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435892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以人格为核心

《汉语的未来》一文在对林芳华老师的独立的精神追求和教学实践的述说中,触及了当今我国教育问题的实质: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即要培养有用的人。而近年来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基本没有跳出这一教育理念:由于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难以有效地贯彻这一理念(一个考高分的人未必就是有用的人),故而应以能够更有效贯彻这一教育理念的素质教育取代之。于是,所谓素质教育也就仍然停留在的层面,并未正视我国教育中人格教育制度这一根本问题,更遑论解决这一问题了。既然我们的教育理念都以有用为最高价值取向,我们又拿什么要求中小学考生不去拼命地做有用的语数外习题,而去追求无用的自我完善和素质的提高呢?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教育理念之深入已远远超出官方教育体系,成为整个社会在教育问题上一致的价值取向,甚至于父母今天给孩子买了钢琴,明天就巴望他成为音乐家;而送孩子去打乒乓球,无一例外的是想当世界冠军。林老师的教学实践是对这种教育理念的无声挑战。在这个升学率就是一切的年代,林老师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理想是培养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他们能够感到思想着的独立的人的可贵,而不仅仅是拥有一技之长。他们可以被培养为医生、工程师或中学老师等等有用的人,但前提是他们必须首先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他们读诗、读哲学、读尼采、读杜甫,绝不仅仅是为了争得高分或达到任何其他有用的目的,而是为了杜甫比歌德更能触动我的心这样的理由。

未来世界的竞争绝不仅仅是的竞争,更是的竞争,在文化教育层面上尤其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的未来究竟如何,取决于我们能否培养出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或者说,取决于我们有多少个林芳华老师

1.作者认为近年来的“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仍以培养“有用”的人才为理念,下列行为中不能说明此理念的是(     
A.父母为孩子买钢琴带孩子学钢琴
B.课内外考生拼命去做语数外习题
C.培养孩子打乒乓球,将来成为世界冠军
D.学校开设中外诗歌鉴赏课程,培养诗人
2.在作者看来更能使我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项是(     
A.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中培养出来的优、精、尖的人才。
B.热爱民族文化关心时代社会的医生、工程师、中学教师等。
C.音乐家、世界乒乓球冠军或其他有一技之长的人。
D.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追求自我完善的人。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唯考分至上,不能“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所以被“素质教育”取代是历史的必然。
B.在课堂教学之外引导考生涉猎课外书籍,绝不是为了使考生获得高分,而是为了启迪他们的心灵,为其今后的人生道路定位导航。
C.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仍占统治地位的今天,林老师用教学行动表达了自己对应试教育以及力图纠正它的偏差并取而代之的“素质教育”的冷静思考。
D.诗歌的语言极其凝练和形象,欣赏诗歌既可以陶冶考生情操又可提高考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进而保证汉语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4.纵观全文,下列推断不符合作者意思的是(     
A.作者认为,一个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最为可贵,即使他缺乏“一技之长”,不合乎“有用”的标准,我们也不应轻易否定。
B.我们的教育长期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社会也以有用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因此,人们热衷的也是可学以致用的专业,如理工医等。
C.学校教育本应强调对人全方面素质的教育,但是目前育人的着眼点仍停留在“技”的层面,忽视人格教育,必然无法适应未来世界的激烈竞争。
D.要想成为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以人格为核心的教育理想的“林芳华老师”,施教者本身首先必须是一个真正“完整”的人。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文化的日益繁荣兴盛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也成为世界打量与认识中国的窗口。作为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道门槛,汉字被推到了时代的前沿。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楷书,不少人开始研究汉字的演变历程,试图通过汉字溯源,解开更多内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密码。汉字的起源与早期的图形符号有关。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古文字的构成规则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称之为六书,而六书之首即为象形。因此,汉字字形从诞生起就蕴含着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国家典章制度等文化信息。还蕴涵着中国独有的思维方式及价值逻辑,它不仅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工具,其本身就是一座文化宝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汉字进行溯源至关重要,这与汉字的特质有关。欧美国家的语言大多是拼音文字,它的意义由其所指决定,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则不同。北师大教授齐元涛认为:词义不是汉字最核心的问题,字形和词义的关联才更重要,这是汉字本身的特点。我们今天用的是象形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楷书和简化字,这便需要我们去溯源。陈寅恪曾说:一字即是一部文化史。汉字教育就是将字与文化整合起来。据此,齐元涛提出了字课思维。希望在语文课上能用汉字溯源作抓手,让孩子们在对汉字的认知基础上走向对自然的认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当下汉字溯源面临着现实的困难,因为生活背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汉字形成的历史语境都已经遗失了。当然,现代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字课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它使汉字教育可视化成为可能。融媒体儿童教育丛书汉字魔方作者李英说:汉字动画主要通过图形呈现在书里,让孩子在图中找字,让学习成为一种游戏。不过,需要规避的风险是,精彩和趣味背后有可能出现的不准确、不严谨。特别重要的是,广大教师要意识到,汉字溯源不是简单地将汉字和文化放在一起,而是要还原汉字和文化结合的历史的真实意境,从而理解其初始的意义。

(选自201853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字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B.“六书”是许慎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归纳。
C.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字形与字义相关联。
D.“字课思维”就是通过识字教学启发思维。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破解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密码,只能通过汉字溯源来完成。
B.陈寅恪的话为齐元涛提出“字课思维”提供了理论依据。
C.汉字溯源的现实困难是汉字形成的历史语境已全都遗失。
D.运用现代融媒体技术需要规避过于追求画面感的风险。
2024-07-30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读书人是幸福人》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喜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     );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填入第④段括号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A.明理B.向善C.睿智D.高尚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A.人们通过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B.读书人是幸福人。
C.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D.读书人是有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的人。
3.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引用论证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
4.对选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精神世界。
B.作者认为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只拥有现实世界,缺少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
C.第④段“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一句中,“极大的可能”应该删去,这样结论更明确,更令人信服。
D.从全文来看,读书人的幸福表现在知识的增广、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获得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等方面。
5.文中说“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请你结合自身实际,举两个例子谈谈读书收获。
2024-08-08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求好

林清玄

①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回答是理直气壮的——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②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③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受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

④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并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质,穷人、乡下人、工匠、农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质。因为,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

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最完美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⑥整个社会都能摒弃那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会有生活品质了。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并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⑦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浪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实相。进而使人失去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的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

⑧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⑨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           ,而是          

(有删改)

1.联系全文,简析第①段的作用。
2.第③段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3.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第⑤段划线语句给予你的启示。
4.文章中,“生活品质的实相”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阐释。
5.请在第⑨段的空缺处,填写出符合文意的句子。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题目“求好”的含义就是追求一种好的生活品质。
B.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求好”与“摆阔、奢靡、消费”进行比较,更鲜明地阐明了自己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价值观。
C.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指的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这种社会现象。
D.文章第⑤段运用了排比论证的手法,论证了只要有求好精神就可以有生活品质的观点。
E.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在于人们失去了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
2024-03-09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