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 题号:2364265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800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②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这样花窗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③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12年来,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满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中既也包括艺术的一面,就也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却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却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1.选文第一小节的画线句用了20个“一根”有什么表达作用?作者的这个“荒谬绝伦的设想”,表明他在建筑方面的什么观点?
2.选文第二段中“大同”和“小异”具体分别指什么?
3.“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请你展开想象,具体描述一下“孩子哭着找不到家”的情形。要求60字左右,至少用上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下面的文章选自朱光潜的《漫谈说理文》,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的媒介是语言,而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要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运用语言的人第一要有话说(内容),其次要把话说得好,叫人不但听得懂,而且听得顺耳(形式),这两点是实用文和艺术文都要达到的。如果要在一般语言的运用和文艺创作之间划出一条绝对互不相犯的界限,那是很难的。如果以为只有在文学创作里运用语言才要求艺术性,那就只会鼓励人对一般语言的运用不要求艺术性,结果就会既不利于语言的发展,也不利于文学的发展。实用性与艺术性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实用性的文章也要求能产生美感,正如一座房子不但要能住人而且要样式美观一样……

现在单谈说理文。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广泛、愈来愈重要的社会活动。开会讨论要说理,做报告要说理,写社论要说理,写教科书要说理,发动群众要说理,对敌斗争要说理……总之,凡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地方,凡是要辩护自己、说服旁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近几年来我们对于诗歌、小说、剧本的写作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至于说理文怎样写,就很少有人过问……文学界对这问题谈得少,是否说明说理文容易写,有理自然说得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呢?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写过四十多年的说理文,也费过一些摸索,尝过一些甘苦,至今还不能写出一篇称心如意的文字,所以我可以说,写说理文对于我并不是一件易事。

……

说理要透,透在于话说得中肯,轻重层次摆得妥当,并不在话说得多。有时我把一万字的原稿压缩到五六千字,发现文字虽然压缩了,意思反而较醒豁。从此我看出简洁是文章的一个极可珍视的美德。简洁不仅表现于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表现于命意,一个意思已经包含在另一个意思里了,或是主要的意思已经说出了,被包含的或次要的意思就不必说。文章要有剪裁,剪裁就要割爱,而割爱对一般写作者来说仿佛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任何人作报告都非一气讲上三五个钟头不可,写一篇要在报纸上发表的陈述意见的文章也动辄要写上一两万字。这种文风造成了难以估计的物质的精力的和时间的浪费,是必须改革的。我也认识到这点,但是自己提笔写文时总不免仍然呶呶不休,一写就是一两万字。就我来说,原因在于思想上的懒惰,往往是接收到一个写文章的任务,稍加思考,就奋笔直书,把所想到的都倾泻出去,倾泻完了,就算万事大吉,不肯(有时也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花一番重新整理、剪裁和压缩的工夫。而这种功夫对于写好文章却是绝对必要的。

我很少从事文艺创作,但是也很爱读文艺作品。就我从阅读中所体会到的来说,说理文的写作和文艺创作在道理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有时我甚至想到理论文也还是可以提高到文艺创作的地位。我知道反对者会抬出情与理的分别以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分别来。这些分别都是存在的,但也都不是绝对的。我不相信文艺创作丝毫不须讲理,不用抽象思维;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准确、鲜明和生动的要求应该说也适用于说理文。修辞学家们说,在各种文章风格之中,有所谓零度风格zero style),就是纯然客观,不动情感,不动声色,不表现说话人、仿佛也不理睬听众的那么一种风格。据说这种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我认为这种论调对于说理文不但是一种歪曲,而且简直是一种侮辱。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感动,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

文章如说话,说话须在说的人和听的人之间建立一种社会关系。话必须是由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说的,说给具有一定身份的人听的。话的内容和形式都要适合这两种人的身份,而且要针对着说服的目的。这个事实就说明说话或作文都免不掉两种情感上的联系,首先是说话人对所说的话不能毫无情感,其次是说话人对听众不能没有某种情感上的联系,爱或是恨。这些情感色彩都必然要在声调口吻上流露出来。这样的话才有意义,才能产生它所期待的效果。如果坚持所谓零度风格,说话人装着对自己所说的话毫无情感,把自己隐藏在幕后,也不理睬听众是谁,不偏不倚、不疼不痒地背诵一些冷冰冰的条条儿,玩弄一些抽象概念,或是罗列一些干巴巴的事实,没有一丝丝人情味,这只能是掠过空中的一种不明来历去向的声响,所谓耳边风,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怎么感动人、说服人呢?

……

从此我看出说理文的两条道理,一条是所谓零度风格的路,例子容易找,用不着我来举;另一条是有立场、有对象、有情感、有形象的既准确而又鲜明生动的路……

(资料来源:朱光潜:《漫谈说理文》,《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对于实用性文章来说,语言的艺术性是十分重要的。
B.文学界对说理文谈得少,研究得不够,并不意味着它就容易写。
C.说理文要简洁,当已经说出主要意思时,次要的意思要用最简洁的文字稍加说明。
D.作者认为,“‘零度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的论调是对说理文的一种歪曲。
2.请列举文章针对说理文所提出的主要观点。
3.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文中多次提到“我”,这有什么作用?
4.试用作者提出的写说理文的要求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2024-06-10更新 | 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深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了。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1.以上文段出自课文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
玩索
生生不息
3.注音
(     )                 (     )                       诬天(     )
4.填空:
(1)培养文学趣味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中“小”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
(3)“如蠢牛听琴”是由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     转化而来的。
5.第⑥自然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
6.“这三种流行的毛病”指的是什么?
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 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为知得不周全,趣味窄狭。
2024-03-3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先秦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型的重要时期。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应该说,从先秦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也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还要回到古代那样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当然,读了古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现代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曾经说过:“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

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历史上的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许多英雄和天才人物,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5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唐诗因此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也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古诗词?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李白在《行路难》中感慨“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阻,“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但是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因此产生了功利思想,但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须继承和发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B.先秦时代的文言文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
C.现存的唐诗,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这是唐诗受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现了李白对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时的迷茫和他的豪迈自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古诗文(词)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文史学家顾随先生针对人们认为学习古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的问题做出了有力的答复。
C.阅读古诗词,我们往往能从中学习到诗人的自信,乐观,能够感受到希望,未来以及阳光。
D.中国古典诗词依然热度不减,其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依然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D.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4.著名学者顾随认为,学习古诗文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好的现代人。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学校将举行“走进唐诗”系列活动,让你写一篇推介词。请依据材料二列出推介词的要点。
2023-12-15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