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40205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喜剧的力量与陷阱

戴钟伟

喜剧的终极力量和终极陷阱都来自期望值与意外值之间的落差。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滑稽的真正领域,是在人、在人类生活。喜剧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对人类视角下社会化生活的模仿。但喜剧的模仿并不代表单象限的审丑,丑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滑稽可笑的,而是只有当丑力求炫耀为美的时候才显得滑稽;也不是表面化、图解化的原调复奏,那些滑稽背后的共情,看似卑微而轻巧,实际需要首先把自我揉碎了,在平视、侧视甚至反转下还原生活本真逻辑,然后沿着这条崭新逻辑的线索,化合成一种新的叙事,这种叙事,我们姑且可以叫它为专属于喜剧艺术的佯谬化表达。

喜剧从对生活的模仿生发出的佯谬化表达,看似操作技术门槛不高,其实对创作者的感悟力和提炼能力要求极高。如果仅仅停留在具象和表面,如果仅仅止步于粗放与武断,就难以冲破闹剧”“活报剧的天花板,而如果单单满足于做口口相传的段子搬运工,就触碰了喜剧创作最危险的红线:新鲜感。在从具象表面到直击灵魂,从搬运到重生这个奇妙的转换中,以佯谬为核心的变形术是不二法门。

喜剧的佯谬,在于它既真实,又荒谬;因真实而荒谬,因荒谬而真实。喜剧创作者面对的佯谬,则是在于喜剧形式和喜剧效应是常青的,但喜剧创作和喜剧发现是速朽的。喜剧演员重复自己,无异于慢性自杀,

能够引发喜剧共鸣的那些冉冉上升的喜剧新生代,几乎都将自己作为了第一创作素材,将日常生活的观察作为了喜剧淘金机。我们作为受众的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不再是艺术创作的评判者,而是生活的同行发现者,当台上的喜剧人所言所行与我们的共通点越多,我们就越会由衷感到喜悦,那是共情的幸福感,无与伦比。

在为喜剧的佯谬所感染时,我们同时见证了很多佯谬的喜剧。比较常见的,一种是托着腮的,一种是叉着腰的,一种是踮着脚的。所谓托着腮的,就是充斥着网络段子、社会俚语,试图以讨好流行的方式变成流行的;所谓叉着腰的,就是自恃在喜剧田地里多收了三五斗,掌握了独门秘籍,以程式化技术流教师爷身份秀身段的;所谓踮着脚的,就是片面理解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总是将喜剧的终点引向泪海才得以实现主题升华的。以所谓的人设工业化概念替代人物塑造的生命逻辑,以时髦的大数据算法取代文艺创作的社会发现,诸如此类,不亦乐乎。

商业化的成功是喜剧从业者宏大的梦想,但可能也是一把双刃剑。喜剧的基因是生活本身,如果生活变得悬浮和空洞,怎么能指望作者持续挖掘出生活的真金?余光中说,当你的恋人改名叫做玛丽,你怎能再为她写一阙《菩萨蛮》?我们也有理由杞人忧天——当地铁里的潦倒小子住进了豪宅,你怎么能让他再发现生活里的小辛酸?热闹喧嚣的市场泡沫里,喜剧的忧伤依然时隐时现。这,也是另外一种无解的喜剧的佯谬。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剧中的“佯谬”,是一种通过荒谬表达生活本真逻辑的艺术手法。
B.并非所有审丑都是滑稽,只有通过佯谬化处理,审丑才能成为喜剧。
C.佯谬专属于喜剧艺术,所以“佯谬的喜剧”呈现了喜剧的终极力量。
D.热衷于讲网络段子的喜剧表演不是“佯谬化”表达,所以层次不高。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剧的表达形式和效果是不变的,但是其题材和内容应及时更新。
B.取得成功的喜剧新生代善于观察生活,做到与观众言行情感相通。
C.喜剧的创作与表演不应遵循模式,而应遵循生命逻辑和社会现实。
D.喜剧从业者应深入现实生活,而不应将精力用于追求商业化成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使用引用论证,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论述喜剧应来源于生活的观点。
B.本文使用比喻论证,用“托着腮的”“叉着腰的“踮着脚的”比喻三类喜剧。
C.本文使用对比论证,将“佯谬的喜剧”与“佯谬化表达的喜剧”进行了对比。
D.现在喜剧市场看似繁荣,但繁荣只是表面现象,其中隐含着喜剧的某种危机。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中华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

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与西方传统不同,中国通过对内开放、对外学习他人来不断发展自己的文明。阶层开放、上下流动是中华文明对内开放性的重要体现。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提倡明明扬侧陋,让新生力量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战国时期,主持各诸侯国变法的商鞅、吴起等等,大都不是本国人。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建立,人才的选拔路径更宽敞也更开放,所以出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话语。与欧洲依靠经济力量的新兴阶级完全不同,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这类新兴政治人物,依赖的主要是知识和个人的才学。这种开放选拔人才的方式不但促进了新生力量的成长,而且有助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历来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有关这方面的事例在史书上俯拾皆是。现仅举两例加以说明,例如,据《古今乐录》云:横吹,胡乐也。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长安,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这里所说的摩诃兜勒一曲实际上就是指流行于中亚的马其顿歌曲。它被带到长安,后来又被汉武帝时期的音乐家李延年更造新声而流行中华,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1609年,伽利略在意大利发明并制成天文望远镜。10年后,望远镜传入中国,并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历法变革、学术研究与军事斗争等活动中发挥作用。可见,即使在明中后期这样被认为闭关锁国的时候,中华文明的开放步伐也并未停止。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深扎根于5000年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复兴,传承中的升华,开放中的飞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阔的现实基础和深远的世界意义,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复兴都深刻、都伟大。因为它顺乎历史潮流,合乎发展规律,必将极大地促进和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遭遇外部力量的侵扰或内部因素的阻碍,因而得以保存。
B.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发生的民族迁移,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这对中华文明发展没有任何影响。
C.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历经波澜,仍绵延至今。
D.古希腊没有形成连续按时叙史的史学传统是古希腊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这一论点时,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手法。
B.文章论证中华文明开放性时,以时间为序,运用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
C.文章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横向对比,分析透彻,论证有力。
D.文章列举中亚的马其顿歌曲被李延年“更造新声”后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事例有力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句话反映了科举制度拓宽人才选拔路径的特点。
B.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历来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这里的外来文化是指外来的文艺作品。
C.文明的发展既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需要不断促进对内外的开放。
D.科举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新生力量的成长,有助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2024-08-1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代王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批判家。他写的《论衡》,专门批判古书和传说中的错误,立论有据,言之成理,表现了很高的独立思考的才华。他所以有成就,原因之一,就是他博览群书,贯通百家。王充家贫,买不起书,只能常到书店看书。那时的书店比现在的某些书店开明,可以让顾客阅读,结果造就了王充这样的人才。

爱因斯坦应该算是科学界最善于独立思考的巨人了。然而不要忘记,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物理、数学等方面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对一般的自然科学和哲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

有知识,才有比较;有比较,才能发现问题。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有重要的独创性贡献的科学家,常常是兴趣广泛的人……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科学研究的艺术》)

知识渊博的人见解比较深刻,思考比较周密,而且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常有远见,预测也比较正确。这样便大大减少了受骗上当的机会,使人生少走许多弯路。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这秋水,就是知识之水,就是独立思考的波涛和浪花。

鲁迅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地了解。(《读书杂谈》)

1.选文在文中对应的小标题是(     
A.他的疑问是无处不在的
B.倘有余暇,何妨多读
C.“为什么”“怎么办”及其他
D.大用之则大成
2.对作者引用“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 (     
A.强调思考的重要性。B.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C.强调读书的重要性。D.强调观察的重要性
3.选文没有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引用论证B.比喻论证
C.举例论证D.类比论证
4.对于选文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出自唐代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
B.强调实践,提出要注意刻苦钻研并注意思想方法。
C.选文采用谈话的方式,侃侃而谈,自然亲切,通俗平易。
D.文章只罗列事例而不做分析,只说事实而不讲道理,使论说一定程度上停留在感性层面。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能卫星

太阳能卫星的概念是美国科学家彼德·格拉泽于1968年提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能源部和航空航天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把利用太阳能与航天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随后,由于各种原因,这一研究工作停顿下来。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温室效应气体和气候变暖问题的忧虑,以及全世界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在太阳能利用及航天技术研究的长足进展,美国航空航天局投入巨资,在许多企业的大力配合下,重新启动这一研究工作。

研究结果表明,一颗太阳能卫星可以提供数兆瓦的电能。这种卫星配有太阳能吸收塔,其外形像一根长柱,四周装有太阳能收集器。现在人们正在研究一种不需要太空运载器,可以通过现有的火箭把太阳能吸收塔直接送入太空轨道的技术。

解决太阳能的收集问题后,下一步工作是向地球传输太阳能。此项试验正在地球上进行。科学家们认为,收集到的太阳能可通过磁控管变成微波,经特种传输“通道”把太阳能直接传到地球表面。这项试验工作现在在印度洋岛屿留尼汪岛上进行。与此同时,美航空航天局也在研究把来自太空的太阳能转变为电力并输入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的电力供应网。

俄罗斯航天机构下属的能源科技生产公司目前正在试验“阳光反射镜”。这种反射镜可以将阳光反射到地球上,以便延长农业耕作区的日照时间,也可为北部城市提供照明。19982月,该公司试图利用“进步”火箭在太空展开一面直径为82英尺的太阳能反射镜,但因金属箔制成的镜子未能张开而告失败。能源科技生产公司的高级顾问杰弗里·曼弗说:“我们将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继续研究,同时还将开展其他商业的太空应用研究。”

研究实验表明,微波和反射镜并不是把太阳能传输到地球表面的惟一手段。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贝基正在探索研制一条长达3.52万公里的太阳能传输“线路”的可能性。从本质上说,这条线路是地球与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太阳能卫星之间的连接“通道”。这条通道看上去就像一根柱子,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太空。贝基说,通道的管径为1/4英寸,由一种被称为“巴基管”的碳纤维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的重量比钢轻得多,但其硬度超过钻石。这种纤维目前仅在实验室中进行小批量生产。科学家估计,实现这种纤维的规模生产尚需10-15年。

1.对美国航空航天局投入巨资研究太阳能卫星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近年来,能源在不断消耗,而全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却在增大。
B.近年来,太阳能技术成熟及航天技术研究的长足进展。
C.利用太阳能可以缓解人们对全球温室效应气体的忧虑。
D.利用太阳能可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2.对太阳能卫星情况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颗太阳能卫星可以提供数兆瓦的电能。
B.太阳能卫星外形像一根长柱,四周装有太阳能收集器。
C.有的太阳能卫星配有太阳能吸收塔,有的配有一个大直径的太阳能反射镜。
D.太阳能卫星将可以运用多种途径,将清洁能源送入地球。
3.对太阳能传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成熟的有三种。
B.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成熟的有二种。
C.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正在试验中的有三种。
D.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设想的已有五种。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了利用微波、反射镜两种方法传输太阳能到地球表面外,科学家还将探索新的途径。
B.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输入地球上的电网的试验成功,会带给人们更多方便。
C.1998年2月没有展开的阳光反射镜的试验仍将继续进行。
D.随着碳纤维管规模生产的实现,3.52万公里的太阳能传输“线路”必然通畅。
2023-12-16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