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8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打了疫苗还感染,为何还要打疫苗?

①在2021年的疫情期间,我们见识到了很多突破感染案例。

②很多人就可能会质疑了,既然疫苗无法保证不被新冠感染,我们为何还要积极去打疫苗呢?

③答案很简单,疫苗本身就不是完全能保证你不感染的,更重要的作用是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

20215月,中国生物的两款疫苗公布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生物两款新冠灭活疫苗两针接种后14天,能产生高滴度抗体,形成有效保护,且全人群中的抗体阳转率达99%以上。WIV04疫苗组保护效力为72.8%HB02疫苗组保护效力为78.1%。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多为注射部位疼痛,程度轻,具有一过性和自限性。

⑤除了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新冠疫苗还会降低感染新冠导致重症之后的严重后遗症。而新冠的后遗症,可能比新冠本身更可怕。一项研究表明,新冠患者可有持续数月的认知障碍,也被描述为脑雾,即脑子里像是被雾罩住一样,迷迷糊糊。精神迟缓,反应迟钝,记忆力也会大幅下降。关键是这种脑雾不只在住院的重症患者中出现,即使是一些轻症患者也是如此。

JAMA Notwork Open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西奈山卫生系统登记处近四分之一的新冠患者出现了一些记忆问题。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几个月后,认知障碍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执行功能、处理速度、类别流畅性、记忆编码和回忆方面的障碍在患者中占主要方面。

⑦研究人员发现:15%的受访者在说话时存在音速流利的问题,16%的人在执行能力方面有问题,18%的人表现认知处理速度的损伤,20%的人处理类别或列表的能力变慢。在其他认知障碍中,23%的人在记忆回忆方面有问题,24%的人在记忆编码方面有问题。

⑧新的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攻击大脑的途径可能不止一种:它可以直接攻击特定脑细胞,可以减少脑组织供血,也可以诱导损害脑细胞的免疫分子的产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华裔学者,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新冠肺炎疫情的后遗症可能要1-3年才会出现。综合之前的案例和预测,后遗症到底有多严重?肺部纤维化是真的吗?

⑨所谓的肺部纤维化是一种肺损伤,肺部组织结构被破坏,正常的肺泡组织被损坏后经过异常修复导致结构异常。在新冠肺炎患者和非典患者中的肺部X光片中均发现这种现象。目前,对肺部纤维化,没有特效药治疗,且病情不会逆转。死亡率高于大多数肿瘤,被称为一种类肿瘤疾病。对医学界来说,这是非常难的课题,涉及器官再生,并不是目前科学水平可以解决的。

⑩武汉的调查显示:12%的患者有心血管损伤的迹象,钙蛋白水平较高。新冠肺炎病毒可能导致心肌炎和心力衰竭。此外,新冠抑郁或成普遍问题。因受到排挤、歧视,对病情的担心等一系列问题,新冠痊愈者的心理健康也需要被重视。

⑪最后,不要因为某个人打了疫苗还感染新冠就大惊小怪。积极防疫,有效隔离,做好防护,这种物理防疫措施依然是最高效的防止病毒传播的手段。

1.下列对“新冠病毒的后遗症”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患者感染病毒几个月后,认知障碍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
B.在新冠肺炎患者肺部X光片中发现“肺部纤维化”,对此没有特效药治疗,且病情不会逆转。
C.新冠肺炎病毒可能会导致心肌炎和心力衰竭。
D.新冠患者可能还会产生抑郁,这或将成为普遍问题。
2.下列对上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苗最重要的作用是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
B.不仅住院的重症患者会出现“脑雾”,一些轻症患者也会出现。
C.新冠病毒攻击大脑的途径可能不止一种:它可以直接攻击特定脑细胞,可以减少脑组织供血,也可以诱导损害脑细胞的免疫分子的产生。
D.虽然“肺部纤维化”问题导致的死亡率高于大多数肿瘤,但对医学界来说,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3.对选文第④段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下定义B.分类别C.列数字D.打比方
2024-08-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中职联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

梁孟伟

①故乡,是一幅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②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夏天,圆月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冈,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过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快乐的地方。

③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的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换。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星光日益陌生。

④记得有一年,因病休养期间,儿时的玩伴把我接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了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整个灵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

⑤于是,我发现,尽管我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而且这种留恋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我的精神家园。

⑥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正当我为建房选址、设计忙得不亦乐乎时,却传来家乡要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流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忽然,我有一阵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我曾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这才发现,惟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

⑦为此,我特地回了趟家乡。一路上我在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惯。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⑧可奇怪的是,乡亲们表现得比我想象中要平静得多。不过,偶尔也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心境: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修改;年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

⑨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发丝,花草散发芬芳,沿着小径,慢慢地、慢慢地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直到月华照亮了我的泪眼。

⑩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天,乡亲们也将要搬离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

⑪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

1.请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2.请结合全文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3.面对故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和年轻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境?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文章开始写“我”一次又一次地诅咒故乡,后又写“我”因为故乡建水库即将被淹而痛苦,这样的安排是否矛盾?为什么?
2024-08-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湖南省对口升学沃米杯第三届联考语文试题
3 . 对下面语段中相关信息的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汉代刘向《说苑》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魏文侯请大夫一起饮酒,他让一个叫公乘不仁的人主持酒会。会上定下规矩,凡是喝酒不满爵者,浮以大白。后来魏文侯自己犯规,公乘不仁二话不说,立即举白浮君

A.根据“主持酒会”这一信息,可以推测公乘不仁的职责为“觞政”。
B.根据“喝酒不满爵”这句话可以推测“爵”为酒杯。
C.根据“浮以大白”“举白浮君”两句,可以推测“浮”为“走路不稳,漂浮”之意。
D.“白”原指一种颜色。但在本故事中可能是由于喝酒导致口齿不清,“杯”被说成了“白”。
2024-08-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平原上

王安忆

一九七七年的大学招生开始了。地区教育局在下面设了好几个考场,老魏是负责城郊大李公社中学的考场的。这一带,老魏挺熟的,淮海战役时,他带的一个连就在这儿和敌人交过手。临死挣扎的敌人,是百倍的疯狂。那次战斗,虽已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老魏对其中每个细节都还记得。解放后,他偏偏又转业到这个地区文教局,每次来到这里,他就要重温一次那次的战斗,一想到那次战斗,老魏眼前就会出现一个极年轻的战士,戴着顶软不拉塌的军帽,扑眨着眼睛望着他,好像在问:我们的阵地呢?

阵地,老魏留心过,找过,他记得阵地前有一条小沟,面对着敌人的工事。而具体的位置却想不起来了,也可能是这地方变得太快,变得太多了,你看,今儿这里立起个烟囱,是什么公社农机厂,明儿那边又破土动工,说要挖养鱼塘。反正,老魏找不到当年那块打得翻过个的阵地了。

初试这天,天不亮,人就从四面八方涌向大李中学考场,有插队知识青年,有回乡的学生,有走来的,有骑自行车来的。教室里开始发试卷了,老魏却发现门口一块石头上坐着个姑娘,浅蓝色的褂子上,系着块鲜亮惹眼的红围巾,她双手托着腮,在想什么。

咋不进考场?老魏朝她走过去问道。

我不考,他考,我等他。姑娘没抬头。

他是谁?

姑娘抬起眼睛,不满地瞅了老魏一眼,好像说,操那么多心干啥?随即又掉过脸,专心致志地等起来。

嘀嘀!一阵汽车喇叭声,公社粮站里驰出一辆接一辆的大卡车,车上载满了鼓鼓的粮袋,往市区方向开去。姑娘直起身子,轻轻地数着:一、二……十一、十二……”

是大李公社上缴国家的粮吗?老魏惊讶地说。

这有啥。姑娘说了一句,又恢复了刚才的姿势,手托着腮出神。

可老魏很高兴,一个公社,一个秋季能交给国家那么多粮食,怎么不高兴!要知道,为了这,当年和蒋介石争得可是你死我活哪!老魏又想起了他的小鬼。帽子扣到眉毛上,腮帮子在枪托上都挤歪了,眯着眼稳稳地点射。在一次敌人重新组织力量进行反扑的间歇中,他抱着枪,嚼着一根草根,扑眨着眼睛愣神,问他想什么,他说:我在想,咱们胜利后,现在这阵地用来干啥呢。这个问题把大伙儿活跃起来了,有人说,在这造大工厂;有人说,这儿长一年几熟的好庄稼;还有的说,要盖几十层的楼房。小家伙一直没吭声,半晌,才慢悠悠地开口了:你们说得都好,可都不是最好最好的,我说呀……”这时,敌人的反扑开始了,我们牺牲了三个同志,其中就有那个小鬼。老魏老是在想,当时,小鬼想说什么呢,什么是最好最好的呢?而眼下这个姑娘,送几十万斤粮食,似乎很不在她的眼里,她又是要什么呢?

第一个交试卷的是个高个儿,穿着大红球衣的小伙子。老魏看见那姑娘站起身向他迎了上去。哦,这就是那个他。

你是报的那个系吗?姑娘问。

当然,自动控制系!

老魏又抬起头向窗外瞭望,只见远处火红的两团,越来越远,渐渐融为一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初试以后不几天,老魏在地区文教局门口又碰见了那个姑娘,姑娘也认出了老魏,笑了。

他看见姑娘身旁一挂平车上放了好多铁锹,便问:冬季搞什么工程啊?

挖河,这儿是一片盐碱地,引来微山湖的水就好了。

看到姑娘火红的围巾,老魏不由想起那个穿大红球衣、要学自动控制的李江江,忍不住问道:他为什么填自动控制系呢?

姑娘拉起车子,边走边说:我要他学会自动控制,回来用电子操控技术侍弄这大片的土地,你不知道,咱们那土地有多好。

望着姑娘在渐浓的暮色里远了,老魏心里感到一阵安慰:她知道,知道这土地好,尽管有盐碱,眼下还没好庄稼。是啊,为了这每一寸土地,为了这土地上有工厂,有丰收,还有更好更好的……对了,小鬼想说的不会是自动控制吧?不,他连拖拉机还没见过呢。

复试的日子到了,老魏又来到了大李公社中学。

晚上,他在办公室临时搭起的床上刚躺下,就听见从后窗传来说话声,声音很轻,但在夜深人静中,很清楚地传来。

挖了一冬的河,微山湖的水能浇咱们的地吗?这是姑娘清脆的声音。

……我感觉这次考得不错,等我学成回来,治治这些盐碱地。一个浑厚的低音。

好呀,微山湖的水一定能引来,咱们的盐碱地一定能治好,还有菜园、拖拉机、加工厂,我们想到的,都要有……”

还有自动控制、电子操控。

月光洒在老魏的床前,白花花亮堂堂的。老魏和窗外的两个人,一同沉浸在一种最好最好的向往之中。他似乎明白了姑娘为什么对着几十万斤粮食说这有啥。他不知道当年那块阵地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小鬼说的最好最好的到底是什么,可是他知道,在这平原上,有一个青年,正准备为这块盐碱地去学自动控制……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地方变得太快,变得太多了”“今儿这里立起个烟囱……明儿那边又破土动工”“这儿是一片盐碱地”,这些叙述表现出老魏对当年阵地遭受破坏的忧心。
B.“系着块鲜亮惹眼的红围巾”“穿着大红球衣”“只见远处火红的两团”,小说对姑娘和小伙子的装扮描写,以红色为主色调,表现了青年一代的朝气和希望。
C.姑娘对着几十万斤粮食说“这有啥”,小战士牺牲前说“你们说得都好,可都不是最好最好的,我说……”,这些悬念的设置,巧妙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穿红球衣的小伙子报考电力工程系,为了“回来用电子操控技术侍弄这大片的土地”,为了治理好这片盐碱地,表现了姑娘和小伙子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E.“月光洒在老魏的床前,白花花亮堂堂的”,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既营造了美好宁静的氛围,又烘托了老魏的心情,正是姑娘和小伙子的言行给了他欣慰和希望。
2.老魏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赏析小说中画线句的作用。
月光洒在老魏的床前,白花花亮堂堂的。
4.仔细赏读全文,结合最后一段的语境,仿照以下句子,创作一段理想宣言。
红色精神革命战斗忙,战胜之后,改造阵地,种好庄稼方能开垦未来。
2024-08-21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卓越中职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孔乙己文学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原因在于鲁迅笔下穷困潦倒,但还坚持穿着象征读书人的长衫来维护体面身份的孔乙己与当代年轻人的现状产生了跨时空的共情,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现代社会就业形势的观照与反思。在网络上,我们看到许多媒体呼吁大学生们应该脱去长衫,不要困于长衫,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但其实在当代社会,大学生或者硕士生去从事一些不与学历匹配的体力劳动,早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闻。

将矛头指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认为是大学生的眼高手低造成了难以就业的情况,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最近三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076万,创历史新高。同时,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形势受到冲击,找一份与专业匹配且待遇尚可的工作,肉眼可见变得越来越难。归根结底,孔乙己文学的爆火背后,是当代社会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的真实写照。大部分学生都曾听到老师父母说过同样在一个班上学习,为什么别人的成绩比你更好这类话,当社会中的人太多,资源又很稀缺时,人们很容易将社会结构性的纵向冲突转变为横向竞争,开始内卷,恨不得将24个小时变为48个小时来使用,只为争取到那一部分稀有的资源。

所以,当他们拿到光鲜的学历,却发现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时,就难免感叹自己也穿上了孔乙己的长衫知识改变命运”“学历是敲门砖此类话语,是许多学生从小到大一直被灌输着的。联系前段时间广泛讨论的小镇做题家,我们也确实看到许多人通过做题,通过学习从小镇走进大城市,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因此,互联网上许多人宣扬的读书无用论是一种无端的,并且偏激的说法。如今,知识仍然是社会所崇尚的一种权力,许多人都通过不断学习提升了自己的学历,所以当我们走出校园的象牙塔,迈入社会时,我们才会受到更难以接受的冲击,辛辛苦苦拿到的学历好似打了水漂,学历的优势难以发挥,在这条路上耗费的许多成本与劳动远远小于工作岗位能够提供的收入与回报。所以像一些媒体所说的将要求放低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当我们谈论孔乙己时,我们在谈论社会的不公,还有个人的不甘。

完善劳动法,改善现有的就业环境,解决就业歧视现象等才是解决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最基础的行动。逐渐缩小收入差距,减少贫富差距,才能真正让大学生们自主择业,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材料二: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近日,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他们说: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说的是念了大学,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和苦闷。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善良、迂腐、穷酸、爱面子。如今的一些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用孔乙己文学映衬自己当下的处境。

最近三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就业形势严峻。即使找到工作,也要为收入下降等不确定性焦虑。在一些人看来,学历没有兑现利好,而是成了身上难以脱下的孔乙己长衫:自己受过高等教育,曾经意气风发,步入社会后发现如此内卷,象牙塔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所需,骨感的现实已经支撑不起丰满的理想。

巨大的反差,让一些人情绪消沉,不愿意从事比自己预期低的工作,尽管这个工作可能是自己喜欢的。这种不上不下的悬浮状态,让他们感觉自己像极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近年来,互联网上颇为流行“××文学,比如之前的废话文学”“林黛玉文学”“鼠鼠文学。网友们用带有调侃意味的文字展示个性,寻求点赞,识别圈层。如今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求职和生活中面临较大的压力,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是生活状态一种正常的情绪性反映。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为破解年轻人的难题纷纷建言献策。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一步。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提出建议,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不得随意拔高用人学历要求,在用人上不唯学历,不拔高学历,不得设置对同等职业教育学历的歧视性门槛。

当代青年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情绪图谱中,焦虑——羞耻——绝望是一个闭环。全社会应该协同发力,协助他们走出暂时的困境,走上焦虑——勇气——希望的正循环道路。

话又说回来,孔乙己的长衫就是现代青年的学历吗?也未必。

长衫是古代社会知识分子进入士绅阶层的常服。久而久之,长衫被当作知识分子的标志性符号,用来区别身份。

落魄的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被人嘲笑,固执地将读书人的身份进行到底。长衫很好地展示了这位50多岁的落第文人的迂腐。这和当代年轻人的整体形象相去甚远。

根据信号理论,学历是个体能力和潜力的识别信号。获得学历者只能表明个体在某一阶段完成某项能力测试,和身份并无明显关联。

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情况下才能得以体现。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

读书获取学历,可以丰富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能力,扩充我们的格局,让我们以书本知识为起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给自己设置条条框框,让学历成为束缚手脚的长衫

孔乙己文学的自嘲是为了舒缓压力,为了更好地前进,但不要沉溺其中。管理好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逆境,才能厚积薄发。

如今经济正在复苏,就业形势正在逐渐改善,青年一代将会有更广阔的平台、更多样的机会和选择。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

1.请在材料二①②③处填入最适当的小标题(     
A.①年轻人为何与孔乙己共情②长衫困不住当代青年③互联网文学背后的焦虑
B.①互联网文学背后的焦虑②年轻人为何与孔乙己共情③长衫困不住当代青年
C.①互联网文学背后的焦虑②长衫困不住当代青年③年轻人为何与孔乙己共情
D.①年轻人为何与孔乙己共情②互联网文学背后的焦虑③长衫困不住当代青年
2.根据文章内容,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当代大学生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导致了就业困难。
B.“孔乙己的长衫”是指那些没有兑现利好的学历。
C.如果沉溺于“孔乙己文学”,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就有可能走向“焦虑——羞耻——绝望”的情绪闭环。
D.“孔乙己文学”之所以能引发当代年轻人的跨时空共鸣,是因为孔乙己与当代年轻人相似的整体形象。
3.结合原文,分条概述如何破解“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让年轻人脱困于“孔乙己的长衫”。
2024-08-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卓越中职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对下列语段信息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孔子主张恢复。他认为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精神实质。他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失序之国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以正其位次。孔子劝人克己复礼,把复礼看成归仁的重要前提。孔子认为君好礼则民亦好礼,人人以礼让为先,则国必治。

A.根据前句信息,可以推断“治国以礼”的“以”解释为“凭借,用”。
B.根据画线处信息,可以推断出这句中的叠词后面一个字为名词。
C.根据相关成语“天下大治”,可以推断出“则国必治”的“治”为太平。
D.根据引文信息,可以推断出孔子认为“复礼”可以使国家更昌盛。
2024-08-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卓越中职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一张诊断书》(节选),完成小题。

这是一张珍藏了许多年的诊断书,纸已变黄。这是一则刚刚播放出来的消息,我和我的妻子都大为悲痛!

诊断书上有林巧稚大夫的亲笔签名。消息却说她已溘然长逝。

林大夫毕生献身于医学事业,数十年中经她亲手治疗过的病人何止千万,由她亲笔开出的诊断书也是无以数计。可是,林大夫,您还记得我们吗?您对我说过的,像这样的诊断书一生中你仅仅开过这一次。

那是一个人妖颠倒的年代。因为我妻曾担任过外国专家的译员,又自愿由首都调到边疆小城来教书,因而便被人合理逻辑出来,她一定是个特务。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便把她抓起来,关入牛棚。当然,紧接着就是审讯,无休止的批斗……

皮肉的折磨并没有使她屈服,精神上的摧残几乎断送了她的生命。一个大汉对她宣布:经查证,你是个特务,是个男扮女装的特务!你的孩子是搞特务活动的掩护,你根本就不会生孩子!

多么荒唐的审查啊!

一个母亲凭空失去了孩子,她整夜痛苦,终日依窗守望,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又不许会见!她无法忍受,她歇斯底里地大叫,愤怒、狂奔,她终于被逼成疯子。

我背起小小的行李卷,领着妻子进京求医。那时候精神病院里拥挤不堪,其他医院大都不愿接受这种有政治色彩的病人,茫茫长街,无处落脚。我们只好寄居在天安门广场的金水桥边。地上的灯光和天上的星光一样彻夜不灭。我们也睁大眼睛,彻夜不眠。

大约是广场上的寒风吹醒了她,半夜里,她突然以正常人的思维向我提出要求说:找林巧稚大夫去,她是专家,只有她才有权证明我是男是女。

早年间我就听她说过,有一次,她的妈妈在生产中病危,经过林巧稚大夫抢救,才转危为安的。这位医术精湛、品格高洁的林大夫,一直保留在她的记忆中。

第二天清晨,我们迎着太阳朝东走,走到当时已被更名为反帝的协和医院,挂过号,等候就诊。

一位瘦小的老太太,坐在妇科门诊部外走廊里为患者叫号。她戴一副银丝边眼镜,前额高高的,显示着她的智慧。她的神态安然自若,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感觉。我把妻子安置在长椅上,便走上前求这位叫号的老护士帮助,希望她能将我妻的病历卡,直接送到林巧稚大夫手里。她听完我的要求,竟脱口说出:

我就是林巧稚。

噢!我望着她,和我在报上见到过的她的照片一模一样。可是,这又是为什么呢?让一位著名的妇科专家,坐在走廊上叫号!

我向她陈述着我妻悲惨的遭遇,林大夫耐心地倾听着,时而摇头,时而叹息。终于她激动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手里的病历卡在瑟瑟发抖。她那充满慈爱的目光,被晶莹的泪水模糊住了。她又强忍着把泪水吞了回去,果断地问我:

病人在哪里?领我去看看!

她走到我妻身边,用母亲般温暖的手,梳理我妻子面颊上散乱的头发,她以专家的锐利目光,观察她痴呆的眼神、瞳孔。最后,她沉重地对我说:

把一个知识分子糟蹋到这种地步,残酷!请你们稍候一会,我去向他们要求,我要亲自为她检查,给她治疗。

林大夫迈着急促的脚步走进室内,好大一阵子又和另外一名女大夫一起走了出来,她们小心地搀扶着我的妻子,进了妇科门诊室。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只见林大夫亲手扶着我妻从一条长长的走廊里走了出来。我迎上去,林大夫把一张长方形的诊断书递交给我,她说:

是我和我的学生孙爱达医生共同给她检查的,诊断书上有我们两人的签名。将来即使到了法庭上,我们也对她完全负责任。

我看到诊断书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最后一条的结论是:患者是正常女性。腹部有多条妊娠纹,证明患者曾有过正常分娩。

我把这些逐一地念给妻子听,起初,她的脸上露出惨笑,继而沉默,最后伏在林大夫的肩头,放声大哭起来。

林大夫替她擦去眼泪,扶着她一直把我们送到大门外,就要分手时,只见她面容严肃地说:

这样的诊断书,一生中我只开过这一次。

我心头酸楚地走下协和大门口那段青石台阶。我妻一直勾着头,反反复复地阅读着诊断书上的文字。走下台阶以后,我们回头望望,只见可尊敬的林巧稚大夫,还依然守在门外,默默地向我们招手。

……

15年过去了,我妻的病已完全康复,并且已经正常地工作。她果真又新生了一个孩子。那张挽救了我妻生命的诊断书早已变黄。可是,林巧稚大夫的高尚品格和革命人道主义的医疗作风,在我们心上,永远也不会褪色。

林巧稚大夫一生中的业绩,是一棵伟岸高大的常青树;她给我们开出的这份诊断书,是常青树上一片苍翠的绿叶。

(1)文章开头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一张荒唐的诊断书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张诊断书的意义。
(3)找出能表现作者对林巧稚大夫献身医学的精神和治病救人的职业操守进行赞美的一句话(用原文句子回答),并进行分析。
2024-08-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西省第四届第三次对口升学联考语文试卷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吴起镇战斗之后,有一天,我和黄开湘同志由于事先接到通知,要去参加中央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而这个会为了防止敌机骚扰,确定天一亮就在吴起镇附近开,于是便从驻地骑着马直奔会场。

路上碰到了我们的老首长邓小平同志,我们赶紧勒马下来,向他敬了个礼。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然后问:你们驻扎在哪里?离这儿多远?我们一一作了回答。

他又问道:听说你们团在青石嘴一仗,缴了敌人不少布?

是的,上交了不少,还留了一点儿。我说。

小平同志说: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

好,照指示办!我回答得很爽快。

我们牵着马跟着小平同志,边走边说,不一会儿,就到了会场。

天刚蒙蒙亮,会议开始了。

毛主席首先讲话,他说:同志们,辛苦了!话音刚落,顿时响起了热烈的口号声。

是的,今天在这里开干部会,同志们格外兴奋。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领导同志和大家一起,度过了长途跋涉、征战万里的艰难岁月。你们——党的领导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帷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另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

长征万岁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

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毛主席继续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______,长征是______, 长征是________。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

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

最后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同志宣布大会休息一下,休息后全体进行盛大会餐。

(节选自《杨成武回忆录》,有删改)

1.对“勒马”中“勒”的读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lēi   用绳子套住,再用力拉紧B.lēi   收住缰绳不让马前进
C.lè     用绳子套住,再用力拉紧D.lè     收住缰绳不让马前进
2.依次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宣传队                  ②播种机                 ③宣言书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①③②
3.下列选项做选文题目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偶遇邓小平B.长征胜利大会
C.毛主席的讲话D.长征伟大意义
4.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议论抒情B.细节描写C.肖像描写D.心理描写
5.下列不属于长征意义的一项是(     
A.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B.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C.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D.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2024-08-2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高职高专院校单独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我的母亲》(节选),完成小题。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事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质朴无华、情真意切的回忆母亲的散文。
B.“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一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三姐是母亲的得力助手。
C.文中作者将自己比拟为插在瓶中的花草,“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D.文章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饱含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2)那个凄惨的除夕夜,作者连用了哪四个传神的动词写母亲?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3)我们能看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2024-08-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西省第四届第三次对口升学联考语文试卷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寻人启事

颜文静

①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笼罩着椅子,这就是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通缉令已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她不得不做战略转移,女孩把寻人启事叠成的小船放逐湖中:给你自由。女孩双掌合十。

③用女孩的话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挣钱的爱好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有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④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女孩留下这样一张字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⑤一遍一遍地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女孩走时拿了家中的一千元钱。

⑥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⑦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看着寻人启事叠成的小船漂远后,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

⑧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到家的温暖,繁忙的工作过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

⑨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布到了B市。不过这次寻人启事不大标准,颇有一丝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现在才妥协,我偏不回去,女孩的样子很倔强。让母亲花这么多的物力、精力找她,女孩开始惭愧,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⑩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为离家后女孩的一种习惯。报纸作为安慰和寄托,给她一种亲切的呵护,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⑪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份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不过这次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楼下歌厅的歌声绕来绕去,将女孩的心绪越扯越长,越绕越乱。

⑫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里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电话局服务小姐的语调温和。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⑬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在C市车站买了很多礼物,想给母亲一个惊喜。女孩风尘仆仆地赶回A市,近家情怯,女孩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的却是个陌生人。

⑭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已将房子卖掉,只身去了南方。

⑮生活中为什么要有这么残酷的过错?女孩心头一片空白,手中的礼物无声地滑落。女孩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离开那个曾属于她和母亲的家的。

⑯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母,速归。

1.女孩离家之前留下的字条上的内容表达了她怎样的心态?
2.女孩离家之后到回家之前,心中经历了怎样的波动?试简要说明。
3.文章的高潮出现在哪几段?概括其内容。
4.说说标题“寻人启事”在文中的作用。
2024-08-2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跨地区中等专业学校百校联考(文化课)高二年级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