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4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通过简洁的叙述,展现了司马朗从小聪慧、懂礼、诚实的品格。九岁时,他对客人不敬父亲的行为进行指责,表现出对亲人的尊重和礼仪的重视。十二岁时,他在考试中因身体壮大被怀疑年龄,但他坦诚解释,显示出诚实和自信。最后,他在征吴时因巡视军士染病而去世,体现了他关心士兵、尽职尽责的精神。整体来看,文章通过几个片段,勾勒出司马朗的高尚品德和忠诚尽责的形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日: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日: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有删改)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有其父字者                    道:喊、叫
B.医药                                 致:派送
C.朗巡察                           躬:弯腰
D.监试者其身体壮大             以:因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损年以求早B.人亲者
C.非所为也D.监试者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身材高大,我虽年幼,却没有羡慕高官的风气。
B.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身材高大,我虽瘦弱,却没有羡慕他们长得高大。
C.驻守在家的家人和在外奔波的家人,都长得身材高大,我虽年幼,却没有羡慕高官的风气。
D.驻守在家的家人和在外奔波的家人,都长得身材高大,我虽瘦弱,却没有羡慕他们长得高大。
4.下列对文中内容分析和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朗九岁时就懂得何为“尊敬”,仅用一句话就让客人主动道歉,令人佩服。
B.司马朗十二岁时参加童子郎考试因藏匿了年龄,被监考老师审问。
C.司马朗回答监考老师的一番话令监考老师对他刮目相看。
D.建安二十二年,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一起攻打吴国,说明他得到了统治者的重用。
2024-09-13更新 | 4次组卷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宋祁的《木兰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日东城的美丽风光。上阕描绘了绿杨、红杏、波纹等景物,营造出春意盎然的氛围;下阕则表达了对短暂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全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尤其是“闹”字的运用,使春意更加生动鲜活。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縠皱波纹:形容波纹细如绉纱。縠()皱:即绉纱,有皱褶的纱。②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③肯爱:岂肯吝惜,即不吝惜。

1.本词上阕是通过哪几个物象来写“风光好”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此词时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你认为“闹”字在表现意境上有什么好处?
3.“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三)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展现了节日的繁华与欢庆。词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刻画了灯火辉煌、车马喧嚣的场面。最后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表达了词人对理想和追求的执着,隐含了对现实的超脱与淡泊。整首词既有热闹的节日气氛,又有深沉的个人情感,层次丰富,意境深远。

3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壶:比喻明月或比喻花灯B.盈盈: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C.蓦然:突然,猛然D.阑珊:灯光灿烂的样子
2.下列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千树”“星如雨”运用借代和比喻,写出了元宵节夜晚花灯璀璨的热闹景象。
B.“宝马雕车”这句不仅描绘了车马之盛,也间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富庶。
C.“蛾儿雪柳黄金缕”细腻刻画仕女们头戴蛾儿、雪柳等饰物,身着华服的装扮。
D.“那人”可以理解为词人心中的理想、追求或者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人物象征。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句,妙用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东风吹开的不是春日里的繁花,而是上元春夜美得不可方物的灯海星雨。
B.奢华马车的芳香络绎一路,笙箫乐韵悠扬,皎洁的月轮光辉流转,鱼龙曼舞,欢歌笑语。绮丽的意象纷至沓来,极尽视听之娱,传神地描绘了万民同欢的繁华景象。
C.这首词极力渲染节日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由此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脱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暗含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面对世俗的孤寂消颓之感。
D.词中“灯火阑珊处”那位遗世独立的佳人,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也是其理想人格的艺术反映,表达了词人高洁的情操和对恢复国家统一的坚定志向。
2024-09-13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江西省中职语文对口升学语文模拟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整体分析:这篇文章节选自《苏武传》,通过苏武被匈奴幽禁并最终坚守节操的故事,展现了苏武的坚贞不屈和忠诚。文中通过对苏武在极端困境中的生存斗争的描写,突出了他的顽强意志和对汉朝的深厚情感。苏武的形象成为了忠诚与牺牲的代名词,文章通过简洁有力的叙述,传达了深刻的道德寓意和历史评价。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于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弆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持,节旄尽落。

节选自《苏武传》

【注】① 羝(dī):公羊。②弆(jǔ):收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单于愈欲降之(     )                    (2)与毡毛咽之(     )
(3)使牧羝(     )                                (4)卧起(     )
2.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
                           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弆草实而食之。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三国志·骆统传》,主要讲述了骆统的孝顺和仁爱之心。骆统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与母亲分别时表现出成熟和体贴。面对饥荒,他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乡里和远方的困乏之人,展现了高尚的品德。其姊了解情况后,给予支持并告知母亲,母亲也赞赏他的行为。文章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骆统的孝顺、仁爱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骆统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无子,见统甚哀之,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     )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选自《三国志•骆统传》)

【注】①骆统(193年—228年);字公绪,会稽乌伤(今浙江义乌)人,三国时吴国将领、学者,陈国相骆俊之子。②改适:改嫁。③适母:古代称父之正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无子                                        归:回娘家
B.问其故                                        数:多次,屡次
C.士大夫糟糠不足                                 糟糠:粗劣的食物
D.母亦                                        贤:贤德
2.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则B.而C.乃D.且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
2024-09-13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湖南省跨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二轮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主要介绍了屈原的生平和遭遇。文章通过描述屈原在楚国的地位、才华以及因谗言被疏远的过程,展现了屈原的忠诚和才智。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自身遭遇的不满。文章语言简练,情感真挚,突出了屈原作为一位忠臣的形象及其悲剧命运。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于辞令。娴:熟悉。
B.每一令出,平其功。伐:自夸。
C.屈平王听之不聪也。疾:疾病。
D.人则反本。穷:困窘,无路可走。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怒疏屈平。                 蟹六跪二螯
B.上官大夫与同列。          父母者,人本也
C.竭忠尽智,事其君。       为‘非我莫能为也’
D.博闻强志,明治乱。       辞令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湖南省对口升学联合体考试高三年级线上调研语文模拟试卷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追忆,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英雄无觅的感慨。全词用典丰富,情感深沉,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展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7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对这首诗的鉴赏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始“千古江山”四句,借追忆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而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力挽狂澜、收复中原。
B.“斜阳草树”六句,借缅怀刘裕,盛赞其北伐的雄姿和声威,暗示词人杀敌报国的决心。
C.下片开头“元嘉草草”三句,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故事,从反面透露出词人对出兵北伐的渴望,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取得胜利。
D.“可堪回首”三句,借眼前所见情景,提示了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妥协投降而给国家带来的恶果。
2024-09-13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湖南省对口升学联合体考试高三年级线上调研语文模拟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出自《荀子·劝学》,通过一系列比喻和对比,强调了积累和坚持的重要性。文中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比喻积累的力量,以“骐骥一跃”和“驽马十驾”对比说明天赋与努力的关系,最后以蚯蚓和螃蟹的例子,强调专心致志的重要性。整体结构严谨,论证有力,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

8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面句中划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无以至千里 (没有……的方法)B.驽马十(驾驶)
C.金石可(雕刻)D.食埃土,饮黄泉(向上,向下)
2.(1)辨析下列句中“而”字不同用法。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 c.蟹六跪而二螯______
(2)翻译句子。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024-09-13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职业技术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选自西汉政论家贾谊的《过秦论》,通过对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和陈涉起义的对比,揭示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文章指出,秦始皇虽然凭借武力统一天下,但因施行暴政,焚书坑儒,失去了民心,最终导致陈涉等人揭竿而起,迅速推翻秦朝。贾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强调了仁义治国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政治和历史意义。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给下列字注音。
             
             七庙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字。
以愚黔首
于九国之师也
3.翻译句子。
(1)天下一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以上文段选自西汉政论家、文学家_________的《过秦论》,指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文段中两个通假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对口招生押题语文试题(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出自苏洵的《六国论》,作者通过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文章论证严密,逻辑清晰,运用对比、引用古人之言等手法,揭示了六国因赂秦而导致灭亡的深层原因。作者借古讽今,警示当时的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警示意义。文章语言简练有力,论据充分,具有很高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或曰:六国互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霜露,斩荆棘,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其土,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解释句中加点字。
①六国互丧,赂秦耶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
③始祸焉                                                天下之奇才
2.上述短文出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文章提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引用古人之言作结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文中引用“抱薪救火”想要形象证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对口招生押题语文试题(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