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7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目。

秋夜

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陜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陜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陕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竟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1.请简要分析第一段中“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及其效果。
2.文中画线句“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有什么深层含义?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描写秋夜的景象和氛围,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B.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夜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C.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传达了作者对秋夜的深刻感悟。
D.文章整体上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情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2024-08-2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高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期末学业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③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

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⑨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⑩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⑫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节选自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
忠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
口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⑥段中别里科夫“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的原因。
3.有人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可怜的人,试根据选文分析别里科夫的“可怜之处”。
4.选文最后,如何理解华连卡的笑声?
2024-08-2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照见李庄

沈念

到达李庄的当夜,睡着了,又突然醒来。在大自然的声音中醒来。房子临江,是三层小楼建成的民宿。水流搬动着李庄的夜晚。水流制造的声音里,羼杂着虫鸣、鸟语、风声,间或蹦出几声青石板街面上的嗒嗒脚步和夜归人的嘤嘤私语,像是一支没了指挥的乐队,由着性情奏着李庄的小夜曲。演奏者的下酒菜不是当地特产白肉、白糕,而是明月、江风和往事。

朦胧中有光。漫天飞卷的光芒,时隐时现,为声音叩打着节拍。这些声音并没有让李庄变得喧闹,这些光也没有让李庄变得炫目,它们都是李庄寂静深沉的组成。

光是哪里来的?江面上有航标灯,曳曳微微地闪烁着,拖出一道道长影。水流到光的身旁,明显有了旋涡,有了湍流,像沙地上一个淘气的孩子画着一个个越来越小的圆环。江对岸有丛林掩映的房屋,屋里亮着一浮一沉的白光。偶有路过的货轮,船头有盏摇摆的灯,尾部发出低低的轰鸣,突突突地往斜里开去。这条行驶的斜线,也被那幢三层高的八角楼阁檐边的彩光照亮。

来得凑巧,次日正好撞上梁思成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抗战时期,梁思成带着妻儿就住在李庄上坝村的张家大院。在那段战火纷飞的日子里,这位建筑宗师藏进了李庄的寂静之中。它的寂静是天生的,长江在侧,逝者如斯夫,它的历史也有1400多年了,谁还有理由静不下来呢?梁思成定是深深喜欢李庄的,读过《中国建筑史》的人都会生发一种感觉,他的访古和研究、呈现和留存,有如江水远途跋涉、上升汇聚,有着与时间水乳交融的精神气息。它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从细节处生长出来的精神自信,发出被风托起的羽毛般的光焰。

李庄有太多的细节,注定要成为时间的陈酿。走在这里,你的眼睛与耳朵必然要与之相遇。避不开的那段高光时期,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辗转迁徙的十多所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李庄,在李庄享受了一段寂静的时光。东岳庙是同济大学工学院,张家祠是中央博物院,祖师殿是同济大学医学院……我在这些庙宇、祠堂改建的旧址内,数念着那些名字: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在李庄,只是生命中短暂的停留,他们的名字却永久地烙刻在这片土地之上。要知道,当年来一趟李庄不容易,重庆坐船,上水三天,下水两天,走陆路坐敞篷车,从昆明过来要费时两个星期,然而来李庄求学、研究的文人学者、师生曾多达一万余人。那么多人不顾辛劳辗转,怕也是有道光在前方引领吧。

坐落在李庄的这些旧址也都是发光体。有威严耸立的高墙,有不起眼的窄门小院,细察之下,都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川南的民居、庙宇、殿堂,布局其间的石刻木雕活灵活现,有画龙点睛之美。可惜时间和维修的原因,李庄的九宫十八庙未能走全,这也给了我下次再来的理由。张家祠厅房有五十扇窗门,上面有一百只楠木精雕而成的仙鹤,这些窗门仿佛是一面面镜子,照见从江上飞过的白鹤。

穿街过巷,墙瓦斑驳,光影流动,有种错觉,擦肩而过的正是旧日时光里那些大名鼎鼎的文人、学者。一转身,他们就钻进某个宅院的屋里,埋首做着研究,间或抬头看天色暗下来,也看月光的清晖洒满院落枝头。六年的光阴,在被称为抗战文化中心的李庄,他们互相涵养,也互相成全。这一群人,是循光而至的人,也是散发光芒的人。我忽然间明白,时间在他们身上刻下李庄的记忆,李庄也从他们身上拾起焰火形状的光芒。

李庄让人产生好感的地方,既是这段珍贵的历史,也是在街巷随处遇见的日常生活。临街店面都是手艺人开的,经营着三白二黄一花的本地特色,极少见舶来的大路货。卖白肉的师傅刀工极好,大片肉切得仅一二毫米的厚度,吃法讲究,筷子一圈圈缠绕蘸上酱料,肥而不腻。白糕甜香糯软入口即化,有李庄五粮液美称的白酒香浓顺喉,黄粑色泽金黄齿颊生香,就地取材的黄辣丁入汤味道鲜美,花生用中药香料浸泡之后口感香脆……特色之所在,都是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从不偷工减料。街头巷尾的李庄人,来自异乡的学者名人,在各自的创造中也享用着生活的日常。人的饮食起居混淆了人的差异,生活给了不同的人同样的光芒。

定定地看着江,不时有光浮上水面。那些时光里的人们走了,又没有走。他们和李庄各自持守着大地的秩序,隔空对话。作家阿来说,那个特殊的时代,李庄保留了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沉积多年,今天到了唤醒李庄,唤醒李庄故事和文化精神的最好时代。

虽是两日,却喜欢上了李庄的真实。李庄一千多年的历史,也许不曾变,像忘记生长的树,带着最真实的尘埃和亮光。我愿意一个人坐在江边,不动声色地看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那些从大自然和记忆中的觅获,如一滴草尖上的朝露,照见山水,照见天空,让人瞬间丰富、阔大——因为有光。

在这里,李庄的光芒照见人,也是人的光芒照见李庄。

(有删减)

1.作者是怎样表现李庄夜晚特点的?
2.如何理解画线句子“那么多人不顾辛劳辗转,怕也是有道光在前方引领吧”中“光”的含义?
3.为什么说坐落在李庄的旧址都是“发光体”?
4.画线句子“李庄的光芒照见人,也是人的光芒照见李庄”是什么意思?
5.“李庄的真实”有哪几个方面的内涵?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李庄天生的寂静能使人内心宁静,这是文人学者们能够在此潜心工作的重要原因。
B.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他的《中国建筑史》的内容表现了抗日战争的时代主题。
C.抗战时期,一批大学迁至李庄开展科研、教学活动,这是李庄变得有名的重要原因。
D.本文以李庄的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和未来图景的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思路非常清晰。
E.标题中的“照见”是本文的“文眼”,点明题旨,引出下文,贯穿全篇,升华主题。
2024-08-2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四川省普通高校对口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证明这一点,为了研究丰富准确的词汇,我们除了研究像普里什文、高尔基、阿列克赛·托尔斯泰、蒲宁和其他许多作家这样的了解自然和人民语言的专家的作品而外,还应该去研究主要的取之不尽的语言源泉——人民自己的语言,即集体农庄庄员、船夫、牧人、养蜂人、猎人、渔夫、老工人、守林人、海滩看守人、手工业者、农村画家,手艺匠和所有那些字字金石的久经风霜的人的语言。

在我遇到一个守林人之后,这些思想对我格外明确了。

记得好像在什么地方已经讲过这件事情。如果是这样,便请原谅,只好重弹一番老调。因为这个故事对俄罗斯语言这个话题非常重要。

我和这位守林人走在一座小树林里。这个地方自古以来是一大片泥沼,后来泥沼干涸,便为草莽芜蔓了,现在只有深厚的多年的苔藓、苔藓上的一些小水塘和无数的蜘蛛还会勾起人们对往日的池沼的记忆来。

我不像一般那样轻视小树林。林中动人的地方很多。各种柔嫩的小树——云杉和松树,白杨和白桦——都密密地和谐地长在一起。那里总是明亮、干净,好像收拾好准备过节的农舍的上房一样。

我每次到这个小树林里来,都觉得画家涅斯切洛夫正是在这种地方找到了他的风景画的轮廓。在这里,每一支修茎,每一条细枝都挺秀如画,所以特别出色、动人。

在苔藓上,有些地方,像我已经说过的,会碰到一些圆圆的小水塘。里边的水看上去像是静止的。但假如仔细看下去,便可以发现水塘的深处时时刻刻涌出静静的水流来,有越橘的枯叶和黄松针在里面打旋。

我们在一个这样的水塘旁边站下,喝了许多水。这水有一股松脂的味道。

泉水!守林人看到一个拼命挣扎的甲虫,从水塘中浮起来,又立刻沉了下去,说道:伏尔加河想必也是由这样的水塘发源的吧?

是的,大概是的。我同意地说。

我最喜欢分析字眼,守林人忽然说,难为情地微笑了一下,真奇怪!有时候一个字儿缠住你,弄得你坐立不安。

守林人沉默了一下,把肩上的枪扶正,然后问道:

听说,您好像是个写书的?

是的。

那就是说,您用的词儿是经过考虑的?而我不管怎样努力琢磨,总难给一个字找到解释。人在林子里走着,脑子翻来覆去地想着词儿,这么想,那么想:这些词儿是打哪儿来的?什么也想不出来。我没有知识,没受过教育。不过有的时候,给一个词儿找到了一种解释,那真高兴。可高兴什么呢?我也不是教小孩子的。我是看林子的,普通的看守。

现在是个什么词儿缠着您呢?我问。

就是泉水’这个词儿。我早就注意到这个词儿了。我四面八方绕着圈琢磨这个词儿。大概因为水是从这儿淌出来的。泉水产生河,而河水流过我们的母亲大地,流遍祖国各地,养育着人民。您看这多有道理——Pojihnk(泉水),Pojinha(祖国),Hapoji(人民)。而这些词儿好像亲戚似的。好像亲戚一样!他重复一下,了起来。

这些普通的词儿给我掘出了我国语言最深的根蒂。

世世代代人民的全部经验,所有他们性格的诗的方面,都蕴含在这些词里。

(选自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小树林中的泉水》)

1.下列对“俄罗斯语言”的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俄罗斯语言像小树林,具有浓郁和谐的美。
B.俄罗斯语言犹如要过节的农舍上房一样,明亮、干净。
C.俄罗斯语言就是小水塘的水一样,时时刻刻都是静静地流动的美。
D.俄罗斯语言恰似大片的泥沼,具有干涸、芜蔓的美。
2.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这个词写出了一个普通的守林人对泉水的独到理解:他从字音到字形联系到了祖国、人民,让普通的词变得不普通。
B.守林人“笑”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有文化的人,感到骄傲。
C.选文中加点的“根蒂”一词是根源、根本之意。
D.选文中两个加点的“这些”所指代的内容有相同的部分,后一个“这些”范围更广。
3.对选文最后一段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俄国的语言文字既包含了诗意,也包含了人民的生活经历。
B.世世代代人民的经验都是从前人的语言中获得的。
C.世世代代的人民都具有诗意的性格,体现了语言的魅力。
D.人民既从文字中了解了前人生活的经验,也从文字中了解了祖国、民族、自然。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通过“我”与守林人的交谈,说明普通人也像“我”一样对俄国文字有直观的美的感受。
B.由“泉水”想到了伏尔加河,体现了守林人在对语词的琢磨中融入了对土地、对祖国的深情。
C.选文最后一段表现了俄语的博大精深,语言的诗意来自作家的灵感。
D.偶然的相遇,偶然的对话,使作者对俄语内涵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5.联系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面部分以议为主,后面部分以叙为主,两部分相互印证,深化了主题。
B.本文语言优美生动,情感真挚,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语言的认识。
C.文章开篇点题,最后以对“泉水”的理解和拓展为全文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D.文章从物质到精神,由形象到抽象,表达了作者对俄国语言文字的独到见解和观点。
2024-08-2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江苏省职业学校职教高考联盟高三年级第一轮复习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缂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

②刚才说铜丝是蘸了白芨浆粘在铜胎上的,白芨浆虽然稠,却经不住烧,用火一烧就成了灰,铜丝就全都落下来了,所以还得焊。先在沾满了铜丝的铜胎上喷水,然后拿银粉、铜粉、硼砂三种东西拌和,均匀地筛在上边,放到火里一烧,白芨浆成了灰,铜丝就牢牢地焊在铜胎上了。

③随后就是放到稀硫酸里煮一下,再用清水洗。洗过以后,表面的氧化物和其他脏东西都去掉了,涂上的色料才可以紧贴着红铜,制成品才可以结实。

——选自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

1.对选文第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是(     
A.下定义             作此较             打比方
B.下定义             举例子             打比方
C.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D.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2.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细致”是说图案画把细小的地方都画得精致、周密。
B.“细密”是说手工艺品制作工艺的繁复,表现其“工整细致”的特点。
C.“缂丝”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丝织工艺。
D.“半斤八两”是说“掐丝”跟“刺绣、缂丝、象牙雕塑”等工作比起来,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选文属于制作景泰蓝的第三道工序。
B.选文第一段着重说明景泰蓝掐丝细密费工的特点。
C.选文第一段插入了不少作者的感想和体会,赞扬了手工艺工人的聪明才智、辛勤劳动和他们的特殊贡献。
D.选文第二、三两段简要介绍焊接和酸洗,这是掐丝的辅助工序。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粘满铜丝的铜胎之所以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是因为它的画生动美妙、工整细致,而且是要费大工夫才能完成的。
B.掐丝和刺绣、缂丝、象牙雕刻一样,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
C.铜胎做好以后,还得经过“烧”这一工序,这样铜丝才能牢固地粘在铜胎上。如此,掐丝的工序才算全部完成。
D.为了使制成品结实,做好的铜胎需要在稀硫酸里煮一下。
2024-08-2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江苏省职业学校职教高考联盟高三年级第一轮复习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喜剧的力量与陷阱

戴钟伟

喜剧的终极力量和终极陷阱都来自期望值与意外值之间的落差。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滑稽的真正领域,是在人、在人类生活。喜剧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对人类视角下社会化生活的模仿。但喜剧的模仿并不代表单象限的审丑,丑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滑稽可笑的,而是只有当丑力求炫耀为美的时候才显得滑稽;也不是表面化、图解化的原调复奏,那些滑稽背后的共情,看似卑微而轻巧,实际需要首先把自我揉碎了,在平视、侧视甚至反转下还原生活本真逻辑,然后沿着这条崭新逻辑的线索,化合成一种新的叙事,这种叙事,我们姑且可以叫它为专属于喜剧艺术的佯谬化表达。

喜剧从对生活的模仿生发出的佯谬化表达,看似操作技术门槛不高,其实对创作者的感悟力和提炼能力要求极高。如果仅仅停留在具象和表面,如果仅仅止步于粗放与武断,就难以冲破闹剧”“活报剧的天花板,而如果单单满足于做口口相传的段子搬运工,就触碰了喜剧创作最危险的红线:新鲜感。在从具象表面到直击灵魂,从搬运到重生这个奇妙的转换中,以佯谬为核心的变形术是不二法门。

喜剧的佯谬,在于它既真实,又荒谬;因真实而荒谬,因荒谬而真实。喜剧创作者面对的佯谬,则是在于喜剧形式和喜剧效应是常青的,但喜剧创作和喜剧发现是速朽的。喜剧演员重复自己,无异于慢性自杀,

能够引发喜剧共鸣的那些冉冉上升的喜剧新生代,几乎都将自己作为了第一创作素材,将日常生活的观察作为了喜剧淘金机。我们作为受众的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不再是艺术创作的评判者,而是生活的同行发现者,当台上的喜剧人所言所行与我们的共通点越多,我们就越会由衷感到喜悦,那是共情的幸福感,无与伦比。

在为喜剧的佯谬所感染时,我们同时见证了很多佯谬的喜剧。比较常见的,一种是托着腮的,一种是叉着腰的,一种是踮着脚的。所谓托着腮的,就是充斥着网络段子、社会俚语,试图以讨好流行的方式变成流行的;所谓叉着腰的,就是自恃在喜剧田地里多收了三五斗,掌握了独门秘籍,以程式化技术流教师爷身份秀身段的;所谓踮着脚的,就是片面理解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总是将喜剧的终点引向泪海才得以实现主题升华的。以所谓的人设工业化概念替代人物塑造的生命逻辑,以时髦的大数据算法取代文艺创作的社会发现,诸如此类,不亦乐乎。

商业化的成功是喜剧从业者宏大的梦想,但可能也是一把双刃剑。喜剧的基因是生活本身,如果生活变得悬浮和空洞,怎么能指望作者持续挖掘出生活的真金?余光中说,当你的恋人改名叫做玛丽,你怎能再为她写一阙《菩萨蛮》?我们也有理由杞人忧天——当地铁里的潦倒小子住进了豪宅,你怎么能让他再发现生活里的小辛酸?热闹喧嚣的市场泡沫里,喜剧的忧伤依然时隐时现。这,也是另外一种无解的喜剧的佯谬。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剧中的“佯谬”,是一种通过荒谬表达生活本真逻辑的艺术手法。
B.并非所有审丑都是滑稽,只有通过佯谬化处理,审丑才能成为喜剧。
C.佯谬专属于喜剧艺术,所以“佯谬的喜剧”呈现了喜剧的终极力量。
D.热衷于讲网络段子的喜剧表演不是“佯谬化”表达,所以层次不高。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剧的表达形式和效果是不变的,但是其题材和内容应及时更新。
B.取得成功的喜剧新生代善于观察生活,做到与观众言行情感相通。
C.喜剧的创作与表演不应遵循模式,而应遵循生命逻辑和社会现实。
D.喜剧从业者应深入现实生活,而不应将精力用于追求商业化成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使用引用论证,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论述喜剧应来源于生活的观点。
B.本文使用比喻论证,用“托着腮的”“叉着腰的“踮着脚的”比喻三类喜剧。
C.本文使用对比论证,将“佯谬的喜剧”与“佯谬化表达的喜剧”进行了对比。
D.现在喜剧市场看似繁荣,但繁荣只是表面现象,其中隐含着喜剧的某种危机。
2024-08-2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四川省普通高校对口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7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悼念性散文以作者痛恨反动派、悼念死难烈士的悲愤感情为线索,用简洁的文字描写刻画人物,在曲折中推演情感,事、情、理巧妙融合。
B.《寻梦者》这首诗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诗人借象征喻体“娇妍的花”来寄寓了人生追求的一切美好东西。
C.《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科学小品文,作者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准确、翔实地说明了荔枝及其生产的相关知识。
D.《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特写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通过对四个特定场景的描述,真实再现了香港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回归祖国怀抱的历史时刻。
2024-08-2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江苏省职业学校职教高考联盟高三年级第一轮复习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斯人独憔悴

迟子建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

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

1.下列对我在文学道路上的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精神生活丰富,常常把我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灵感迸发的极致境界。
B.我真正走上文学道路是把我自己的童年生活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C.我最早的启蒙文学源于农家生活里日常的谈天说地和光怪陆离的故事。
D.我的作品仍欠缺足够的洞察力,仍有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所以,我仍须不断超越
2.下列对题目“斯人独憔悴”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出自杜甫的诗句,文中指创作需要作者养精蓄锐、苦苦求索,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B.如果说丰富的创作欲望和情绪把创作者推到一个极致的精神世界,那么同样,它也可能令创作者的体力渐渐衰竭。
C.指文学创作不只是自我完善,也是自我销蚀。
D.“斯人指我自己,因为时间和日常琐事常常打乱我的计划,我为此忧虑。
3.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你认同这句话吗?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2024-08-2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广东省中职学校“3+证书”考试二三轮复习过程性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撇子”真的更聪明?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在世界14个国家当中,左利手的人在人群中占的比率在5%~25.9%左右,且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性。中国以前的传统中,使用右手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如果用左手写字、拿筷子就会被家长、老师强行纠正过来。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一项调查,中国人的左利手率仅为0.23%。

不过近些年,随着媒体宣传:拥有重大成就的人都是左撇子,并列举名人进行佐证。譬如,拿破仑、克林顿、奥巴马、贝多芬、毕加索、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爱因斯坦、牛顿、比尔·盖茨、乔布斯、卓别林、梦露、赵本山、马拉多纳等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体育明星、学者、科学家都有左撇子特征。然而,这只是列出了有重大成就人群中左利手倾向者,而使用右利手的人却被选择性地忽视了。

为什么对于“左撇子更聪明”的观点,大家会毫不怀疑地接受呢?

人群中还流传着一个说法:人类仅仅使用了大脑的10%。我们用惯了右手,而左利手者比普通人的大脑开发得更多,因此左撇子更聪明。其实,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是毫无根据的。

在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更加聪明的动机驱使下,我们在进行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中,会选择性地为身边的左撇子提供更多的认知资源。一个明星曝光的次数越多,观众对他的熟悉和喜爱程度都会增加。左利手这个群体也是如此。一个名人被曝光为左撇子,这背后似乎有这样一种逻辑:因为是左撇子,所以更聪明,所以才有成就。而却没有人会将右利手和成功联系起来,因为相对于左利手,右利手太普遍了。新奇或者少见的事物总会令人们额外关注。

大脑并不是只开发了10%,事实上,大脑是根据机能划分了不同的区域,我们在完成一件工作时,各个脑区是协同工作共同发挥作用的。其中最大的分区就是左右脑的划分。而且,已经证实的是,大脑存在左右半球机能偏侧化优势。左脑擅长逻辑,支配语言和复杂的自主运动,如同计算机,将输入的信息按次序有层次地进行分析;右脑偏重整体、表征和空间。不过,左右脑的差异不是绝对的,两个半球相辅相成,协同活动,而且在一侧受损后,另一侧有代偿作用。左手是受右脑控制的,那按照这个道理说,那么左利手们的右脑应该更发达。可事实上,上述左撇子名人们,来自各个领域,有的擅长艺术,有的擅长逻辑。

利手并非绝对,虽然有人完全左利或完全右利,但也有人运用两手同样便利。利手的形成受到基因、激素、成长状况及文化的影响。利手与左右脑的关系相当复杂,目前仍是不少科学家研究的课题。

有研究指出:第一,左右利手的人平均智商无显著差别;第二,不少左利手被认为是在其生长发展过程中左脑受到损伤的结果,使利手从右侧转到左侧;第三,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癫痫、病态人格、酗酒和述情障碍,其左利手比例较常人高。当然。这仅仅是统计上的结论,并没有确切的因果联系。

总之,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科学上并没有支撑左利手比常人更聪明说法的论证。同样,也没有矫正的必要。

(选自《大众健康》20151012日,作者余丹,有删减)

1.下列关于“左撇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在世界14个国家当中,左利手的人在人群中的占比率在5%~25.9%左右,这远远高于我国的左利手率。
B.利手与左右脑的关系相当复杂,目前仍有不少科学家在做课题研究。
C.事实证明,拥有重大成就的人都是左撇子。
D.在中国,如果用左手写字、拿筷子就会被家长、老师强行纠正过来,所以“左撇子”不聪明。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虽然列举出的很多名人都是“左撇子”,但这不代表有重大成就的人群中左利手比右利手多。
B.大脑存在左右半球机能偏侧化优势,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C.在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更加聪明的动机驱使下,很多人会选择性地为身边的左撇子提供更多的认知资源。
D.有研究指出,左右利手的人平均智商无显著差别。
3.关于“‘左撇子’真的更聪明?”这一问题,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们认为“左撇子”更聪明是受到了名人效应的感染。
B.目前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左利手确实比常人更聪明。
C.部分人认同“左撇子更聪明”是因为他们认为左利手者比普通人的大脑开发得更多。
D.列举出来的左撇子名人们,有的擅长艺术,有的擅长逻辑,所以不能证明“左撇子”就一定是在某个领域更优秀。
2024-08-2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广东省中职学校“3+证书”考试二三轮复习过程性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的灯

①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村民们默默地你来我往。

②苦行僧转过一条巷子时,他看见有一团晕黄的灯光正从巷子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他听到有个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③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游移到了僧人的跟前。僧人忍不住上前问道:很抱歉地问一声,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回答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④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啊?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盲者缓缓问僧人: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僧人说:是啊,这是经常会遇到的事情。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也更让别人看见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⑥苦行僧听了,恍然大悟。他仰天长叹说:天涯海角奔波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

⑦是的,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⑧只有为别人点燃一盏灯,才能照亮我们自己。

1.请分析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僧人的“百思不得其解”“若有所悟”“恍然大悟”,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3.苦行僧说:“我天涯海角奔波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他所悟出的“佛”的内涵包括哪些?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分三个层次概括。
4.本文在表现主旨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分点简要分析。
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身边关于“生命的灯”的具体例子。
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善于叙事,精心构思情节,将一个平常简单的生活故事演绎得曲折起伏、耐人寻味。
B.第②段中“静静地”一词表现盲者安然的心态,是他对佛的透彻的参悟、对佛性的透彻理解的表现。
C.第①段中“荒僻”一词与第⑥段中“天涯海角”一词相呼应,突出苦行僧寻觅的艰苦。
D.第①段中,作者用“漆黑的夜晚”“漆黑的街道”来象征黑暗的社会,表达形象,寓意深刻。
E.本文题为“生命的灯”,作者借想象中的灯表达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2024-08-2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2022-2023学年普通高校对口招生第一次全省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