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5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主要介绍了屈原的生平和遭遇。文章通过描述屈原在楚国的地位、才华以及因谗言被疏远的过程,展现了屈原的忠诚和才智。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自身遭遇的不满。文章语言简练,情感真挚,突出了屈原作为一位忠臣的形象及其悲剧命运。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于辞令。娴:熟悉。
B.每一令出,平其功。伐:自夸。
C.屈平王听之不聪也。疾:疾病。
D.人则反本。穷:困窘,无路可走。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怒疏屈平。                 蟹六跪二螯
B.上官大夫与同列。          父母者,人本也
C.竭忠尽智,事其君。       为‘非我莫能为也’
D.博闻强志,明治乱。       辞令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湖南省对口升学联合体考试高三年级线上调研语文模拟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出自《荀子·劝学》,通过一系列比喻和对比,强调了积累和坚持的重要性。文中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比喻积累的力量,以“骐骥一跃”和“驽马十驾”对比说明天赋与努力的关系,最后以蚯蚓和螃蟹的例子,强调专心致志的重要性。整体结构严谨,论证有力,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

2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面句中划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无以至千里 (没有……的方法)B.驽马十(驾驶)
C.金石可(雕刻)D.食埃土,饮黄泉(向上,向下)
2.(1)辨析下列句中“而”字不同用法。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 c.蟹六跪而二螯______
(2)翻译句子。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024-09-13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职业技术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选自西汉政论家贾谊的《过秦论》,通过对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和陈涉起义的对比,揭示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文章指出,秦始皇虽然凭借武力统一天下,但因施行暴政,焚书坑儒,失去了民心,最终导致陈涉等人揭竿而起,迅速推翻秦朝。贾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强调了仁义治国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政治和历史意义。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给下列字注音。
             
             七庙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字。
以愚黔首
于九国之师也
3.翻译句子。
(1)天下一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以上文段选自西汉政论家、文学家_________的《过秦论》,指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文段中两个通假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对口招生押题语文试题(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出自苏洵的《六国论》,作者通过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文章论证严密,逻辑清晰,运用对比、引用古人之言等手法,揭示了六国因赂秦而导致灭亡的深层原因。作者借古讽今,警示当时的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警示意义。文章语言简练有力,论据充分,具有很高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或曰:六国互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霜露,斩荆棘,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其土,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解释句中加点字。
①六国互丧,赂秦耶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
③始祸焉                                                天下之奇才
2.上述短文出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文章提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引用古人之言作结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文中引用“抱薪救火”想要形象证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对口招生押题语文试题(一)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选自《左传》,讲述了郑国在晋国和秦国的围攻下,通过外交手段成功解围的故事。文章通过烛之武的智慧和口才,展现了在国家危难时刻,智者的重要作用。烛之武以理服人,劝说秦伯放弃攻郑,成功化解了危机。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突出了智慧在外交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古代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权谋斗争。

5 . 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指版筑的工事
D.秦伯说,与郑人             盟:盟誓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舍郑为东道主       ②焉用亡郑陪邻
B.①郑知亡矣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①贰于楚也                 君尝为晋君赐矣
D.①无能也已                 ②且君尝晋君赐矣
3.翻译下列句子。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节选自苏轼的《赤壁赋》,通过主客对话的形式,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自然永恒的感慨。客人借吹箫抒发对历史英雄曹操的感叹,表现出对人生短暂的悲伤。苏子则以水与月为喻,阐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强调了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体现了苏轼旷达的胸襟和深邃的思想。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对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B.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C.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意动,以……为伴侣
D.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知:动词,了解,知道
2.下列语句全都表现客人面对赤壁之景“悲伤”的一项是(     
①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
3.对所选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慨。
B.第二段文字写曹操攻破荆州,又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接,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C.第三段中的“水与月”一方面是拾取眼前景物,另一方面也是分别承了客的“羡长江之无穷”和“抱明月而长终”而来。
D.“且夫”以下几句看似有宿命论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实是写出了对待功名富贵、得失荣辱的态度,所反映的精神境界并不庸俗低级。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下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矛盾与和解。蔺相如以其智慧和大局观,避免了与廉颇的正面冲突,最终感化了廉颇,使两人成为生死之交。文章通过对话和行动,生动刻画了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和廉颇的勇于认错,展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高尚品格和深厚友谊,体现了“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恩怨”的主题。

7 . 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B.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C.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D.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袒伏斧质,指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负荆请罪,指背着荆条表示愿意接受责罚。两种都是古代向对方请罪的方式。“肉袒伏斧质”比“负荆请罪”所犯的罪更严重。
B.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沸水在一个大锅里烹煮。我们知道的历史人物受过的酷刑有司马迁宫刑、商鞅车裂、孙膑膑刑(被剜去膝盖骨,变成瘫痪)、戚夫人人彘。
C.“位在廉颇之右”,古代的时候,官职以左为尊,但是有的朝代不是如此,如汉朝的时候,是以右为尊的。右尊于左,次于贵左。汉代时官位设置右卿大于左卿。
D.刎颈之交,指割脖子的交情和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古代表示友谊的还有贫贱之交、金兰之交、患难之交、八拜之交、莫逆之交等。
3.下列对文章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以非凡的胆识和忠勇的行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回国后被赵王重用,官位居于廉颇之上。
B.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
C.蔺相如原本是宦官头目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人”,表现出廉颇心理的不平衡。
D.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之举,引起了门客的不满,而他善于做比,委婉劝解门客,他的话传至廉颇耳中,深深地打动了廉颇。
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刘氏寡妇的善行,展现了她在艰难生活中的无私与仁爱。刘氏不仅辛勤劳作,还乐于助人,尽管自己生活困苦,却常常接济邻里。文章通过刘氏儿子在母亲去世后才明白母亲善举的情节,突显了善行的深远影响和邻里间的互助精神。故事情节简洁明了,语言质朴,蕴含了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强调了“与人为善”的重要性。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①。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①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氏以己之衣之(赠送)B.乡里称其善(像盐的味道)
C.乡邻衣物(给予)D.时刘儿方母之善举也(明白,醒悟)
2.选文中“昼则疾耕作于田间”的“于”字的意思为(     
A.介词,在B.在……方面
C.表原因,由于D.助词,无意义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下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出自《史记·刺客列传》,描写了荆轲刺秦前的壮烈场景。太子丹及宾客们以白衣冠送别荆轲,表现出对他的敬重和悲壮之情。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士人们无不感动流泪,气氛悲壮慷慨。荆轲毅然上车离去,表现出他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勇气。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突出了荆轲的英雄气概和悲壮情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又而为歌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B.秦兵旦暮渡易水
C.发尽指冠
D.越国以
2.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
A.又前为歌
B.秦王惊,自引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秦武阳奉地图匣
D.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3.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下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描写了鸿门宴上项羽与刘邦的紧张对峙。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现了项羽的优柔寡断和范增的果断决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拔剑相护,情节紧张,扣人心弦。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了各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权谋斗争的激烈。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与将军勠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击沛公于坐          因:马上
B.常以身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C.庄则入为寿             寿:祝寿
D.君王与沛公          饮:喝酒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及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因击沛公B.得复见将军
C.乃设九宾礼D.苛政猛虎也
3.下列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这么做,我们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为他的俘虏。
B.只有这样做,我们这些人将来才能俘虏他们。
C.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
D.只有这样做,你们这些人将来才能俘虏他们。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下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