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27610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文化,同一个人的肌体一样,也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素组成的。一个人有血有肉,但也要有骨骼。血肉是一个人生命的重要存在形式,它使人丰满健康,温润美丽;但是一个人若只有血和肉而没有骨骼就成了一堆死肉,一滩污血了。骨骼不美,不丰满温润,不娇美艳丽,但整个躯体却不能缺少它。人,有了这个骨架,才能直立行走,才能活动,才有力量,才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活的肌体。

中国文化向来是很繁荣的,并且越到后来越繁荣昌盛。我们读中国文化史,读到宋,读到明,内容就多了起来。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绫罗绸缎,都多了起来。城市大了。买卖多了,技艺提高了,人变得聪明了。出版业相当发达,作书、读书的人空前的多,宋朝理学讲了好多道理,知识分子写了好多诗文,官家编修了好多书籍,和尚道士盖了好多庙宇。但是,过得最窝囊的也是这时候的汉族人。北方的少数民族一来,大宋王朝就把脖子缩了进去,把一半国土都给了别人。到蒙古人一来,另一半的国土也弄丢了。大明王朝开始时也够的,像个肥头大耳的大胖子,但就是骨架不硬朗,李自成一搅和,就把它搅和得散了架,叫人夺了去。为什么汉族的文化如此发达、如此昌盛,反被文化不发达、不昌盛的少数民族搞得束手无策呢?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不少,也不少,就是没骨头,过去有的那几根硬点的骨头,也叫一些酸溜溜的文化给腐蚀了,弄软了。清王朝在文化上也不能说不繁荣,现在我们把有清一代的汉族知识分子想得人五人六的,但他们谁不明白,自己侍奉的并不是自己的、自己的,只因为自己的君已被推翻,自己的国已被消灭,自己又没有岳飞的勇敢,没有文天祥的骨气,时过境迁,只好在异族的政权下委曲求全、苟且偷生了。好歹满族统治者还给汉族知识分子留下了一条立身扬名之路。舞舞文,弄弄墨,讲一讲起承转合,论一论忠孝节义,既不会触了龙颜,也不会动了众怒,又可封妻荫子、鸡犬升天、青史留名、光宗耀祖。他们的文化是真的,满肚子知识,像臭虫一样,一兜儿血,就是没有骨头。开始时,满族统治者很喜欢汉族知识分子的这种文化软骨病,但到头来,它亡也就亡在了这个上面。洋鬼子打来了,你想指望这些官僚为你大清的天下卖命?没那个门儿!他们向来是委曲求全的,对着更强大的外国帝国主义,他们仍然会委曲求全。就是有个把有识之士,候起来力挽狂澜于既倒,但偌大一个王朝,像一堆死肉,死死地压在这一两个人身上。他怎能驮得动,扛得起呢?

五四新文化起来了。它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但是,新文化也是要有花有叶、有血有肉的。花的美、叶的鲜、血的红、肉的嫩,向来是为中国人所喜爱的,而干枯的骨、直硬的干,当然不像花和叶、血和肉那么讨人喜欢。新文化搞来搞去,多数人还是愿作花作叶,作血作肉,不愿作骨。再说,血少了,肉少了,美美地吃上几天,两腮很快地便会鼓起来,两颊很快地便会红起来;要让一个人软了的骨头硬起来,可没有那么容易。婴儿瘫不是无药可治,至少也是够麻烦的。五四以后,专注中国文化的骨骼的,几乎仍然只有鲁迅一个人。他是治疗中国文化软骨病的专家。他的话说得不如别人的好听,不如别人的温润,但却比别人的更深入人的骨髓。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不那么喜欢他。我想,这也可以理解。平常无病无痞,谁也不愿往医院里跑。但是,人还是有时候会有个感冒发烧什么的。到那时候,医院就比别的好玩的地方更亲近、更重要了。我知道,对于多数人,鲁迅只是一个形式,正像腊月二十三要送灶王爷上天一样,过了这一天,人们就忘了这件事了。但既然人们还要纪念他,我也就趁这个机会,再为鲁迅作一次广告:当你感到中国文化的骨节又有些发软的时候,别忘了,读读鲁迅!

——王富仁《中国文化的骨骼》

1.“文化骨骼”指的什么?中国文化的“软骨症”指的是什么?请分别举例说明。
2.作者对中国文化持什么态度?
3.为什么提倡读鲁迅?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文化中的生态观

王文超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青山绿水,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失去了青山绿水,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就失去了依托。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是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起点。如在先秦古籍《山海经》(包含神话、地理、物产等内容)中,我们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员之辽阔,见识山川物产之丰饶,更会为里面诡谲华丽的自然世界所震惊。日本民俗学家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在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大自然之余,人类对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满了敬畏。循着对善灵瑞兽的正面想象,人类赋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对怪力乱神的负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人类种种约束,避免因过度索取而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不仅在《博物志》《述异记》等历代文献中得以记载,而且在世代民众生活中实践传承。我们在乡间田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正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仪式中演绎。

进入内部世界,民众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有能动性,对秀美山水的悦纳更具艺术性,同时也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美学。风水便是一例,它既能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又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实际作用。姑且不谈风水的科学性,就其知识受众而言,风水通常被动地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相关联,在古代社会,甚至被认为会影响帝国兴亡,一切美好的期望都寄托于风水的选定、维系与改变。这种宇宙观念及现实需求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营造风水环境,试图通过栽树遮蔽、引水通渠等具体操作办法,去争取风水宝地,有些村落及宗族之间甚至因为争风水、护风水产生了激烈的社会冲突。无疑,人们对风水的迷信,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当然,风水实践在客观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清代湖南宁远,境内有舜帝陵,正是由于当地民众囿于风水观念,当地丰富的钢矿资源才没有遭到过度开采和破坏;东北长白山,因龙兴圣地被列入皇家禁地,从而保护了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风水实践,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民众主动争取和自然世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客观上形塑了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营造了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在民众的乡愁记忆和口头叙事中,我们还能发现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分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人离开故土,走进城市,住进楼房,但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经常是乡间的那棵古树、村头的那口老井,抑或是环抱村庄的那条小河。

(选自王文超《民间文化中的生态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人们对善灵瑞兽的想象所产生的影响是正面的,给予人类走向自然的合法性;人们对怪力乱神的想象则产生了负面影响。
B.日本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分为相互独立又互为依存且代表人类生活空间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C.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宇宙观念的风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望,其科学方面的贡献值得肯定。
D.人类敬畏自然,对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对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客观上可以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山海经》内容广博,描写了辽阔的神州大地,丰饶的物产,以及诡谲华丽的自然世界,反映了先民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
B.作为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交汇点,乡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在生活中的实践传承。
C.如果没有风水实践,清代湖南宁远的钢矿和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恐怕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D.古树、老井、小河等标志性的乡土环境成为离开故土的民众精神世界的核心,这说明乡村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以守住青山绿水为立论前提,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逐层分析。
B.文章提及因风水而产生的社会冲突,是为了论证迷信风水产生的消极作用。
C.文章第四、五段论述民众对生活空间的叙述、表达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D.文章从民间文化的角度,将生态问题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视角独特。
2024-08-07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第四媒体

19世纪的报纸和20世纪的广播、电视之后,1993年因特网向公众开放,1998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在我国,1998年年底网民达210万,除传统媒体纷纷办电子版外,各网站的新闻也越来越足,第四媒体正在崛起。专家预言,10年到20年内第四媒体的影响力将可能超过传统媒体。理由是广播问世38年拥有5000万听众,电视则用了13年,因特网只用了4年。

因特网作为一种媒体,优势十分明显:跨越时空,全球一网,信息无限,时效更快;文、图、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合为一体:每个人可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发表意见,每一个新闻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随时向全世界发布新闻。对于21世纪的第四媒体,有的专家这样描述——这是一张个性化的电子报纸,它是一个带超薄型大平面显示版的移动式网络计算机,不仅有图文声情,甚至扩展到三维空间,它以我为中心,按照受众的需要进行信息项目自主选择、组织。有的专家称之为我的报纸

现在,第四媒体还只是一个小弟弟。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版更多、更快的东西,多数公司只因为这是一个潮流才不得不坚持,一些小报已经停止电子版。调查表明,关于克林顿绯闻的斯塔尔报告,只有22%的人是在网上了解到的。这说明,因特网在现在的传播中并不占较大比例。有的专家认为,网络媒体现在所能做到的是为传统媒体争取远距离受众,提供交互式服务,满足共性前提下的个性要求。有的专家则认为第四媒体首先要做的,是为争取到生存所需的关键的受众而努力。

1.1998年5月提出的“第四媒体”是指(     
A.多媒体B.网络计算机
C.“我的报纸”D.网上报纸
2.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四媒体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体。
B.在10-20年内,“我的报纸”将成为主导传媒。
C.一些小报停止电子版的主要原因是“受众”数目不足。
D.第四媒体倘不能实现盈利,就很难真正取得成功。
3.“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版更多、更快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是(     
A.“第四媒体”概念的提出,只是一时的潮流而已
B.在美国的各种传媒中,“第四媒体”的地位下降了
C.因特网的使用者有限,传统媒体仍是信息传播主渠道
D.因特网实际没有“信息无限”和“时效更快”的优势
4.对于第二段所强调的意思概括恰当的是(     
A.第四媒体比传统媒体更能满足个性要求
B.第四媒体是21世纪起主导作用的传媒
C.因特网综合了传统媒体最主要的优点
D.因特网将全面影响21世纪的人类生活
2024-06-20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认为和、静、怡、真四个字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在儒家眼里是中,是度,是宜,是当,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的是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的是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理之论;在饮茶过程中,则表现的是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而在品茗的环境和心境方面,所表现的则是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中国茶道正是要通过茶事创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设想一下,当茶的清香开始静静地滋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个角落时,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便会感到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天乐境界。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玄妙。

是指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茨以适己的随意性。无论什么人都可以从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从古至今,参与中国的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中国茶道所独具的这种怡悦性,与日本茶道追求的清寂之美的风格截然不同,它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一切都追求自然、随意,由此奠定了中国茶道的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被喻为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它有三种含义:其一,追求道之真,也就是通过茶事活动来追求对的真切体悟,以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其二,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得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坦然流露,从而达到茶友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其三,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地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以达到全性葆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舒畅,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这是中国茶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节选自王晶《和静怡真话茶道》)

1.对文章整体结构类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并列式B.层进式C.总分式D.对照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茶道讲求通过创设宁静的氛围和空灵虚静的心境来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了道家“宁静致远隐沉毅”的思想。
B.和日本茶道追求“清寂之美”不同,中国茶道不拘形式,自然随意,讲求在茶事活动中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
C.“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追求的极致,具体包括追求“道之真”、追求“情之真”、追求“性之真”三个方面。
D.中国茶道文化包含有艺术、哲学、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它以品茶为契机,讲求用心灵去体悟茶事活动中的玄妙感受。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