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 题号:238715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渲染

蒋勋

树叶夹在空白的笔记本里,几天后,纸上渗透着叶子的汁液,拓印出一片叶子湿渍泛黄的痕迹。

拓印的痕迹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有湿如水墨的渲染,也有如干笔的飞白;连叶子纤细的茎脉网络也一丝一丝被拓印了下来。

细如发丝的线条和晕染的水痕,像一张最好的水印木刻小品。书法美学里常常说屋漏痕,便是指水在长时间里沉淀渗透的痕迹吧。

小时候在水塘里发现被浸泡久了的落叶,经水腐蚀,一片叶子只剩下透空的叶脉,迎着阳光看,像蜻蜓的翅翼,在风中微微颤动。

因此童年多了一项秘密的游戏,我常常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树叶,浸泡在不容易为人发现的水塘或水沟。下了课没事就跑去检查,把叶子从水里捞起来,看看腐蚀的情况。

日复一日,经过耐心的等待,总要大约一个月,腐蚀得才够完全。

叶片腐烂的部分随水流去,剩下干净清晰的叶脉,用纸吸干水分,在通风的地方充分干燥,一片叶子美丽的茎脉就都显现了出来。

我童年的书页里夹着许多自己制作的这种叶片,也当作礼物,送给当年要好的玩伴朋友。

我没有上过什么美术课,我的美术课大多是在大自然里自己玩耍游戏的快乐记忆。

宋代以后,绘画里常常用到渲染一词。渲染一般会让人联想到水墨的技法。

墨色凝固在绢帛或纸面上,原来是一块死黑。经过水的渗透,经过湿润的毛笔笔锋一次又一次地晕染、渲刷、冲淡,墨色和纸绢的纤维渗透交融,颜色和质感都因为有水介入,发生了莹润的层次变化。

渲染是说水的渗透,渲染也是说时间一次又一次的经营琢磨。

许多好的宋画,无论色彩或水墨,都看得出来层次的丰富,至少要经过十数次渲染,才能如此晶莹华美。

我的大姐画工笔花鸟,画画的时候,一定有一枝饱含清水的毛笔。上了颜色之后,即刻用清水笔渲洗一次。再上色,再渲洗,一次一次,如此反复十余次至二十次。

颜色褪淡成玉的质地,颜色不再是纸绢表面的一层浮光,颜色渗沁成纤维里的魂魄,颜色被水漫瀗散开……纸绢上的一片叶子,一朵花,仿佛只是颜色回忆的痕迹。

艺术里的美,往往并不是现象的真实,却是真实过后的回忆。

回忆,需要时间的渲染。直到有一天,所有的现象都只是回忆,繁华也就耐得起一次一次的渲染了。

渲染或许不只是绘画的一种方法吧,一个时代,有了渲染的审美,才算是开始懂得在时间里修行了。

偶然翻开儿时的书页,还会不经意发现一两张昔时制作的叶片。茎脉迷离婉转,书页上一圈泛黄的拓印。初看起来,误以为是叶片的影子,我拿开了叶片,痕迹还在,才知道不是影子,是叶片在岁月里把自己永远拓印在书页上了。

1.文章中加点的“一丝一丝”能否换成“一点一点”?请说明理由。
2.从全文来看,达到“渲染”的效果,必须具备哪些因素?
3.作者儿时浸泡落叶、制作茎脉叶片的游戏,和后文提到的“渲染”有什么关联?
4.结尾段中再次提到儿时书页中叶片的痕迹,有什么作用?
5.怎样理解“一个时代,有了‘渲染’的审美,才算是开始懂得在时间里修行了”?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任继愈先生漫谈录

张国风

任继愈先生去世快七年了,我早该写一点文字来纪念我所敬重的先生。第一次去冯钟芸先生家,恰好任先生在家。面对一位大哲学家,我心中忐忑,非常拘谨。渐渐地,见得多了,就放松了许多。再往后,比较熟悉了,就觉得非常亲切,聊起来如沐春风。

我曾经对王弼的《老子指略》很感兴趣。当然是不自量力,花了一个月时间,把《老子指略》翻译成了现代汉语。请任先生给我看一下。任先生看了以后,对我说:翻译古代哲学家的著作,要弄清他使用的主要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光用古汉语的方法是不够的。古人抽象思维的水平,无法与今人相比,他们所用的概念,不能达到今人所达到的高度抽象的水准。我听了以后,非常惭愧。回去以后,又重读了任先生的《老子新译》,初步明白了任先生的方法,譬如这个概念,任先生把《道德经》里出现字的句子都找了出来,结合上下文,分析它的含义,看老子所谓的有几种含义。

任先生家里有一副对联:为学须入地狱,浩歌冲破云天。我明白这副对联的意思。

硕士生阶段,我跟冯钟芸先生学的是诗歌。1985年,因为林庚先生当年不想招生,我只好改学小说,报考了吴组先生的博士生。当时我已近不惑之年,无法等第二年再考。冯先生送了我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金瓶梅词话》,任先生送了我一句话:你虽然改为攻读小说了,平时还是要读读唐诗宋词,去俗。我想是这个道理。虽然以后主攻的方向变为小说了,但还是要经常读读唐诗宋词,保持诗歌高远飘逸的境界。

我的博士论文是《〈儒林外史〉及其时代》,分析吴敬梓对科举、对八股的批判。任先生提议我写一篇八股文,找找感觉。可是因为懒,我没有写,对八股的认识,确实是不深的。任先生说:八股文,也是一种智力测验。我体会到了任先生的意思,对八股和科举也不能一味地否定。

追星,一个收集制作名师授课录像的公司,仰慕任先生的名声,希望采访任先生,请我去动员。任先生婉言谢绝了,说他的时间很紧:我一年比一年衰弱,就好像银行的存款,你们的存折上还有100元,我的存折上只有5元了。我的任务很重,还有一些项目没完成。我要集中精力,把这些项目做完。

2001年,由任先生推荐,我在国图文津街老馆讲了一次《红楼梦》,主持人是蔡萍老师。讲完以后,蔡老师告诉我:任馆长来听讲座了。我一惊,问蔡老师:任先生现在在哪儿?蔡老师说:走了。我说:你怎么没告诉我呢?蔡老师向我解释说:任先生不让告诉,怕你紧张吧。任先生经常来听讲座。

任先生生命的最后时光,住在北京医院。我去看任先生,任先生的女儿任远在。任先生说:医院不愿意病人长住,占着床位。我说:医院考虑的是收益……先秦的法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只有利害关系。任先生说:只讲利益,就不能长久。任远告诉我:你和他谈别的,他就困。你和他谈学问,他就来精神。

我的回忆如此琐碎,不能成为一篇文章,只是一种记录,希望这些琐碎的记录,能够挽留住渐行渐远的回忆。

(选自201611月《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②有一次,一所新成立的学校请任继愈题写校名,他在了解了学校的教学宗旨后欣然提笔。不久秘书科就收到该校送来的一笔现金,行政处长知道任先生会拒收,到他家里扔下钱就跑。没几天,这所学校的校长就收到了母亲水窖的捐献证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王弼的《老子指略》翻译成现代汉语给任先生看,任先生没有明确指出翻译存在的问题,只是委婉地告诉作者,可以看看他的《老子新译》。
B.任先生提议作者写一篇八股文,但是因为作者懒,再加上对八股文认识不深,最终没有写。任先生认为写八股文也是一种智力测试,不能一味否定。
C.因为文章是漫谈录,所以文章选材偏重于生活中为学之小事,展现了任继愈为人和为学的风范,表达了作者对一代大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结尾做到了呼应开头,既使文章结构严谨,又明确地交代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2)任继愈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任继愈先生家中的对联“为学须入地狱,浩歌冲破云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2024-06-20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默的竹笛

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②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支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③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④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⑤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⑥后来,那支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于唇,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

(选自《作文素材》,2019年第11期,有改动)

1.用“沉默的竹笛”作为文章的标题有何好处?
2.请从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线句。
3.“我”一心想做“优秀的吹笛手”,到后来那竹笛却“沉默”了,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4.作者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2024-07-2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③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④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⑤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__________________。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⑥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⑦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⑧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⑨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B.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因为他认为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C.“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D.第⑥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E.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2.作者著文追怀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请你阅读文章,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所做的事情感
周定一写《南湖短歌》面对国难的痛苦,思念家乡
联大女生_______家国之思及抵御外侮的豪情
_______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宣传抗战唤醒国人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
冯友兰、朱自清________勉励学子报效国家
闻一多静心读书不下楼_________

3.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地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4.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5.校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对师生起着激励和劝勉作用。请你全面理解这篇文章,为西南联大拟一则校训,并说明理由。
2024-09-03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