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412860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师旷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难一》)

【乙】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注释】①师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人乐师。②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请             除:清除,去掉B.琴撞之                           援:执持,拿
C.穆公访诸蹇叔          访:咨询D.而无所,必有悖心          勤:勤劳
2.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且行千里,谁不知
A.皆出于此乎B.孰能讥之乎C.真无马邪D.安陵君许寡人
3.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都写到了君主与臣子之间的交流,晋平公能够虚心接受批评,而秦穆公却完全不理睬臣子的意见,一意孤行。
B.【甲】文中的师旷敢于“犯君”,说明他正直、忠诚、刚烈,敢作敢为、不畏权势。因自己是盲人而巧妙地用“小人言于侧”的方式来规劝,表明他是一个讲究辞令、有智慧、有谋略的人。
C.【甲】文中晋平公阻止手下人处罚师旷,体现他的仁慈。【乙】文中的秦穆公得到杞子派人送来的情报后,立即决定派孟明、西乞和白乙带兵攻郑。
D.【乙】文中蹇叔是一位知己知彼、见识深远、忠心耿直的智者形象。
5.将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整体分析:本文主要讲述了秦惠王与寒泉子、张仪、甘茂、陈轸等人的对话及决策。秦惠王对苏秦不满,寒泉子建议不同情况用不同人。张仪欲以汉中与楚遭甘茂反对,后张仪献策与魏抗楚,魏献西河之外。此外,张仪在秦王前恶陈轸,陈轸巧妙回应,秦王最终留之。展现了各国间的谋略与政治博弈。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敬受命。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请秦王曰:有汉中,蠹。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则伤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甘茂谓王曰:地大者,固多忧乎!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与王。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处不胜魏不能守必取之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魏)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止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B.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C.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D.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汉中,蠹”与“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促织》)中的“蠹”含义不同。
B.“魏兵罢弊”与“率疲弊之卒”(《过秦论》)中的“弊”含义相同。
C.“张仪恶陈轸于秦王”与“物或恶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恶”含义不同。
D.“仪之言果信也”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信”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企图与六国订立合纵盟约反反复复与秦国抵抗,秦惠王对苏秦早已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
B.寒泉子认为武安子善于攻城掠地,而张仪善于外交,能担当出使诸侯重任。秦惠王认可他的观点。
C.张仪认为汉中是楚国利益所在,会成为秦国祸患,因此建议秦惠王割让给楚国,但甘茂表示反对。
D.陈轸常奔走在秦、楚之间,而楚国对秦不友好却对陈轸很友善,致使张仪怀疑陈轸将要背叛秦国而投奔楚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
(2)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
5.面对张仪的猜疑和秦王的质问,陈轸采用的应答策略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通过简洁的叙述,展现了司马朗从小聪慧、懂礼、诚实的品格。九岁时,他对客人不敬父亲的行为进行指责,表现出对亲人的尊重和礼仪的重视。十二岁时,他在考试中因身体壮大被怀疑年龄,但他坦诚解释,显示出诚实和自信。最后,他在征吴时因巡视军士染病而去世,体现了他关心士兵、尽职尽责的精神。整体来看,文章通过几个片段,勾勒出司马朗的高尚品德和忠诚尽责的形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日: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日: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有删改)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有其父字者                    道:喊、叫
B.医药                                 致:派送
C.朗巡察                           躬:弯腰
D.监试者其身体壮大             以:因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损年以求早B.人亲者
C.非所为也D.监试者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身材高大,我虽年幼,却没有羡慕高官的风气。
B.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身材高大,我虽瘦弱,却没有羡慕他们长得高大。
C.驻守在家的家人和在外奔波的家人,都长得身材高大,我虽年幼,却没有羡慕高官的风气。
D.驻守在家的家人和在外奔波的家人,都长得身材高大,我虽瘦弱,却没有羡慕他们长得高大。
4.下列对文中内容分析和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朗九岁时就懂得何为“尊敬”,仅用一句话就让客人主动道歉,令人佩服。
B.司马朗十二岁时参加童子郎考试因藏匿了年龄,被监考老师审问。
C.司马朗回答监考老师的一番话令监考老师对他刮目相看。
D.建安二十二年,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一起攻打吴国,说明他得到了统治者的重用。
2024-09-13更新 | 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左传》和《容斋随笔》中的两段文字,展现了楚昭王的品行特点。文章中的楚昭王在面对臣子的冒犯时,能够听取子西的劝谏,宽恕臣子,表现出宽宏大量的一面;在国家危难时,他坚信自己能复国,并最终在民众的支持下实现复国,展现了他的坚韧和领导力;面对天象异兆,他不愿将灾祸转移给臣子,体现了他对责任的担当和对臣子的爱护。整体来看,楚昭王是一位宽容、坚韧且有担当的君主。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楚昭)王之奔①也,将涉于成臼蓝尹亹载其帑②,不与王舟。及宁,王欲杀之。子西曰:子常唯思旧怨以败,君何效焉?王曰:善。使复其所,吾以志前恶。

王赏斗辛斗巢斗怀子西曰:请舍怀也。王曰:大德灭小怨,道也。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乙】楚昭王吴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返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楚昭王之季年,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周太史曰:其当王身乎?若茶③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穀④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禁。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下划线为专名号,标示古籍中的国名、地名、人名等。②〔帑〕同,指妻与子。③〔荣〕祭祀名,为消除自然灾害或瘟疫而祭祀日月星辰和山川之神。④〔不穀〕不善,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

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以前恶——同《桃花源记》“处处志之”的“志”,意为“记”。
B.国灭出——同“亡羊补牢”的“亡”,意为“逃跑” 。
C.而置诸股肱——指大腿和上臂,此处喻指重臣。
D.天其诸——使动用法,意为“使………夭折”。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复                                   意常在沛公也
B.楚昭王季年                            冰,水为,而寒于水
C.夹日飞三日                            火尚足明也
D.可移令尹、 司马                    而耻学
3.下列对句子的判断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涉于成臼——状语后置句,意为“将在成臼渡河”。
B.大德灭小怨,道也——判断句,意为“大德消除小怨,这就是道”。
C.何患无君——宾语前置句,“何患”即“患何”,意为“怕什么”。
D.除腹心之疾——定语后置句,意为“除掉有问题的心腹”。
4.对文中面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A.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以复国
B.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以复国
C.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以复国
D.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以复国
5.请根据【甲】【乙】材料,概括楚昭王品行特点,并说明理由。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