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指版筑的工事)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誓)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舍郑为东道主          ②焉用亡郑陪邻
B.①郑知亡矣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①贰于楚也                    君尝为晋君赐矣
D.①无能也已                    ②且君尝晋君赐矣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4.翻译下列句子。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曹马能收人心

①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②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③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④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

⑤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三征: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②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

1.第②段“悉宥之”中的“之”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用文中词语回答)
2.第①段中,曹操“破敌而还”后为什么奖赏“前谏者”?
3.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中的两个反面事例。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讨伐吴失败之后,司马师认为过在自己,故拒听朝议,只责罚了其弟。
B.讨伐诸葛诞时,王基要求进攻,但司马昭不同意,反让他引军转据北山。
C.王基不听诏令,没有“迁移依险”,最终平定寿春,司马昭给予高度评价。
D.作者认为袁绍杀死田丰直接导致了他失国丧师,突出了得人心的重要性。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 《 群英会蒋干中计》同步练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干下船,飞棹回见曹操。操问:子翼干事若何?干曰: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操怒曰:事又不济,反为所笑!干曰:虽不能说周瑜,却与丞相打听得一件事。乞退左右。干取出书信,将上项事逐一说与曹操。操大怒曰:二贼如此无礼耶!即便唤蔡瑁、张允到帐下。操曰:我欲使汝二人进兵。瑁曰:军尚未曾练熟,不可轻进。操怒曰:军若练熟,吾首级献于周郎矣!蔡、张二人不知其意,惊慌不能回答。操喝武士推出斩之。须臾,献头帐下,操方省悟曰:吾中计矣!众将见杀了张、蔡二人,入问其故。操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乃谓众将曰: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众皆嗟呀不已。操于众将内选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以代蔡、张二人之职。

细作探知,报过江东。周瑜大喜曰: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

曹操看信后杀掉了蔡瑁、张允,明知“中计”,却称二人“怠慢军法”,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 《 群英会蒋干中计》同步练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从而后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注:①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不,是语气词,句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③黍:音shǔ,黄米,黏的小米。④食:音,拿东西给人吃。⑤见:音xiàn,使……拜见。⑥大伦:指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杀鸡为黍而食;异乎三子者
B.杖荷篠;如其礼乐,俟君子
C.子路从后;宗庙会同,非诸侯何?
D.明日,子路行,告;昔者先王为东蒙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欲其身,而乱大伦B.子路宿
C.君子之仕也,其义也D.其二子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蓧丈人看重体力劳动和农业生产,这一点比孔子要高明。但他避世隐居,对政治的态度是消极的。
B.孔子不因洁身自好而离开政治,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C.文中的荷蓧丈人是乱世中的隐者。他对子路跟着孔子周游列国而不从事农业表示不满,可是对孔子这位思想家是敬佩、赞赏的。
D.孔子虽然也深感自己的“道”不被诸侯采纳,但是仍然率门徒弟子周游列国。他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这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5.“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表现了子路什么思想?
6.认真阅读该文段,从构建思想的角度,分条写出该文中孔子、子路、荷蓧丈人的思想内容。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同步练习与检测语文综合测试卷(二)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5 . 下列对课文的说明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最后一片叶子》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为主。
B.《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所作的一篇散文,全文构思新奇精巧,语言清新典雅。
C.《风景谈》是茅盾创作的一篇小说。
D.《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有“诗体小说”的美誉。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同步练习与检测语文综合测试卷(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进学解

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釀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亲,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根、闑、店、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兰,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1.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韩愈命途坎坷的一项是(     
①私不见助于友                  ②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③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④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⑤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⑥动而得谤,名亦随之
A.①②⑥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③④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假托学生质疑先生的训话,然后进行答辩,题目“进学解”的“解”是答疑解惑之意。
B.韩愈勉励学生勤学多思,说社会清明,君圣臣贤,法制健全,只要才干突出,就会被任用。
C.韩愈治学勤奋,成就卓著,品行美好,但生活贫困,不被重用,他的训话因此受学生质疑。
D.韩愈认为他的困遇与才干是相符的,这是他对学生的勉励,更是他内心愤愤不平的宣泄。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B.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
C.文章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仕途坎坷,进退无由,甚至落得对家庭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惨境地。作者认为这种局面是因为自己和许多无幸获选者学业不精、德行不成造成的。
D.第三段写国子先生针对学生驳诘的辨析,其中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
4.第二段中,“诸生”是从哪几方面对“国子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七单元《师说》同步检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为惑也,终不解。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给文中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虚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下面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七单元《师说》同步检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B.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C.有国有家者:有封地的诸侯和大夫。国: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家: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D.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作“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孔子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最后一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3.对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既来之,则安之”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A.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附,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B.既然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C.既然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D.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附,就应该安下心来。
4.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请简要回答。
2024-05-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六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检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国以礼                                     由也
B.六七十                                     且知
C.方六七十,五六十                    会同
D.如知尔                                     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前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
看出子路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
B.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
C.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
D.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
4.把文中加横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2024-05-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六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检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对“王变乎色”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
B.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齐王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C.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该好世俗之乐。
D.齐王显出愉悦之色,认为孟子提到好乐的事,令人高兴。
2.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原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很敬仰他。
B.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接受。
C.孟子在论证中善用比喻,以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3.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为例,先说不与民同乐会遭百姓厌弃,再谈与民同乐就会得百姓爱戴,形象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B.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发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C.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切入论题,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与感染力。
D.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完全符合当今构造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我们要彻底继承下来。
4.文中画线句在孟子和齐王的谈话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试加以分析。
2024-05-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六单元《劝学》同步检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