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69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担负新使命、创造新文化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祖国大地考察调研,每到一处,总是尤为关心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历史文化遗产铭刻着中华民族辉煌深沉、瑰丽隽永的文明密码,携带着中华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丰富故事与记忆。在中国美术馆,多少人为苏轼的《潇湘竹石图》而感叹,飘逸的画面与琳琅的题跋镌刻着古典文人的风致。在湖北曾侯乙编钟前,我们聆听华夏礼乐从古至今正大端庄、浑厚悠远的回响。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那些奇异的面孔与热烈的目光注视着我们,仿佛一个个天真狂放的灵魂在歌唱。在敦煌壁画前,我们沉浸于那绚烂的境界,对一个个无名的创造者满怀敬意。哪怕是一块汉砖、 一帧剪纸,都能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阻隔,心心相印地领受着我们这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那种坚韧、达观与明亮通古贯今。这片大地上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璀璨星空,指引着我们前行。我们向往未来,就要珍重我们的过去,坚持保护第一,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加强研究和利用。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在我们与文物之间实现心灵的交流,在传统与现在的对话中形成新的生命感悟,焕发新的生命光彩,让过去的创造成为放飞新的创造的春风,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让中华文明的薪火绵延相续。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构建中国话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担负新使命、创造新文化必须具备的天下情怀和人类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的对话与呼应是文明交流互鉴中重要有效的渠道。当我们在一幅画前驻足、当我们在一支旋律中沉思、当我们越过语言的藩篱在一部小说里与遥远的灵魂相遇,那些时刻,文化艺术的创造者来自哪片土地、说着哪一种语言,都不再是彼此理解的障碍。那一刻,我们确知,人类的观念、情感可以越过地域、民族、文化的区隔而彼此相连。这种交流将推动人类在疾速变幻、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上领会我们共同的命运,让中国的道路、方案和智慧为人类提供新的选择。新时代的文艺和文化心怀天下,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为世界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心怀天下者必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要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提炼思想与文化的精华,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吸收、借鉴、消化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让世界的成为中国的,是为了让中国的成为世界的,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世界文明之林中大放异彩。

中华文明万古江河浩荡前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奋斗征程风起云涌、日新月异。 一代代人的创造和奋进,将伟大文明的火炬交到了我们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江山多胜迹,炳耀新文明,这胜迹是壮美河山,更是前人、先贤赠予我们民族的文化珍宝。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满怀信心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光大优秀传统,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绽放辉煌灿烂的光芒。

[摘选自《求是》(2023年第22期)铁凝《江山多胜迹 炳耀新文明》]

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表达中国人独特时间观,折柳寄情展现中式惜别之礼;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在海内外热播,圈粉无数;古风汉服、国潮文创等成为新时尚……近年来,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涌现,许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中华文化的气度神韵深入人心,滋养着人民群众的美好新生活。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文化创造力的民族,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从某种程度上说,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过程,体现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只有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源泉。北京作为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色名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不断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实质内容与表现形式、历史作用与现实价值等各种关系,积极探索转化创新方式,不断拓宽转化创新路径,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加强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其中蕴涵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通过创新展览展示,精心推出集陈列展览、教育活动、学术研讨、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精品展陈,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通过《最美中轴线》《博物馆之城》等品牌节目,彰显文化遗产魅力;通过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京公众考古季、北京古建音乐季等文化活动,吸引社会公众参与;通过文物主题游径和文物文创大赛,让更多的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并转化为文化创新创造的价值源泉和不竭动力,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

(摘选自陈名杰《文化自信激发创新灵感》,《人民网》2023.11.10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文化遗产铭刻着中华民族辉煌深沉、瑰丽隽永的文明密码,我们可以据此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观。
B.不管是可移动的还是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都指引着我们前行,我们要坚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加强研究和利用。
C.只要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等各种关系,就能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子。
D.通过创新展览展示,将文化和文化遗产创造性地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和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潇湘竹石图》让人们惊叹于古代文人的风致以及精妙的艺术修养,说明这些古代优秀绘画作品记录着中华优秀灿烂文化的密码。
B.敲响湖北曾侯乙编钟,让前往观赏的现代人仿佛聆听到千百年以前华夏礼乐正大端庄、浑厚悠远的音乐,从而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
C.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表达了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观,“折柳寄情”展现中式惜别之礼,体现了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
D.《最美中轴线》《博物馆之城》等品牌节目,彰显文化遗产魅力,吸引社会公众参与,让更多的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观点的一项是(     
A.大型歌舞集锦《云南映象》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充满古朴与新意。演出服装原汁原味,歌舞天人合一,再创了神话般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
B.第三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以“江南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浙江发布了13个最具代表性的“最江南”乡村,着重推出了乡村文化发展振兴的五大模式。
C.入冬以来天气变冷,北方的一些大学生开始流行穿具有年代感的“军大衣”与“花棉袄”,曾经很“土”的衣服有迅速变身时尚圈“宠儿”之势,成为一些大学生御冬新选择。
D.国产动画长片《白蛇:缘起》以水墨画风加CG技术,勾勒出清逸秀丽的中国山水图,耳熟能详的出场人物加上前世今生的编剧构思,讲述出一个不同以往的神话故事。
4.两则材料都对中华优秀文化进行了论述,论述的角度和重心有何不同?
5.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两则材料所运用的论述方法。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线教学不能掉线

胡雪龙

24日,教育部发布通知,提醒各地学校、教培机构,在各地原计划的正式开学日之前,不要提前开始新学期课程网上教学,以免增加学生负担。这一官方声明的背后,首先是出于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考量。

___①___比如,对于日常练习中体现的薄弱环节,在线教育可利用人工智能优势,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巩固提升。对于有标准答案的作业,智能学习工具也可以帮助老师自动批改,从而让老师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同时,在线学习的可重复性,也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课堂上不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回放,达到强化学习、巩固知识的目的。此外,在线教育可以将一线城市最好的师资资源输出,从而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___②___

___③___目前仍处于寒假期间,学生的任务原本是完成寒假作业,而不是开始新学期的正式课程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利用好各种资源,做好引路人。笔者认为,要保证在线教育的学习效果,有两条基本线不能放松。一个是学习情境,另一个是知识呈现和组织方式。

___④___首先,知识的获取总是在一定的规约情境下进行的,而在线教育需要家庭提供规范性、规训式教学场景。在家学习,学生周边缺乏教师的督促和同学之间有意无意的互相监督。此时,无论是电脑、手机里的游戏,还是收藏夹里的电视剧,甚至是微信群里的各种轰炸消息,都会成为他们高效学习路上的挡路虎。

教育从来不仅意味着习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完成社会化——习得一定的社会秩序。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了解和掌握道德规则和行为准则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只是作为一种隐性补贴存在。当网络授课成为主导模式时,家庭从次要习得空间成为最重要的教育空间,完成社会化的重担就落在了家庭教育上。

不少学生家长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意识,无法将学生成功地引入教学情境中。有的家庭甚至都没有电脑,那么线上学习将无从谈起。考虑到目前疫情形势严峻,家长和学生不仅要承受因开学时间推迟、教学方式改变等带来的学业压力,也可能经历由疫情带来的心理问题。

对此,一方面,家长要尤其注意为在家学习的孩子提供必要的约束,让学生与日常生活做适度切割;另一方面,如何保障处境不利的学生在开学后的正式教学中不掉队,也是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与传统面对面授课相比,在线教学的知识组织、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借助连麦互动、屏幕书写等方式,已经可以实现实时音频互动。但是,在网络授课中,由于师生经常要关注技术操作问题,使得干扰因素变多,认知负荷加重,影响深入、认真的思考和学习。再加上在家学习的环境局限,学生学到的知识很有可能陷入碎片化状态,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概念化吸收。

任何教学模式都预设了一定的教学进度、教学节奏和教学评价规则。由于网络授课不可避免地存在时间的滞后性和空间的异质性,因此,必须重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知识组织规则,并尽可能地将教学进度和规则向学生公开,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需要预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以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秩序。随着国家网络云课堂的开展,线上教育或将成为未来学校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保障在家学习的教学场景、课程质量和学习深度,应成为线上教育未来发展和改进的主要方向。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020702版)

1.“与传统课堂授课相比,在线教育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交互方式。”将此句放回原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要保证在线教育的学习效果,下列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线教育需要家庭提供规范性、规训式教学场景。
B.家长要给在家学习的孩子必要的约束,让孩子与日常生活做适度切割。
C.线上教育随意性较大,视频可以回放,学生没有必要按时听课。
D.教师要借助连麦互动、屏幕书写等方式,实时进行音频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就是意味着习得知识,在线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B.在线教育会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碎片化,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概念化吸收。
C.随着国家网络云课堂的开展,线上教育必将成为未来学校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D.网络授课中,由于师生要关注技术操作问题,干扰因素增多,认知负荷加重,会影响深入、认真的思考和学习。
4.在线教育与传统面对面授课相比,有哪些优势?
5.今年寒假期间的线上学习,对你来说,有什么利弊?针对弊端,你有什么建议?请你根据文本,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2024-08-31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1)文中的“大宅子”指代什么?
(2)《拿来主义》一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3)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024-05-18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读书人是幸福人》,按要求完成各题。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有无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一切。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做人的原则,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力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一段的结尾说“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结合上下文,谈谈“精神的不平等”具体指的是哪些内容。
3.本文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读书人是幸福人”。下列选项中最能显现这两个方面的一项是(     
A.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B.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C.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D.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有负面影响的。
4.读了全文,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联系文中“并非凡书皆好”的观点,谈谈怎样对待“读书”这一问题。
2024-04-21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