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105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利好政策,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喜旧厌新、趣味不能划一,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断与旧是相对而言,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摘编自周飞亚、王瑨《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背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容。它的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种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为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资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518日,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美国是致力推进现代化的急先锋,可就是在美国,人们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危机。于是,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就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这19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以舞台艺术为例,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于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最为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有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

材料三:

粤剧声腔、仙侠水墨画风、极致特效,地方戏曲电影《白蛇传·情》成功破圈,吸引了许多之前不太熟悉粤剧的自来水观众。这部剧勾起了广东本地观众的粤剧情结,不少影迷表示,自己是第一次接触粤剧,却能毫无隔阂地领略影片的动人之处,也被演员的优美身段惊艳到。

(摘编自腾讯网)

材料四:

1.对材料四中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购票原因”一图中,“喜欢的明星”和“朋友推荐”人数选择,超过了“对题材感兴趣”人数选择,说明戏剧题材不重要。
B.“观众性别占比分布”一图中,男女观众占比相差悬殊,女观众占据了八成以上的占比分布,说明女观众更喜欢戏剧作品。
C.“一年观看戏剧影像作品的次数”一图中,“6次观看戏剧”的人数占比占据半壁江山,说明这些人相对而言更喜欢观看戏剧。
D.“观众年龄层分布”一图中,30岁以下的观众人数超过了30岁以上的,说明观众年龄层偏年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戏曲数字艺术创新的一项是(     
A.“梦入梨园”——戏曲数字体验展在园博园内的梦唐园精彩亮相。
B.传统京剧《曹操与杨修》在北京市世纪剧院上演。
C.“青春版”《牡丹亭》在唱腔上中西合璧,并在某融媒体平台发布。
D.《白蛇传·情》实现了戏曲与数字电影的跨形式融合。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B.《白蛇传·情》经由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成功为戏曲文化在年轻人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启示。
C.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
D.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的成功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
5.市文旅局和兴华职校联合策划“戏曲进校园”活动,请就活动内容、组织形式提出三条建议。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茶馆里的共享经济

张丰

在成都,传统茶馆与现在的坝坝茶,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开放空间,而不是关起门来做生意,它们是一种共享经济。

你坐在任何一家茶馆喝茶,都会碰到过来掏耳朵的。他们摇动手中的工具,有的会喊一声掏耳朵,有的并不喊,但是成都人都知道他们的行当。他们路过你身边时,看到你有点儿兴趣,就会停下来问你,但绝不会纠缠。还有过来卖零食和水果的,常见的是煮花生,夏天还有毛豆。在郊县或者古镇上,则会卖刚采摘的瓜果蔬菜。小贩们都会很自然地走进茶馆,就像这茶馆是他们开的一样。有一个细节是,几乎没有任何一家茶馆的老板,会对他们进行驱赶或者面露不悦之色。

茶馆老板大概都有这样的心思:自己是开门做生意的,来的都是客;再说,这些小贩的服务,能够让自己的客人更开心,这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这些小贩,有时候也会停下来喝茶,成为茶客。

这两年流行共享经济的提法,其实茶馆就是和谐的共享平台。以前在一家茶馆喝茶的时候,我会习惯性地要三两水饺,后来才知道茶馆老板根本不煮水饺,他是去隔壁小餐馆买的,而送餐过来的小伙子,也是隔壁餐馆的。他们有空的时候,会一起打麻将,大家在生意上也就相互帮忙。这样的茶馆,更像一个平台,大家都可以在上面开发自己的生意,而茶馆在这种开发中,也会变得更加热闹。

这是相互体谅,也是互帮互助。其实这种商业形态在成都也不是茶馆所独有的。一些火锅店里会有表演,戏院里会有卖零食的,庙会就是更大的平台,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在那里摆摊卖东西。2021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后,成都成为全国第一个大搞地摊经济的城市。这是普通人的一种谋生手段,人们对此都抱着宽容的态度。

在茶馆里,你还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细节:人群中冒出一两个擦皮鞋的,一般是大爷大妈,喊一声擦孩(鞋)子。他们擦一次皮鞋只要一两块钱,即便是生意好的一天,也不过挣几十块钱——对收入较低的人来说,这可能就是一家人一天的饭钱。

在一个好的社会,人们能够互利互惠,给低收入者活下去的空间。这样的社会不仅是温情的,也更安全。

我见过一个动人的场景,在成都一家百货商场一楼的咖啡馆门口,有一位太婆,她一边喊着擦皮孩(鞋)儿,一边走进店里。在茶馆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咖啡馆里却显得非常突兀。太婆也知道这一点,她怯生生的,就像做了一件理亏的事。但是,不管是店员还是顾客,没有谁觉得异样。这就是老成都茶馆吹过来的风。这是成都常见的市井细节。

(选自《读者》2022年第24期,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2.成都茶馆为什么会允许小商贩进店做生意?
3.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4.整体阅读,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馆里卖零食和水果、火锅店里表演、庙会里摆地摊等都属于共享经济。
B.一个好的社会,能够给低收入者活下去的空间,并让他们体会到温情和安全。这是作者对老成都茶馆文化的肯定。
C.文中提到“以前在一家茶馆喝茶的时候,我会习惯性地要三两水饺”,作者意在表达成都的茶馆与餐馆没有什么两样。
D.成都茶馆里的共享经济体现了人们相互包容、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社会风尚。
2024-02-03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安全吗?

李然

如今,人们越来越深地把自己的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我们已离不开网络,但是互联网安全吗?假如世界上所有的互联网都瘫痪了,会发生什么情况?早期的互联网使用者丹尼·希里斯曾忧心忡忡地呼吁人们充分考虑互联网崩溃的可能性和后果,互联网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想象,只消一小时,一切都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赞成希里斯意见的人大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焦虑。

互联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健壮

其实想把整个互联网弄瘫痪并没那么简单,互联网的结实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这和它本身的结构有关。互联网并不存在一个总开关。它的核心设施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包括解析域名的根域名服务器,连接各大洲的海底电缆,还有储存、管理和分发海量信息的超级数据中心,日常的网络服务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些重要节点来运行的。重要节点之间也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指挥运行的。比方说,全球共有13504台根域名服务器,遍布世界各国。这些服务器又互相支持,并行运转,即使其中一台损坏,互联网也能在其他服务器的支持下继续运转下去。最典型的例子是200210月发生的一场黑客攻击,当时瘫痪了13组根域名服务器中的9组,但互联网并未因此彻底瘫痪。在攻击结束之后,网络迅速恢复了正常。事件结束之后,全球各地的根域名服务器迅速加强了免疫措施。和十多年前相比,今天的互联网对黑客来说更难攻破。

这种通过重要节点运转的网络被称作无尺度网络,它的结构其实和人类大脑或人际关系的结构非常相似。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无尺度网络中,除非将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即便大量地删除节点,网络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

用物理方法能彻底摧毁互联网吗

还真有可能。攻击计划的第一步是切断互联网通讯的基础海底电缆。这些电缆承担了95%以上的网络传输,没有它们,各大洲会变成信息孤岛,不过,想要阻断全球信息传输,你必须把目前正在使用的285条电缆都斩断才行。

下一步,摧毁根域名服务器,如果你能跨越重重安保措施,将这些服务器摧毁的话,就等于给了互联网致命一击

最后,你要做的是攻击全球数据中心,首选的打击对象是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超级数据中心,它们出故障会导致所属区域大片网络瘫痪。

如果你完成了以上步骤,你已经让全球99%的互联网瘫痪了。不过,鉴于互联网的超强修复能力,上述步骤最好同步完成,也就是说,不消耗规模惊人的人力物力来发动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是不可能完成这个计划的。如果爆发了这样规模的全球战争,可能在互联网被彻底摧毁之前,人类文明就已经崩溃了。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消失后会怎样,显然已经不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了。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

我们有应对互联网瘫痪的备用方案吗?有的。一种可行的方案是改变信息传递结构,网状网络就是这样一种新技术,在这种网络中,每个设备都能利用蓝牙、电信通道等连接邻近的节点,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组成独立的局域网,也可通过其中一个节点与互联网相通,哪怕真的断网,也不必恐慌。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互联网上的内容会一直存在吗?互联网现有的机制,就是用新信息冲刷旧信息,将的价值放大,的价值弱化。互联网还没有建立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的系统,美国的学者悲观地认为,互联网上的历史资料会随着网站的关闭和内容的删除而消失,它们称之为“21世纪的数字黑洞。很多现在看来平常但却具有历史价值的片段,将会随着互联网的变迁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为此,英国数个图书馆联手开展一项历史资料保存计划,将互联网上的内容保存下来。杂志、图书、文学、新闻、评论、学术论文等内容,都会被收集存底,以便供历史研究使用。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绵羊墙是西方各种黑客大会或安全大会上经常出现的趣味活动。在体验区中,组织者设置了专门的钓鱼WIFI,你的手机如果接入此WIFI,就会被人通过钓鱼页面盗取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这些信息会展示在绵羊墙上。此举旨在警示手机用户,不要随意登录陌生的WIFI,一旦登录,就可能被轻易盗取资料。因此,除了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外,增强个人网络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摘自网络,有删改)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互联网发展变化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人们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忧心忡忡。
B.互联网的核心设施分布全球各国,网络服务大部分是由超级数据中心独立完成的。
C.互联网并非完全坚不可破,使用物理方法切断传输通信海底电缆可彻底摧毁它。
D.有人认为互联网的变迁会让很多“历史资料”消失,造成“21世纪的数字黑洞”。
2.下列对材料中“无尺度网络”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支持“无尺度网络”运转的多个重要节点,它们并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控制的。
B.“无尺度网络”和人际关系在结构上类似,这种结构远比我们想象的“健壮”。
C.除非将“无尺度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不会对网络性能产生影响。
D.2002年10月黑客攻击的典型事例,是为了充分说明“无尺度网络”极其脆弱。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依赖网络,越来越深地把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需要增强个人网络安全意识。
B.人们要想用物理方法让互联网彻底瘫痪,在目前看来,只是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C.“历史资料保存计划”将取代“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系统,成为各国关注重点。
D.如果随意地使用手机登录陌生WIFI,我们的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将可能被盗取。
2024-07-29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各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餐饮浪费现象,不只是个人消费习惯问题,更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大问题,一粒米,一滴油,看起来不起眼,却事关国计民生。如果人人都吃一碗、倒一碗,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挥霍。确保粮食安全,既要牢牢抓住生产端,也要科学管理消费端。持续治理餐饮浪费问题,将光盘行动进行到底。

剖析种种浪费行为,背后总少不了讲排场、摆阔气、攀比炫富等陋习的影子。开展光盘行动,不仅要把桌上的食物利用好,更要把讲究适度、健康、责任的消费理念深植于人们心中,唤起全社会的爱粮节粮意识,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是永不过时的传家宝,我们要端牢中国饭碗,就应时时刻刻珍惜来之不易的一粥一饭,让人间烟火气更有幸福味道。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政策举措,向餐饮浪费说不,引导健康理性消费,取得扎实成效。结合各地实际,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监管。进行有效引导,治理餐饮浪费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制度动力。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三餐之盘,定要一干二净。光盘行动不是一阵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人人都行动起来,久久为功地坚持下去。餐点上将会盛开更加绚丽的文明之花。

1.根据上下文,推测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光盘行动”在于人们树立节约意识。
B.治理浪费,离不开制度规范和保障。
C.节约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D.反对浪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2.对上文的中心论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
B.浪费问题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大问题。
C.“光盘行动”要把消费观念深植人们心中。
D.建立有效引导,加强监管,向浪费说“不”。
2024-08-11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