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307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们回眸五千年历史,常常为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单元,以及诸多生命个体的文化创造而感动。中华文化的瑰宝如同镶嵌在这条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珍珠,形成灿若星河的景象。这些能够持续发亮的珍珠,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经过挤压、碰撞,从内心深处压榨、提取出来的干货。司马迁说,西伯被囚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处于困境才修订了《春秋》,屈原被放逐方创作出《离骚》,左丘明失明才成就了《国语》,而孙膑被膑刑方撰修成《孙膑兵法》。同样,他自己也是因为受到惨绝人寰的宫刑,才愤而创作出照耀千古的皇皇大著《史记》。这些中华文明的珍珠,无不与生命个体的痛切体验有关,包括诗人杜甫,包括剧作家汤显祖,包括小说家曹雪芹,无不与身世家世的兴衰颓败有关。难道文明成果的产生,非要其创造者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才能为之?从人类历史长河看,从中华文明的演进史看,这个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随着文明进程的改变,人类必然还将诞生更加伟大的灵魂,还会孕育出更加闪亮的珍珠,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问题是,生命塔尖上的人物毕竟是少之又少的,我们常态的文化建设如宝塔底座一样,要有远远宽博于塔尖的体量,才能保证塔尖的高度。这个宽博体量不是泥沙俱下的胡乱扎堆,不是海市蜃楼般的虚幻泡沫,不是技术翻新的花里胡哨,也不是金钱堆砌的空壳鲜亮,而是紧抠着大地的生命匍匐、根须深厚的脐带相连,是可以赖以负重的基石底座,是能够引体向上的坚实骨骼。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生长出优质的文化果实,从而做出这个时代应有的贡献。如果这个时代的文化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受虚浮肿胀、技术至上、娱乐至死、乱炒剩饭、政绩工程、唯洋是从等乱象搅扰,那么,这个时代对民族文化的历史贡献就是堪忧的。

文化建设有特殊性,需要尊重其自身的生长规律。最基本的是要让它的内在精神挺拔张扬起来,这与建设一座物理楼体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首先必须让它有安全矗立的能力。文化楼体很多是无形的,但在人的心灵上却是有形的,把这座楼盖垮了、盖倒了,其破坏性会比一座实体建筑的倒塌更加久远。因此,文化建设不是虚幻的,不是可以随意捏圆捏方捏扁的,它需要更加科学、精细的建设蓝图与施工耐心,因为它是更加真切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生命活性建设。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陈彦,有改动)

1.第一段中加点的“这个倾向”,在文中是指(     
A.中华文明的演进史灿若星河,镶嵌着许多文化瑰宝。
B.个体的文化创造要经历生命挤压碰撞等痛切体验。
C.杜甫等人的创作是源于其身世家世的兴衰颓败。
D.文明成果的产生需要创造者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A.我们常常为拥有众多文化瑰宝的五千年历史所感动。
B.有了可以赖以负重的基石底座,才可能生长出优质的文化果实。
C.乱象搅扰会导致这个时代无法对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D.因为文化建设不是虚幻的,所以文化楼体倒塌的破坏性更久远。
3.下列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善于运用举例论证,如用司马迁等人的事例佐证观点。
B.“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采用引用论证,让文章颇有说服力。
C.用“宝塔底座”进行比喻论证,使关于常态文化建设的论述更为形象。
D.用底座的“宽博体量”作正反对比论证,鲜明的对比启人深思。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时间不能倒流

①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时间和空间的不同之处。空间有上下、前后、左右三个维度,人们可以在空间的每一个维度中随意地游走;时间则不同,时间只有一个维度,而且时间是有方向的。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就可以知道,我们都只能从过去到未来,而不能从未来回到过去。

②一直有人幻想,在时间里,我们要是也能够像是在空间里一样,可以随意旅行就好了。既可以从过去到未来,又可以从未来到过去。2020年有一部很火的科幻电影叫作《信条》,主题就是时间旅行。电影里还有一段情节是一个人回到了过去,遇见了过去的自己,结果自己和自己打了起来。

③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真的可以进行时间旅行吗?

④以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科学理论来说,向未来这个方向的时间旅行是可能的,但是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则做不到。在20世纪之前,人们对于时空的认识还比较简单,认为所谓的空间,就像是一个空空荡荡的大盒子,而时间就像是在空间的每个位置都挂着一个钟表,无论你处于什么状态,在空间的什么位置,看到钟表所指示的时间都是一致的。这种时空观,就是所谓的经典力学的时空观。

⑤但是到了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了狭义相对论。这个理论把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结合了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所感知的时间,读取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俗称的钟慢尺缩效应——比如说,一个人如果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离开地球几年时间,然后再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返回地球,那么对于这个人来说,时间只流逝了几年,而对于地球来说,时间则可能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⑥可以说,通过相对快速的运动,这个人可以相比其他人更快地到达未来。虽然我们没有办法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但是我们每一次快速的运动,比如坐飞机,其实都相当于比其他人更快到达了未来,只不过这种时间旅行的效应太微弱,普通人根本察觉不到罢了。

⑦那么为什么没法进行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呢?原因就在于,科学家们发现,我们时空中的时间是有方向的,从过去到未来——这就是人们俗称的时间箭头。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科学理论来看,人没有办法逆转时间箭头的方向,只能是从过去到未来。时间究竟为什么有一个方向?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还不是很清楚,但是目前看来,有些人认为是一些物理学因素造成了时间单一的方向。比如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就在他的名著《时间简史》里提到了可能造成时间箭头存在的三个原因。第一,整个宇宙的发展是有一个方向的。我们的宇宙有一个开端,也就是在大约140亿年前发生的所谓宇宙大爆炸;整个宇宙从一个极其微小的尺度不断扩张,在大爆炸140亿年之后发展成为我们现在所能够观察到的宏大的宇宙,这个过程或许造成了时间具有单一的方向性。

⑧第二个原因,来自热力学。在热力学研究中,人们发现了一条规律,就是一个独立系统的混乱程度总是越来越大。用物理学的术语描述,就是熵值越来越大。简单地说,比如有一个没有人整理的房间,逐渐变得越来越乱,我们就可以说它的熵值越来越大,这也是具有方向性的。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人的心理因素,人的感觉也是从过去到未来,当然这种感觉,可能正是由前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⑨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时间箭头的存在,所以目前我们认为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是不可能的。时光不能倒流。但是,时间究竟是什么?我们对于时间本质的研究,可以说才刚刚开始。时间和空间真正的关系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能够存在?关于这些问题,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选自《知识博览报》2023421日)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不能说明“没法进行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一项是(     
A.利用“钟慢尺缩”效应,通过快速运动来实现时间旅行。
B.整个宇宙的发展过程可能造成了时间只能从过去到未来。
C.热力学角度看,一个独立系统的混乱程度总是越来越大。
D.依据目前所掌握的科学理论,人没有办法逆转时间箭头的方向。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史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里提到了造成时间箭头存在有三个原因。
B.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可以回到过去,遇见过去的自己。
C.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可能实现向“未来”这个方向的时间旅行。
D.目前,科学家都认为一些物理学因素造成了时间有一个方向。
3.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用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引出“时间旅行”的话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B.⑤段用对比论证来论述向“未来”这个方向的时间旅行是可能的。
C.⑧段举没有人整理的房间逐渐变得越来越乱的事例清晰解释了“熵值”越来越大现象。
D.文章用了“可能”“目前”“或许”等词语,体现了语言运用的严谨。
2024-01-3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2024-08-31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的步行

何立庆

古人比较重视步行,无论是走路的速度,还是步形、体态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定和区别。步行须遵制合礼是古代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以右、前为尊。道路之上,男居右行,女居左行;与父辈外出,小辈随后相从,不得逾前;与兄弟朋友外出,须并行,有如雁阵,不得超速领先。否则为越位,越位即越礼,要受到非议。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尔雅》说: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东汉人解释,两脚进曰,徐行曰,疾行曰,疾趋曰即后人所说的奔跑,如果不遵此行走,无疑既不合礼,又不合理。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当然那是独沐皇恩、荣耀无比的事了。在官场之中,则有趋礼之说。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甚至有降职免官的危险。县令拜谒知府若行步迟缓,知府的守门人便可斥责县令。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在不背道逾礼的情况下,古人也十分讲究步行美,以此体现人的性格情趣和风度教养。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既喻示着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而佩玉之声伴随着步行的节奏,又显示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对待步行,儒道两家态度素不相同。儒家容美于善,道家容美于真。因此,庄子曾尖刻地批评了学行于邯郸的寿陵余子和亦步亦趋效仿孔子走路的颜回,借此嘲讽了儒士们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荒唐。但同时,寿陵余子和颜回的行为又侧面反映了一种时尚。寿陵余子认为首都邯郸人的步法独特优美,有节有度,有仪有威,是有许多可学之处的。颜回步、趋、驰、奔处处要学孔子,除了他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汉末至魏晋时代,随着儒学的日益衰落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人们对美的崇尚与追求更为显著,因此节度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常为品评者称誉。乐府民歌《陌上桑》载秦罗敷在拒绝使君求婚时,就夸说自己的丈夫: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古人还把与步行有关的词语用来表情达意。如常见的徘徊、彷徨、踟蹰、容与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徒跣一词,原义是脱掉鞋子赤脚走路,后演化为表示发怒、着急、匆忙和痛苦的情感。徒跣又如倒屣,碰到身份特殊的人或情状特殊的事,需急遽迎接或前往以示重视时常用此词。刘邦赦免了萧何,萧何徒跣入谢,即表示急速前往致谢的意思。

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这对我们是不无裨益的。

(选自《古代步行杂说》,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第一段中提到的“步行须遵制合礼”的一项是(     
A.在道路上行走,须受男女、长幼、尊卑的严格限制。
B.官场中,下级在上级面前办事须依礼,不得怠慢放肆。
C.走路的速度、方式在不同场合有明显的划定和区别。
D.汉代规定除个别功臣或宠臣外,臣子在皇帝面前须疾趋。
2.对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鸣佩玉:行走时,要用手摇动佩玉,以显示步行之美。
B.一种时尚:社会对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不良风气的嘲讽。
C.容美于真:道家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认为美存于真实之中。
D.徒跣:原意为“脱鞋走路”,引申来表达着急、重视、感谢等感情。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说的“某些历史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B.思想意识的不同表现
C.文化素养的品评标准D.礼法制度的某些侧面
4.综观全文的内容,下列推断合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写儒道两家对步行的不同态度表明作者尊道贬儒。
B.汉末之后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
C.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现象。
D.作者对古人步行要受礼法的严格限制颇不以为然。
2024-07-26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