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611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目前,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的讨论中,重要论题已逐渐从现实主义方法、姿态、流派等层面逐步递进到何谓现实、现实主义与认识论、现实主义文体修辞学、现实主义文体哲学等层面。但是现实主义哲学与现实主义美学的区别还没有完全厘清。在电子媒介时代,时间可以倒流、空间可以重组、世界可以虚拟,现实主义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特别是现实主义一定程度上存在被窄化”“污名化弱化的现象,对现实主义问题旧事重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面对新概念旧问题,还需要从电子媒介时代的现实出发。

现实主义问题的中心是现实。其实我们所能认识的世界现实,主要是依靠人类知识、文化传统所建构起来的世界模型。如果说工业革命时代的飞机、轮船等跨越了千山万水,那么后工业时代的电子媒介则抹平了千山万水,前所未有地改变了我们业已形成的世界认知图景。这些人类文化成果不仅重塑了世界模式,也在改变着我们自身。

面对现实主义,过往很多争论不了了之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今天这样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相互交织,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不一样,理解的现实不一样,对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法、形式就有了不同的判断和理解。电子媒介时代,这一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何谓现实主义的阐释和辩论也成为当下重要热点问题。

有研究成果表明,文字这种纯粹文化的产物,不仅带来大脑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器官性质的变化,进而带来人类认知、动机、性格、情感等一系列思维或心智方面的变化。从传统现实观来看,网络是虚拟世界;但从个体感受来看,在感官与情感体验上又是真实的。在这种现实里,我们看到的是信息还是世界?特别是不少年轻人的日常购物、学习、工作都已经大规模迁移至网络世界,这一现实已成为我们时时面对的问题。这些高科技媒介不仅在改变着世界和人类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表达方式,而且正在成为世界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更为繁复的现实面前,经典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手段显然无法有效表述当下现实的复杂性。文学工作者要敢于直面新现实,书写新现实。

法国学者罗杰·加洛蒂曾言,用教条主义的尺度一贯地抛弃一切不是表现现实的东西,是在缩小现实主义。就像厨师面对面粉一样,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种,无论是包子、馒头,还是刀削面、牛肉面,我们的口味偏好也许有所不同,但都不能否认面食这一基本事实。对于厨师来说,其中不仅有技艺的问题,更包含有厨师的情感、想象和探求新品种的渴望等各种因素。对于食客来说,口味是一件各有偏好的事情,有些味蕾需求是长久的,有些则是因具体的处境不同而产生暂时性需求。文学的价值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或者说只有文学的某些要素、成分,短期或长久地满足了人的需要,它才是有价值的。随新现象、新问题而来的是新思维、新需求,无论是文学生产与形式,还是文学传播与接受,电子媒介都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李晓禺《电子媒介时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新变》2023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现实主义文学的论题问题比现实主义哲学与美学辨析的问题更容易厘清。
B.“旧事重提”指从当下电子媒介影响下的“现实”出发思考现实主义的问题。
C.我们已形成的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模式在电子媒介影响下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D.正确认识电子媒介时代的现实是阐释和解决现实主义某些争端的重要突破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及工业革命时的飞机轮船是为了突出电子媒介让现实发生的重大变化。
B.文章用举例、类比等论证方法,生动地论述了现实变化导致的现实主义新问题。
C.作者在分析现实主义争论无结果的原因后,又详细分析了电子媒介时代的特点。
D.作者引用学者罗杰·加洛蒂的言论是为了论证文艺工作者要直面并书写现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高科技媒介产生了新的现实问题,传统现实主义思维手段已经无法表述当下。
B.网络的虚拟世界恰似文化产物文字一样改变并塑造着人的生活思维乃至心智。
C.深深嵌入并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的高科技媒介已经成为世界图景的组成部分。
D.文学工作者创作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品若越能满足人们需求,其水准也就越高。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初为药用。人们将茶作为药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较弱,却具有提神醒脑的功用,因此茶逐步转为一种饮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即已开始饮茶,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至汉代,伴随着成套茶具的出现,饮茶的基本流程得以形成。到了唐代,茶仙陆羽著《茶经》,对茶道与茶艺进行系统阐述,标志茶文化达到新的高度。在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宋代,茶文化广为流传,点茶和斗茶之风开始兴盛。明代,饮茶流程大为简化,由煎煮法改为冲泡法,促进了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诸多茶种的兴起和发展。到了清代,中国茶已誉满全球,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一应俱全。时至今日,茶的种植和加工仍在不断精进之中。

中华茶文化独具特色,不仅体现在悠久历史的种茶、制茶、饮茶等茶事上,更体现在形式多样的茶礼、茶会、茶宴上。中国自古以来即为礼仪之邦,素喜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斟茶礼、持杯礼、座次礼、奉茶礼、叩指礼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华传统礼仪规范。在茶会、茶宴方面,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便将客坐设茶作为普遍的待客之礼,可见以茶待客的礼仪源远流长、由来已久。到唐朝,以茶待客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俗。例如刘禹锡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借茶描述了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的离别前的深深留念等等。

茶文化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它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茶文化,在以茶事、茶礼、茶会、茶宴、茶俗等为代表的行为文化层面,众彩纷呈、独具特色、自成体系,不仅保留了既有的特色,而且传遍五洲,不断吸收着新元素,生动演绎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正因为如此,谈到中华茶文化,茶是包容的,中华文化是包容的,一个字跨越时空、跨越国界,正所谓和而不同,茶和天下。自唐宋以来,中华茶文化跨出国门,与异国他乡原有的文化要素融合,最终演绎出具有鲜明异域特色的茶文化新乐章,内涵更丰富、色彩也更为艳丽。中华茶文化可以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当地的礼仪文化、当地的政治宗教信仰等人文元素。中华茶文化与世界各地的万千景象同存共生,这就是独具特色、和而不同的中华茶文化之道。

材料二:

饮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

兼容并包、开放交流的中华茶文化,在千年的跨文化交流中已成为一种世界共通的语言,在沟通中西文化、增强各国交流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茶叙国事”“茶礼频频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彰显礼仪之邦的风采,弘扬中国文化理念,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挑选了西湖龙井、祁门红茶、景德镇茶具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彰显了两国之间的深情厚谊。作为千年来的皇家贡品,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年产量仅有八两,周恩来总理因此戏称送出了半壁江山,现场气氛顿显轻松,给尼克松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段外交佳话。

茶文化具有超强的融合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成为和而不同、和谐相生理念最强有力的佐证。中国一直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寻求世界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中华茶文化承载了中国人崇尚的与世界相处之道,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展现了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以茶叙事频频出现于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峰会等重大国际多边场合。中华茶文化再次崭露头角、风靡全球,担当着传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文化使者。在近年来的中外交流中,接待外宾的各种茶会和国礼展现了中国茶的独特魅力,中华茶文化润物细无声,堪称中外文化交流的粘合剂、国际经济合作的助推器。

摘编自《中国茶文化与大国外交相融相通之道》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诸多茶种的兴起和发展与明代简化了饮茶流程,由煎煮法改为冲泡法有极大关系。
B.唐代的“茶仙”陆羽所著的《茶经》,对茶道与茶艺进行系统阐述,是中华茶文化最终形成的标志。
C.斟茶礼、持杯礼、座次礼、奉茶礼、叩指礼等一套完整的饮茶礼仪,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规范。
D.以著名诗人刘禹锡的《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为例,证明到唐朝以茶待客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茶文化跨出国门之后,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借助所在国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比在中国有了更好的发展。
B.中华茶文化独具特色,和而不同,既能与世界各地的万千景象共存共生,也能在外交场合发挥独特作用。
C.饮茶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情感,但不具备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外交作用。
D.茶与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因此茶文化首先是属于中国的,其次才是属于世界的,是跨文化交流的最好媒介之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茶叙国事”观点的一项是(     
A.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挑选了西湖龙井、景德镇茶具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
B.周恩来总理送给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武夷山大红袍母树产的茶叶。
C.2020年12月中国茶叶出口2.46万吨,2020年全年,中国茶叶出口34.88万吨。
D.2018年在厦门金砖峰会,铁观音、白茶等名茶被作为国礼赠送与会各国领导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根据材料内容,谈谈是什么原因让“中华茶文化”成为“担当着传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文化使者”。
2024-03-29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地标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载体,同时又参与着城市文化的塑造。文化地标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着城市文化的某一个侧面,通过对文化地标的欣赏和玩味,我们往往能最直接感受到城市文化的魅力。美国建筑师伊罗·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看看文化地标,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文化之脉和精神之魂。

人们关注文化地标,本质上是表达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渴望,希望从城市建筑、景观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所以,那些受到大众认可和喜爱的文化地标,必然符合城市文化建设的主流和趋向,传递积极、健康、阳光的审美趣味。这就要求文化地标具有正大气象。走进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从林区开发到场馆设计,以及各种景观、装饰,都充分发掘了国宝熊猫的文化内涵,宣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相反,在前几年经营城市的浪潮中,有些地方出现了不少奇奇怪怪的建筑,有的还试图将其打造为新的文化地标。最终,不但没有被当地民众接受,而且被冠以各种外号,沦为了城市建设的反面教员。究其原因,就是过于追求外观的夸张夺目,违背了国人关于什么是美的基本共识,无法承载当代中国发展的美学要求。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度,每座城市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密码。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必然是内在与其所在城市的文脉传承,并与这座城市的当代生活节奏合拍。尤其是在全球化、网络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正在变得扁平,文化的地域差异逐渐缩小。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观更容易受到青睐,千篇一律、抄袭雷同则会遭到鄙弃。这是因为前者更有辨识度。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地标并非孤零零地存在,只有当它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共同的意境时,才能展现出作为地标的魅力。这些年城市建设高歌猛进,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令城市的面貌变得相似。我们不管走到哪里,似乎都是一片钢筋水泥的丛林。那些曾经触动古人心灵柔软之处的景致,或镌刻着历史足印的古迹,虽然得到保存,但因为丧失了周国环境的衬托而变得无力与冰冷。因此,文化地标建设必须与城市开发大局整体统筹和规划,才能彰显其文化涵育的功能。

纵观这几年引人注目的文化地标,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感。其实,所谓城市,不过是文明生活滋长和汇聚的地方。文化地标建设也只有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提炼精神内涵,才能捕捉到城市精神的真谛,才能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摘编自胡一峰《文化地标何以塑造城市的精气神》)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化地标不仅体现了城市的文化之脉,也体现了城市的精神之魂。
B.人们对文化地标的关注实质上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渴望。
C.文化地标建设需要考虑大众的审美趣味,符合该城市文化建设的主流和趋向。
D.文化地标建设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感,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2.第三段中加点词语“前者”指代的是(     
A.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观。
B.千篇一律、抄袭雷同的建筑、景观。
C.文化的地域差异。
D.每座城市的文化密码。
3.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从城市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立足地标文化建设本身,又与城市整体开发建设相关联,辩证而全面。
B.引用伊罗·沙里宁的话,旨在强调城市建设与城市文明的关系,进而阐明文化地标的意义。
C.列举文化地标建设中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通过对比来突出成功的文化地标的价值和意义。
D.采用递进式的结构,对文化地标建设的意义、现状和当前打造文化地标的方法进行了论述。
2024-06-15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构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训练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它是基于稳固师徒关系的提高技术实践力的学习方式,是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是针对现代工业与服务业中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的新型师徒学习方式与学校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建构现代学徒制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也不仅是在试点院校确立起基于师徒关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要通过对工学结合的深化,建立起新的职业教育制度。

建构现代学徒制,要促进学徒培养序列和学校培养序列两个方面的深度合作。首先是学徒培养系列。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同,可以按复杂程度将学徒培养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民间学徒制。这是广泛存在于个体经济与微型经济中的学徒制,它的功能是训练传统的手工技艺,使学徒获得简单的操作技能。二是促进社会青年就业的学徒制。其目的是对新员工进行技能训练,以使其能胜任岗位的基本要求。这个层次的学徒培养一般由企业自身完成,但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技术训练。也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参与。三是帮助学徒获得精湛技术。这是一个过程更长、组织更为严密、内容更为复杂的学徒制,其目标是培养掌握精湛技术的人才,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这个阶段的学徒制需要与中职和专科高职相结合。四是帮助学徒实现技术创新。这是更高层次的学徒制,其目标是使技术技能人才获得创新能力。这种层次的学徒制一般需要与专科高职和技术应用型本科相结合,但那些更为复杂的实现技术创新的学徒培养,则由企业自己实施。

现代学徒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培养序列,它包括三个层次,即中等职业教育、专科高职教育和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三个层次的职业教育都是现代学徒制所需要的,不过由于它们所对应的学徒制的层次不同,其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同。

在学徒培养序列和学校培养序列重叠部分建立的职业教育制度,才能称为现代学徒制。建构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有效促进这两个序列有机重叠的内容、形式、评价与保障等制度。但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一复杂性在微观上,体现为如何使在校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形成于真正的基于企业的师徒关系,这涉及到对现代学徒制内涵的准确理解;在宏观上,体现为如何使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制度真正确立起来,这涉及到现代学徒制构建的政策环境设计。当然,现代学徒制构建还需要许多其他重要的基础条件,这些条件还需要尽快完善。

(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现代学徒制”内涵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师带徒”方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型制度。
B.是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
C.是具有稳固师生关系的并在实践现场学习的一种方式。
D.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现代教育模式。
2.下列有关我国建构现代学徒制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深化工学结合模式为基础建立新的职业教育制度。
B.需要促进学徒培养序列与学校培养序列的深度结合。
C.必须重点发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D.建构过程及其复杂,需要创设政策环境等良好条件。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学徒制为现代工业与服务业培养技术技能实践人才。
B.民间学徒制是和中等职业教育相结合构建的现代学徒制。
C.职业学校应根据它们所对应的学徒制层次确定培养目标。
D.由企业自身完成培养任务的学徒制不能称为现代学徒制。
2024-08-05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