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孙少平在晓霞房间门口立住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桌上那个带黑边的相框。晓霞头稍稍歪着,烂漫的笑容像春天的鲜花和夏日里明媚的太阳。那双美丽的眼睛欣喜地直望着他,似乎说:亲爱的人!你终于来了……

相框上挽结着一绺黑纱。旁边的玻璃瓶内插几朵白色的玫瑰。一位老人罗着腰坐在沙发上,似乎像失去知觉一般没有任何反应。这是晓霞的父亲。

孙少平无声地走到小桌前,双膝跪在地板上。他望着那张亲爱的笑脸,泪水汹涌地冲出了眼眶。

他扑倒在地板上,抱住桌腿,失声地痛哭起来。过去,现在,未来,生命中的全部痛苦都凝聚在了这一瞬间。人生最宝贵的一切就这样早早地结束了吗?

只有不尽的泪水祭奠那永不复归的青春之恋……当孙少平的哭声变为呜咽时,田福军从沙发上站起来,静静地立了一会儿,说:我从晓霞的日记中知道了你,因此给你发了那封电报……

他走过来,在他头发上抚摸了一下,然后搂着他的肩头,引他到旁边的沙发上坐下。他自己则走过去立在窗户前,背着他,望着窗外飘落的蒙蒙细雨,声音哽咽地说:她是个好孩子……我们都无法相信,她那样充满活力的生命却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她用自己的死换取了另一个更年幼的生命。我们都应该为她骄傲,也应该感到欣慰……他说着,猛然转过身来,两眼含满泪水,不过,孩子,我自己更为欣慰的是,在她活着的时候,你曾给过她爱情的满足。我从她的日记里知道了这一点。是的,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安慰我的痛苦了。孩子,我深深地感激你!

孙少平站起来,肃立在田福军面前。田福军用手帕抹去脸上的泪水,然后从桌子抽斗里拿出三个笔记本,交到少平手里,说:她留给我们的主要纪念就是十几本日记。这三本是记述你们之间感情的,就由你去保存。读她的日记,会感到她还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孙少平接过这三本彩色塑料皮日记本,随手打开了一本,那熟悉的、像男孩子一样刚健的字便跳入了眼帘——

……酷暑已至,常去旁边的冶金学院游泳,晒得快成了黑炭头。时时想念我那掏炭的男人。这想念像甘甜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爱情对我虽是初见端倪,但已使我一洗尘泥,飘飘欲仙了。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我为我掏炭的男人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

孙少平的视线被泪水模糊了。他合住日记本,似乎那些话不是他看见的,而是她俯在他耳边亲口说给他听的……

孙少平回到旅馆后,他立刻又决定当晚搬到黄原办事处住。他明天要赶回黄原——办事处每天有发往那里的班车。

他明天一定要赶回黄原!因为后天,就是晓霞和他约定在古塔山后面相会的日子。她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还要和她如期地在那地方相会!

……

中午十二点刚过,他就走出旅社,从东关大桥拐到小南河那里,开始向古塔山走去——走向那个神圣的地方。

对孙少平来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庄严的仪式。

他沿着弯曲的山路向上攀登。从山下到山上的这段路并不长。过去,他和晓霞常常用不了半个钟头,就立在古塔下面肩并肩眺望脚下的黄原城了。但现在这条路却是如此漫长,似乎那个目的地一直深埋在白云深处而不可企及。

他看了看手表,离一点四十五分还有一个小时;而他知道,再用不了二十分钟,就能走到那棵伤心树下。

他要按她说的,准时走到那地方。是的,准时。他于是在亭子间的一块圆石上坐下来。他开始在路边和荒地里采集野花。

他捧着一束花朵,穿过了杏树林的小路。

心脏开始狂跳起来——上了那个小土梁,就能看见那个小山湾了!

在这一瞬间,他甚至忘记了痛苦,无比的激动使他浑身战栗不已。他似乎觉得,亲爱的晓霞正在那地方等着他。是啊!不是尤里·纳吉宾式的结局,而应该是欧·亨利式的结局!

他满头大汗,浑身大汗,眼里噙着泪水,手里举着一束野花,心衰力竭地爬上了那个小土梁。他在小土梁上呆住了。泪水静静地从脸颊上滑落下来。

他来到杜梨树下,把那束野花放在他们当年坐过的地方,此刻,表上的指针正指向两年前的那个时刻:一点四十五分。

(有删改)

【注】①晓霞:省报记者,省委副书记田福军之女。她与矿工孙少平相爱,两人曾约定在黄原城古塔山的杜梨树下再相会,但在约定日期的前几天,她主动前往宝康市报道洪灾情况,帮助疏散群众,奋勇救了一个小女孩,自己却被汹涌的洪水卷走,英勇牺牲。田福军得知女儿深爱着孙少平后,给孙少平发电报,让他来跟晓霞做最后的告别。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孙少平来到田福军家中,看到田晓霞的遗像,泪水涌流,失声痛哭。照片上的晓霞越显得青春美丽、纯真烂漫,就越凸显出孙少平内心的巨大痛苦。
B.田福军并没有因为与女儿相爱的孙少平是一个矿工而轻视他,相反,他为孙少平给了女儿爱情的满足而感到欣慰和感激,可见田福军的开明与慈爱。
C.在孙少平心中,黄原城古塔山的杜梨树下是个神圣的地方,一点四十五分是个神圣的时刻,斯人已逝,赴约准时,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十分鲜明。
D.从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而热烈的情感,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描摹人的言行神貌,均笔下含情,真切深挚,令人动容感怀。
E.田晓霞为了挽救另一个更加年轻的生命而牺牲,小说通过侧面描写交代了这一事实,在赞扬她舍己为人的精神的同时也凸显了年轻一代在危急关头太过莽撞的一面。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晓霞头稍稍歪着,烂漫的笑容像春天的鲜花和夏日里明媚的太阳。那双美丽的眼睛欣喜地直望着他,似乎说:亲爱的人!你终于来了……
3.为什么对孙少平来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庄严的仪式”?请结合文本理解。
4.田晓霞在宝康市抗洪救灾中不仅深入一线报道灾情,而且因救落水儿童而不幸牺牲,她这种无私的精神令人感动。若她被评为“感动宝康十大人物”之一,下面是为田晓霞拟写的颁奖词,请你将其补写完整,要求:体现人物性格特点,凸显人物感人事迹。

你,性格开朗,用微笑迎接生活中的风雨;你,__________,__________;你,__________,__________。大雨过后,你是天空中最灿烂的霞。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卓越联盟期末统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碟毛豆

吕志军

夏夜的楼下是一溜儿小吃摊,串串、烤肉、炒米皮、湖南米粉、炸鸡柳……十几家摊子把夜市烘托得热闹了近百米,每天晚上来这里吃宵夜的,十一二点才渐渐消停。

我不太喜欢吃夜摊,觉得不卫生,但耐不住女儿央求,在一家鸡柳摊子坐下。鸡柳是女儿的挚爱,每次逛街,只要碰见必会买,要么捧着袋子边走边吃,要么带回家慢慢品尝。

鸡柳摊子在夜市最西头,倒也清静一些。女儿和妻子要了鸡柳,又去别的摊子选吃的。不多一会儿,鸡柳、烤肉等小吃纷纷上了桌。我不喝酒,妻子点了杯饮料,吃着喝着,时间慢慢消磨着。

这时,有一个特别的声音在旁边响起:麦豆,卖麦豆。

是一个半大小子。胳膊上挎着一只竹笼,竹笼里铺着塑料纸,上面盖着毛巾。小子念叨着麦豆,麦豆,一条腿一拉一拉地从夜市东头往西头过来了。有人要了,他把笼放在地上,用碟子从笼里盛出麦豆来,抖抖索索地放在客人桌子上。显然,他不仅手脚有疾病,智力也是有缺陷的,说话都成问题,把毛豆说成了麦豆。待客人扫他胸前的二维码付了账,他又把竹笼像先前一样在胳膊上挎好,腿一拉一拉地寻找下一位买主,嘴里含混不清地喊着麦豆,卖麦豆

不要买。我提醒妻子。女儿喜欢鸡柳,妻子喜欢菜蔬,但晚上的毛豆让我一点也不放心。

是啊,他手那么笨拙,谁知道洗得净不净?女儿很快和我达成共识。

毛豆要煮得好,味道很鲜的。妻子说。

总之不要吃来路不明的东西。我再次给她打预防针。

有一次咱们吃完夜摊,肚子……我继续说,妻子碰了碰我,她怕影响女儿的食欲。

麦豆,卖麦豆。小伙子已经到了身边。他的脚拖拉着地,嘶嘶地响。灯光下,他其实并不是半大小子,而是二十出头的样子,胡子密密乱乱的,贴上去一样假,含糊不清的卖麦豆吆喝从这胡子下跑出来,加重了这种虚假感。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不买的念头。

最后一碟,麦豆,卖麦豆。我们已是夜摊尽头,他似乎也希望在我们这里售罄毛豆。

我掀开竹笼看了一眼,嚷道,最后一碟?起码还有两碟!你还会骗人哩!可怜之人必有……妻子又碰了碰我。

你看,你看,为了卖他的毛豆,他真的骗人呢!我对女儿说,力图证明我是对的。

真的,笼底还有一些毛豆,绝不止一碟。

麦豆,卖麦豆,最后一碟。男人并不和我争辩,他把笼子放下,毛巾揭开,碟子铲下去,抖抖索索端出满满一碟毛豆说:麦豆,最后一碟。我们看着筐底剩下的毛豆哈哈大笑。

这么明显的谎话,也只有他这样不够用的脑袋相信吧。

我把空碟子铲下去,又是满满一碟。这是几碟子?

麦豆,最后一碟,卖麦豆。男人盯着两碟子毛豆继续吆喝着。

妻子尝了一角毛豆说:很鲜的。来一碟。我还没来得及阻拦,她已经扫码付了钱。男人给妻子鞠个躬,腿一拉一拉地走了。

你怜悯人,但不能纵容撒谎。我说。

真的很新鲜。妻子愉快地吃起来,给我和女儿也递过来。

我拒绝。这顿宵夜因为这碟毛豆而有些郁闷。

临走,一个摊主把一包毛豆递到了妻子手中,看您挺喜欢的,这点儿毛豆带回家吃吧。我们一家莫名其妙,因为这片夜市卖毛豆的只有那个残疾男人,摊主的毛豆哪里来的呢?

摊主笑了,解释道:我原来摊子也带卖毛豆的,他来了,我就不卖了。

你也一样,怜悯一个骗子?我反对道。

他哪是骗子啊。卖给你们的确实是最后一碟。他是孤儿,和奶奶过活,奶奶快八十了,就靠卖毛豆挣生活呢。奶奶淘洗干净煮好毛豆,他驮出来卖。他来了,我就不卖毛豆了,市场就这么大。作为感谢,他每天都要把最后一碟毛豆送给我。这就是他今天留给我的那一碟。

原来如此!我忽然脸烧烫起来,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女儿急急返回鸡柳摊子,买了一包炸鸡柳,向渐渐远去的那个腿一拉一拉的背影追去。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夜市热闹的环境氛围,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对故事的发生发展没有铺垫作用。
B.小说最后写女儿买了一包炸鸡柳向小贩追去,凸显了女儿的善良,同时也是女儿对误解小贩的一种心理补偿。
C.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反面角色,缺少悲悯心,不善同情弱者,文章正是通过“我”的不近人情反衬和凸显了妻子和女儿的善良。
D.小说标题“最后一碟毛豆”有突出核心情节、强化主题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最后一碟毛豆”的不同理解,强化了“平凡人的善良”这一主题。
E.全文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并无华丽的词藻,内容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麦豆,卖麦豆,最后一碟。”男人并不和我争辩,他把笼子放下,毛巾揭开,碟子铲下去,抖抖索索端出满满一碟毛豆说:“麦豆,最后一碟。”
3.请赏析文中结尾处“摊主的出现”这一关键情节的作用。
4.小说用“误会”的方式层层铺垫,“我”把残疾小贩误会成骗子,结尾处摊主的解释揭开误会,经过此事,针对生活中的诚信和欺骗,“我”会对女儿说些什么呢?请写一段话阐述。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轮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的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丈夫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的,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梁晓声自选集》,有删改)

1.徐阿婆为了维护自己的清名,做了哪些事情?请分别简要概括。
2.文章第三段对茶村的描写是否显得多余?说说你的理由。
3.文中几次提到徐阿婆“挺直身板”,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4.文中多次写到“我失语”,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作者在谈到自己的写作体会时说,这篇文章不单是写给农民看的。作者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徐阿婆的一些事情,对徐阿婆的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B.徐阿婆的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是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徐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忍辱负重的性格令人敬佩。
C.这篇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清新自然,虽写乡村,但乡土味不重,让人耳目一新。
D.故事发生在清明时节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地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穿全文。
E.文中“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深思考。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职业学校全省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选自鲁迅《祝福》)

1.第一段划线句是小说中的五张账单之一,说说它的作用。
2.选文中“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为什么一夜之间祥林嫂的变化会这么大?小说反映了什么主题思想?
3.最后一段属于情节的哪一部分?概括出本段的大意。
4.文中最后一段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子的旋律

徐平

儿子下班了,父亲紧张地数着儿子的脚步声。果然儿子“啪”地开了门,父亲默默地看着他。儿子没有看父亲,似乎点了个头,往自己卧室边走边脱外套。

收录机又响了。

儿子!①

两人面对面准备吃饭。儿子在撬午餐肉。父亲从儿子脸上看不出什么异常。

父亲一字一句:“我被免职了。明天宣布。”

儿子猛地扬起脸。父亲没有在这稍纵即逝的惊讶里看到别的什么。没有怜悯没有安慰也没有懊恼。儿子手不停:“你也需要休息了。”

父亲感到胸闷气短。他盯着儿子:儿子的手健美粗大,血管里青春在跃动。

儿子一声不吭。父亲没有说话也不再盯着儿子。他感到儿子匆匆搁筷,找衣服,又跨进卫生间。马上,水声“哗啦哗啦”,跟着儿子的歌声高高扬起,声音温存自信,旋律跳荡。

儿子!儿子!儿子!②

儿子你在想什么?你大了不再崇拜父亲,你越来越沉默,你不再抱怨父亲呆板僵化,不再为各种政治问题与父亲争论不休,也不再说父亲刚愎自用。儿子,你甚至看不起父亲。可父亲这样了你还是无动于衷吗?这就是这一代的冷漠理智?你匆匆吃饭洗澡是因为那打字员在等你去看歌剧?可是儿子,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你啊。我的官龄比你年龄还大一圈……

电视在播相声。父亲茫然四顾时才发现儿子并未出门,而是坐在他身后看书。父亲不由纳闷:打字员前天就订了票,还兴冲冲问他是否同去。

父亲彻夜来回踱步,儿子也辗转反侧。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曾和父亲这一辈很协调的背景已走向薄暮黄昏。这是变幻莫测的时代,不是仅仅需要热血赤诚的岁月。

早上儿子起得很早,父亲晨练回来,儿子已准备好早餐。收录机照样开着,而且旋律明亮欢快。

父子俩依然沉默着洗漱用餐。儿子几次似乎要开口,父亲忐忑地期待着,儿子却什么也没有说。

父亲佝偻着进卧室更衣。儿子不知什么时候在身后捧着一套西装。

“穿这精神。——是去开宣布会吗?”儿子又拿过领带走到父亲眼前。父亲迟疑着。

“我给你打。”儿子看着父亲,温柔的手像父亲过世的妻子。父亲的心缩成一团。“行吗?”儿子侧侧身。

父亲和儿子一起看着穿衣镜。沉默着,父亲凝视着儿子的眼睛,儿子也凝视着父亲。儿子对着镜子:“一夜之间你衰老许多,”儿子声音低沉、温柔,“可我一直为你感到骄傲,为你一辈子正直无私,一辈子对信仰的忠诚。你尽力了。”

父亲心潮翻涌。肩头上儿子的手十分有力。他感到心中的自信像空气注入瘪气球一样迅速饱满地回归。

最后接送父亲的小汽车在笛笛呼唤,父亲走到门口又折回头:“昨晚干嘛不去找她?”

儿子沉默了一会儿说:“分手了。”

“因为……我下台了?”

“大概——但这没关系。”

儿子!儿子!儿子!③

父亲老泪闪烁。儿子把双手搭在父亲肩上,笑道:“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我很高兴不再有你的耀目光环笼罩我的光彩——你说呢?”

儿子!儿子!④你可以把收录机再开大点。

1.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儿子!”这一独词感叹句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了父亲不同的心情,请具体分析。
3.阅读全文分析,小说的题目“儿子的旋律”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4.小说结尾处,儿子笑着说“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小说中父子两人面对着生活挫折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人生态度一样吗?最终谁影响了谁?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一句,说明在儿子眼中父亲不仅年龄老了,而且思想观念也守旧僵化,需要热血和赤诚的岁月已经过去了。
B.小说中写儿子捧着一套西服给父亲,并为父亲打领带,是对将出席免职宣布会的父亲的安慰、鼓励,希望父亲勇敢乐观地面对。
C.父亲的免职让儿子的女友提出了分手,给儿子带来了强大的心理冲击,也让儿子从看不起父亲逐渐理智成熟地认识父亲,从而尊敬父亲。
D.小说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塑造了一个正直、勇敢、热情、慈爱而又有些敏感的父亲形象。
E.小说用大量心理描写,成功地通过父亲的观察解读儿子的心理,反映了当今社会父子间渴望沟通的普遍现象。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火树银花

胡天翔

从后墙走到门口是九步。

掂起墙根的帆布提包,刘小海刚走三步,裤兜里的手机响了。刘小海打开手机,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女子说的是普通话,语音轻柔,刘小海听来却似五雷轰顶。

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了。刘小海没想到疫情如此严重!

老家回不去了,就在武汉过年吧。午觉醒来,刘小海急忙去药店买口罩。药店结账的人排着长队,大家手里都提着药品。出门戴上口罩,刘小海赶到超市。超市的人更多,刘小海买了点生活用品,排队八分钟才结了账。

回到出租屋,刘小海先给儿子打电话。刘小海严厉地教导儿子,要戴口罩,要少出门,儿子“嗯嗯”地应着,听起来并不上心。每次和儿子联系,刘小海鼻子都会发酸。儿子没读完高中就出来打工了,父子俩憋着劲,想着干三四年就可以盖两层小楼,但一场车祸让爷俩梦想落空了。前年夏天,骑自行车的刘小海和一辆电动车撞上了。刘小海尾椎骨粉碎性骨折,对方伤得也不轻,双方各负其责。刘小海出院了,攒的钱也花完了。打了十三年的工,单亲爸爸刘小海没给儿子盖起两层小楼。

嘱咐过儿子,刘小海又联系老家的大哥。父亲去世五年了,八十岁的母亲和大哥一起生活。大哥告诉刘小海,刘小海因病致贫,乡里把他纳入贫困户,还帮他盖了三间新房,三间堂屋就快上楼板了……

除夕夜里,想起每年父子的春节一聚,想起大哥说的三间快成的新房,刘小海辗转反侧,最后干脆起身浏览新闻。武汉封城的悲壮,国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医生和护士的逆行,让刘小海心潮澎湃。看到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新闻,刘小海心里一动:“建筑工地上需要很多焊工,能帮就帮,咱也去出一份力吧。”

大年初一,刘小海早早就起床了。到了工程部,刘小海说:“俺是一名电焊工,来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的。”

大年初二,数百台挖掘机在平垫土地,成千名工人在卸载建材。忙了一上午,刘小海边吃着盒饭边看护施工定位旗。一个记者拿着手机朝他走过来。

“师傅,你们很辛苦吧?”

“不辛苦,还可以。”

“师傅,您是河南人?”

“是的,俺在武汉打工,封城了,回不去,就来这儿当志愿者了。”

“谢谢,谢谢您!”

刘小海没想到自己在网上火了。很多人转载他的视频,上百万人为他这个河南人点赞。晚上下班,儿子给他打来了电话。

“爹,俺看到你的视频了,很多人夸你呢。”

儿子是在为自己骄傲呢!刘小海却在电话里叮嘱儿子不要给奶奶说。刘小海不想让母亲担忧。

“中,你要照顾好自己啊。”儿子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老家的很多媒体也希望通过视频连线采访刘小海。有个记者问刘小海想对母亲说点什么。刘小海哽咽了。刘小海说希望娘好好的,疫情结束就回家好好陪陪她。

刘小海希望母亲看不到视频。夜晚,工地上的灯亮起来。上千个工人还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刘小海刚把焊机电线连好,大哥打来了视频通话。

“小海,俺都看到你的视频了,都说你给咱村人长脸哩。”大哥笑着说。

“哥,你别给咱娘说啊,她该担心哩。”刘小海说。

“小海,娘也知道了,娘让俺给你打电话,娘要给你说话哩。”大哥把手机递给躺在椅子上的娘。

“海儿啊,娘好好的,你别担心娘,你要好好干活。”刘小海看到了娘的白发。

“海儿啊,你做得对,大家都该出一份力呢”娘继续说。

“海儿啊,照顾好自己,娘——娘等着你回家。”娘流泪了。

“娘——”刘小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他哭了。

挂了视频电话,刘小海戴上口罩,左手拿着面罩,右手拿焊钳稳稳地夹起焊条,一下一下地触碰着眼前的钢管,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

1.请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80~120字。
2.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这部分内容起什么作用?
3.请赏析小说最后一段。
4.刘小海身上体现了哪些中国精神?
5.刘小海在疫情中体现出的精神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请你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
2024-02-26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山东省春季高考研究联合体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瞄准

①他躬着腰,低着头,蹑手蹑脚,向芦苇深处走去。

②除了轻微的声音,空气中四处都是翅膀的振动声,他熟悉这些声音,清脆,干净,温暖,像丝绸从指间划过。他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空中的鸟儿,即使飞得再高,也难逃他百发百中的枪。子弹呼啸而出,天空中旋即有一团黑影应声而落,从无意外。

③他找到一块稍高一点的干地,蹲伏下来。望过去,不远处就是江滩,鸟儿们此刻都在那儿戏水,觅食,打盹,或者互相梳理羽毛。午后的阳光,将江滩上的鸟儿们,晒得暖洋洋。他的目光,在鸟堆里逡巡。

④最多的是野鸭,好看的绿头鸭,调皮的翘鼻麻鸭,贪吃的斑鹳嘴鸭,还有叫声响亮的瑟嘴鸭,他认得它们,就像熟悉的邻居。此外,还有几只大雁,悠闲地踱着方步,甚至还有几只色彩斑斓的黄鹂鸟。他的目光从它们身上掠过。这些,都不是他今天的目标。

⑤他继续在江滩上搜寻。它们应该就在这儿啊。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在一撮芦苇边,他看到了几个细细高高的身影,没错,就是它们。热血一下子涌了上来。他揉揉眼睛,确认就是它们。一二三,四,对,果然是四只。它们埋头在江滩上觅食,对他浑然不觉。他一只只看过去,真是太美了,身上是白色的羽毛,翅膀却是黑色的,展开来,就像一幅黑白水墨画。没错,就是它们,东方白,整个地球上不足三千只,它们比白金还珍贵啊。

⑥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熟练地从背上卸下枪,擦擦枪管,推上子弹,然后,装上消音器。

⑦他端起枪,瞄准。十字准星,从江滩上划过。一只鸟,又一只鸟。准星所及,无不打个寒战,似乎它们能够感受到来自芦苇中的枪管冷冰冰的力量。

⑧枪口在那群东方白的身上停了下来。一只东方白,又一只东方白。他犹豫着,不知道瞄准哪一只。最后,他的目光和枪口,同时落在了最后一只东方白身上,它一会低头觅食,一会警觉地抬起头,它看起来比另外几只东方白显得紧张。

⑨他把枪口向空中抬抬,那将是鸟儿振翅飞起来时的高度。这也是他瞄准的鸟儿最后能够飞起的高度。做完这一切,他长吸一口气,然后,拣起一块土疙瘩,向江滩扔去。

⑩鸟儿都惊恐地飞了起来,那只他瞄准的东方白,也拼命地扇动翅膀,向前奔跑,企图飞起来。它细长的腿上,缀着一件东西。这使它奔跑起来,很别扭,也很困难。他看清楚了,那是一只金属鸟夹。它的生命力可真强啊,被铁夹夹上后,它竟然能拖着鸟夹,逃开了。在其他鸟儿惊慌的呼叫声中,它终于也飞了起来。高空,那才是它们自由的家园。

⑪他沉着地,缓缓地抬起枪,枪管移动的速度,与它向上升腾的速度,完美地一致。另外三只东方白在空中盘旋,等待着它们的伙伴。它吃力地飞向它们。他再一次瞄准,然后,右手食指轻轻地扣动扳机。

砰——子弹划破空气,如丝绸破裂。

⑬东方白一个趔趄。

⑭打中了!一个黑影,从半空坠落。正是那只金属鸟夹。子弹将鸟夹与东方白的脚的连线,击断了。

⑮东方白,鸣叫着,向天空飞去。它的细长的双腿,有力振动的翅膀,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曲线。

⑯他收起枪,仰视天空。多么蓝的天啊。

(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1.文章在第②段交代“他”神准的枪法有何作用?
2.猎人为捕杀东方白鹳做了周密准备,但“他”最后为什么又放走已经瞄准的这只东方白鹳呢?
3.第⑥段“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一句中的“缓缓”一词有何作用?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5.文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表达了什么主旨?
2024-02-2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国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节选自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1.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点?这说明了什么?
2.从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对王熙凤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王熙凤的什么性格特点?
4.试根据选文内容,分析林黛玉的形象。
2024-02-0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部分职业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孕妇和牛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工具。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他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书。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形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作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1.请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如何理解“她和它好像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
5.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文中安排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巨大的石碑被推到了,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工具,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
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嚷,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E.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2024-02-0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北片区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

在米脂

贾平凹

走头头的骡子三盏盏的灯,

挂上那铃儿哇哇的声。

白脖子的哈巴朝南咬,

赶牲灵的人儿过来了;

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

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

在米脂县南的杏子村里,黎明的时候,我去河里洗脸,听到有人唱这支小调。一时间,山谷空洞起来,什么声音也不再响动;河水柔柔的更可爱了;山也不见了分明,生了烟雾,淡淡地化去了,只留下那一抛山脊的弧线。我仄在石头上,醉眼朦胧,看残星在水里点点,泛出明灭长短的光波。我不知这是谁唱的。三年前,我听过这首小调的唱片,但那是说京腔的人唱的,毕竟是太洋了;后来又在西安大剧院听人唱过,又觉得舒扬有余,神韵不足。如今在这么一个边远的山村,一个欲明未明的清晨,唱起来了,在它适应的空间里,味儿有了,韵儿有了。

歌唱的,是一位村姑。在上岸的柳树根下,她背向而坐;伸手去折一枝柳梢,一片柳叶落在水里,打个旋儿,悠悠地漂下去了。这是个极俏的人,一头淡黄的头发披着,风动便飘忽起来,浮动得似水中的云影,轻而细腻,倏忽要离头而去。耳朵一半埋在发里,一半白得像出了乌云的月亮。她微微地斜着身子,微微地低了头,肩削削的,后背浑圆,一件蓝布衫子,窈窕地显着腰段。她神态温柔、甜美,我不敢弄出一点响动,一任儿小曲摄了魂去。

这是一首古老的小调,描绘的是一个迷人的童话。可以想象到,有那么一个村子,是陕北极普遍的村子。村后是山,没有一块石头,浑圆得像一个馒头,山上有一二株柳,也是浑圆的,是一个绿绒球。山坡下是一孔一孔窑洞,窑里放着油得光亮的门箱,窑窗上贴着花鸟剪纸,窑门上吊着印花布帘,羊儿在崖畔上啃草,鸡儿在场埝上觅食。门前小路,一拐一拐,到了河里,河水很清,里边有印着丝纹的石子,有银鳞的小鱼,还有蝌蚪,黑得像眼珠子。少妇们来洗衣,一块石板,是她们一席福地。衣服艳极了,晾在草地上,于是,这条河沟就全照亮了。

有那么一个姑娘,该叫什么名字呢?她是村里俊仁者。父母守她一个,村里人爱她,见过她的人都爱她。她家在大路口开了个饭店,生意兴旺。进店的,为了吃饭,也为着见她。她却最是端庄,清高得很,对谁也不肯一笑。

姑娘有姑娘的意中人,眼波只属于清风,只属于他。他是后山的后生,十八或者二十岁,每天要从这里路过去县上赶脚。进得店来,看见她,粗茶淡饭也香,喝口凉水也甜,常常饥着而来,呆会便走,不吃不喝也就饱了。她给他擀面,擀得白纸一张,切面,刀案齐响,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一窝丝。她一回头,他正看她,给她一笑,她想回他个笑,但她却变了脸。他低了头,连脖子都红了,却看见了桌布下她露出的两只鞋尖。她看出他的意思了,却更冷了脸儿,饭端上来,偏不拿筷子。他问,她说:在筷笼,你没长手?他凉了心,吃得没味,出去了。她得意地笑,终又恨他,骂他孱头

他几天竟不来了,她坐在家里等。等得久了,头也懒得梳,她说:不来了,好!但却哭了。

天天却听见门外树上的喜鹊叫。她走出来,却是他在用石子打那鸟儿。她愣了,眼泪都流了出来。他瞧着她喜欢,向她走来,她却又上了气:为什么打鸟?”“我恨!”“恨鸟儿?”“它住在这里。”“那碍你什么了?”“也恨我。”“恨你?”“恨我不是鸟儿!她想了想,突然笑了。他一看她,她立即面壁不语。他向她走近来,她却又走了,一直走到窑里只想他会一挑帘儿进来,回头一看,他没有进来,走出窑看时,他却走了,边走边抹着眼泪。

她盼他再来。再盼他来。他却再也没来。每天赶脚人从门口来往,三头五头的骡子,头上缠着红绸,绸上系着钢铃,铜铃一响,她出门就看,骡子身上架着竹筐,一边是小米、南瓜、土豆,一边是土布、羊皮麻线,他领头前边走,乜她一眼,鞭儿甩得叭叭地响,走过去了。

一次,两次,眼睁睁看他过去了,她恨自己委屈了他,又更恨那个他!夜里拿被子堆一个他,指着又骂又捶又咬,末了抱住流眼泪。等着他又路过了,她看着他的身影,又急切切盼着他能回过头来,向她招一招手……

小调停了,我却叹息起来,千般万般儿猜想,那后生是招了招手呢,还是在走他的路?一抬头,却见岸那边走来一个年轻人,白生生赶了一群羊,正向那唱小调的村姑摇手。村姑走了过去,双双走到了岩那边的洼地,坐在深深的茅草丛中去了。

我悄悄退走了,明白这边远的米脂,这贫瘠的山沟,仍然是纯朴爱情的乐土,是农家自有其乐的地方。

(选自贾平凹《自在独行》,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民歌引人入胜,是为了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B.作者对比了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听这首民歌的不同感受,是为了衬托唱歌村姑的歌唱水平。
C.文章中的男主人公用石子打喜鹊,并与女主人公展开了一段关于打鸟的对话,是为了借喜鹊表达自己的心意。
D.作者想象的那位姑娘与意中人发生了误会,造成了爱情的悲剧,而现实中唱歌的姑娘却等来了她的意中人。
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了两位姑娘,一个是现实中的,一个是作者想象的,她们都具有淳朴、羞涩的性格特征。
B.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村庄、窑洞、小河的景色,营造出一个富于生活气息又有诗意美感的世界。
C.文章的最后一段话,隐约地表达了作者对纯朴爱情的向往。
D.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整篇文章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3.有人认为,贾平凹的写作风格朴实而鲜活,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请结合本文,谈谈他是如何体现这种特色的。
2024-02-0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