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8 道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虞美人》通过对春花秋月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词中两次提到“月”,象征着永恒与不变,对比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全词情感起伏跌宕,现实与回忆交织,最后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结,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1 . 请阅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完成下面小题。

1.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请分析其特殊含义。
2.第三句中的“又”字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词眼”?这六句中哪些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写人生的短暂无常?
4.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
5.这首词笔法起伏跌宕,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将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的。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作,诗中通过锦瑟、蝴蝶、杜鹃、明珠、蓝田玉等意象,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惆怅。全诗情感深沉,意境幽远,语言精美,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2 . 请阅读《锦瑟》,完成下面小题。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第一句中的“无端”用得巧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请解释第三、四句的含义,并说明其中的“迷”“托”二字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3.第三、第四句化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第五句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5.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首词通过叠字、景物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词人李清照在晚年孤独、凄凉的心境。开头的叠字强化了内心的痛苦与无奈,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则进一步渲染了愁绪,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极具感染力。

3 . 阅读诗词内容,完成下面各题目。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开头三句叠字主要采用什么方式表现词人的内心感受?
2.“过雁”引发了词人哪两件伤心事?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几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这首词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5.这首词表达作者哪些情感?
6.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扩写成一个120字左右的想象片段,要求不改变原词的意境和情感。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声声慢》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整体分析:《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陶渊明。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开篇表明自己本性爱自然,误落尘网后渴望回归。中间描绘田园风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墟烟、狗吠鸡鸣,充满生活气息。结尾强调摆脱官场束缚,享受田园之乐。全诗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展现了诗人淡泊宁静、追求自由的形象。
4 . 请根据《归园田居》(其一),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点明了作者的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并表达了自己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连用两个比喻,写出了作者为官时深受束缚的心情。
C.从“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是从远景转到近景,犹如电影镜头般慢慢推近,将一座极具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深远的背景中。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讲述自己摆脱了尘世的烦恼,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使全诗向往田园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2.“尘网”“樊笼”和“羁鸟” “池鱼”这两组词语,分别比喻什么?
3.请为诗歌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
4.作者为何选取茅屋、树木、鸡鸣、狗吠等平凡且常见的意象?
5.请根据诗歌内容,概括作者的形象。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归园田居(其一)》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整体分析:《将进酒》气势豪迈奔放。诗人以黄河起兴,抒发人生易老、怀才不遇之感慨,却又尽显豁达豪放。劝酒之语满是对人生的热爱与不羁,情感跌宕起伏,展现出诗人复杂而又洒脱的心境,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浪漫主义杰作。《登高》意境雄浑悲凉。诗人通过描绘风急、猿啸等秋景,抒发年老多病、漂泊孤独之愁。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深刻地展现了其忧国伤时的情怀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作。
5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世间“饮者”何其多,为何李白在《将进酒》中选用陈王曹植的典故?
2.在《将进酒》中,作者的“愁”包含哪些内容?
3.《登高》首联中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4.《登高》颔联中的“无边”和“不尽”有何妙处?
5.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登高》尾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唐诗二首》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苏幕遮》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上阕描绘了夏日清晨的自然景象,清新明丽,充满生机;下阕抒发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全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词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燎沉香”就是烧沉香,“消溽暑”是指潮湿闷热的暑气得到消解。
B.“叶上初阳干宿雨”是说荷叶上昨夜留下的雨水在旭日下蒸发了。
C.“久作长安旅”是指词人长久羁旅汴京,词中用“长安”借代汴京。
D.这首词下阕直抒胸臆,写出了家人对作者的思念。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呼”写出欢快的叫声,“窥”表现活泼的神态。
B.“举”字富有动感,写风中之荷尤见精神,把荷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C.“五月渔郎相忆否”直接抒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之情,通过反问句加强语气,突出思乡之情。
D.词中虚实相生,实写客居在外所见的景象,虚写梦回家乡,营造出了清新明丽的艺术境界。
3.下列对《苏幕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四句写醒后所感所闻所见,抓住时间的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用笔一丝不苟。
B.“叶上初阳”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的形象。
C.下片前四句是思归。换头两句故作跌宕,由虚转实,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引出深沉的乡愁。
D.这首词主要运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姿,抒写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淡雅、自然清新的风韵。
4.“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历来为人所称道,试分析其好在哪里。
5.下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诗句简要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二语文《苏幕遮·燎沉香》(同步练习)(职业模块)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国殇》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通过祭奠为国捐躯的将士,表达了对他们的崇高敬意和深切哀悼。诗中描绘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和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体现了屈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英雄的赞颂。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7 . 请根据《国殇》课文内容,完成各题。
1.对下列诗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了日光,敌人像云一样涌上来。
B.“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士们的魂魄威武不屈,死了也是鬼中豪杰。
C.“平原忽兮路超远”——阵亡者尸弃原野,灵魂想返回故乡而路途遥远。
D.“天时怼兮威灵怒”——天都要塌下来了,鬼神震怒。
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国殇,泛指为国牺牲的人。这是一首赞颂为国牺牲的将士的祭歌。
B.这首诗通过祭奠阵亡将士,歌颂了在战争中英雄们崇高的品质与宁死不屈的坚强斗志。
C.这是一首祭奠神灵的祭歌。
D.这首诗用祭者的语气,沉痛地描述了楚秦战争的历史真实情况,表现了屈原的思想感情同人民血肉紧密相连。
3.这首诗可以分成几层?各层之间有什么关系?
4.体现战斗结局的是哪句诗?是什么样的结局?
5.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思想。
6.这首诗抒发了屈原什么感情?
7.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战士的英勇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8.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9.这首诗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10.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形容敌方人多势盛?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国殇》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首现代诗歌通过对北方青纱帐和南方甘蔗林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地的热爱和对战斗岁月的怀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最终升华为对祖国统一和美好生活的赞美。

8 . 请根据课文《青纱帐——甘蔗林》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青纱帐——甘蔗林

看见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去青纱帐!

北方的青纱帐啊,你至今还这样令人神往;

想起了青纱帐,我怎能不迷恋甘蔗林的风光!

南方的甘蔗林哪,你竟如此翻动战士的衷肠。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染上战斗的火光!

哦,我的战友、我的亲人、我的兄长……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浴过壮丽的朝阳!

哦,我的歌声、我的意志、我的希望……

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生出翅膀!

哦,我的祖国、我的同胞、我的故乡……

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炼成纯钢!

这里却是南方,而不是遥远的北方;

北方的高粱地里没有这么甜、这么香!

这里却是甘蔗林,而不是北方的青纱帐;

北方的青纱帐里没有这么美,这么亮!

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满怀凛冽的白霜;

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大气的芬芳!

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充溢炮火的寒光;

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朝雾的苍茫!

北方的青纱帐哟,平时只听见心跳的声响;

南方的甘蔗林呢,处处有欢欣的呤唱!

北方的青纱帐哟,长年只看到破烂的衣裳;

南方的甘蔗林呢,时时有节日的盛装!

何必这样问呢——到底更爱南方,还是北方?

我只能回答:我们的国土到处都是一样;

何必这样问呢——到底更爱甘蔗林,还是青纱帐?

我只能回答:生活永远使人感到新鲜明朗。

风暴是一样地雄浑呀,雷声也一样地高亢,

无论哪里的风雷哟,都一样能壮大我们的胆量;

太阳是一样的炽烈呀,月亮也一样地甜畅,

无论哪里的光华哟,都一样能照耀我们的心房。

露珠是一样地明澈呀,雨水也一样地清凉,

无论哪里的雨露哟,都一样是滋养我们的琼浆;

天空是一样的高远呀,大地也一样地宽敞,

无论哪里的天地哟,都一样是培育我们的温床。

啊,老战士还不曾衰老,新战士已经成长,

啊,老一代还健步如飞,新一代又紧紧跟上,

我们的人哪,总是那样胸宽、气壮、眼睛亮。

看吧,当敌人挑衅时,甘蔗林将叫他们投降;

那甜甜的秸秆啊,立刻变成税利的刀枪!

看吧,当敌人侵犯时,甘蔗林将把他们埋葬;

那密密的长叶啊,立刻织成强大的罗网!

北方的青纱帐啊,你为什么至今还令人神往?

因为我们的甘蔗林呀,已经是新时代的青纱帐!

南方的甘蔗林哪,你为什么这样翻动战士的衷肠?

因为我们的青纱帐呀,埋伏着千百万雄兵勇将!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在篇首设下悬念,为下文的反复铺陈,纵情抒写蓄势。
B.诗中第五、六小节表现了往昔岁月艰苦,今天生活幸福,表现了作者对“甘蔗林”的喜爱,对“青纱帐”的不喜。
C.第七小节以“何必”作转折,点出这一段与前一段的相反相成关系,由此开拓诗歌的第三层境界。
D.作者在第八、九小节中描绘了众多自然景物,且它们各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既体现了汉赋气势纵横,博采丽文的特点,又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
2.“青纱帐”和“甘蔗林”分别指什么?
3.作者在文中提到“我的青春” “我的梦想” “我的歌声” “我的希望”……的用意是什么?
4.请简要赏析第五、六小节的修辞手法。
5.作者在文中着重描绘了两幅画面,它们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青纱帐——甘蔗林》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之作。上阕以大江起兴,描绘赤壁壮丽景色,引出千古风流人物。下阕聚焦周瑜,刻画其雄姿英发,反衬自身壮志未酬。结尾以“人生如梦”表达旷达超脱,全词豪放雄浑,意境宏大。

9 . 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题,与内容有关。
B.“故垒”的意思是旧城墙。“人道”意思是“人们(都)说”。
C.“遥想”是一个总领词,所领的范围直至“早生华发”一句。
D.“酹江月”意思是以酒祭奠江水中那一轮永恒不变的月亮。
2.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3.对诗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虽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却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直奔历史,把奔流不尽的大江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背景。
B.“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直插云霄的山峰、拍岸惊涛和澎湃的雪浪。
C.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着力塑造了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指挥若定的东吴将军周瑜的形象。
D.词中所描绘的“乱石”“惊涛”的赤壁景色与“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辉,各臻其妙。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写,词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因而在文中流露出沉重、苦闷的情绪,但词的最后一句却表现了他的超脱与旷达。
B.词的上阕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在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下阕词人集中腕力从正面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并抒发感慨。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绘形、绘声、绘色,从不同角度描写赤壁的壮丽景色,仿佛把读者带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D.本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境界宏大,写尽了赤壁的雄奇和周瑜的风采,表现了词作的豪放风格。
6.请简要概括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基础模块上册)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通过对旧中国血吸虫病肆虐的悲惨景象和新中国人民战胜瘟疫的壮丽图景的对比,展现了旧社会的黑暗与新社会的光明。诗中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新中国建设的无限热情,语言豪迈,意境开阔,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领袖风范和博大的胸怀。

10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七律二首·送瘟神

毛泽东

630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注:(1)鬼唱歌: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2)尽舜尧:《孟子·告天下》,人皆可以为舜尧。(3)红雨: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4)三河:黄河、淮河、洛河,泛指河流。

1.下面对这连章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写瘟神猖獗,人民遭殃的悲惨景象,旧中国血吸虫病长期流行,广大农村凄凉萧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旧社会的强烈愤恨。
B.“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在尾联中,诗人挖掘了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积极意义,把牛郎作为劳动人民的神,在天上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
C.“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银锄落”“铁臂摇”,写农民大力兴修水利。诗人从正面来描述劈山治水的劳动场面,有力地表现了“送瘟神”的真正动力。
D.最后两句,点明题意,总结全诗。前一句语调轻松,含幽默调侃意味,流露出诗人对中国人民终于“送”走了“瘟神”的衷心喜悦。后一句写实,借用传统的民间习俗,表示如何“送”。字里行间,也渲染出对“瘟神”的鄙视和嘲讽。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首联写到中国南方向来以鱼米之乡著称,可血吸虫竟使大好河山肃杀黯淡,但由于旧中国社会腐败黑暗,即使神医华佗再世也对血吸虫病这一顽疾无可奈何。
B.第一首诗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在血吸虫病的肆虐下,村落不见庄稼,到处杂草丛生,千家万户人丁稀少,人民群众体弱多病,死气沉沉的阴森惨状。
C.第二首诗颈联运用借代的手法,五岭泛指山脉,三河泛指河流,代表了整个中国。“银锄落”,写农民在山上劳动,“铁臂摇”写工农大力兴修水利,通过描绘改天换地来反映送瘟神的伟大实践。
D.第二首诗尾联点题,试问瘟神,你要到哪里去呢?人们已焚化纸船,点燃蜡烛,火光照耀天际,用这些来送走瘟神,表达了对瘟神的敬畏之情,表现了胜利者的自豪和喜悦。
3.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内容上都以血吸虫病为写作题材,情感上都体现了毛泽东心系百姓、情注民生的家国情怀,彰显了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领袖情怀。
B.第一首,内容上写旧中国瘟神猖獗、人民遭殃的悲惨景象,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旧社会的强烈愤恨。
C.第二首,内容上描写新中国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战胜瘟神,征服自然,使祖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D.这两首诗既独立成章,又有机联系,前首写旧社会之悲,后首写新时代之喜,成为一个各臻其妙、相得益彰的统一整体。
4.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这两首诗反映的瘟情与血吸虫病有关。血吸虫是一种白色线状寄生虫,寄生在钉螺体内,成虫钻进人的皮肤引发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患者腹部肿大,晚期会引起肝脾肿大,肝硬化,直至死亡。
B.第一首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并为下两句作了铺垫,将血吸虫的问题与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无产阶级革命家那种广阔的思想境界和博大的胸怀。
C.“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里的舜尧指的是像尧和舜一样贤能的人,即劳动人民自己。
D.“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用一个设问句,以景结情。百姓焚化纸船,点起明烛,形象地写出了民间祛灾病、禳不祥、驱瘟神、除恶鬼的“送瘟神”习俗。
5.下列对《送瘟神》(其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前一句以明快的语言勾画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后一句将6亿中国人民比作我国古代传统的明君尧舜,对人民群众创造人间奇迹的英雄气概给予了高度的赞美和评价。
B.颔联写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山山水水被驯服,能使“河水让路,高山低头”。
C.尾联点明题意,总结全诗。前一句语调轻松,含幽默调侃意味,表达了诗人对终于“送”走了“瘟神”的喜悦;后一句写实,介绍如何“送瘟神”的民间习俗。
D.诗歌暗含对比:在旧时代,山河被瘟神糟蹋,即使美丽也是枉然。而在新时代的神州,山水也焕发了青春,大地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面貌。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通过对广大农村萧条凄凉情景的描写,反映了解放前血吸虫的猖狂肆虐和疫区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坐地”“巡天”,正如作者的想象飞腾。从全诗的结构来说,这两句是一个转折点,一个关键,同时也是一个飞跃。
C.“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红雨”指桃花,这句话是用比喻手法,把千百万群众的高涨热情,比作到处掀起的红色高潮。
D.本诗思想深刻,意气豪迈。作为人民领袖的诗人高瞻远瞩,在诗中展示了无限的宇宙和悠久的历史,也表现了对祖国、对人民浓厚的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炽烈感情。
7.简析第二首诗颔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怎样描写新中国欣欣向荣,战胜瘟神的景象的?
8.请结合全诗,谈谈这两首诗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七律二首 送瘟神》(同步练习)(职业模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