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议论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 题号:237986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信青春

杨澜

①美容专家提醒说:“25岁,人的眼角会长出第一道皱纹。

②于是我现在每天都仔细地照镜子,对于害怕的事反而有了某种期盼,是等待轻轻的一声叹息,还是等待自信地告诉自己:还没有!连我也说不清。

③突然想起那句老话:青春只有一次。

④有一种想逃的感觉,然而,时间是一张不漏的网。

⑤过去从不留心杂志中的美容版面,现在也故作不经意地翻翻。有一天看到某杂志上赫然印有一著名美容师的半身肖像,旁边标明她有长大成人的女儿,然后便请读者猜她的年龄。柔光镜拍出的皮肤似乎很细腻,脸上绝少皱褶,却也看不出它的弹性;眼、眉、唇均被重重地描过,化妆无可挑剔,完全盖住了原来的模样,脸上的笑容和眼中的神情明显在模仿蒙娜丽莎,却又少了那么一点醉人的味道--看不出她有多少岁,说304050岁都有人信,她仿佛永远就会是这个模样了。

⑥但我突然害怕起来。这样一张面具式的脸让我总在猜测那后面到底是什么。当一个人可以把岁月的痕迹都掩盖起来的时候,大概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伪装的了。与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反正我无法想象。她倒让我更喜欢另外一个女人:她白发苍苍,脸上堆起了皱纹,一望便知已经步入老年。她是布什的夫人芭芭拉。没有肯尼迪夫人的惊世艳丽,她的笑容却有说不出的灿烂、温暖、爽朗和慈祥,因为她不矫饰。一位没有皱纹的祖母是让孩子害怕的。我相信此话不假。当我们想着用一切方法掩饰年龄的时候,却忘了有一样东西同样被掩埋了,那就是——自然。

⑦有一次,我在主持国际体育舞蹈大赛时,望着七八十岁的老人在舞池中翩翩起舞,看到略显迟缓的舞步挡不住他们目光中的浪漫柔情,我突然想起了那句话:有人很年轻却很老了,有人很老了却很年轻。

⑧当我们不惜重金购买种种护肤霜的时候,会常常忘记:心,才是最娇嫩的地方。我是那种可以坚强到面对一切的人,所以必须小心看护我的心,常常让它放假。

⑨假期里我选择去旅行。

⑩古寺的陈碑,名楼故亭,对我的吸引都不大,我偏爱纯自然的景致。如果是山,便希望在不太危险的情况下,手脚并用地攀援。

⑪做学生的时候就是这样。当两三个同学背着双肩挎包,手里拿着竹杖(多半是为了好玩而不是辅助爬山),不歇脚地上了黄山天都峰,又一惊一乍地过了险要的鲫鱼背,那遮天蔽日的大雾便重重围住了我们。它调皮地与我们游戏:我们进一步,它就退一步,但不多,仅仅一步而已。留给我们的永远是三五米的空间。其间的竹叶绿得耀眼,每一片都有生命;湿了翅膀的小虫在坠着雨露的草叶上爬行,像喝醉了酒的人;在看不见的枝头,有鸟儿断断续续地鸣唱,它们是我们不甘寂寞的朋友;山水哗哗地从脚下的石板缝中淌过, 却不知它流到哪里去了,或许是刚刚经过的瀑布?那是什么声音——清脆而铿锵,一板一眼,从不乱了节奏,宛如音乐。那是开山人凿石阶的叮当声,在我们的前方,又好像在上方。声音越来越近,又越来越远了,还是瞧不见人,竟也不以为憾。

⑫我拼命汲取这湿漉漉的绿色,积攒着,好留给某个干燥枯败的日子。

⑬如果每人一年中都能拥有这样的一天,我们的心都会湿润些,而体会到这种湿润的人当时一定很年轻,不管他有没有皱纹。

⑭如果获得了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充实,任凭岁月如飞,都夺不去你自信自然的美。

⑮我相信青春。

⑯但是,明天我肯定还会照镜子。

1.第②段写了“我现在每天都仔细地照镜子”的举动,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一位没有皱纹的祖母是让孩子害怕的。
(2)有人很年轻却很老了,有人很老了却很年轻。
3.第段写作者在学生时期的旅游,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作者认为:如果获得了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充实,任凭岁月如飞,都夺不去个人自信自然的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知识点】 议论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听遛鸟人谈戏

汪曾祺

近年我每天早晨绕着玉渊潭遛一圈。遛完了,常找一个地方坐下听人聊天。这可以增长知识,了解生活。还有些人不聊天。钓鱼的不说话。游泳的闹闹嚷嚷,听不见他们嚷什么。读外语的学生,读日语的、英语的、俄语的,都不说话,专心致志把莎士比亚和屠格涅夫印进他们的大脑皮层里去。

比较爱聊天的是那些遛鸟的。他们聊的多是关于鸟的事,但常常联系到戏。遛鸟与听戏,性质上本相接近。他们之中不少是既爱养鸟,也爱听戏,或曾经也爱听戏的。遛鸟的起得早,遛鸟的地方常常也是演员喊嗓子的地方,故他们往往有当演员的朋友,知道不少梨园掌故。有的自己就能唱两口。有一个遛鸟的,大家都叫他老包,他其实不姓包,因为他把鸟笼一挂,自己就唱开了: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就这一句。唱完了,自己听着不好,摇摇头,接茬再唱:包龙图打坐……”

因为常听他们聊,我多少知道一点关于鸟的常识。知道画眉的眉子齐不齐,身材胖瘦,头大头小,是不是原毛,有没有,能叫什么玩意儿:伏天、喜鹊——大喜鹊、山喜鹊、苇咋子、猫、家雀打架、鸡下蛋……知道画眉的行市,哪只鸟值多少——,是一张拾圆的钞票。他们的行话不说几十块钱,而说多少张。有一个七十八岁的老头,原先本是勤行,他的一只画眉,人称鸟王。有人问他出不出手,要多少钱,他说:二百。遛鸟的都说:值!

我有些奇怪了,忍不住问:

一只鸟值多少钱,是不是公认的?你们都瞧得出来?

几个人同时叫起来:那是!老头的值二百,那只生鸟值七块。梅兰芳唱戏卖两块四,戏校的学生现在卖三毛。老包,倒找我两块钱!哪能错了?”“全北京一共有多少画眉?能统计出来么?

横是不少!

不管是谁,禁不了老戏,也就禁不了养鸟。我把话说在这儿:多会儿有画眉,多会儿他就得唱老戏!报上说京剧有什么危机,瞎掰的事!

这位对画眉和京剧的前途都非常乐观。

一个六十多岁的退休银行职员说:养画眉的历史大概和京剧的历史差不多长,有四大徽班那会儿就有画眉。

他这个考证可不大对。画眉的历史可要比京剧长得多,宋徽宗就画过画眉。

养鸟有什么好处呢?我问。

瞎,遛人!七十八岁的老厨师说,没有个鸟,有时早上一醒,觉得还困,就懒得起了;有个鸟,多困也得起!

这是个乐儿!一个还不到五十岁的扁平脸、双眼皮很深、络腮胡子的工人——他穿着厂里的工作服,说。

是个乐儿!钓鱼的、游泳的,都是个乐儿!说话的是退休银行职员。

一个画眉,不就是叫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一个戴白边眼镜的穿着没有领子的酱色衬衫的中等个子老头儿,他老给他的四只画眉洗澡——把鸟笼放在浅水里让画眉抖擞毛羽,说:叫跟叫不一样!跟唱戏一样,有的嗓子宽,有的窄,有的有膛音,有的干冲!不但要声音,还得要样’,得有做派’,有神气。您瞧我这只画眉,叫得多好!像谁?

像谁?像马连良!

像马连良?我细瞧一下,还真有点像!它周身干净利索,挺拔精神,叫的时候略偏一点身子,还微微摇动脑袋。

潇洒!我只得承认:潇洒!不过我立刻不免替京剧演员感到一点悲哀,原来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对一个演员的品鉴,就跟对一只画眉一样。

一只画眉,能叫多少年?

勤行老师傅说:十来年没问题!

老包说:也就是七八年。就跟唱京剧一样:李万春现在也只能看一招一式,高盛麟也不似当年了。

他说起有一年听《四郎探母》,甭说四郎、公主,佘太君是李多奎,那嗓子,冲!他慨叹说:那样的好角儿,现在没有了!现在的京剧没有人看——看的人少,那是啊,没有那么多好角儿了嘛!你再有杨小楼,再有梅兰芳,再有金少山,试试!照样满!两块四?四块八也有人看!——我就看!卖了画眉也看!

他说出了京剧不景气的原因:老成凋谢,后继无人。这与一部分戏曲理论家的意见不谋而合。

戴白边眼镜的中等老头儿不以为然:不行!王师傅的鸟值二百(哦,原来老人姓王),可是你叫个外行来听听:听不出好来!就是梅兰芳、杨小楼再活回来,你叫那边那几个念洋话的学生来听听,他也听不出好来。不懂!现而今这年轻人不懂的事太多。他们不懂京剧,那戏园子的座儿就能好了哇?

好几个人附和:那是!那是!

他们以为京剧的危机是不懂京剧的学生造成的。如果现在的学生都像老舍所写的赵子曰,或者都像老包,像这些懂京剧的遛鸟的人,京剧就得救了。这跟一些戏剧理论家的意见也很相似。

然而京剧的老观众,比如这些遛鸟的人,都已经老了,他们大部分已经退休。他们跟我闲聊中最常问的一句话是:退了没有?那么,京剧的新观众在哪里呢?

哦,在那里:就是那些念屠格涅夫、念莎士比亚的学生。

也没准儿将来改造京剧的也是他们。

谁知道呢!

(选自汪曾祺散文集《人间有戏》,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本文涉及的京剧衰落的原因。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个戴白边眼镜的穿着没有领子的酱色衬衫的中等个子老头儿,他老给他的四只画眉洗澡——把鸟笼放在浅水里让画眉抖擞毛羽,说:叫跟叫不一样!跟唱戏一样,有的嗓子宽,有的窄,有的有膛音,有的干冲!不但要声音,还得要样’,得有做派’,有神气。您瞧我这只画眉,叫得多好!像谁?

像谁?像马连良!

3.文章大部分篇幅在写鸟,对京剧的着墨并不多,作者为什么要以“听遛鸟人谈戏”为题?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是银行职员还是工人,他们都认为养鸟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养鸟人的主要目的就是图个乐儿。
B.通过遛鸟人的启发,作者深感京剧前途乐观。
C.作者指出银行职员的考证错误,意在说明“画眉的历史可要比京剧长得多”。
D.全文由“画眉”过渡到“唱戏”,抓住两者的共同点,引人思考如何才能振兴京剧这一问题。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②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③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

④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

⑤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基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1.选文出自《________》一文,是______派作家_________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安土迁:(     )
(2)国子   (     )
3.选文第①段中,“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一句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样的环境特点?
4.试简析“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的语言表达效果。
5.请从修辞的角度对选文中划线句子加以赏析。
6.结合全文,给“胡同文化”下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
2024-03-3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墟的召唤(节选)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吧。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方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吗?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吗?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

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然而我没有为这努力过吗?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啊那时的我们,是何等慷慨激昂,是何等满怀热忱!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每个人自有理由做出不同的解释。我只想,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伏(cún,两腿尽量弯曲,像坐的样子,但臀部不着地)
B.废(xū,原有许多人家聚居而现在已荒废了的地方)
C.小(miào,微小、藐小)
D.醒(wǔ,了解、领会、觉醒)
2.有人对“废墟,不愿永久停泊”中的“废墟”有以下几种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指荒废了的地方。B.指圆明园。
C.指凝固的历史D.指已荒废了的圆明园。
3.写景细腻、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下列是对选文最后一段写景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
B.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天空。
C.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D.以鸦噪突出废墟的寒意,暗示作者心中对凝固的历史的寒意。
4.“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次凝固的历史。”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