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议论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4019974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斯人独憔悴

迟子建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

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

1.下列对我在文学道路上的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精神生活丰富,常常把我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灵感迸发的极致境界。
B.我真正走上文学道路是把我自己的童年生活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C.我最早的启蒙文学源于农家生活里日常的谈天说地和光怪陆离的故事。
D.我的作品仍欠缺足够的洞察力,仍有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所以,我仍须不断超越
2.下列对题目“斯人独憔悴”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出自杜甫的诗句,文中指创作需要作者养精蓄锐、苦苦求索,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B.如果说丰富的创作欲望和情绪把创作者推到一个极致的精神世界,那么同样,它也可能令创作者的体力渐渐衰竭。
C.指文学创作不只是自我完善,也是自我销蚀。
D.“斯人指我自己,因为时间和日常琐事常常打乱我的计划,我为此忧虑。
3.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你认同这句话吗?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议论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读书人是幸福人》,回答下列问题。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第一段的结尾说“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结合上下文,谈谈“精神的不平等”具体指的是哪些内容。
(3)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了阐明“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这一观点,举了大量的例子,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再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
2024-07-25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灯下漫笔》一文向青年所阐明的最重要的道理是(     
A.如何读书B.改造国民性
C.如何绘画D.创建新时代
2.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呐喊》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D.《坟》
3.对“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这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怕钞票代替了银子。
B.本国的钞票伪钞太多,不敢使用。
C.钞票贬值严重,但还是喜欢本国的。
D.大家不明事理,对本国钞票怀有偏见。
4.文中“不小的打击”指的是(     
A.袁世凯想做皇帝,恢复银元。
B.蔡锷讨袁,中国银行停止兑现。
C.物价飞涨,剥削严重。
D.蔡锷起义,引起战乱,民不聊生。
5.对“万分喜欢”理解正确的是(     
A.这里用的是反语。
B.不理解“奴隶”的含义,上当受骗。
C.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进步。
D.是久已形成的奴性心理的反映,是人性的扭曲。
6.对“爱排场的学者们”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指上文编纂“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的人
B.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的人
C.历代反动统治者的走狗文人
D.对中国纷繁复杂历史缺乏真知灼见的人
7.《灯下漫笔》中所指的“第三样时代”是(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C.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D.社会主义新时代
8.“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几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拟人B.排比
C.象征D.反复
9.《灯下漫笔》一文主要抨击的是(     
A.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B.帝国主义
C.资本主义D.中国的奴隶制度
2024-07-17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人生的境界》节选文字,完成小题。

这四种历史境界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1.“人现在就是的人”“人应该成为的人”的意思是什么?
2.“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该怎样理解?
3.“它们之所以如此”中的“如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