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 题号:238720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医药学由汉、藏、蒙等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共同组成,它既有东方传统医药学的神秘之处,又往往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它含有神话、传说的成分。它的许多原理至今也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进行科学的解释,但这种神秘的医药学,却常常有着神奇的功效。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中国传统医药学和西方现代医药学,是两种不同的科学体系,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例如中医(汉医学),它对疾病的诊治,主要从整体着眼,针对功能采取多方面的调节性的治疗。而建立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西医学,则是从局部出发,针对结构采取比较单一的治疗。中医既重视外邪致病,也重视七情内伤,充分考虑到了生理、心理、社会诸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按症候将病人分类定型;处方用药时,既考虑到病人所患的疾病,又考虑病人所属的证型,通过君、臣、佐、使,进行灵活的辨证论治。而西医,更注重的是病理方面的因素。它借助仪器设备,从组织、细胞乃至分子水平来阐述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化规律。

西医学在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优势的同时,往往由于认识手段的局限,导致素材的不足而难以把握事物的整体规律。而中医学,它虽然不能借助仪器设备对疾病做出精确的科学的解释,但在把握疾病的整体思维上显示出它的优势。例如,前几年,有人提出了下丘脑存在免疫—神经—内分泌整合中心的学说,这反映出西医学在更深入的层次上认识生命本质的同时,对机体整体的调控研究也日趋重视;但它对于免疫、神经、内分泌这三个原来认为独立的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相互协调以维持机体稳定,这一整合功能失常用什么措施纠正等问题,还是解释得不够清楚。而中医学对于肾阳虚证的研究,发现这一证型的患者存在着潜在的以下丘脑免疫—神经—内分泌功能减退为主的病变,其影响可波及免疫功能,波及下丘脑、垂体所属的靶腺。中医采用补肾疗法,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中国、埃及、罗马和印度的传统医药学,是世界知名的四大传统医药体系,在历史的变迁中,唯独中国的传统医药学经受了考验,传承下来。中国传统医药学因迥异于西方现代医学,常被人认为是非科学的。客观地说,它的确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国传统医药学将不再神秘而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现在,美、德等许多国家都开始接受中药,英国所开设的中国传统医药诊所,就已经发展到近3000个。

1.中国传统医药学为什么显得“神秘”,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它往往与古老的神话和传说紧密结合在一起。
B.它长期以来以隐秘的方式在寺庙中代代相传。
C.站在西医学的角度看,它有难以解释的地方。
D.很多西方人对于中国传统医药学还不了解。
2.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西医学提出了下丘脑存在整合中心的学说,中医学解决了这一学说应用中的问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C.中医学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辨证论治,西医学主要针对病理因素进行治疗。
D.中医学借助望、闻、问、切收集全部素材,西医学借助仪器设备收集的是部分素材。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A.埃及、罗马、印度的传统医药学因特点相近,已被现代医药体系所取代。
B.中医学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已经是一种趋势。
C.西医学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对机体整体调控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
D.西医学在很多方面超出了中医学,在当今世界上,还是最受人们欢迎的。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工”“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可见,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文中“大国气质”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大国气质。
B.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
C.只要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就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行为方式。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连续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在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可见,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主要因素。
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3.下列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D.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文化,同一个人的肌体一样,也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素组成的。一个人有血有肉,但也要有骨骼。血肉是一个人生命的重要存在形式,它使人丰满健康,温润美丽;但是一个人若只有血和肉而没有骨骼就成了一堆死肉,一滩污血了。骨骼不美,不丰满温润,不娇美艳丽,但整个躯体却不能缺少它。人,有了这个骨架,才能直立行走,才能活动,才有力量,才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活的肌体。

中国文化向来是很繁荣的,并且越到后来越繁荣昌盛。我们读中国文化史,读到宋,读到明,内容就多了起来。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绫罗绸缎,都多了起来。城市大了。买卖多了,技艺提高了,人变得聪明了。出版业相当发达,作书、读书的人空前的多,宋朝理学讲了好多道理,知识分子写了好多诗文,官家编修了好多书籍,和尚道士盖了好多庙宇。但是,过得最窝囊的也是这时候的汉族人。北方的少数民族一来,大宋王朝就把脖子缩了进去,把一半国土都给了别人。到蒙古人一来,另一半的国土也弄丢了。大明王朝开始时也够的,像个肥头大耳的大胖子,但就是骨架不硬朗,李自成一搅和,就把它搅和得散了架,叫人夺了去。为什么汉族的文化如此发达、如此昌盛,反被文化不发达、不昌盛的少数民族搞得束手无策呢?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不少,也不少,就是没骨头,过去有的那几根硬点的骨头,也叫一些酸溜溜的文化给腐蚀了,弄软了。清王朝在文化上也不能说不繁荣,现在我们把有清一代的汉族知识分子想得人五人六的,但他们谁不明白,自己侍奉的并不是自己的、自己的,只因为自己的君已被推翻,自己的国已被消灭,自己又没有岳飞的勇敢,没有文天祥的骨气,时过境迁,只好在异族的政权下委曲求全、苟且偷生了。好歹满族统治者还给汉族知识分子留下了一条立身扬名之路。舞舞文,弄弄墨,讲一讲起承转合,论一论忠孝节义,既不会触了龙颜,也不会动了众怒,又可封妻荫子、鸡犬升天、青史留名、光宗耀祖。他们的文化是真的,满肚子知识,像臭虫一样,一兜儿血,就是没有骨头。开始时,满族统治者很喜欢汉族知识分子的这种文化软骨病,但到头来,它亡也就亡在了这个上面。洋鬼子打来了,你想指望这些官僚为你大清的天下卖命?没那个门儿!他们向来是委曲求全的,对着更强大的外国帝国主义,他们仍然会委曲求全。就是有个把有识之士,候起来力挽狂澜于既倒,但偌大一个王朝,像一堆死肉,死死地压在这一两个人身上。他怎能驮得动,扛得起呢?

五四新文化起来了。它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但是,新文化也是要有花有叶、有血有肉的。花的美、叶的鲜、血的红、肉的嫩,向来是为中国人所喜爱的,而干枯的骨、直硬的干,当然不像花和叶、血和肉那么讨人喜欢。新文化搞来搞去,多数人还是愿作花作叶,作血作肉,不愿作骨。再说,血少了,肉少了,美美地吃上几天,两腮很快地便会鼓起来,两颊很快地便会红起来;要让一个人软了的骨头硬起来,可没有那么容易。婴儿瘫不是无药可治,至少也是够麻烦的。五四以后,专注中国文化的骨骼的,几乎仍然只有鲁迅一个人。他是治疗中国文化软骨病的专家。他的话说得不如别人的好听,不如别人的温润,但却比别人的更深入人的骨髓。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不那么喜欢他。我想,这也可以理解。平常无病无痞,谁也不愿往医院里跑。但是,人还是有时候会有个感冒发烧什么的。到那时候,医院就比别的好玩的地方更亲近、更重要了。我知道,对于多数人,鲁迅只是一个形式,正像腊月二十三要送灶王爷上天一样,过了这一天,人们就忘了这件事了。但既然人们还要纪念他,我也就趁这个机会,再为鲁迅作一次广告:当你感到中国文化的骨节又有些发软的时候,别忘了,读读鲁迅!

——王富仁《中国文化的骨骼》

1.“文化骨骼”指的什么?中国文化的“软骨症”指的是什么?请分别举例说明。
2.作者对中国文化持什么态度?
3.为什么提倡读鲁迅?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下面的文章选自刘刚、但国干的《鲁迅语言修改艺术》,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写文章要锤炼字词语句,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刘勰的《文心雕龙》就专讲《炼字》一章,其中就有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的说法。古人卓越的见解一语道破了锤炼字词语句的真谛。文不加点倚马可待的天才或许有过,但更多的是一些有成就的,有高度责任心的作家,他们都十分重视对自己作品的修改,十分重视锤炼语言。

鲁迅没有忘记肩负的历史责任,他广采博纳,除旧布新,在文学语言方面,意图摆脱旧文学语言的羁绊,精心锤炼自己作品的语言。由于鲁迅和他那一代人的努力,文学语言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为我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下面我们选取鲁迅在文章的修改中精心锤炼语言的实例,来加以分析。

1

修改前:阿Q怕尼姑又放出黑狗来,拾起萝卜便走,沿路又捡了几块小石头,但黑狗却并不再出现。阿Q于是了石块……

修改后:阿Q怕尼姑又放出黑狗来,拾起萝卜便走,沿路又捡了几块小石头,但黑狗却并不再出现。阿Q于是了石块……

2

修改前: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失望,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有如此之难……

修改后: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有如此之难……

3

修改前: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诗比他的文章,还要慷慨激昂些

修改后: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他的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

(选自《鲁迅语言修改艺术》,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有改动)

1.请将“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在例1中,“舍”修改为“抛”。这一动作反映了主人公阿Q怎样的心理?
3.在例2中,“失望”修改为“扫兴”。请谈谈这项修改对整句话的作用。
4.在例3中,修改后的句子的侧重点与之前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4-06-10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