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3116
下面的文章选自朱光潜的《漫谈说理文》,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的媒介是语言,而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要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运用语言的人第一要有话说(内容),其次要把话说得好,叫人不但听得懂,而且听得顺耳(形式),这两点是实用文和艺术文都要达到的。如果要在一般语言的运用和文艺创作之间划出一条绝对互不相犯的界限,那是很难的。如果以为只有在文学创作里运用语言才要求艺术性,那就只会鼓励人对一般语言的运用不要求艺术性,结果就会既不利于语言的发展,也不利于文学的发展。实用性与艺术性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实用性的文章也要求能产生美感,正如一座房子不但要能住人而且要样式美观一样……

现在单谈说理文。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广泛、愈来愈重要的社会活动。开会讨论要说理,做报告要说理,写社论要说理,写教科书要说理,发动群众要说理,对敌斗争要说理……总之,凡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地方,凡是要辩护自己、说服旁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近几年来我们对于诗歌、小说、剧本的写作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至于说理文怎样写,就很少有人过问……文学界对这问题谈得少,是否说明说理文容易写,有理自然说得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呢?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写过四十多年的说理文,也费过一些摸索,尝过一些甘苦,至今还不能写出一篇称心如意的文字,所以我可以说,写说理文对于我并不是一件易事。

……

说理要透,透在于话说得中肯,轻重层次摆得妥当,并不在话说得多。有时我把一万字的原稿压缩到五六千字,发现文字虽然压缩了,意思反而较醒豁。从此我看出简洁是文章的一个极可珍视的美德。简洁不仅表现于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表现于命意,一个意思已经包含在另一个意思里了,或是主要的意思已经说出了,被包含的或次要的意思就不必说。文章要有剪裁,剪裁就要割爱,而割爱对一般写作者来说仿佛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任何人作报告都非一气讲上三五个钟头不可,写一篇要在报纸上发表的陈述意见的文章也动辄要写上一两万字。这种文风造成了难以估计的物质的精力的和时间的浪费,是必须改革的。我也认识到这点,但是自己提笔写文时总不免仍然呶呶不休,一写就是一两万字。就我来说,原因在于思想上的懒惰,往往是接收到一个写文章的任务,稍加思考,就奋笔直书,把所想到的都倾泻出去,倾泻完了,就算万事大吉,不肯(有时也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花一番重新整理、剪裁和压缩的工夫。而这种功夫对于写好文章却是绝对必要的。

我很少从事文艺创作,但是也很爱读文艺作品。就我从阅读中所体会到的来说,说理文的写作和文艺创作在道理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有时我甚至想到理论文也还是可以提高到文艺创作的地位。我知道反对者会抬出情与理的分别以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分别来。这些分别都是存在的,但也都不是绝对的。我不相信文艺创作丝毫不须讲理,不用抽象思维;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准确、鲜明和生动的要求应该说也适用于说理文。修辞学家们说,在各种文章风格之中,有所谓零度风格zero style),就是纯然客观,不动情感,不动声色,不表现说话人、仿佛也不理睬听众的那么一种风格。据说这种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我认为这种论调对于说理文不但是一种歪曲,而且简直是一种侮辱。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感动,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

文章如说话,说话须在说的人和听的人之间建立一种社会关系。话必须是由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说的,说给具有一定身份的人听的。话的内容和形式都要适合这两种人的身份,而且要针对着说服的目的。这个事实就说明说话或作文都免不掉两种情感上的联系,首先是说话人对所说的话不能毫无情感,其次是说话人对听众不能没有某种情感上的联系,爱或是恨。这些情感色彩都必然要在声调口吻上流露出来。这样的话才有意义,才能产生它所期待的效果。如果坚持所谓零度风格,说话人装着对自己所说的话毫无情感,把自己隐藏在幕后,也不理睬听众是谁,不偏不倚、不疼不痒地背诵一些冷冰冰的条条儿,玩弄一些抽象概念,或是罗列一些干巴巴的事实,没有一丝丝人情味,这只能是掠过空中的一种不明来历去向的声响,所谓耳边风,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怎么感动人、说服人呢?

……

从此我看出说理文的两条道理,一条是所谓零度风格的路,例子容易找,用不着我来举;另一条是有立场、有对象、有情感、有形象的既准确而又鲜明生动的路……

(资料来源:朱光潜:《漫谈说理文》,《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对于实用性文章来说,语言的艺术性是十分重要的。
B.文学界对说理文谈得少,研究得不够,并不意味着它就容易写。
C.说理文要简洁,当已经说出主要意思时,次要的意思要用最简洁的文字稍加说明。
D.作者认为,“‘零度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的论调是对说理文的一种歪曲。
2.请列举文章针对说理文所提出的主要观点。
3.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文中多次提到“我”,这有什么作用?
4.试用作者提出的写说理文的要求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深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了。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1.以上文段出自课文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
玩索
生生不息
3.注音
(     )                 (     )                       诬天(     )
4.填空:
(1)培养文学趣味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中“小”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
(3)“如蠢牛听琴”是由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     转化而来的。
5.第⑥自然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
6.“这三种流行的毛病”指的是什么?
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 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为知得不周全,趣味窄狭。
2024-03-3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AI)正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它已不再局限于一般性工作领域,那些包含绘画、作曲、写诗及写剧本等具有创意性的艺术创作已被某些人工智能掌握。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它可以主持节目、创作诗歌、唱歌作曲、撰写新闻等。这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人类艺术创作时代是否终结?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机制是什么。以人工智能创作绘画为例,它通过深度学习,可以轻而易举地模仿某位画家所辛苦创造出来的绘画风格,绘画风格变成了一种可以计算和叠加的网络模型。深度学习主要通过建立类似于人脑的分层模型结构,对输入的数据从底层到高层逐级提取,从而能很好地建立从底层信号到高层语义的映射关系,而且深度学习能够发现大数据中的复杂结构。对于艺术创作,人工智能要学习大量的艺术知识,让自己形成巨大的数据库,再按照相关程序从底层到高层逐级提取所需要的数据,按照建立起来的某种模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那么,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和人类的艺术创作又有什么不同呢?虽然人类艺术创作的过程很复杂,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定的规律,比如可以用郑板桥所谓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来简要概括。而AI艺术创作过程与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较为接近的可能就是第二个步骤胸中之竹了,都是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素材进行筛选、加工等。这里涉及的是人工智能对人的思维的模仿,机器思维是计算机对感知到的外界信息和自身的内部信息进行加工,研究包括知识的表达、组织和推理方法,启发式搜索策略,人工神经网络等。当然二者也不是完全相同的,AI艺术创作在调动知识储备的时候仅仅是调动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建模,这些数据与AI本身是没有什么关系的,AI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它只是按照主人的要求进行工作而已。然而,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胸中之竹不仅是对客观的知识、素材进行选择加工,还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价值等都有联系,这应是二者之间的重大区别。另外,AI艺术创作的眼中之竹仅仅是编程人员输入进去的数据,数据库越大,深度学习方式越优化,其体现出的智能就越强。人类艺术创作中的眼中之竹则不仅仅关系到所看或者所学的知识、素材,还与艺术家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

所以,就目前来看,我们会发现人工智能所写的诗歌或歌词更多是在掌握了写诗或写歌词的一般技巧和规律之后对词语的堆砌,也就是说AI艺术创作只能掌握艺术创作中的共性,而没有个性,因为个性是由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民族、时代、社会、文化等共同构成的。手中之竹对于AI艺术创作来说,可能仅仅是对某种艺术风格建立模型之后的复制,这种复制对于它来说轻而易举,而且具有某种程度的机械性。然而,手中之竹对于人类来说却充满了更多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因而也充满了创新性。

归根结底,目前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所依据的主要还是对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然后建立某种模型,而人类艺术创作更多的是源自内心情感的宣泄。所以我们在对科技抱有乐观主义的同时更应对人类保持自信。

(选自张新科《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艺术创作思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正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那些包含绘画、作曲等具有创意性的艺术创作已被某些人工智能掌握。
B.人工智能可以轻而易举地模仿画家辛苦创造出来的绘画风格,因此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机制非常简单。
C.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胸中之竹”是对客观的知识、素材进行选择加工,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价值等都无联系。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与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胸中之竹”这个步骤,都是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素材进行筛选、加工等,是对人的思维的模仿,这时二者是相同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工智能绘画创作为例,揭示了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形成巨大的数据库,建立某种模型进行艺术创作的机制。
B.文章立足于人工智能背景,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特点和创作意义进行了一些思考。
C.文章借用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阐释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和人类艺术创作的异同。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疑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属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和人类艺术创作不同点的一项是(     
A.AI艺术创作的“眼中之竹”仅仅是编程人员输入进去的数据,人类艺术创作中的“眼中之竹”则不仅关系到所看或者所学的知识、素材,还与艺术家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
B.“手中之竹”对于AI艺术创作来说,可能仅仅是对某种艺术风格的复制,具有某种程度的机械性;对于人类来说却充满了更多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充满了创新性。
C.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所依据的主要还是对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然后建立某种模型,而人类艺术创作更多的是源自内心情感的宣泄。
D.人工智能要学习大量的艺术知识,让自己形成巨大的数据库,再提取所需要的数据,按照建立起来的某种模型进行艺术创作。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路遥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把目光投向变革中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他用生命所建构的文学世界,呈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也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路。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主要反映1975年到1985年城乡广阔的社会生活。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这样说: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其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我的基本想法是,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人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作品中将要表露的对某些特定历史背景下政治事件的态度,看似是作者的态度,其实基本应该是那个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态度,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

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方式,要求路遥一丝不苟、全方位地占有资料,熟悉所书写时代的特征与气质。路遥用6年左右的时间,潜心阅读了一百多部长篇小说,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以及农业、工业、科技、商业等方面的书籍,还翻阅过这十年间的各类报刊杂手指头翻烂了,就缠上胶布翻。他屡次重返陕北故乡,深入到工矿企业、学校、集镇等地,进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体验。应该说,路遥在动笔创作这部宏大叙事的作品前就做足了功课。但路遥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当时被文学评论界认为过于陈旧

在新的文学潮流面前,路遥并没有选择迎合,而是坚定地固守传统。路遥所以执拗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按他的说法:生活和题材决定了我应采用的表现手法,文学的先进’不是因为描写了先进’的生活,而是对特定历史进程中的人类活动作了准确而深刻的描绘。在中国这种一贯的文学环境中,独立的文学品格自然要经受重大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你之所以还能够坚持,是因为你的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

就这样,路遥以极大的艺术自信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抱病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19881230日,路遥给时任《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蔡葵的信中,再次明确地宣誓了自己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

事实上,路遥用最在乎读者的创作方法为读者做出的这盘菜,果真赢得了大众的好评。《平凡的世界》于19913月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其时的路遥仍保持着高度清醒的头脑,他强调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之中,在无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历史、伟大现实、伟大未来的劳动人民身上领悟人生大境界、艺术大境界,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路遥是地道的陕北农民的儿子,陕北文化大气、包容、担当、进取、利他的特点给予其特殊的熏陶与滋养。他懂得自己的艺术创作在本质上与父亲的劳动并无二致,并由此生发出许多至理名言:如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有耕种才有收获;即使没有收获,也不为此而终生遗憾”……这些具有农民哲思的人生箴言,是路遥这位有着深刻农民情结与土地情结的作家人生体悟的真实流露,这也是他长期思考人生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由此,他才有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的响亮声音。

《平凡的世界》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大转型时期,承担了历史书记官的功能;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价值,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继承,提供了鼓舞读者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小说中的人物成为改革开放大潮下芸芸众生的缩影,人生充满挫折但自强不息,出身卑微但敢于追求爱情。《平凡的世界》重构了中国社会的精神食粮,温暖了无数人心。它尊重了大众并引导了大众、提升了大众,让无数读者在其间找到了精神寄寓。

(取材于梁向阳《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材料二

对文艺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文艺创作这一根本性问题,直接决定创作者的出发点、格局和境界,也从根本上决定其将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甚而决定能走多远。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文艺创作者必然不能与时代隔绝。然而,在创作实践中,对许多作家、艺术家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并不难,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时代的根底,又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能背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碑文,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罨藏的不竭力量,才能看到历史发展的大势所在,也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认识生活、面对世界时,心中是不是有根,有没有可靠的、根基牢固地看待世界与生活的立场和路径。

创作者心中的这个,必然涉及其身份和情感认同。以文学为例,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他们内心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和某一个村庄、某一个人群,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在各自的生命中,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让他知道自己是谁,也时刻在提醒着他、告诉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英国作家拉尔夫·福克斯说:只要作者和他的群众隔离,忽视群众,或者不了解他的群众,那么就很容易患贫血症,就很容易使得想象的化学中缺少某种重要的因素。这使得作者的思想变得贫乏,或者使他失去了力量。创作者和人民的关系,绝不等同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新时代为艺术提供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我们要倾力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把人民生活和实践中最深刻、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理想和创造的部分提炼出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身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对我们当下时代的认同,是与时代同步伐、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同频共振,将广大人民从精神上团结起来。

那些让人一见难忘、甘愿反复阅读的作品,一定蕴含着充沛的善与美的力量,给人以希望,鼓舞人的精神。读这样的作品时,常会让人遥想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那个一定有着崇高的理想、宽阔的心灵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热烈赞颂劳动和创造的人们,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当读者或观众在心底为这样的作家、艺术家画像时,他同时也在雕塑自己,让真、善、美成为自己人生的底色。

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说:艺术具有影响人的智慧和心灵的强大力量。我想,那种把这一力量运用于创造人们灵魂中的美和造福于人类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艺术家。只有这样的作家、艺术家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学和艺术,才会像灯,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也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取材于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词语在文中不能表现路遥“像牛一样劳动”的一项是(     
A.潜心B.屡次C.执拗D.抱病

(2)下列说法不属于路遥现实主义创作观的一项是(     
A.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B.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社会生活
C.反映创造人类历史的劳动者的大境界
D.跟随新的文学浪潮描写“先进”生活

(3)材料二中写道:“读这样的作品时,常会让人遥想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请根据材料回答:作家怎样才能成为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
(4)你阅读过的哪一部名著可以称得上是“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的作品?请以材料一、材料二为依据,说明理由。​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