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9114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

①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由于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不然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约仅仅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日中午是咸菜汤!

②咸菜是青菜腌的。咱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贵重。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往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巨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能够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③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以比拟。

④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现已腌得很咸了,并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色彩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⑤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许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⑥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20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许多茨菇,并且是不去吃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⑦我十几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⑧前好几年,新年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马铃薯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教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含对于茨菇、马铃薯。

⑨由于久别,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新年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样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⑩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⑪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⑫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⑬我想念家乡的雪。

(选自《故土的食物》,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多次写咸菜茨菇汤,咸菜茨菇汤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沈先生说茨菇“格比马铃薯高”指的就是味道好,这和“我”认为的“真难吃”恰好相反。
C.从“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到“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对咸菜茨菇汤情感是纠结且矛盾的。
D.第六段说明了自己对茨菇没有好感的原因是茨菇的难吃,也为下文怀念咸菜茨菇汤做铺垫。
E.本文体现了汪曾祺平淡质朴,娓娓道来,不加雕饰却自然灵动的语言风格。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能够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3.本文的标题是“咸菜茨菇汤”,最后一段却写“我想念家乡的雪”,有人认为这样写偏题了,应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女子

彭荆风

山峦、树林,村庄全被白茫茫的浓雾遮没了,我们的汽车穿行于雾中,只隐约听见鸡的啼声、河水搅动水车的吱嘎响声,还有洗衣少妇时缓时急的捣衣声和轻柔的笑语声,她们笑得那样甜而开朗,我仿佛见到了一群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赤着脚站在清澈冰凉的溪水中……

山高水急,地苦雾多,这是沈从文先生对凤凰的描述,他还告诉我们,这地处湘、黔、川三省边境的小城,人民一向崇尚武侠,好勇善斗,从前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地的士兵却有七千,再加上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也就终年鼓角烽烟、战乱频仍了。

那样多的男子从军、修碉堡、守营汛去了,家事农作只能依靠妇女来撑持,这山高水急的地方,怎能不地苦雾多!凤凰女子生活的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

时过多年,那历史的创伤还在吗?凤凰人是怎样在男丁减少、土地贫瘠的条件下奋发劳作的?浓雾逐渐稀薄,我却怕大雾消散后,看到的是一个贫穷颓败的小城,那是多么不愉快!

小城很安静。不是假日又不是四乡群集的赶街天,街上的人也就不怎样拥挤,像许多既经历了岁月和沧桑又进入了新的时代的边远小县城一样,城区也是由老街和新街组成,宽敞的新街表达了这个地方的发展,老街弯曲的小巷、古旧的房屋、光滑的石板路,则纪念着那过往的辛酸岁月。听说,凤凰人很珍惜这些老屋,舍不得拆去,特别是那些妇女对旧居更是充满依恋,一砖一柱令她们回味的事太多了。我住了几天,穿城走巷几次之后,也觉得为了扩建,拆去了有过多少神秘故事的天王庙、充满商业竞争意味的万寿宫,以及那诞生了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宅院,非常可惜,那还有什么特色呢?

凤凰女人的怀旧,实际是深含对历史和美的审视。凤凰人珍惜旧城,还珍惜那傍城而过,河水清澈,多鳜鱼、鲫鱼、鲤鱼的沱江。春季水浅,江底大石块凹凸可见,浮游的小鱼也清晰可数,江上有小船,渔人在默默撒网,矫健又从容;听说,沈从文先生在1982年以八十高龄最后一次返回凤凰时,就是乘着一只水木船漂游于沱江,深情眺望他眷恋着的故乡山水,对江水的洁净深感欣慰;他去世后,凤凰人远去北京把他的骨灰迁回葬在沱江边上,他们知道沈先生爱水,他生前说过: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

但我却觉得明丽的沱江给凤凰女子的影响更多,她们的温柔、柔弱中的强韧,与这长河是多么相似。

凤凰的朋友们同意我这看法,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万千苦难都能承受的凤凰女子,有什么不能包容呢!人们还记得在日寇入侵、国家危难的时刻,这个当时的人家不过六千户、人口不到两万的凤凰城,却出动了一个师的兵力,仅在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战役,凤凰籍士兵就付出了伤亡两千八百人的代价。八年抗战,几乎家家有寡妇,户户有哀声,那艰难的年月,小城的劳作大多由这些善良、温柔的妇女来承担!

因为小城的军伍人家爹(解放前,凤凰出了七名中将、二十七名少将,团、营、连、排长更是不计其数),既有荣光,也有灾难,特别是文革时期,不少家庭都再次受到冲击,温柔的凤凰女子又陷入了忧伤,恐惧之中……

尽管这小城有过花翎闪动、冠盖如云的辉煌时代,似乎那时候的男子不可一世,我敬仰的还是那些温柔、贤良的凤凰女子,她们才是小城的基石!

我想找几个老少妇人谈谈过去和现在,她们只是温柔地甜笑,似乎那些事,只是如同她们平日的描花绣朵的手工艺一样,虽然精巧艳丽,在她们看来却已习以为常了!

如今苦难的时代已经结束,凤凰也冲出了浓雾展翅飞翔,年轻一代的凤凰女子也早已走出家门,投身到各项建设事业中去,无论是雄踞苗岭大山中,高四十二米,宽八米,长二百四十一米,被誉为全国石肋拱桥中的首位的乌巢河大桥,还是坝高八十一点六米,发电量一万多千瓦的长潭岗电站,那年税利亿元以上的凤凰烟厂,甚至遍布苗乡的学校里都有她们的身影。

离开凤凰时,一位苗族姑娘赶来送我,她家的庭院里种满了黄的迎春、红的玫瑰、白的山茶,她却把一盆虎耳草珍重的赠给我。虎耳草是湘西特产,生命力很强,这也是凤凰女子的个性吧!

1.用三个词语准确概括出凤凰女子的主要性格特征。
2.作者认为凤凰女子“才是小城的基石”,你认为其理由是什么?依据全文内容,分条表述。
3.作者着力描写了凤凰古城经历的沧桑岁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开头把凤凰女子的美丽形象置于清澈的溪水中,文中又以明丽的陀江水比拟她们美好的品德,呈现了以水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特点。
B.本文开头描写凤凰女子美丽的形象与后文记叙她们苦难的经历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凤凰女子承受的万千苦难。
C.“我想找几个老少妇人谈谈过去和现在,她们只是温柔地甜笑,……”她们面对过去和现在“温柔地甜笑”表现了凤凰女子能承受万千苦难的如水般包容的品性。
D.凤凰女子不仅依恋着印证她们沧桑岁月的旧居,也依恋着滋养了一代文学大师的故乡山水,这实际上反映了她们对历史和美的审视。
E.全文首尾描写生动,中间叙说朴实,作者在这种“生动”与“朴实”对比中展现了凤凰女子坎坷曲折的命运。
2024-06-20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我的母亲》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都是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______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______住了。半天,她才______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______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1.分别填入原文空白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笑 呆 喘 拿B.乐 愣 呼 递C.笑 愣 叹 递D.乐 惊 叹 塞
2.“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对这句话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我”说出这句话,是因为“我”觉得要报答母亲,也有能力报答母亲了。
B.母亲对多年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而感到欣慰,对儿子的有出息感到高兴。
C.“我”参加工作了,母亲又为“我”的前程担心。她不能真正像儿子说的那样可以“歇歇了”,所以回答的是一串串的眼泪。
D.多年的艰辛苦难,才让儿子熬出了头,母亲心中涌起阵阵酸楚。母亲苦尽甘来,喜极而泣。
3.“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 想□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②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③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_     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的尽头里,我_     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_     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④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⑤与其在街上瞎逛□ 我想□ 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⑥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⑦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⑧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上述文段的作者是(     
A.朱自清B.沈从文C.史铁生D.巴金
2.在文中的□里加上恰当的标点。
3.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很少   偶尔   推说B.没有   一次   
C.很少   一次   推说D.很少   偶尔   就说
4.为什么“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     
A.母亲的死总算有了一点理由。
B.“我”也就是需要安慰一下自己而已。
C.我在做梦。
D.母亲为“我”付出太多,她终于解脱了。
5.本文的体裁是(     
A.记叙文B.文学评论C.回忆性散文D.小说
6.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喜欢它的美丽的花。
B.“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
C.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它是母亲栽种的。
D.我一直不喜欢看合欢树,因为母亲去世了,它却活着。
8.作者为什么说“悲伤也成享受”?
9.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的孩子的猜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