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76132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面的通关密码

刘建春

在苏州,吃面前需要“对密码”。苏州面馆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切口”,暗合了人们对一碗面条的精致需求。米其林标准在这历史悠久、韵味无穷的通关密码前,也会自叹不如。

如果你生活在18世纪的姑苏城,你可能这样度过休假的一天:一早去熟悉的那家面馆吃一碗头汤面,上午在茶馆喝茶,下午泡个澡,晚上在观前街或者石路看一出昆曲。

说到昆曲,其与一碗面的精妙还真有不少相通之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昆曲繁复华丽的规则,像在做一碗面条。昆曲中,一个字可以拆成字头、字腹、字尾,各个阶段如何发音,又各有标准。一碗面条也是如此,首先细化成浇头、面条、面汤。然后浇头中又细分,如焖肉浇头,分为五花、硬膘;爆鱼浇头,分为鱼头、肚裆、甩水等。

话说你来到那一家前面是石板街、后面是小河的面馆,堂倌将你领到沿河长窗那里的老位子,尽管纤尘不染,他手中的毛巾还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你即将就座的桌椅上,做了一个拂尘的动作。宽大的衣袖随之飘舞起来,那一瞬间,有点像昆曲中的水袖翻飞。

你坐下后,堂倌开始大秀他那优美的大嗓门儿:“老吃客来哉!宽汤重青双浇,面要硬面,肉要硬膘,鱼要甩水!”一连串的话语,好似帮会的切口,店里济济一堂的吃客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后厨灶台上的下面师傅已经收到这个特殊的“摩尔斯电码”。只见他会心一笑,双手好似凤凰点头,忙碌一番,一碗符合客人要求的面就变魔术似的端到客人面前了。

有一块刻于清朝光绪年间的石碑,至今留存。当时苏州城里面馆众多,成立了面业公所,规定每家面馆捐出每个月营业额的千分之一作为面业公所的活动经费,当时就有88家面馆的店名刻在了石碑上。可以想见,那时候的苏州人是多么喜欢吃面。

响堂,意思是就像唱歌那样说出客人的个性化需求,在第一时间通知后厨,让灶台上的师傅及时根据客人的要求制作,不用堂倌跑前跑后传递信息。故意通过类似切口的隐晦语言说出客人的要求,以我的理解,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既要传递信息,又要保护客人隐私的需要。如果直白地说,客人想吃一块大肥肉、一个鱼尾巴,会显得有点搞笑,而且会让客人尴尬。

在开面馆的过程中,细心的面馆老板慢慢悟到了客人的心思,于是,一种在传递信息和保护隐私中取得平衡的面馆响堂语言诞生了:吃面的时候汤要多,就叫宽汤,汤要少,就叫紧汤;浇头不要和面放在一起,用另外的小碟子装,就叫过桥;大蒜叶多放点,就叫重青,不放叫免青,等等,就好像给客人的需求加密传输似的。

这一番音乐般的面馆响堂,使得这座城市更加活色生香了。

【注】①米其林:一家外国大型商业公司。

(选自《读者》2020年第9期)

1.根据文中第三自然段,概括一碗面与昆曲的相通之处。
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面馆“响堂”的两种基本功用是什么?
4.根据全文,对“一碗面的通关密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州面馆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切口”,隐含了食客们对一碗面条的精致需求。
B.“大蒜叶多放点就叫重青,不放就叫免青。”这样的处理,直白的语言就变成了一种隐晦而生动的歌唱。
C.苏州人喜欢吃面,面馆众多,所以产生了这种“通关密码”。
D.苏州人吃面有时不把浇头和面放在一起,而用另外的小碟子装,这样称之为“过桥”。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构建电影里的中国故事

徐刚

在当代电影全球化拓展的历史背景之下,电影的市场往往超越了一国之境。在此之中,票房收益固然是最大的市场逻辑,但电影本身所携带的一国之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却是潜移默化的“附带销售品”。这种“附带”的“销售”,使得电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解一国人民、一国文化的窗口,而在电影中塑造的国家形象也将直接影响到受众对该国的态度、看法和情感基调,从而对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电影总是被称为“装在铁盒子里的文化使者”。电影始终都在其赚钱逐利的生意和陶冶情操的艺术角色之外,承担着建构国家文化形象的重任。

电影所饱含的这种文化建构的任务,对于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当代中国正在迅速崛起, 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的历史角色。但在这个过程中,GDP的逐年攀升,经济总量的大幅增加,却难以根本改变目前中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的命运。相比于“中国制造”在全球空间中的席卷之势,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却常常遭到误解。对中国而言,政治实力和经济总量等“硬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树立一个与此相匹配的“文化中国”的形象,无疑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自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就一直艰难地行走在“走出去”的过程之中,然而它们却没有为中国形象的建构提供太多建设性的贡献。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五代”导演获得广泛国际声誉的《红高粱》《黄土地》《菊豆》《活着》《霸王别姬》等电影,所提供的只是一个“时间上滞后,空间上特异”的中国形象。这是按照西方人“东方主义”的观点对中国的塑造,“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这么多年,中国电影展现出可喜的变化,但也终究难以走出这种宿命的格局。

最近,一向疲软的国产电影终于接连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继去年贾樟柯的《天注定》夺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等多个国际奖项之后,今年年初,刁亦男的《白日焰火》也在柏林“爆冷”摘得银熊,而演员廖凡更是获得“影帝”殊荣。这些重要奖项的获得,无疑显示了中国电影殊为不凡的艺术成就与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然而,对于亟待走出国门的中国电影而言,这些奖项的背后,却也依然掩藏着一丝难言的隐忧与苦涩,这便集中体现在电影所传达的国家形象之中。

比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天注定》通过几个彼此独立的故事,讲述了几个不同的普通人因各种原因而走向杀戮或自戕的经历。电影虽因种种原因没能顺利上映,但电影鲜明的影像伦理,以及饱含道德义愤的社会批判,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电影中充斥的暴力。因此,尽管电影所显示的影像伦理和社会正义都足以使人钦佩,但这种社会批判的形式却是以非常负面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对于那些经常混迹欧洲电影节的导演来说,他们显然早已习惯了投西方所好的影像表述方式,因而对于中国形象的把握难免刻板偏激。在此,刁亦男的《白日焰火》虽不像《天注定》那样激愤地批判现实,却同样显现出阴郁压抑的影像气息。风格化的情欲和悬疑让这部电影在艺术之外更具商业色彩。德国《明星》周刊认为,《白日焰火》让人想到20世纪40年代的好莱坞黑色电影。有媒体认为,《白日焰火》可能是柏林电影节上最令人哗然的中国电影,而该片所折射出的中国社会色调也过于暗黑。尽管较之早年张艺谋的《红高粱》、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白日焰火》的故事显得更加主流、更商业化一些,但它还是没能逃脱东方主义式“猎奇”的命运,为此,德国《时代周报》以“即使中国也会发生谋杀”为题来谈论这部电影。这也难怪,西方社会一向是以社会认识资料的标准来看待中国电影的,这便是我们的隐忧与苦涩的来源。

反思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从最初的《英雄》《夜宴》等商业大片,到如今的《天注定》《白日焰火》等艺术电影,其叙事的基本价值和逻辑其实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不仅如此,就价值观而言,最近流行的商业电影也存在着诸多瑕疵,比如那部创纪录地席卷票房的电影《泰囧》,在其结尾之处,颇为赤裸地在金钱、理想及明星化的世俗欲望之间建构联系,这不禁令人忧心忡忡;同样,最近的电影《全民目击》一味追求情节斗转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不惜运用富人的大获全胜,来违背电影的叙事正义;而《小时代》系列电影虽展现出“励志风貌”,却也鲜明呈现出“金钱奴隶制”哲学的负面意义。这些电影都沉沦在拜金主义的风潮之中,其价值和形象都难以令人满意。

现实的形势与文化的状况,总是不断给我们提出新的问题,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如何参加现实文化的积极建构,无疑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在此情形之下,如何以电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也显得尤为重要。而按照学者李云雷的说法,在正面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电影来获得自身的文化自信,以积极的方式顽强讲述凝聚了中国人共同经验与情感,并能从中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的故事,这或许就是所谓电影里的“中国故事”的题中之义。这要求我们善于运用“世界的语言”来讲述中国,以从容平易的影像叙事来正面阐释中国,而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无疑是任重道远的工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被称为“装在铁盒子里的文化使者”的电影始终都在其赚钱逐利生意和陶冶情操的艺术角色之外,承担着建构国家文化形象的重任。
B.中国经济正在迅速崛起,而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却常常遭到误解,亟需电影树立匹配的“文化中国”形象。
C.在柏林“爆冷”摘得银熊的《白日焰火》折射出的中国社会色调过于暗黑,是柏林电影节上最令人哗然的中国电影。
D.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从最初的商业大片,到如今的艺术大片,其叙事的基本价值和逻辑其实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

(2)依据文意推断,你以为下列哪部电影构建了文中所说的“中国故事”(     
A.《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按照好莱坞类型大片的构造设置正邪人物,迎合了近年来较流行的魔幻题材,被上升到魔域与天庭两种制度的对抗。
B.《钢的琴》讲述了陈桂林为挽留女儿,也是为实现女儿的钢琴梦想,通过一帮兄弟朋友的帮忙,打造出一架用钢铸成的“钢琴”的故事。
C.票房大卖的《小时代》描绘的是有钱人的高端奢靡生活图,以物质化梦幻的“现实”替代了厚重复杂的真实现实。
D.夺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的《天注定》通过几个彼此独立的故事,讲述了几个不同的普通人因各种原因而走向杀戮或自戕的经历。

(3)从全文看,中国电影难以构建国家文化形象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列现象的理解与思考。

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讲述的故事不是为了去争夺某座桥梁,占据某个城市,攻克某座山峰,而是为了去寻找一位母亲唯一的儿子瑞恩——其他3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在各地战死,军方组织了8人小队,在枪林弹雨中找出二等兵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电影因此成为世界级的经典影片。

2024-05-12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利好政策,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喜旧厌新、趣味不能划一,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断与旧是相对而言,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摘编自周飞亚、王瑨《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背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容。它的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种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为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资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518日,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美国是致力推进现代化的急先锋,可就是在美国,人们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危机。于是,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就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这19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以舞台艺术为例,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于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最为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有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

材料三:

粤剧声腔、仙侠水墨画风、极致特效,地方戏曲电影《白蛇传·情》成功破圈,吸引了许多之前不太熟悉粤剧的自来水观众。这部剧勾起了广东本地观众的粤剧情结,不少影迷表示,自己是第一次接触粤剧,却能毫无隔阂地领略影片的动人之处,也被演员的优美身段惊艳到。

(摘编自腾讯网)

材料四:

1.对材料四中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购票原因”一图中,“喜欢的明星”和“朋友推荐”人数选择,超过了“对题材感兴趣”人数选择,说明戏剧题材不重要。
B.“观众性别占比分布”一图中,男女观众占比相差悬殊,女观众占据了八成以上的占比分布,说明女观众更喜欢戏剧作品。
C.“一年观看戏剧影像作品的次数”一图中,“6次观看戏剧”的人数占比占据半壁江山,说明这些人相对而言更喜欢观看戏剧。
D.“观众年龄层分布”一图中,30岁以下的观众人数超过了30岁以上的,说明观众年龄层偏年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戏曲数字艺术创新的一项是(     
A.“梦入梨园”——戏曲数字体验展在园博园内的梦唐园精彩亮相。
B.传统京剧《曹操与杨修》在北京市世纪剧院上演。
C.“青春版”《牡丹亭》在唱腔上中西合璧,并在某融媒体平台发布。
D.《白蛇传·情》实现了戏曲与数字电影的跨形式融合。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B.《白蛇传·情》经由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成功为戏曲文化在年轻人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启示。
C.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
D.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的成功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
5.市文旅局和兴华职校联合策划“戏曲进校园”活动,请就活动内容、组织形式提出三条建议。
2024-06-15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完成下面小题。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弱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阅读本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简析作者提出论点的思路。
3.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④段中划线句的作用。
4.请你根据第⑤段内容,为本段补充一个反面的事实论据,合适的一项是(     
A.蜀汉后主刘禅贪图享乐,不思进取。B.史铁生对抗残疾,潜心写作。
C.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指物作诗立就。D.司马光砸缸救人,突显智慧品格。
2024-08-17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