪壮这种新气象的出现作出了杰出贡献。
C.李白为了改造盛唐诗坛,借用的是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文明的气象。
D.李白以胡地风气、气质和长江的文明气象改造盛唐诗坛,体现了他的创造性和叛逆精神。
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乘着酒兴写作的《把酒问月》,借与月亮对话,表达了对人生和宇宙奥秘的哲理追问,表现了盛唐人的姿态。
B.李白《把酒问月》对宇宙起源和生成的深层奥秘的探问,来自屈原的《天问》。
C.唐人对月亮有特殊的感觉,很多诗人都以月亮为意象作诗,但是李白有其独特的风格。
D.李白诗歌的特点是以醉态来调动自己的精神体验,以远游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胸怀,用明月的意象,引发人和宇宙之间的形而上对话。
4.根据文章,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时的记忆给人打下很深的烙印,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B.中国人喜欢把月亮和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意象,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有关。
C.诗歌创作中诗人会继承前人的成就,但诗人的主体性和超越性更加重要。
D.李白的成功经验证明,要创作出高水准的诗歌,远游和赏月是必不可少的。
2024-01-3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三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

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③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④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词人继承了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⑤总的来说,李、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

(选自《人民日报》20191217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习惯通过诗歌来抒情言志,所以古诗是窥探先民情感倾向和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
B.唐诗宋词表达的内容是普通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故能流传至今,启发我们品味人生。
C.被公认的大诗人往往兼有远大的抱负和极高的才识,这体现了人品、文品并重的文学传统。
D.以辛弃疾为首的南宋词人继承并丰富了苏轼词中豪迈壮阔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切中肯綮,在逻辑上是步步推进的。
B.唐诗宋词的内容与现代人没有距离,这为现代人从唐诗宋词中汲取营养提供了可能。
C.文章主要论述了李、辛的作品对培养审美和提升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论点。
D.文章在论证中阐述唐诗宋词对今人有教育作用,彰显了立足当下的意义。
3.下列各项中,与原文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A.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B.唐诗宋词的作者都是“公认的大诗人”,内容比其他古籍更真实。
C.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
D.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对学者、对大众都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4.文中第②段画线句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道理论证B.事实论证C.比喻论证D.对比论证
2024-01-26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节选)

谢冕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喜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有负面影响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被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请写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2.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运用了       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方法。
3.请模仿“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的句式,另写一个句子。
4.第三自然段中谈到好的书籍有哪些价值?
5.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试以自己阅读经历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1-2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中职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三美”与园林美

汉字的神圣性以及汉字思维的诗意性、体悟性与审美性等特点,使汉字成为中华园林不可或缺的美学元素。

汉字是形、音、意紧密相连的集合体,具有萧启宏《汉字世界》总结的“字形藏理、字音通意、同形同宗、同音通意”的规律,所以,鲁迅先生称汉字形音意为“三美”。

汉字首先是一个视觉符号,悦目是汉字独具的魅力。汉字,“因物构思”“博采众美”,充分摄取了自然美的精英,凝结着大自然的万象纷呈,积淀着造化神秀,吞吐着自然伟力。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华园林艺术最高审美境界一致。

汉字书艺美与园林意境美互相依存、互渗互融,一笔一故事,一字一世界,如胶似膝,不分轩轾。南京随园之“随”,篆体字,顺从,任凭,反映了造园风格和园主人为人处世心态。

汉字属于表音性质的象形文字,也是负载着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语音含蕴着原初的文化信息,并与民族心理相联系,对先人的语音崇拜起着助推作用,形成一种特殊的听觉与心理反应模式、固定的联想取向。

园林中表达人类共同愿望时很多运用谐音取象。如“喜”用喜鹊登梅 (喜上眉梢) 表达。

园林中还常借助谐音将两个以上毫不相干的物象进行巧妙的组合建立起象征和被象征、符号形式和意义内涵以及彼此可以转换并能够相互说明的关系。如用鹿、鹤与大瓶组成“六合太平”、瓜和蝴蝶组合“瓜瓞连绵”、莲花和鱼组合“连年有余”。这类“谐音取象”以及同音近音的物象组成的意象,给情思一个载体,即诗的意象表达,成为情思的装饰、诗美的印证和一门渗透着汉民族智慧的艺术,如此,则使心造之虚境,化为诉至于人耳目之“实景”。而这些鲜活优美的“意象”出现在宅园中,寓瑞于日常生活,寓美于起居歌吟之中,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汉字“三美”与园林中的山水、建筑、植物等共同构成中华园林隽永的艺术美、意境美和意象美,在世界园林史上不仅独树一帜,而且无与伦比。

1.下列不属于中“谐音取象”的一项是(     
A.“耦园”之“耦”,用“耒”与“禺”联合表示夫妇共耕之意境美,赋予其无穷魅力。
B.“禄”,升官发财,用“十鹿(食禄)图”、鸡冠花加铜镜加爵(加官加爵)等表达。
C.“寿禄有余”用鹿和鱼组合表示,“百年和合”用荷花和盒子、百合、万年青组合表示。
D.“财”多用“鱼”(余)表达,如三鲤共头(多利聚头)、击磐双鲤(吉庆双利)等。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因为是形、音、意紧密相连的集合体,所以在中华园林美学元素之中不可或缺。
B.中华园林艺术“宛自天开”,汉字构字“博采众美”,二者之间最高审美境界是一致的。
C.谐音取象组成的意象,给了情思一个载体,使心造之虚境化为诉至于人耳目的“实景”。
D.汉字“三美”的融入,使得中华园林艺术之美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无与伦比。
6 . 某同学准备以“传中国精神,立时代脊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下列不适合作为素材的一项是(     
A.光不在强,有热则明。只要我的微弱的光能为国家再做点什么,能为家乡和祖先前的长明灯中添上一点油,吾愿足矣!——郭景坤
B.“我属牛,永远是一头核动力领域的拓荒牛。”“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言为心声,彭士禄院士用毕生心血诠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
C.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平稳“亲吻”祖国大地,圆满完成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任务。在这项万众瞩目而异常艰辛的任务背后,活跃着一群年轻科研工作者。
D.天下无纯粹之自由,亦无纯粹之不自由。——章炳麟
2024-01-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普通高校分类考试和对口升学文化素质测试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米洛的维纳斯

清冈卓行

我注视着米洛的维纳斯,一种奇怪的念头油然而生:为了这绝代妩媚,她必须失去双臂。

这尊雕像由帕罗斯出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据说是十九世纪初在来洛岛由农民意外地发掘到的。后被法国人买去,运至巴黎的卢浮宫。那时,维纳斯就已经把她的双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海中或陆地的什么地方了。不,更准确地说,是为了自身的美丽,她下意识地藏起了双臂。这样做也是为了顺利地跨越国界,为了更好地超越时代。

无疑,维纳斯所具有的高雅与丰满的高度和谐,令人叹为观止。她可以被称为美的一个典型。无论是容貌还是由胸部到腹部的曲线,或者是舒展的后背,无论你从什么角度观看,维纳斯的每一个部位都充满了几乎使人百看不厌的匀称的魅力。而与这些相比,你若稍加留神便不难发现:失去的双臂更笼罩着某种难以捕捉的神秘美的气氛。而所谓米洛的维纳斯的断臂复原方案,只会令我觉得扫兴、滑稽,而且荒诞透顶。当然,为了复原,一切的尝试都是合理的,由此可以客观地推断出失臂的原貌。

譬如,维纳斯的左手,或许正托着一只苹果,或许正撑着一根人形石柱,还可能正持盾执笏。不,也许与这些姿势都迥然不同,它表现了维纳斯沐浴前或出浴后略带羞涩的娇态。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实际上她并不是单人雕像,而是群雕中的一个,她的左手是否正搭在恋人的肩上呢?——人们似乎可以靠求证和想象来尝试各种复原方案。我查阅过与此有关的书籍,一边注视着书中的示意图,一边却被一种非常空虚的情绪所侵扰。因为无论选择哪种图像,如前所述,都不可能产生出比失去双臂更胜一筹的美。假如有一天真正的原形被发现,那原形又令我无可置疑地信服,那我大概会带着一种愤怒来否认这个真的原形。

另有一点也很有意思,为何维纳斯失去的是双臂而不是其他什么呢?倘若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恐怕我在此讲述的感想就不一定会产生。例如,假使维纳斯缺了眼睛,少了鼻子,或者是损坏了乳房,而双臂却完好地长在身上,那么,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呢?我不想在此讨论雕像中躯干部分的美学意义,而是想谈谈手臂,更确切地说是关注手在人类生存方面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手最深刻、最根本地暗示了什么呢?不消说,手的本质与手的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人与世界发生千变万化的联系,而手正是联系的一种手段。一位哲学家说机械是手的延长,这一比喻确实很精彩。一位文学家的回忆洋溢着初握恋人之手时的幸福感。米洛的维纳斯受到美术作品命运的摆布,她失去双臂,受到某种难以想象的嘲讽。反过来看,正是因为维纳斯失去了双臂,才奏响了对那双手的姿态进行各种想象的梦幻曲。

1.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为了这绝代妩媚,她必须失去双臂。
B.第二段作者提及“为了更好地超越时代”,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赞美她。
C.第四段“我查阅过与此有关的书籍,一边注视着书中的示意图,一边却被一种非常空虚的情绪所侵扰。有关的书籍”仅指美学、雕塑方面的书籍。
D.第五段中“恐怕我在此讲述的感想就不一定会产生”可以理解为维纳斯丧失了身体的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
2.对“假如有一天真正的原形被发现,那原形又令我无可置疑地信服,那我大概会带着一种愤怒来否认这个真的原形”中的“带着一种愤怒”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原形出现破坏了断臂维纳斯的神秘感。
B.作者对真正的原形出现无能为力而懊恼。
C.真正的原形出现扼杀了作者对断臂维纳斯的美好想象。
D.真正的原形出现破坏了作者对断臂维纳斯发自内心的爱的感动。
3.下列各项中与上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例如,假使维纳斯缺了眼睛,少了鼻子,或者是损坏了乳房,而双臂却完好地长在身上,那么,              
A.这尊维纳斯就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辉了。
B.这尊维纳斯兴许就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辉了。
C.这尊维纳斯又怎么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D.这尊维纳斯就不可能产生生命所具有的变幻不定的光辉了。
4.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精品应具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米洛的维纳斯失去了完好的双臂,她的整体美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B.艺术精品能超越时代和地域的限制,唤起人们心中美好的情感,米洛的维纳斯就是这样。
C.断臂的维纳斯能使人联想到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联想到生命的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因而具有变幻无穷的艺术魅力。
D.为米洛的维纳斯复原手臂的方案之所以倒人胃口,是因为失去双臂的维纳斯与双臂完好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存在质的差别,后者远不如前者。
2023-12-1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 年天津市高职院校春季招收中职毕业生统一考试语文真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语言有很多的心理功能,它本身就是一种释放,就是一种宣泄,就是一种追求心理平衡的手段。因为人有语言,他有一种倾诉的要求,他愿意使别人也知道一点自己的感受。契诃夫不是有一个小说嘛,马车夫太难过了,他的痛苦是没有别人愿意听他诉苦,所以他就把他所有的苦恼都讲给了那匹马。我还看过我很喜欢的美国小说家约翰·契佛的女儿苏珊·契佛写的回忆。她写道,在我小的时候,我爸爸告诉我,有什么特别不高兴的话,就到一个房间里去跪下来,祈祷一会儿。后来我大一点儿了,光祈祷解决不了问题了,父亲就告诉我,你心里有什么特别强烈的难过的事,你把它写出来,写出来以后,你就会好一点,感觉就会好受一点。精神分析治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引导病人,引导被精神分析的对象,把自己最不愿意讲的、把自己内心的隐痛、把自己包藏的东西讲出来。讲出来以后,他就好过多了。所以语言倾诉是人在精神上对自己进行安慰、进行抚慰、进行保护的一个手段。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社会不允许大家说出自己的心声,不能够让人们把自己心里的那些没有实现的东西,那些渴望、那些追求、那些梦、那些挫折吐露出来,那么这个社会想维持人们的一种平衡的、健康的心理会有多么困难。

(选自王蒙《语言的功能》)

1.下列关于语言有心理功能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释放,就是一种宣泄,就是一种追求心理平衡的手段。
B.一个社会允许大家说出自己的心声,就能使人产生思想,推进、改变思路。
C.人有语言,他有一种倾诉的要求,他愿意使别人也知道一点自己的感受。
D.语言倾诉是人在精神上对自己进行安慰、进行抚慰、进行保护的一个手段。
2.选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假设论证B.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C.引用论证       类比论证D.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3.下列不能证明语言有心理功能的事例是(     
A.李白仕途受挫时,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出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以此表达他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
B.契诃夫有一个小说写道,马车夫太难过了,他的痛苦是没有别人愿意听他诉苦,所以他就把他所有的苦恼都讲给了那匹马。
C.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祥林嫂总是反复地向别人诉说孩子被狼吃掉的悲惨故事。
D.“阿弥陀佛”是《西游记》中唐僧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来自梵语,当唐僧念着这些字的时候,就和佛相连,会感到平安,感到佛的力量会帮助他增强战胜恶魔的一种力量。
4.联系课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课文以语言的功用开头,以语言的功用结尾,前后呼应。
B.课文不仅是从哲理层面的全方位探讨,更是从社会文化功能的角度来谈。
C.课文从语言最基本的实用功能、生发和促进的功能、浪漫的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D.作为学术报告,本文突出的特点是在介绍自己的见解时,从观点到依据,大量地通过主观感受、切身体会来阐释。
2023-12-1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江苏跨地区职业学校单招二轮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能卫星

太阳能卫星的概念是美国科学家彼德·格拉泽于1968年提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能源部和航空航天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把利用太阳能与航天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随后,由于各种原因,这一研究工作停顿下来。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温室效应气体和气候变暖问题的忧虑,以及全世界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在太阳能利用及航天技术研究的长足进展,美国航空航天局投入巨资,在许多企业的大力配合下,重新启动这一研究工作。

研究结果表明,一颗太阳能卫星可以提供数兆瓦的电能。这种卫星配有太阳能吸收塔,其外形像一根长柱,四周装有太阳能收集器。现在人们正在研究一种不需要太空运载器,可以通过现有的火箭把太阳能吸收塔直接送入太空轨道的技术。

解决太阳能的收集问题后,下一步工作是向地球传输太阳能。此项试验正在地球上进行。科学家们认为,收集到的太阳能可通过磁控管变成微波,经特种传输“通道”把太阳能直接传到地球表面。这项试验工作现在在印度洋岛屿留尼汪岛上进行。与此同时,美航空航天局也在研究把来自太空的太阳能转变为电力并输入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的电力供应网。

俄罗斯航天机构下属的能源科技生产公司目前正在试验“阳光反射镜”。这种反射镜可以将阳光反射到地球上,以便延长农业耕作区的日照时间,也可为北部城市提供照明。19982月,该公司试图利用“进步”火箭在太空展开一面直径为82英尺的太阳能反射镜,但因金属箔制成的镜子未能张开而告失败。能源科技生产公司的高级顾问杰弗里·曼弗说:“我们将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继续研究,同时还将开展其他商业的太空应用研究。”

研究实验表明,微波和反射镜并不是把太阳能传输到地球表面的惟一手段。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贝基正在探索研制一条长达3.52万公里的太阳能传输“线路”的可能性。从本质上说,这条线路是地球与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太阳能卫星之间的连接“通道”。这条通道看上去就像一根柱子,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太空。贝基说,通道的管径为1/4英寸,由一种被称为“巴基管”的碳纤维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的重量比钢轻得多,但其硬度超过钻石。这种纤维目前仅在实验室中进行小批量生产。科学家估计,实现这种纤维的规模生产尚需10-15年。

1.对美国航空航天局投入巨资研究太阳能卫星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近年来,能源在不断消耗,而全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却在增大。
B.近年来,太阳能技术成熟及航天技术研究的长足进展。
C.利用太阳能可以缓解人们对全球温室效应气体的忧虑。
D.利用太阳能可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2.对太阳能卫星情况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颗太阳能卫星可以提供数兆瓦的电能。
B.太阳能卫星外形像一根长柱,四周装有太阳能收集器。
C.有的太阳能卫星配有太阳能吸收塔,有的配有一个大直径的太阳能反射镜。
D.太阳能卫星将可以运用多种途径,将清洁能源送入地球。
3.对太阳能传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成熟的有三种。
B.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成熟的有二种。
C.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正在试验中的有三种。
D.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设想的已有五种。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了利用微波、反射镜两种方法传输太阳能到地球表面外,科学家还将探索新的途径。
B.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输入地球上的电网的试验成功,会带给人们更多方便。
C.1998年2月没有展开的阳光反射镜的试验仍将继续进行。
D.随着碳纤维管规模生产的实现,3.52万公里的太阳能传输“线路”必然通畅。
2023-12-1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十三所职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试题(图片版)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成为舆论表达的新平台。网络舆论为公众更直接地参与社会事务、政府决策提供了可能性,是民主协商的重要渠道。然而,目前的网络舆论表达中存在着浓厚的宣泄色彩、语言暴力、网络谣言、极端观点等诸多表达失范现象。这些失范的网络舆论表达伤害了网络舆论环境,破坏了理性网络舆论的生成,更为严重的是或许会导致现实社会的舆论危机。

当前针对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的管理主要是技术性底线管理,常采用删除、屏蔽、设置敏感词等管理办法对超越底线的内容进行控制和封堵。技术性管理明确规定了网络舆论表达底线。为网络舆论表达设置了警戒线和雷区。然而,技术性底线管理并无力改变大多数的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现状。基于网络公共空间的特征,确立网络舆论的表达边界,是从根本上遏制网络舆论表达失范、形成有序和理性的虚拟公共空间的必由之路。

要确立以边界为导向的规则秩序。现实公共空间的表达行为较大程度上受到舆论压力和道德评价的制约,表达主体对自身的表达行为有所规制,伦理与道德是规范表达主体表达行为的最主要因素。网络空间是虚拟公共空间,身体不在场的舆论表达主体很难感知舆论压力和直面的道德评价,伦理与道德很难起到原有的作用,必须依靠规则来规范网络舆论主体的表达行为,形成有序的空间。

要确立以边界为导向的伦理秩序。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应该遵守的行为道德准则和行为秩序。伦理在网民的舆论表达行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伦理的规制作用在于内化的伦理边界的形成。伦理边界形成普遍的约束力,就会成为网络舆论表达秩序向好的重要因素。目前的网络舆论表达伦理中,传统伦理的作用消失殆尽,新的表达伦理尚未形成,网络公共空间就不可能是有序而理性的空间,网络舆论表达就沦为失范的表达。构建与网络空间相对应的网络伦理规范,形成伦理边界,才能保障网络公共空间的有序发展。

网络舆论表达在舆论表达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表达方式、社会效果和影响范围上都有重大的突破。网络舆论表达在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失范的舆论表达使网络沦为失范的无序而没有理性的空间,消解了优势。当下需要尽快确立的是规则边界,即表达规则、道德评价规则与监督机制及相对应的法律机制,以此来形成有序的网络表达秩序。从长期来看更为重要的则是伦理边界的形成,即表达伦理与表达伦理规范的形成,以内化的边界来指引表达行为,将会使有序表达走向自觉。

(选自秦雪冰《规则与伦理:网络舆论的表达边界》,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舆论是一柄双刃剑,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又存在诸多表达失范现象;失范的网络舆论表达可能会导致现实社会的舆论危机。
B.技术性底线管理虽然能控制和封堵超越底线的网络舆论表达内容,规定网络舆论表达底线,但仍不能改变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现状。
C.伦理在网民舆论表达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形成内化的伦理边界产生普遍约束力,这也是网络舆论表达秩序向好的重要因素。
D.当下需尽快确立规则边界,形成有序的网络表达秩序;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形成伦理边界,以指引表达行为从有序走向自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特征和舆论表达主体身体不在场的特点,使伦理与道德很难在网络公共空间发挥原有的规范作用。
B.一种能保证网络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网络舆论表达规则,要既能保证网络舆论主体自由表达观点,又不危害公共利益。
C.制定网络舆论表达道德评价规则、监督机制和完备的法规体系,可以对严重失范的网络舆论表达行为进行法律制裁。
D.即使失范的舆论表达使网络沦为无序而没有理性的空间,也不能否定网络舆论表达在舆论表达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网络的兴起,让公众可以更直接地参与社会事务、政府决策。
B.现实公共空间的表达行为受到了舆论压力的制约。
C.伦理的规则作用在于外化的伦理边界的形成。
D.伦理的作用的消失,是网络公共空间不再有序并失去理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4.依据文义,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有网络平台,网络舆论表达失范就会存在。
B.在网络虚拟的公共空间里,舆论表达主体无法感知舆论压力和直面的道德评价。
C.网络舆论表达在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等方面的优势因失范的舆论表达而消解。
D.在公共空间中,如果没有形成新的表达伦理,表达就会沦为失范的表达。
2023-12-1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