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名著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653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对“王变乎色”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
B.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齐王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C.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该好世俗之乐。
D.齐王显出愉悦之色,认为孟子提到好乐的事,令人高兴。
2.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原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很敬仰他。
B.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接受。
C.孟子在论证中善用比喻,以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3.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为例,先说不与民同乐会遭百姓厌弃,再谈与民同乐就会得百姓爱戴,形象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B.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发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C.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切入论题,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与感染力。
D.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完全符合当今构造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我们要彻底继承下来。
4.文中画线句在孟子和齐王的谈话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试加以分析。
【知识点】 名著阅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天的我可以胜过昨天的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仪道德和系统知识,可以靠后天习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观点,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作者连续设喻,巧用对比,使文章形成了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语言节奏起伏,表现出荀子的谆谆劝学之情。
3.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论证了什么问题?
4.举例说明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5.学习了《劝学》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请就其中一点谈谈认识或体会。
2024-06-10更新 | 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指版筑的工事)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誓)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舍郑为东道主          ②焉用亡郑陪邻
B.①郑知亡矣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①贰于楚也                    君尝为晋君赐矣
D.①无能也已                    ②且君尝晋君赐矣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4.翻译下列句子。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翻译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文章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采用了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从____________、军队数量、军队素质、____________和地理条件等方面比较了陈涉与秦国、陈涉和九国的差距,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