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 题号:2406539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与……交往
B.公府不就             辟:被征召
C.辄积年不             徙:调动官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看、视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尤致思天文阴阳历算       时政事渐损,权移
B.诡对而出             十年
C.以讽谏             上疏陈事
D.虽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       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
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是(     
A.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师不必贤于弟子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4.下列语句对文意理解正确的是(     
A.《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B.永元年间,张衡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C.张衡一下车,就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同时逮捕。
D.汉安帝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第二次迁升为太史令。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1.根据课文意思,对晋、秦、郑三国位置关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晋在西,秦在东,郑在晋、秦之间。
B.秦在西,郑在东,晋在秦、郑之间。
C.秦在西,晋在东,郑在秦、晋之间。
D.郑在西,秦在东,晋在郑、秦之间。
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3.烛之武所言于秦有利无害的一句是(     
A.亡郑以陪邻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其”指秦国,“贰于楚”是说郑对晋怀有二心,同楚亲近。
B.“焉用亡郑以陪邻?”“以陪邻”的意思是:而给邻国(指晋国)扩大土地。
C.“君之所知也”“所知”的内容是“晋军早晨渡河回国,晚上就筑墙将焦、瑕两地划给秦国了”。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君图之”意思是:希望秦君考虑损晋利秦这件事。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2024-08-02更新 | 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匈奴,匈奴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乃封骞为博望侯。

……

之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             径:路过。
B.军得以不       乏:缺乏。
C.匈奴          得:俘获。
D.骞与胡妻及甘父俱归汉          亡:病死。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其头为饮器/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B.月氏遁怨匈奴/鸣之不能通其意
C.无与共击/何陋
D.西北国始通汉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
3.对“无与共击之”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判断句B.被动句
C.省略句D.倒装句
4.下列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译文:张骞让校尉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到了有水草之处。
B.乃募能使者。译文: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
C.然骞持汉节不失。译文: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出使的符节,不失去使者的身份。
D.西北国始通于汉矣。译文: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与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2024-08-28更新 | 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本文节选部分讲述了蔺相如出使秦国,凭借智慧和勇气保全和氏璧的故事。蔺相如面对强秦,巧妙应对,展现了他的机智和忠诚。秦王虽强,但也顾全大局,未对蔺相如动粗。赵王则因蔺相如的出色表现,任命他为上大夫。文章通过对话和行动,生动刻画了蔺相如的形象,体现了智慧与勇气在外交中的重要性。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1.选文选自历史著作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因而厚遇之(优厚款待)B.左右或欲相如去(引、拉)
C.廷见相如(终于)D.至赵矣(中间)
3.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赵王以为贤大夫
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D.璧有瑕,请指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害怕被秦王欺骗而辜负赵王,所以派人提前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B.秦王阻止左右杀相如并“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说明他深谋远虑,顾全大局。
C.赵王“拜相如为上大夫”,是因为相如顺利完成出使任务,没有损失和氏璧,也没有让赵国受辱。
D.上大夫是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高一级。
5.翻译下面句子。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