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孝道的情感与外推

龚群

①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亲情情感。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且,人的幼年与其他动物不同。一匹马或一头羊,一生下来,只要风把它的皮毛一吹干,就可以在草原上奔跑起来。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才使得子女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人爱自己的生命,因而爱生养他的亲人。父母与子女的爱是自然生发的,而不是外力强加的,因而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相反,不践行孝道是不道德的,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②孝的培育以父母对子女的天然情感和关照为前提。如果没有子女对父母的爱,也就没有最基本的爱的情感。子女为父母尽孝,是在子女成长懂事之后才有的。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或有一个基本的移情现象,它使得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而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所以作为普遍的出发点,孝应该放在一个持续的相互关系中加以考察。

③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孝治天下。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的概念,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有删改)

1.①段中,文章认为孝这种情感的产生是无条件的,其理由是(     
A.人都是因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
B.人的生命比动物更脆弱,需要被照顾才能度过婴儿期。
C.孝是一种亲情,这种情感是自然生发而非外力强加的。
D.孝是种道德规范,子女对父母不践行孝道是不道德的。
2.②段谈及孝的情感培养,下列对孝的情感生发培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不过前提是父母对子女有天然的关爱情感。
B.父母现在对子女好,子女将来才会对父母好,实质构成了情感交换。
C.孝体现出子女爱父母的情感,这种情感也是爱其他人的情感的起点。
D.因情感相通,子女的需求父母特别能理会,故对父母尤其有亲近感。
3.下列关于“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悌是孔子提倡的“仁”的核心之一。
B.悌是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体现。
C.悌是指兄弟之间的亲情要求。
D.悌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要求。
4.下列对“孝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悌是儒家道德的主观要求,与自然法则无关。
B.儒家对孝与悌的教育有差异,孝比悌更根本。
C.孝悌的情感行为所发生范围首先是在家庭之中。
D.儒家思想孝悌并用的原因之一是治国需先治家。
2024-05-08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文化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2 . 对下列这段话主旨的推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舞台上的悲剧生于冲突得以解决,而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不得解决。生命旅程上的歧路尽管千差万别,但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这是自然的道理。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世间有许多人既走上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结果也不免耽误时光。

A.人生的悲剧在于面对选择无法取舍
B.人生的悲剧在现实中是无法解决的
C.自然告诫我们有所取必有所舍
D.遇事要顺其自然不能念念不忘
2024-05-0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准教学研究中心2022-2023学年职教高考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3 . 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内容是(     

紫薇树姿优美,花色艳丽,花期可长达数月,素有百日红之美誉,南宋《全芳备祖》的作者陈景沂,甚至将紫薇花赞为花之圣,按常理来说,这种艳丽如霞的奇葩,应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但奇怪的是,古人虽留下许多歌咏紫薇的佳作,却在绘事方面甚少留下墨迹。

A.紫薇花名称的由来B.紫薇花为何被赞为“花之圣”
C.历代歌咏紫薇花的名篇D.古代画家为何很少画紫薇花
2024-05-0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2022-2023学年第四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4 . 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后两个阶段。

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将一种经过基因工程加工的溶瘤的病毒注射入肿瘤部位,病毒就会成千上万地高速复制,最终撑破肿瘤细胞,肿瘤也就溶解了。但也因此使部分肿瘤细胞进入血液,随着循环系统进入其他部位,从而导致肿瘤的转移。此时,如果对病人肿瘤部位加热,人体会大量产生一种叫热休克蛋白的特殊物质。而热休克蛋白可以训练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进而在全身追杀肿瘤的残部。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能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

(1)第一阶段:注射“溶瘤病毒”使肿瘤溶解。
(2)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3)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2024-05-0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湖南省跨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一轮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梁思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的确,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和世界那么多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于是,人配衣服马配鞍一般,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外观,于是便越来越倾心倾力地盖房子。城市建设仅仅沦为梁思成先生批评的住人的房子,恰恰淹没了人本身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性位置。

楼房可以是城市最为直接醒目的外观,重视它,也没什么错。但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外观所能够呈现出来的。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对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使得城市成为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在现代化的行进途中,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体现,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而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

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另一方面体现,还应该在于城市管理的大气,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关怀方面。毋庸讳言,我们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天地,并没有真正充分地为公众服务,不少公园的门票一涨再涨,博物馆更是绝少对儿童免费开放。城市之所以不能够完全听凭经济的管理,还需要文化的领引,就在于文化更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对下一代心灵的滋润。城市管理中所体现的公共关怀丰富细致,是一座城市精神与文化品质的提升与彰显。

城市精神与文化,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身上,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与风貌。人与城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说到底,重视城市精神的建设,其实关系着城市建设的最终归宿。

1.下列关于“城市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精神,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
B.城市精神还体现在城市文化的引领和文化品质方面。
C.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对城市精神的提升有直接影响。
D.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等建筑并没有体现城市精神。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思成先生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是说城市建筑没有城市精神。
B.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划不合理。
C.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城市建筑流畅有精神美感。
D.城市公园和博物馆向公众,尤其是向孩子们开放,是良好城市精神的体现。
2024-05-0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湖南省跨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一轮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依托于信息技术革命的网络社会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空间和时间感受。空间和时间都不再是固定的,成为了流动的空间压缩的时间。利用高速传播的音像信息,人们可以立刻进入一个不同的空间,并参与其中;凭借强大的信息存储能力,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都能集中为同一个瞬间。这种变化导致了更为高速、有效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使得经济组织彻底国际化。人们的交往活动进一步加速,满足生活需要的各种活动更为方便快捷。由于减少了面对面的接触,人们也就变得更为独立、自由,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解放感。

新的时空感受虽然给很多人带来了解放和自由的感觉,却也潜移默化地使人丧失了历史深度和特殊的地区认同,使人们在虚拟的数码文化中漂泊无依。这样一种虚拟文化严重挑战传统的男女性别关系、家庭亲情关系。表面上看,信息技术使得社会的组织和结合更为紧密有效,个人自由大幅度增加,个人能力也大幅度增强,但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日益淡薄,自我意识日益脱离群体意识,传统的权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被无情地消解掉,导致了广泛而严重的自恋、孤独和原子化的个人主义,社会面临着解体的危险。

简而言之,网络社会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处世界的面貌,它提升了生产力、文化创造力和传播的潜能,但同时也削弱了社会组织的权威和人际关系纽带。在这样一种流动的空间”“压缩的时间里,时间节奏突然加快、人际交往抽象化带来了社会普遍失去控制的焦虑和无力感,人们迫切地希望找到一种凝聚的力量,来对抗信息时代所产生的高度风险、无限分散、日益抽象化的总体趋势。

应对网络社会的挑战,新的社会运动、国家和文明共同体理应发挥驾驭和控制作用。各种新兴社会运动,如环境生态保护运动、女性运动等,其实都是一种对抗网络社会的方式。这些运动和社会组织使人们重新认识并加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义务感,以及性别认同和家庭纽带。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国家的作用。在充满风险的、高度抽象化且分散化的网络时代,国家权威是抵制风险、保障社会生活、维护个人权利和尊严的有效力量。在传统家庭解体、各种社会团体日益消解、文化与信仰遭受冲击的情况下,建立起恰当的国家认同感,就有可能驱除人们普遍存在的无力感,使得每一个个体重新焕发出自身的创造力。

1.下列对“网络社会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处世界的面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社会的经济活动更为高速、有效,人们更加独立、自由,个人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
B.网络社会提升了生产力和文化创造力,并使信息的传播更快捷、更广泛。
C.网络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方便快捷,加强了人际关系纽带。
D.网络社会使人丧失了历史的深度和地区认同,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日益淡薄。
2.下列不属于文中提出的“应对网络社会的挑战”的措施的一项是(     
A.突破时空限制,发挥家庭的纽带作用,使人际交往更具体。
B.开展新的社会运动,加强社会成员自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C.建立恰当的国家认同感,使每一个个体重新焕发出自身的创造力。
D.发挥文明共同体的驾驭和控制作用,强化文化认同和信仰。
2024-05-0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湖南省跨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三轮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1.下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是指每一个匠人都具有的一种精神理念。
B.“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
C.“工匠精神”可以使人在工作中提升与完善自我。
D.“工匠精神”也是企业不可或缺的。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是为所欲为。
B.日本有很多百年老店,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这些充分说明了他们所具有的“工匠精神”。
C.“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不是要大家只去做工匠,而是往更高的层次努力,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D.成语“匠心独运”中的“匠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它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2024-05-0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湖南省跨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三轮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涵养文明乡风,凝聚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为了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山东将推出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打造一批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用时代精神激发传统非遗新活力。

在山东,有的地方探索非遗+扶贫车间模式,依托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非遗项目,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不少地方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开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组织展示展销,鼓励电商平台推介工坊产品。一位树皮画非遗传承人感慨:从带动几个人到带动几百人,从过去几百元到现在几千元的收入,非遗保护传承给大家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

着眼未来,既加强系统性保护,也推进创新性发展,就能让非遗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为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093005版,《让非遗绽放更迷人光彩》)

【材料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突出成绩。同时,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困难,突出表现为部分非遗项目、门类推广不力后继乏人,有的甚至濒临失传、灭绝的危险。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实践表明,一些非遗项目、门类受内容特点或表现形式的限制,在技艺传授、生产制作、宣传展示、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需要持续得到政府和有关各方的支持保障。相当一部分非遗项目、门类面临生存和发展困境,大都属于这种情况。

非遗保护传承需要两条腿走路,除有效发挥政府支持保障作用,还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参与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电商平台引入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通过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新业态,显著扩大了非遗项目在社会和市场上的传播力、影响力、渗透力。此举不但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创造了更优物质条件,而且剑新了非遗宣传展示的渠道手段,拓展了非遗保护传承的空间生态。文化和旅游部举办2021“非遗购物节,支持电商平台依托已有非遗资源,重点围绕脱贫地区店铺、产品开展非遗产品网络销售活动,体现了对非遗+电商这一非遗保护传承新形式的认可与支持。

(摘编自北青网,《非遗保护传承需要两条腿走路》)

【材料三】

活态存在的非遗,丰富着传统文化的形态与内容。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根本原则,活态性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社区、群体及个人的生活、生产过程中,按照自身的文化形态特点传承与延续,也决定了我们要避免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去保护不同事项。比如民间文学,基于文本生成过程的演述事件、演述传统、演述人及其受众的交流和互动等实现代际传承,必然产生代际之间的同一和差异。而非遗活态性带来的生命活力,就体现在口耳相传的传承中,体现在被不断地再创造的文化发展演进中。活态存在的非遗存在于人民之中,与生俱来地具有共享性,更因共享而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如传唱千年的格萨(斯)尔史诗,为藏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共享,代表着古代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杰出成就。

非遗来自民众的生产生活,要传承弘扬,也必须融入生产生活。如果只单纯抢救和保护,非遗反而会遗憾地成为人们心中的记忆和博物馆的遗产,即非遗成了非常遗憾。非遗是活的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原创力之所在。没有非遗,没有民间传说、故事、民乐、小戏,就不会有《茉莉花》《梁祝》,就不会产生诸如《云南映象》等成功的艺术作品。

拥有至少五千年文明的中国,需要进一步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格。网站大数据显示,年轻一代已成为传统文化消费主力军。那么,如何提供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消费品呢?需要进一步强化非遗传承和享用氛围:加强非遗资源库建设,细化对比分析研究;扩大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企业家联系对话机制,推动非遗成为国内文艺界、设计界寻找创意、创作作品的资源宝库,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摘编自光明网,《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1.将“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发挥独特作用。”一句放回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其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山东通过推出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等活动激发了非遗的新活力。
B.一部分非遗项目因为自身存在的“先天性”不足,如果没有得到政府和有关各方的支持保障,就会面临生存和发展困境。
C.活态存在的非遗与生俱来地有着共享性,这使它们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在口耳相传的传承中,必然产生差异,这也体现了非遗活态性带来的生命活力。
D.我国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视源于它是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支撑,能让国人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格。
3.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非遗”的一项是(     
A.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书画之宝《清明上河图》。
B.《云南映象》中舞蹈演员演绎的傣族孔雀舞。
C.声情并茂的山东快书《武松打虎》。
D.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制作技艺。
4.2022年7月国际品牌××官网上介绍一条标价2.9万元的裙子,称“这条裙子采用标志性的该品牌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有汉服爱好者发现这条裙子与中国起源于辽宋、盛行于明清的“马面裙”的设计非常相似。这一新闻引发你对“非遗”的哪些思考?
5.学校的“一剪云”剪纸社团招新活动即将开始,请你为招新活动写一则招新宣传推文,介绍社团名称、社团特色,并号召剪纸爱好者加入社团。要求:有吸引力,语言得体;不超过150字。
2024-05-0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9 . 对下面这段话主旨的推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古人写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写小说,动辄闭门谢客,披阅十载。现在许多作家每年出好几部长篇,几十万字,个把月就写成了。没有对生活的日积月累,没有对人生的深思熟虑,没有对写作的精心布局,没有对文字的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怎么会有精品?又怎能抵抗时间的淘汰?创作如果说不同于别的工作,就在于一个字;如果说有难度,也在于一个字,既不同于前人,又不同于自己。

A.生活是创作的源泉B.时间是艺术作品的试金石
C.今人的创作态度不如古人严肃D.长期潜心创作,才会出高质量的作品
2024-05-0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10 . 对下面语段信息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是一节历史课、文化课、艺术课、地理课、传承课。这往昔时光里遗存于记忆中的莫高窟,九层楼的角檐挂在侧幕边沿,风铃摇曳,散布于墙面的洞窟门仿佛岁月通道的入口,不时从中隐隐泄露出各种色彩的柔和光焰,那里面隐藏着的,是千年的身躯和肌肤,也是打开艺术之门的国家宝藏。

A.由“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可以推断“敦煌”取盛大辉煌之意,寓繁荣昌盛之愿。
B.根据语段中的细节描写,可以推断敦煌文化历经千年岁月侵蚀,依然散发着无穷魅力。
C.由“敦煌,是一节历史课、文化课、艺术课、地理课、传承课”,可以推断敦煌文化已经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D.根据“国家宝藏”这一信息,可以推断对敦煌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意义重大。
2024-05-0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2-2023学年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