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7846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节选)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②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1.在第①段中,对“持续性”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时间上的持续。B.空间转移上的持续。
C.作品或观赏者的持续。D.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2.第①段是全文的“纲”,主要包含三个意思,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艺术创作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
B.作品的“持续性”包含三种类型。
C.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重复和变化特别重要。
D.以音乐为例,说明有“持续性”的作品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3.关于第①②段之间的写作思路,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总到分B.由分到总
C.由此及彼D.逐层深入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三小题。

中国绘画传统这一体系,以笔墨为其最核心的成就。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这也是整个东方视觉艺术传统最有价值的地方。对笔墨的分析与理解,重在把笔墨典范视作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

所谓笔墨典范,强调的是历史上的大家作品所具有的典范性。在这里,笔墨绝不仅仅是用笔和墨在宣纸上画出笔道,渗化墨象,而是比这种工具材料组合运用复杂得多的文化表征系统。它在结构上具有一个表层、一个里层和一个核心。表层是可视之迹,也就是中国画的画面痕迹;里层是可感之心,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状态和心境;核心则是可信之道,指向痕迹、心境之后的人格理想,是隐藏在表层、里层之下的理想性的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想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历代文人学士、士大夫的精神理想,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公认方向与共同诉求。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而这个自己,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可能局限于小我。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

这种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把表层、里层和核心相互关联起来,这一心理运作机制是一种想象中的内摹仿。中国古人习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这当然不仅是字面说的笔锋穿透纸面,更是以这种笔力贯注的意象来比喻难以传达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带有动作性的肌体感受。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在此意义上,锻炼笔墨就成为人格磨砺、境界参悟的过程,笔墨与心性通过不断琢磨、锻炼,构成互动互证的关系。这样一种卓有成效的修为,在历史上已为无数典范所反复验证。

基于动作性同构的内摹仿,关系到审美,也关系到求真与致善。中国文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正是以文艺作品来唤起人的内摹仿能力,经由长时间的气质变化、生命修炼,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一步步趋近于典范的理想人格。以艺树人,是中国文艺的宗旨。更进一步说,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在将来仍能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仍然具有必不可少的文化价值,而且以其对于人格理想、人格信仰的重要作用,还有可能参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从而产生重大、深远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潘公凯《论笔墨典范:人格理想的一种表征系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视之迹、可感之心、可信之道,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笔墨典范的文化表征系统。
B.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
C.内摹仿是一种心理运作机制,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使得笔墨与心性互动互证。
D.笔墨典范对人格理想和信仰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强调笔墨的价值,再具体阐释笔墨典范及其实现的路径,将论证推向深入。
B.文章以士人画的最高境界对应笔墨典范作为文化表征系统的三层结构,行文缜密。
C.文章援引古人“力透纸背”之说,旨在解说笔墨典范的内摹仿这一心理运作机制。
D.文章以中西绘画比较为立论前提,论述笔墨与人格养成、笔墨与社会精神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欣赏中国绘画的笔道墨象,就能感受画家的心境,进而体会画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B.中国绘画历史上的笔墨典范,都是作者在自修的过程中追求大我、希贤希圣的产物。
C.内摹仿可以丰富完善画家的人格,所以成为中国画家提升自身人格境界的唯一选择。
D.中国画的笔墨如果给人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就能够体现以艺树人的文艺宗旨。
2024-05-1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下面的文章选自刘刚、但国干的《鲁迅语言修改艺术》,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写文章要锤炼字词语句,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刘勰的《文心雕龙》就专讲《炼字》一章,其中就有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的说法。古人卓越的见解一语道破了锤炼字词语句的真谛。文不加点倚马可待的天才或许有过,但更多的是一些有成就的,有高度责任心的作家,他们都十分重视对自己作品的修改,十分重视锤炼语言。

鲁迅没有忘记肩负的历史责任,他广采博纳,除旧布新,在文学语言方面,意图摆脱旧文学语言的羁绊,精心锤炼自己作品的语言。由于鲁迅和他那一代人的努力,文学语言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为我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下面我们选取鲁迅在文章的修改中精心锤炼语言的实例,来加以分析。

1

修改前:阿Q怕尼姑又放出黑狗来,拾起萝卜便走,沿路又捡了几块小石头,但黑狗却并不再出现。阿Q于是了石块……

修改后:阿Q怕尼姑又放出黑狗来,拾起萝卜便走,沿路又捡了几块小石头,但黑狗却并不再出现。阿Q于是了石块……

2

修改前: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失望,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有如此之难……

修改后: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有如此之难……

3

修改前: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诗比他的文章,还要慷慨激昂些

修改后: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他的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

(选自《鲁迅语言修改艺术》,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有改动)

1.请将“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在例1中,“舍”修改为“抛”。这一动作反映了主人公阿Q怎样的心理?
3.在例2中,“失望”修改为“扫兴”。请谈谈这项修改对整句话的作用。
4.在例3中,修改后的句子的侧重点与之前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4-06-10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

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民族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惟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④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

⑤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⑥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需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很陌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

——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1.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传统”的是(     
A.民族服饰B.叶落归根
C.天安门D.琴棋书画
2.下列选项中,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     
A.文化传统是社会稳定、国家巩固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文化传统是不能改变的。
B.文化传统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无处不在的。
C.文化传统不仅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它自身也会推陈出新。
D.文化传统具有实践性,以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体现出来。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阐述“文化传统”变动的原因的是(     
A.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
B.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C.文化传统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
D.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
4.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选段②用比较的方法,界定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指出了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B.选段③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分析了文化传统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C.选段⑥指出文化传统会与外来文化接触、交流,从而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让人觉得很陌生。
D.选文介绍了文化传统的本质,谈了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分析了文化传统产生变异的原因等问题,抓住了问题前后的逻辑联系,逐层深入,条理井然。
2024-08-14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