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8486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进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早,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早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动笔如飞                  属:写作,撰写
B.陛下当尧舜                      法:方法
C.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            通知:通晓
D.遂安石                            相:以……为相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尧舜之道至简不烦                         冰,水为之,寒于水
B.安石如                                          夫子哂由也
C.而安石乃汲汲财利兵革为先务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D.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            外无期功强近
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宋濂《吴起守信》)

【乙】(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加点词含义的推定,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返而食——由“不期而遇”可推定“期”为“约定”之义。
B.起之不食以者——由“俟机出击”可以推定“俟”为“等待”之义。
C.民之,莫敢徙——由“不足为怪”可以推定“怪”为“奇怪”之义。
D.其傅公子虔——由“刑人如恐不胜”可以推定“刑”为“惩罚”之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遇故人止之食                         ②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①故人来,方与                      ②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C.①辄予五十金,明不欺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①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     夜驰之沛公军
3.下列对文中句子改动后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改成“起之不食以俟,乃恐其自食其言也”后,就变成了以“乃”为标志的判断句。
B.“其为信若此”改成“其如此于信”后,就变成了一个带有典型标志词的状语后置句。
C.“恐民之不信己”改成“恐民之不已信”后,就变成了主谓倒装句。
D.“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改成“募民之能徙置北门者”,这两句都是典型的定语后置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告诉我们做人要讲究诚信,不然就不会有人再相信你,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做到,这也是“小信诚则大信立”。
B.【甲】文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老友会责怪他,担心三军将士不能信服他。
C.【乙】文讲述秦在实施新法令之前,立木于南门,取信于民。新法实行后,太子犯法,刑其师傅。
D.【甲】【乙】两文通过语言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说明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国都需要诚信。
5.将上文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2024-08-06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者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②上书③求赏者④络绎不绝⑤郑哗然⑥晋闻之⑦复攻之⑧郑危矣

(摘编自《左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还——师,军队,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退秦师”的“师”意思不一样。
B.以口舌退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师必退”的“退”意思不一样。
C.必侍之——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间至赵矣”的“间”用法一样。
D.目不交睫——从上下文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夜间不睡觉。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终老亦未见                              还也
B.烛之武之兄文也                           敢上璧
C.万民幸也                                     二策
D.口舌还军秦晋                           勇气闻于诸侯
3.下列对文中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是一个判断句,可翻译为“佚之狐,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
B.“何功之有”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是“有何功”。
C.“窃以为当赏者”是省略句,“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D.“村夫有拜于郑廷者”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可改为“有拜于郑廷之村夫”。
4.文中画线句子需要断五处,正确的是(     
未几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②上书③求赏者④络绎不绝⑤郑哗然⑥晋闻之⑦复攻之⑧郑危矣。
A.①⑤⑥⑦⑧B.①④⑤⑥⑦C.②⑤⑥⑦⑧D.①④⑥⑦⑧
5.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郑国转危为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郑国又从安定到危险的原因是_______
2024-07-17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了郑国在危难之际,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凭借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秦伯退兵,解救郑国的故事。文章通过对话和行动,生动刻画了烛之武的爱国精神、智慧和高超的辩论技巧,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斗争。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展示了古代历史散文的独特魅力。

【推荐3】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释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东道主,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西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后来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D.春秋时爵位由高到低排列有公、伯、侯、子、男五等。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郑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夜缒而出,求见秦伯,纾解了国难。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在秦伯面前,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说服秦伯退兵。
C.烛之武具有超人的智慧。他巧妙利用秦与晋的微妙关系,智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D.烛之武说服秦伯后,秦伯撤走围郑军队,留下军队戍守在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夫晋,何厌之有?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在郑国陷于危难之际,年老的烛之武临危受难,体现了烛之武怎样的精神品质?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