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600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黄金时代的天才诗人李白

李白名满天下的时代是公元8世纪。这是以开元、天宝盛世为标志的中国政治社会史上的黄金时代;同时,以李白、杜甫和王维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所以,李白是处在盛极千古的,既是国家民族的黄金时代,又是诗的黄金时代的交叉点上的。

李白的诗歌是我们民族对自己的文明充满自信,同时又视野开阔、意气飞扬的一种表达。李白出生于碎叶,幼时最原始的记忆是在西域少数民族地区。他从六岁到四川定居,二十五岁离开四川,一直在长江中下游漫游到四十岁。所以,李白是以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文明的气象,改造了盛唐的诗坛。

李白怎么样改造中原文坛的呢?以《把酒问月》为例: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这是别具风采的盛唐人的姿态。诗人借着酒兴,与月对话。对人生和宇宙的秘密进行哲理追问。但月亮是什么时候有的?无从作答。他问的是宇宙起源和生成的深层奥秘。这样的问题大概只有屈原的《天问》中出现过。诗人问月时,半含醉意,半呈天真,人和月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生命的浑融。所谓攀月不得,讲的是人和月远离。但月行随人,讲的却又是人和月相近。在这一攀一随的动作中,就包含着非常丰富、生动的生命感。唐朝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中国诗歌最美好、最透明的一种想象,跟月亮有关系。譬如,比李白大十一岁的张若虚写过一首乐府诗叫《春江花月夜》,诗人面对宇宙的苍茫空间,发出一种哲学的叩问。但李白的《把酒问月》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多了一点神话的想象和超越性。李商隐也写过《嫦娥》,李白比李商隐多了一些博大的、空明的对生命的质疑。所以李白的诗上承张若虚,下启李商隐,富于超越性和很强的主体性,创造了一种酒道和诗道、人道和天道相浑融的境界。

李白诗对盛唐气象的表达有他独特的美学方式。这集中体现在三点上:第一是醉态思维,第二是远游姿态,第三是明月情怀。李白以醉态把自己的精神体验调动和提升到摆脱一切世俗牵累的、自由创造的巅峰状态。他一生爱入游名山,以远游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把雄奇和明秀的山川作为自己辽阔、博大精神的载体。同时,他又用明月这个意象,引发人和宇宙之间的形而上对话。所以说,李白精神上的关键点是醉态思维、远游姿态和明月情怀。

(选自《新华文摘》)

1.下列对“李白是处在盛极千古的,既是国家民族的黄金时代,又是诗的黄金时代的交叉点上的“一句中的”黄金时代“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民族的“黄金时代”是指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
B.诗的“黄金时代”是指诗歌发展到唐朝处于鼎盛时期。
C.两个“黄金时代”指出李白当时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诗歌创作上都处在了最辉煌的顶点。
D.两个“黄金时代”是作者研究李白诗歌的两个坐标,研究理解李白的诗歌不能不顾及他所处时代的特殊性。
2.下列对“李白是以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文明的气象,改造了盛唐的诗坛”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诗歌更多的是边地少数民族的风气和气质的表现,而不是正宗的汉民族文化的代表。
B.李白的诗歌是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文明的气象共同孕育的结果,他为盛唐诗坛的开阔、雄放、豪壮这种新气象的出现作出了杰出贡献。
C.李白为了改造盛唐诗坛,借用的是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文明的气象。
D.李白以胡地风气、气质和长江的文明气象改造盛唐诗坛,体现了他的创造性和叛逆精神。
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乘着酒兴写作的《把酒问月》,借与月亮对话,表达了对人生和宇宙奥秘的哲理追问,表现了盛唐人的姿态。
B.李白《把酒问月》对宇宙起源和生成的深层奥秘的探问,来自屈原的《天问》。
C.唐人对月亮有特殊的感觉,很多诗人都以月亮为意象作诗,但是李白有其独特的风格。
D.李白诗歌的特点是以醉态来调动自己的精神体验,以远游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胸怀,用明月的意象,引发人和宇宙之间的形而上对话。
4.根据文章,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时的记忆给人打下很深的烙印,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B.中国人喜欢把月亮和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意象,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有关。
C.诗歌创作中诗人会继承前人的成就,但诗人的主体性和超越性更加重要。
D.李白的成功经验证明,要创作出高水准的诗歌,远游和赏月是必不可少的。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②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选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选文第①段中,对“持续性”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时间上的持续。B.空间转移上的持续。
C.作品或观赏者的持续。D.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2.选文第①段是全文的“纲”,主要包含三个意思,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创作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
B.作品的“持续性”包含三种类型。
C.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重复和变化特别重要。
D.以音乐为例,说明有“持续性”的作品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3.关于选文第①②段之间的写作思路,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总到分B.由分到总C.由此及彼D.逐层深入
4.综合全文来看,下面关于作者的观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否定“重复”,因为它会导致作品单调枯燥。
B.否定“变化”,因为它会使作品陷于散漫凌乱。
C.既肯定重复,又重视变化,在艺术创作中可以随心所欲,任意使用。
D.艺术创作应以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
2024-08-09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下面的文章选自刘刚、但国干的《鲁迅语言修改艺术》,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写文章要锤炼字词语句,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刘勰的《文心雕龙》就专讲《炼字》一章,其中就有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的说法。古人卓越的见解一语道破了锤炼字词语句的真谛。文不加点倚马可待的天才或许有过,但更多的是一些有成就的,有高度责任心的作家,他们都十分重视对自己作品的修改,十分重视锤炼语言。

鲁迅没有忘记肩负的历史责任,他广采博纳,除旧布新,在文学语言方面,意图摆脱旧文学语言的羁绊,精心锤炼自己作品的语言。由于鲁迅和他那一代人的努力,文学语言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为我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下面我们选取鲁迅在文章的修改中精心锤炼语言的实例,来加以分析。

1

修改前:阿Q怕尼姑又放出黑狗来,拾起萝卜便走,沿路又捡了几块小石头,但黑狗却并不再出现。阿Q于是了石块……

修改后:阿Q怕尼姑又放出黑狗来,拾起萝卜便走,沿路又捡了几块小石头,但黑狗却并不再出现。阿Q于是了石块……

2

修改前: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失望,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有如此之难……

修改后: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有如此之难……

3

修改前: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诗比他的文章,还要慷慨激昂些

修改后: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他的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

(选自《鲁迅语言修改艺术》,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有改动)

1.请将“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在例1中,“舍”修改为“抛”。这一动作反映了主人公阿Q怎样的心理?
3.在例2中,“失望”修改为“扫兴”。请谈谈这项修改对整句话的作用。
4.在例3中,修改后的句子的侧重点与之前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4-06-10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们回眸五千年历史,常常为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单元,以及诸多生命个体的文化创造而感动。中华文化的瑰宝如同镶嵌在这条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珍珠,形成灿若星河的景象。这些能够持续发亮的珍珠,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经过挤压、碰撞,从内心深处压榨、提取出来的干货。司马迁说,西伯被囚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处于困境才修订了《春秋》,屈原被放逐方创作出《离骚》,左丘明失明才成就了《国语》,而孙膑被膑刑方撰修成《孙膑兵法》。同样,他自己也是因为受到惨绝人寰的宫刑,才愤而创作出照耀千古的皇皇大著《史记》。这些中华文明的珍珠,无不与生命个体的痛切体验有关,包括诗人杜甫,包括剧作家汤显祖,包括小说家曹雪芹,无不与身世家世的兴衰颓败有关。难道文明成果的产生,非要其创造者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才能为之?从人类历史长河看,从中华文明的演进史看,这个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随着文明进程的改变,人类必然还将诞生更加伟大的灵魂,还会孕育出更加闪亮的珍珠,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问题是,生命塔尖上的人物毕竟是少之又少的,我们常态的文化建设如宝塔底座一样,要有远远宽博于塔尖的体量,才能保证塔尖的高度。这个宽博体量不是泥沙俱下的胡乱扎堆,不是海市蜃楼般的虚幻泡沫,不是技术翻新的花里胡哨,也不是金钱堆砌的空壳鲜亮,而是紧抠着大地的生命匍匐、根须深厚的脐带相连,是可以赖以负重的基石底座,是能够引体向上的坚实骨骼。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生长出优质的文化果实,从而做出这个时代应有的贡献。如果这个时代的文化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受虚浮肿胀、技术至上、娱乐至死、乱炒剩饭、政绩工程、唯洋是从等乱象搅扰,那么,这个时代对民族文化的历史贡献就是堪忧的。

文化建设有特殊性,需要尊重其自身的生长规律。最基本的是要让它的内在精神挺拔张扬起来,这与建设一座物理楼体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首先必须让它有安全矗立的能力。文化楼体很多是无形的,但在人的心灵上却是有形的,把这座楼盖垮了、盖倒了,其破坏性会比一座实体建筑的倒塌更加久远。因此,文化建设不是虚幻的,不是可以随意捏圆捏方捏扁的,它需要更加科学、精细的建设蓝图与施工耐心,因为它是更加真切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生命活性建设。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陈彦,有改动)

1.第一段中加点的“这个倾向”,在文中是指(     
A.中华文明的演进史灿若星河,镶嵌着许多文化瑰宝。
B.个体的文化创造要经历生命挤压碰撞等痛切体验。
C.杜甫等人的创作是源于其身世家世的兴衰颓败。
D.文明成果的产生需要创造者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A.我们常常为拥有众多文化瑰宝的五千年历史所感动。
B.有了可以赖以负重的基石底座,才可能生长出优质的文化果实。
C.乱象搅扰会导致这个时代无法对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D.因为文化建设不是虚幻的,所以文化楼体倒塌的破坏性更久远。
3.下列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善于运用举例论证,如用司马迁等人的事例佐证观点。
B.“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采用引用论证,让文章颇有说服力。
C.用“宝塔底座”进行比喻论证,使关于常态文化建设的论述更为形象。
D.用底座的“宽博体量”作正反对比论证,鲜明的对比启人深思。
2024-06-15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