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 题号:2387258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穿越田野的时候,我看到一只鹞子。它静静地盘旋,长久浮在空中。它好像看到了什么,径直俯冲下来,但还未触及地面又迅疾飞起。我想象它看到一只野兔,因人类的扩张在平原上已近绝迹的野兔,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预言过的野兔: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土地是最亲密的联盟。看到兔子和鹧鸪跑掉的时候,你不觉得它们是禽兽,它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仿佛飒飒的树叶一样。不管发生怎样的革命,兔子和鹧鸪一定可以永存,像土生土长的人一样。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的一定是贫瘠无比的。

看到一只在田野上空徒劳盘旋的鹞子,我想起田野的往昔的繁荣。

在我的住所前面,有一块空地,它的形状像一只盘子,被四周的楼群围起。它盛过田园般安详的雪,盛过赤道般热烈的雨,但它盛不住孩子们的欢乐。孩子们把欢乐撒在里面,仿佛一颗颗珍珠滚到我的窗前。我注视着男孩和女孩在一起做游戏,这游戏是每个从他们身边匆匆走的大人都做过的。大人告别了童年,就把游戏像玩具一样丢在了一边。但游戏在孩子们手里,依然一代代传递。

……………

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临的迹象。整整过了一冬的北风,已经从天涯返回。看着旷野,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我想大声喊叫或疾速奔跑,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

[选自苇岸《大地上的事情(节选)》]

1.选文从哪三个角度描述了大地上的事情,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自然、人类、景物B.动物、人类、景物
C.描写、记叙、议论D.梭罗的预言、孩子的游戏、人类的启示
2.文中引用梭罗《瓦尔登湖》中预言的用意,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以梭罗对兔子永存的预言与下文田野上空的鹞子的徒劳盘旋形成鲜明对照,揭示今日田野贫瘠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的痛惜之情。
B.引用梭罗《瓦尔登湖》中的预言,说明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连田野上空的鹞子都已找不到食物。
C.说明野兔“因人类的扩张在平原上已近绝迹”。
D.梭罗的预言表明“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他的生命的关系”。
3.“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这句话的含义是(     
A.有些人从不关心自然界发生的一切,认为这些与自己无关。
B.有些人对大地上的所有事情都熟视无睹,甚至正在做着破坏大自然的事情也不自知。
C.有些人一直生活在城市里,从未“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D.有些人一生从未真正地关注大自然,并从中获得过生命的领悟与欣喜。
4.选文画线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根据选文,你认为人与地球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⑳“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母亲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1.试分析作者开头说的“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的内涵。
2.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3.文中母亲多次哭泣,但在送别时却没有哭,这是为什么?
4.《我只欠母亲》就像一面警钟在敲响,读完之后给我们深刻的震撼和触动,请联系自身说说你的感受。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上图书馆

王佐良

①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德·波伏瓦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②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有一所华美的房子。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它。

③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

④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馆学校。文华图书馆叫做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开放,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幽雅。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⑥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⑦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

⑧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⑨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⑩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西蒙•德•波伏瓦的话,表现了作者对图书馆的“钟情”,也引出其在图书馆读书学习成长的经历。
B.本文作者在“公书林”阅读《中学生》杂志时,觉得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内容有趣,便对此人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
C.文中“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一句,意为在图书馆阅读让自己进入知识和情感上的新世界的时候,当时社会却形成了不追求学问的坏风气。
D.第⑧段中,作者以“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表达了论文做完、口试通过、北平解放以及在包德林图书馆阅读之后的畅快感受。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清华大学“第三阅览室”比喻成给我的教益极多的“一大恩师”,饱含对清华大学图书馆强烈的感激之情。
B.文章将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的苦读情景与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的处境形成对比,为结局很圆满做了铺垫。
C.文章后部通过介绍这里是马克思常去的地方和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赞美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D.作者把对图书馆的深深爱意寄寓在温和缓慢的记叙和描写之中,尤其是细节描写,更增添了文章韵味。

(3)文中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具有哪些共同特征?请简要概括。
(4)本文行文线索丰富多样,请加以简析。
2024-03-2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地秋收

①每年这个季节,土地流金的颜色就悄悄爬上远近的禾和苞谷。而我,也急切地从城里返乡,走进父亲充满希望和喜悦的田里。

②屋前屋后的田垄,秋色涂满层层叠叠的一行一格。而每一行每一格,又都充满丰收的幸福。秋收前的夜晚,风顶着一轮明月,听稻谷唠唠叨叨地述说。一江秋水,糅合着青黛与月辉,逶迤于高山脚下。

③回乡的第二天早晨,天微微亮,浓雾漫卷在田垄里与土地呢喃,父亲站在土坪里,朝贪睡的我喊:收禾!睡眼惺忪走出门,秋天的凉快径直撞来,浇得我身上叭叭打颤。抬头,月西沉,从一丛黄叶的缝隙里漏了下去,很快不见踪影。

④我们这地方山多,高峰对峙,沟深壑险,对于外面省力省时的收割机,只有羡慕的份。我和父亲用肩膀抬着一台打谷机,沿田垄深入。

⑤都说起早的鸟儿有食呷,可因为我们起得太早,鸟儿还眷恋在暖和的窝里。待我们的脚步声沙沙逼近,它们才倏地惊醒,一翻身,极不情愿地匆匆飞走。

⑥我们把打谷机放进田里。我摸了把镰刀,俯身放倒一片稻禾。太阳逐渐醒来,从雾气里露出圆脸,钻上东山斑斓的山坳。不远处听见人响,是沙沙收禾的响声,他们踩动打谷机的欢快,把我感染得心头兴奋起来。

⑦一个男音骤然吆喝了一声山歌,高亢又火辣。父亲直了腰细听。我也挺起身来,阳光之下,田垄里金黄重叠着金黄,一层一层顺着梯田的走势起伏,爬上高高的山腰。我深深地吸了口潮湿的空气,满腔的清新。

⑧今年的禾,父亲种得好,施肥也精,所以谷子筋骨,沉甸甸的。不一会,我便踩了一尾柜。然后父亲稍微择除了禾叶,捞谷进了竹箩。一担竹箩,足足一百五十斤重!我用肩膀掂了掂。

⑨秋收越来越热烈,一挑挑谷子被我们肩挑车拉,晒干入仓。村子里的稻田剥脱了稻谷的金黄,仅剩下高高低低黝黑的稻禾茬子。

⑩收完谷子和苞谷,时间也到了一年农历的九、十月份。村里会在这个时候准备庆祝秋收的节日。

⑪这时,村里就异常热闹,选择一外大田垄或者一块大土坪都,家家都拿来了新谷米,还有新苞谷发酵酿的酒,然后加大桌子排好,全村老小一桌一桌地坐满。父亲此刻必定喝点小酒,尽管他平时滴酒不沾。母亲也会喝一点,红着脸庞吃菜。有人借着酒气,在稻田里跳最古老的舞蹈。这种舞蹈的步法和舞姿单一、夸张,却添出一股山间的热情和朴拙。

⑫父亲讲,新化过去都是打着锣去开荒挖土的,人们在地头一字排开,敲一锣挥一锄,整齐划一,泥土翻边。这种多人统一的劳作,我没见过,但从人们的舞蹈里,我大约能领略其风采

⑬节目的高潮在捉稻田鱼。一丘田里的鱼养了差不多一年,尾尾膘肥体壮。起先人们忙着追鱼捉鱼抢鱼。等鱼捉得差不多了,就有人突然闹起来,把身边的人推进水田里,用泥涂满他们的身子。谁身上涂的泥巴多,其实是对他今年辛劳的褒奖,也预示着他来年的收成好。一转眼,凡村里种田的好把式,都被人涂得只剩两只眼睛骨碌碌转动。

⑭月亮已近梢头。稻田里的人跳了舞,唱了山歌,捉鱼打闹,不知不觉,也便倦了,三三两两说着高兴的话,相携回家。

⑮稻田,好像又回归了宁静。

⑯而身后,稻田中的篝火还在燃烧,火红火红的,像门板上一串串线穿的红辣椒。

1.第③段中“只”“还”“就”三个词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的心理。
2.第⑧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倒装的句序,请分析其妙处。
3.结合上下文,对第⑫段“我大约能领略其风采”中“风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舞的节奏、程序与艺术性。B.统一劳作时的协调与整齐美。
C.山野间最原始的激情与朴拙。D.开荒挖土时昂扬的精神力量。
4.本文对于“月光”“阳光”的描写,下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③段描写了明月、月辉,写出秋天山乡的空寂悠闲。
B.第⑥⑦段对太阳、阳光的描写,渲染了山乡丰收的画面。
C.第⑭段对月亮的描写,反衬了村民们歌舞狂欢后的满足。
D.全文浓墨重彩地描写阳光、月光,表现山乡的富裕美好。
5.本文通过__________、晒谷入仓、__________等几个场景,描绘了一幅山乡丰年秋收的美丽画卷。
6.最后一段将“稻田里的篝火”喻为“红辣椒”,新奇独特,请加以赏析。
2024-08-08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