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4034173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里的东山

去上浦,望东山。这似乎成了上浦最朗朗上口的广告词。山因人而名胜,人因山而留史。谢安显然是位仁者,散馆归去,便在此隐居,乐得做个世外闲人。

沿着曲径一步步挪上山,左右岭翠鸟悠,溪缓瀑急,青山绿水,果然恍若世外。在山脚的小店买一包糖炒栗子,果腹暖手兼备,再向上,风开始渐渐急了,谢安如何来的慧眼,居然寻得到如此静幽安乐之地?

那还是东晋时候,天下大乱,将军们弱冠之龄便鞭敲金镫高奏凯歌,再看看自己,年已四十仍一事无成。取不得功名,那就听禅闻水渔歌互答吧,退后三步,仍是海阔天空。每天三尺钓竿几局棋,间或与王羲之、许询等诗文互寄,偶醉林间,谢安这优哉游哉的日子过得波澜不惊。

于是,这小小的东山,竟凭空多了神仙之气。东山人工雕凿的痕迹不多,却正因此而显得安谧,这似乎也正合了谢安不喜被扰的性格。直到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大军南下伐晋,于是皇帝一纸诏书,谢安领征讨大都督之衔指师而起。淝水之战,谢安与侄子谢玄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自此前秦衰败,而东晋则乘胜北伐直抵黄河,此后数十年间再莫敢犯者。

书生也欲铸青锋,吴钩一斩史留名。从一介隐士到位列东晋宰相,从吟诗作对到定国安邦,从此,      这句成语就妇孺皆知了。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填入文中空缺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
A.一介书生B.位极人臣C.以弱制强D.东山再起
2.作者为什么说“这小小的东山,竟凭空多了神仙之气”,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上浦这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词,突出特点,号召力强。
B.因为东山上,左右岭翠鸟悠,溪缓瀑急,青山绿水,果然恍若世外。
C.因为东晋时候,天下大乱,将军们弱冠之龄便鞭敲金镫高奏凯歌,取得功名。
D.因为谢安在静幽安乐之地,钓鱼下棋,诗文互寄,偶醉林间,过着优哉游哉的日子。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碎暖留痕   全筌

①某个春日的午后,我着手整理杂乱的书架。忽然,一张字条从一本书里滑出,掉落在地。

②字条已经泛黄,是从超市购物小票上撕下来的一截,上面不甚工整的字迹让我心头一暖:今天悄悄买了几瓶梅酒,我藏在冰箱里,等你回来一起喝。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某扇门,这是我先生十年前写给我的。那时候,我初入职场,工作经常连轴转,半个月才休息一天。好不容易盼到了休息日,我总是待在家里躺着看电影、追剧。有一次,看到剧里的男女主角在花树下一边喝梅酒一边欣赏春日盛景,我内心颇感艳羡,不禁叹道:啥时候我也能尝一尝梅酒的滋味?1先生听到后,默默地跑去超市买了回来,悄悄地藏在冰箱里。字条上的只言片语,让我觉得时光走得那么轻缓。

③朋友曾经给我讲过一个关于片片银杏寄相思的故事。平凡的夫妻俩,晚饭后总要出去散步。每到银杏叶泛黄时,他们都会在树下驻足徘徊。可不巧的是,丈夫在某个秋日去世了。此后的十年里,每年秋季,妻子都会在他们经常散步的路上拾起一枚银杏叶,写下想你,五周年”“想你,六周年”“想你,七周年”……后来妻子也去世了,女儿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那些银杏叶。那些镌刻在叶片上的思念,是妻子余生的慰藉,细碎而温暖。

④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往事之中。在老宅的五斗柜里,我曾经看到过一沓父亲写的家书,其中有一封信这样写道:安香吾妻,接连台风,十亩苗田尽毁。你下个月汇3000元来,我要再次播种育苗。家中儿女,还望周全。我很好,勿念。19931012日深夜。关于这封信,母亲曾经对我说起,为了支持父亲,她偷偷地将自己为数不多的金银首饰都当掉了,还差的钱,是靠卖家里的口粮凑齐的。我曾问母亲:如果当年父亲种菜没有回本,是不是来年秋收之前,咱们都得去找亲友讨米吃饭了?2母亲摇了摇头,轻声说道:不会的,我相信你爸。她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那淡然的容颜背后,深藏着她对我父亲的信赖与笃定。

⑤父亲写于1993年的信件还有很多,有的内容很简单:收成不错,我给你汇1000元,冬天置办年货,尽量丰盛些……”“冬天天冷,替人缝补衣服时要点上火盆。你自己当心身体,我很好,勿念……”

⑥父亲的家书讲的都是家务和生计,没有任何浓情蜜意的语言,有的只是细碎的商议、嘱咐和叮咛。每封信抬头都是安香吾妻,结尾都是勿念,一直是这样淡淡的。我现在想起来,却有点儿眼湿鼻酸。幸好,家书落款后的日期,将父母亲当年努力劳作的日子串了起来,让我窥见了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

⑦这些用笔墨镌刻的爱和思念——无论是在购物小票上、银杏叶上,还是在泛黄的信纸上——虽然琐碎,但是拢起来,就是聚沙而成的塔,在岁月里熠熠生辉。置身塔内,那点点滴滴的温暖,时刻包围着我们,生活也因那些温暖而留痕。

(摘自《广州日报》2023418日,有改动)

1.文章标题为“碎暖留痕”,这些“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
2.第④~⑥段中,作者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请简要分析。
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先生听到后,默默地跑去超市买了回来,悄悄地藏在冰箱里。
(2)母亲摇了摇头,轻声说道:“不会的,我相信你爸。”她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文章以故乡的衰败为主线,描绘了乡村的自然景观、社会变迁和人情冷暖,表达了对故乡逐渐老去的无奈和惋惜。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作者不仅怀念昔日的乡村生活,还呼吁有志青年回乡建设,寄托了对故乡未来的希望。文章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现实意义。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慢慢老去的故乡

牧云

1)人们常说,城里是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可是,我的家乡就像我们的乡亲一样,年复一年地老去。

2)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田野依旧平静,炊烟依旧袅绕。除了平坦的乡村道路延伸着一些希望,其他的都早已定格在记忆里。

3)我的故乡在湖北黄冈,坐落在倒水河畔,是著名的老区。那里远离都市,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群山环绕的故乡被高速公路、铁路抛在一边,更不用说机场了。千百年来,人们或吃田地的出产,或靠一门手艺走村串户,或从事服务业,或在小型企业做手工活,养活着穷二代、穷三代。

4)老家有百多户人家,胡同连通,鸡犬串户。老屋的一条巷子十二户屋连屋,脊连脊。当年,人们吃饭的时候聚在某一家门前,尝百家菜;哪家有红白喜事,大家纷纷自愿帮忙,那叫一个壮观。月儿升起了,竹床、藤椅、小凳搬到一块,劣质烟点燃了,一壶茶,几瓶水,天南海北地唠。小孩们捉迷藏,从第一家一直藏到最后一家。月儿西斜,在大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不知疲倦的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散了。

5)如今,这条巷子只住着一个独身老人,今年七十多了。其余的都搬家做了城里人。有两间屋子因年久失修、雨水冲刷倒塌,其余的被铁锁封存。走在巷子中,满眼残破、衰败,连鸡犬猫都不见踪影。

6)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

7)村里少见青壮年,他们纷纷到城里打工去了,家里有大事才回来。女孩子开了眼界,宁可嫁给老头、多婚头、残疾人甚至做二奶,也要保留城里人的身份。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着祖传的家业。晚辈给年迈多病的老父老母雇来保姆,给田地请来小工。一句话,不差钱,缺的是宝贵时间。农村的扶贫款项很多,合作医疗也很完备,但是老人缺的是在身边尽孝心的孩子。

8)小学荒废了。断壁残垣,荒草藤蔓,紧锁的木门。也不知道没有玻璃的窗户里,除了藏着我儿时的回忆之外,还有什么宝贝物什。随着孩子自然和非自然的递减,农村学校大都被并到乡镇里了。孩子在家门前上学的时代就这样远去。

9)村子旁有一个工厂,曾经机声隆隆。这里加工的半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武钢。能够到厂里做工是青年人的梦想。他们能够拿一份不错的薪水,每年还有几次去武汉的机会,的确让人眼馋。现在,这里已经办成了榨坊,虽然仍有机器声,但没有当年旺盛的人气。

10)走近田野,澄澈依旧、碧绿依旧。虽然种植的面积与重点有些不同,但不外乎还是那些品种。欠缺和遗憾却太多了。水间鹭鸶呢?田埂上的王八、水蛇呢?塘梗上的桑葚、梧桐籽呢?望着绿得有些沉寂的田野,我怅然若失。

11)乡间还有保留了数十年的行当,那就是货郎、赤脚医生(兽医)。自行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只有在年关,摩托、各种小汽车才会多起来。

12)在跟村支书的聊天中得知,虽然党的富民政策好,但青年人习惯了做城乡之间的候鸟,不愿意在老家生活。可喜的是,本村有一个叫二狗的青年,在外打工十多年,积累了千万身家,近来准备回乡投资创办绿色家园公司。他计划承包部分的山坡,逐年改良山林品种,以山茶和果木为主。扩建山间公路,增挖鱼塘鱼池。并新建休闲餐厅、宾馆和体育娱乐场馆。二狗的计划提起了我的兴趣。也许,像这样的有志青年才是农村的希望,他们的投资能够给家乡注入活力,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中作者说故乡“慢慢老去”,这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故乡随时间的流逝,正慢慢变得残破、衰败和古老。
B.“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这句话的意思是农村青年到城里打工,在城里生活,很少回乡修房安居的。
C.文章第(10)段“我怅然若失”的原因是,农村田野澄澈碧绿依旧,但种植品种传统老旧,生态和农村风味欠缺和遗憾太多了。
D.文章第(12)段写农村青年二狗的事迹,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观点:有志青年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才能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
E.全文用衬托的手法,用现今逐渐衰败的乡村衬托过去的风味小村、淳朴的乡民和宁静的乡村生活,主要表达了对过去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2.第②段叙写了什么?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的赏析。
3.作者说故乡在“年复一年地老去”,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样说的理由。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渲染

蒋勋

树叶夹在空白的笔记本里,几天后,纸上渗透着叶子的汁液,拓印出一片叶子湿渍泛黄的痕迹。

拓印的痕迹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有湿如水墨的渲染,也有如干笔的飞白;连叶子纤细的茎脉网络也一丝一丝被拓印了下来。

细如发丝的线条和晕染的水痕,像一张最好的水印木刻小品。书法美学里常常说屋漏痕,便是指水在长时间里沉淀渗透的痕迹吧。

小时候在水塘里发现被浸泡久了的落叶,经水腐蚀,一片叶子只剩下透空的叶脉,迎着阳光看,像蜻蜓的翅翼,在风中微微颤动。

因此童年多了一项秘密的游戏,我常常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树叶,浸泡在不容易为人发现的水塘或水沟。下了课没事就跑去检查,把叶子从水里捞起来,看看腐蚀的情况。

日复一日,经过耐心的等待,总要大约一个月,腐蚀得才够完全。

叶片腐烂的部分随水流去,剩下干净清晰的叶脉,用纸吸干水分,在通风的地方充分干燥,一片叶子美丽的茎脉就都显现了出来。

我童年的书页里夹着许多自己制作的这种叶片,也当作礼物,送给当年要好的玩伴朋友。

我没有上过什么美术课,我的美术课大多是在大自然里自己玩耍游戏的快乐记忆。

宋代以后,绘画里常常用到渲染一词。渲染一般会让人联想到水墨的技法。

墨色凝固在绢帛或纸面上,原来是一块死黑。经过水的渗透,经过湿润的毛笔笔锋一次又一次地晕染、渲刷、冲淡,墨色和纸绢的纤维渗透交融,颜色和质感都因为有水介入,发生了莹润的层次变化。

渲染是说水的渗透,渲染也是说时间一次又一次的经营琢磨。

许多好的宋画,无论色彩或水墨,都看得出来层次的丰富,至少要经过十数次渲染,才能如此晶莹华美。

我的大姐画工笔花鸟,画画的时候,一定有一枝饱含清水的毛笔。上了颜色之后,即刻用清水笔渲洗一次。再上色,再渲洗,一次一次,如此反复十余次至二十次。

颜色褪淡成玉的质地,颜色不再是纸绢表面的一层浮光,颜色渗沁成纤维里的魂魄,颜色被水漫瀗散开……纸绢上的一片叶子,一朵花,仿佛只是颜色回忆的痕迹。

艺术里的美,往往并不是现象的真实,却是真实过后的回忆。

回忆,需要时间的渲染。直到有一天,所有的现象都只是回忆,繁华也就耐得起一次一次的渲染了。

渲染或许不只是绘画的一种方法吧,一个时代,有了渲染的审美,才算是开始懂得在时间里修行了。

偶然翻开儿时的书页,还会不经意发现一两张昔时制作的叶片。茎脉迷离婉转,书页上一圈泛黄的拓印。初看起来,误以为是叶片的影子,我拿开了叶片,痕迹还在,才知道不是影子,是叶片在岁月里把自己永远拓印在书页上了。

1.文章中加点的“一丝一丝”能否换成“一点一点”?请说明理由。
2.从全文来看,达到“渲染”的效果,必须具备哪些因素?
3.作者儿时浸泡落叶、制作茎脉叶片的游戏,和后文提到的“渲染”有什么关联?
4.结尾段中再次提到儿时书页中叶片的痕迹,有什么作用?
5.怎样理解“一个时代,有了‘渲染’的审美,才算是开始懂得在时间里修行了”?
2024-08-17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