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87165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①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选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的使命在于以不同方式参加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解放无产阶级的事业。
B.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功绩主要是宣传革命理论、组织革命活动、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C.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众多革命活动中的最后一个,也是最伟大的一个。
D.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沉痛而又激昂的情绪,语言表达充满感情。
2.选文中没有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类比论证C.对比论证D.因果论证
3.下列对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形成递进关系,不可颠倒。
B.选文运用过渡句使结构紧密,层次清晰,语意连贯,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C.选文运用叙述、议论、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与震撼。
D.选文理论阐述和事实分析相结合,体现演讲者庄严凝重的演讲风格。
4.选文中划线句子①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精神?
5.请简要分析选文中划线句子②的含义。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东坡担任翰林学士期间,拟了数百道圣旨。这些圣旨引经据典、铿锵有声。苏东坡的继任者洪某对自己的文才颇为自负。遂询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我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苏东坡写得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从不用查书。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提笔写文章,有足够的书籍资料可供查阅,已属难得;不用查书就能下笔,更为难得;若不用查书还能把文章写得出类拔萃,境界自然又高出许多。苏东坡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平时注重积累,让书上的东西深深刻印于脑海。

会读书书如甘草:不会读,则书如干草。现实中,有的人恨不能聚天下之书而藏之,把书橱塞得满满的,然而真到用时,却不知从何查起。实际上,藏书不难,能读为难;能读不难,能记为难;能记不难,能用为难。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少人习惯了浅表化、碎片化阅读,能常翻书已属不易,更别说能记”“能用了。正因如此,有人一到写作就临时抱佛脚,随意东拼西凑。究其根源,恐怕不在于没工夫读书,而是懒于思考。

读书切忌心慌忙,久久为功见真章。要想避免平日储备不够,写作时弹药不足,就应日积月累、勤学不倦。徐特立曾把学习比作打仗:一要攻坚,掌握核心知识,往深处钻石;二要掠野,涉猎各种知识,向广处延展。不论攻坚还是掠野,关键都需要积极主动的态度。反之,如果闭目塞听、故步自封,等到写作任务兵临城下了才去翻书,结局只能是仓促应战,甚至缴械投降。

今天,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思想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倘若不读书,面临的将不只是写作慌乱。其实,无论素质基础多好,个人的知识、本领并不会随时间推移而自然增长。对个体而言,倘若缺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不能自觉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一旦遭遇棘手的问题,就可能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更遑论跟上节拍、勇担重任。

马克思曾谈到,自己喜欢的事是啃书本。正因如此,他的头脑就像一艘待发的军舰,只要一接到命令,就能立即驶向任何思想的海洋。涵养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阅读气质,追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读书境界,我们就能沐浴在思想的阳光中,为生命不断增加厚度,让人生更显从容。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魏寅,有删改)

1.文中第二段的“这一点”是指(     
A.写文章有足够的书籍资料可供查阅B.下笔写文章不用查书
C.不用查书就能把文章写得出类拔萃D.拟圣旨时能引经据典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用苏东坡的故事,引出论题,同时使文章更有趣味。
B.徐特立关于学习的比喻,强调了读书的目的和意义。
C.作者认为读书不只为了写作,还能使人更新知识、提升能力。
D.喻证、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A.读数与阅历B.书当读在未用时
C.论读书的三个境界D.阅读经典,构建精神家园
2024-06-13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选段,回答问题。

①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

②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解释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
(1)敬业乐群:_______________
(2)断章取义: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段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3.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这些喷雾液、药粉、烟雾剂现在几乎普遍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使用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论其是;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能够以一层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或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而人们使用所有这些药品消灭的目标或许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种杂草或昆虫。难道有人会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么多毒物而又继续使它适宜一切生物生长?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药物使用的整个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自从滴滴涕①被允许民用以来,逐步升级的过程便开始了,人们得不断寻找更有毒性的物质。这是因为作为对达尔文适者生存原理的绝好证明,昆虫已演化出对人们使用的某一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于是人们必须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接着又发明一种比这种药剂更毒的药剂……“控制大自然这一短语是在骄傲自大的心态中构思出来的,它源于尼安德特人②时期的生物学和哲学,当时人们以为自然界是为人类的便利而存在的。应用昆虫学的概念和实践大都发端于新石器时代的科学。如此原始的科学竟已用最现代、最可怕的武器装备起来,这真是我们的一大灾祸。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寂静的春天”是一种怎样的春天?以此为题的目的是什么?
2.选段体现了本文怎样的艺术特色,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回答?
2024-06-21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