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2431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孝道的情感与外推

龚群

①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亲情情感。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且,人的幼年与其他动物不同。一匹马或一头羊,一生下来,只要风把它的皮毛一吹干,就可以在草原上奔跑起来。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才使得子女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人爱自己的生命,因而爱生养他的亲人。父母与子女的爱是自然生发的,而不是外力强加的,因而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相反,不践行孝道是不道德的,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②孝的培育以父母对子女的天然情感和关照为前提。如果没有子女对父母的爱,也就没有最基本的爱的情感。子女为父母尽孝,是在子女成长懂事之后才有的。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或有一个基本的移情现象,它使得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而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所以作为普遍的出发点,孝应该放在一个持续的相互关系中加以考察。

③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孝治天下。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的概念,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有删改)

1.①段中,文章认为孝这种情感的产生是无条件的,其理由是(     
A.人都是因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
B.人的生命比动物更脆弱,需要被照顾才能度过婴儿期。
C.孝是一种亲情,这种情感是自然生发而非外力强加的。
D.孝是种道德规范,子女对父母不践行孝道是不道德的。
2.②段谈及孝的情感培养,下列对孝的情感生发培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不过前提是父母对子女有天然的关爱情感。
B.父母现在对子女好,子女将来才会对父母好,实质构成了情感交换。
C.孝体现出子女爱父母的情感,这种情感也是爱其他人的情感的起点。
D.因情感相通,子女的需求父母特别能理会,故对父母尤其有亲近感。
3.下列关于“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悌是孔子提倡的“仁”的核心之一。
B.悌是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体现。
C.悌是指兄弟之间的亲情要求。
D.悌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要求。
4.下列对“孝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悌是儒家道德的主观要求,与自然法则无关。
B.儒家对孝与悌的教育有差异,孝比悌更根本。
C.孝悌的情感行为所发生范围首先是在家庭之中。
D.儒家思想孝悌并用的原因之一是治国需先治家。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但也有很多是满族人的。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缂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

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凸显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总之,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红楼梦》之服饰兼有汉、满特色且不违背清廷禁律,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审美价值高。
B.王熙凤出场见客、袭人回家探亲都会穿“褂子”,“褂子”应该主要是当时满族人加于袍外的礼服。
C.贾宝玉是作者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其服饰的特色体现在红色上,红色可谓他情感内涵的象征符号。
D.从嵌玉紫金冠、“寄名锁”“护身符”这些祈求平安的佩饰上,可看出宝玉在贾府身份、地位特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引《清稗类钞·服饰》《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的内容是为说明《红楼梦》服饰具有满族特征。
B.第③段“服饰不但能凸显……更能显示人的地位”是文章主要观点,在文中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章先说(红楼梦)中的服饰满汉兼具的特征,再论述服饰的作用,最后做出总评,论证层次较为清晰。
D.举例论证是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第③段即充分利用例证阐述服饰与人物性格和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曹雪芹没有对尊贵的贾元春的服饰进行细致刻画,这种不写之写更能引起读者对美的联想与想象,比详写用意更加奇妙和深邃。
B.贾宝玉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说明红色仅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
C.邢岫烟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黛玉进贾府时略去对黛玉的服饰描写,都显出她们寄人篱下的困境。
D.曹雪芹根据《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的需要,将中国封建社会满族服饰精华融为一体,运用到小说的描写中。
2024-07-2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_____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______。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_____,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详见本书中《西洋画简史》篇)。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1.文中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胜用     界线     羡慕B.胜用     界限     赞慕
C.盛用     界线     赞慕D.盛用     界限     羡慕
2.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主要采用_______的说明方法。
3.作者为什么说“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
2024-06-14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兴起于北欧的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意义是一种思想方法,即寻找事物的本质,就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而言则是寻找和研究对象、材料、形式及空间的真正价值和本质。这种设计理念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反对过多雕饰和纹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

中国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论语》中的“绘事后素”,意为绘画先以素粉地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据《考工记》记载:“凡画绘之事,后素功。”可知“素”(即着以素色,古代所谓“素色”就是纯净单一的颜色,“白则正白,黑则正黑”)是“功”(即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着素之后,全部工艺也至此完成。《诗经》中还提到“素以为绚”,就是以“素”为“绚”,它包含着用“素”代替“绚”,“素”胜于“绚”的思想。即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而不重浮艳、重本质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装饰。

中国艺术以“天真、自然”为美,主要是受到道家“贵真”思想的影响。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未经雕饰的朴素的语言才具有真美,才真实可信。因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成为中国艺术的最理想的目标了。

同时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天”即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从而“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通互融的。在中国的设计观中,好的设计应像自然一样生息自由、灵动变化而又朴素无华。设计和设计实践都应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谐、最完善、最美的,人们只能去顺应它、“效法”它(“道法自然”)。“大巧若拙”就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故拙也”。

道家贵真也贵淡。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平淡是美中之美,是大美。以绘画为例,水墨画以墨为彩,是通过墨色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光与色的韵律和画者的思想情感,以平淡、朴素、幽远而含蓄的方式表现一种高雅脱俗的情调。作画要求笔简意赅,要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庄子说:“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这里的“纯素”决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有至味。

“疏简”也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审美意境。“尚简”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这与简约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法贵天真”“虚静恬然,寂寞无为”,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崇尚和效法。道家思想跟简约主义重视环境、尊重自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重材质自然之美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美》)

材料二:

在“双奥之城”北京,精彩纷呈的冬奥盛会正如火如荼进行。“简约、安全、精彩”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在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比如,大到直接服务于竞赛的压雪机、浇冰车、雪地摩托、全地形车、高山滑雪的防护网等体育器材,小到餐饮、交通、火炬接力、医疗防疫等赛事运行和保障所需物资,北京冬奥组委均坚持“能借不租,能租不买,能合并采购就合并采购”的原则,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

开幕式历来是奥运会重头戏之一。不同于此前,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时间相对缩短,把艺术表演自然融入流程和仪式中。相比2008年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更温暖、更从容,简约的同时不失美感。“它的规模不是最大、表演不是最多,但体现出人类在艰难时刻的温暖和一起面向未来的勇气。”谈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如是说。

开幕式的简约,只是北京冬奥会“节俭办会”理念的一个细节。作为北京冬奥会重要的仪式和活动,本届冬奥会火炬接力计划同样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要求,呈现新特点。

“火炬接力计划落实简约办奥需求,在保证接力活动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简化规模,突出特色,努力把传递活动办得‘简约而精彩’。”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王向豫说。

颁奖仪式是奥运赛事中获奖运动员的高光时刻,是向获奖运动员表达祝贺和敬意的最好形式。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仪式以“冰雪荣光”为主题创意,颁奖元素总体设计体现了外观简洁大方、功能贴心实用、材料环保可持续等特点,配合熠熠生辉的奖牌,展现出中国礼仪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编自韩秉志《简约办赛呈现精彩冬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欧简约主义理念的本质意义即寻找事物的本质,这与中国古代所提倡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一致。
B.《论语》《诗经》等儒家经典中的“绘事后素”“素以为绚”等语句体现了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
C.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最美,人们只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就能创造朴素之美,不必有人为因素。
D.北京冬奥会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体现了老子思想中“少则得,多则惑”的审美理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重本质、重功能,反对一切浮艳、装饰等艺术形式。
B.简约风格的设计尽管体现自由、灵动、朴素之美,但并不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C.“能体纯素,谓之真人”,“纯素”是淡中有至味,与水墨画的淡远意味不同。
D.北京冬奥会在筹备过程、开幕式、火炬接力、颁奖元素等多方面凸显“简约”理念。
3.下列语句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B.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C.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D.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4.简要概括材料一的结构特点,并梳理其论证思路。
5.请简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简约”内涵的异同点。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