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哨兵

曾剑

绿皮列车终于摆脱京城的喧嚣,钻出夜色,钻进晨雾,在莽莽丛林间穿行。

韩泽中觉得,这趟驶向军营的列车,将是他辉煌人生的开始。

列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县城,他们换乘汽车,辗转到一个小镇。在这里,他开始了他的军营生活:站军姿,走队列,跑步,周而复始,亦步亦趋。

一个月后,韩泽中被一辆勇士接走。山路漫长,车行颠簸,勇士钻出大山,进入一片江湾,远远地,一抹红色跳入眼帘,那是飘扬在哨所塔楼上的五星红旗。这面红旗,骤然把他一路颠落的力气召唤了回来。

欢迎仪式,其实就是自我介绍。

我叫韩泽中,来自山东临沂。

简历上说你是在读大学生,哪个大学?

北舞。他说。

“‘北舞’是哪里?一个老兵问。

北京舞蹈学院。他的声音极轻极细,好像来自那儿,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啊!老兵们发出感叹。他们恍然大悟,难怪这么瘦弱,这么白净。

第二天清晨,韩泽中到哨所的第一班岗。真枪实弹,双人双岗。班长将自己与他排在同一班,不知是关切,还是不放心。

不过,这不重要。国旗如此之近,就在头顶飘扬。他觉得这是世上最醒目最好看的国旗。

离国界线只一步之遥,两道红漆画的线,上面是齐腰高的不锈钢栅栏。他,一个舞者,抬腿就能过去。但他不能,他是战士!

夜班岗如期而至,哨所的夜是寂静的,只有江声被风吹送过来。一只壮实的军犬伴在他身旁,隔一段时间,它会摇晃一下尾巴,巡视一圈,然后重回哨位。

哨所兵少,白天一班岗,晚上一班岗,时而穿插些巡逻任务。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寂寞伴随着单调和重复袭来,尤其在站岗的时候,白天,秋日的阳光直射下来,晒得他脖颈生疼。夜里,站在哨位上,他会下意识寻找北极星,那璀璨的星光让他感到一丝焦虑,这就是他盼望的光辉岁月?回北舞后,怎么跟同学们说起他的军旅生涯?难道对他们说,自己就像北舞门口的保安一样,天天站岗?而他们,在他离开的这两年时光,在舞台上是多么风光无限。

他怕荒废了专业,偷偷练功,他不能大张旗鼓地练,这里只有哨兵,没有舞者。

他站得没有刚开始那么笔直了,腰有些松懈。哨长发现了这个问题。

那天午饭后,哨长带着他上了山。荆棘丛生的山路,又陡又窄,韩泽中虚汗直冒,几次不留神,脚下一滑差点滚落下去。他们走了很久,直把头顶的太阳走到西边去了,才到达山顶。这里是一个废弃的瞭望哨,哨长讲起一个叫沈海洋的兵。十四年前,沈海洋与另一个战士被分到这里。无水无电、条件艰苦。后来同伴被抽调去边防团,得再派一个人上山,沈海洋申请让妻子余香义务当哨兵。余香支持丈夫,辞掉了工作,一守就是六年,韩泽中问哨长,你说的是咱们班长沈海洋?哨长说,是他。现在科技发达,设了电子监控,夫妻哨所成了历史,但它像一座灯塔,在这边地上闪亮着。

回哨所的路上,韩泽中一直在回想,他说不清是哪一步促使他走进军营,像是偶然,像是一时冲动,更像是冥冥中的必然。第一学期专业课考核,同学说他秀气,建议他男扮女装,跳一段贵妃醉酒。他当时没想太多,只是想挑战一下。他成功了,收获了鲜花与掌声。

然而,喜悦太短暂,同学们随后喊他韩媚娘。他们并无恶意,但他听着刺耳。那个夜晚,敏感而脆弱的他一夜未眠,天亮后,去食堂,路旁的征兵标语攫住了他的心:想成为男子汉吗?到军营去!就是在那一刻,他萌发了从军的想法,而且那么强烈⋯⋯但,这好像又不是最初始的缘由。他记得,小时候爷爷常指着电视上国旗护卫队说,你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

夫妻哨所回来后,韩泽中开始严格要求自己。他学习控制情绪,让自己变得阳刚沉稳;他开始主动工作,从细小工作开始。

这里是雪的故乡,大地有三四个月被白雪覆盖。那晚大雪,他站在岗亭外,一动不动,一股来自体内的力量告诉他,战胜严寒其实是战胜自己。他就那么笔挺地站着,上级查看视频,以为是假人,来电责问,哨长说,是真人呢,是我们的韩泽中在站岗。上级说这么冷的天可以进岗亭,提高警惕就行。可韩泽中不进去。他觉得这样的时刻,哨兵岗位是不平凡的。他站得笔挺。

一切都在改变,他身上已有老兵的味道了。那张脸黝黑,比刚入伍时棱角更分明。先前嘴唇上不易觉察的汗毛,已全然成了黑色的胡须。细嫩光洁的双手也粗粝了,骨节变大,但他觉得用这样的手向国旗敬礼,更神圣。他比以前成熟了,哨长和班长都这么说,他自己也这么觉得。

天黑下来,他来到哨位,持枪上岗。

以前,他习惯遥望北极星;现在,他的目光总被边境线上家家户户的点点灯火吸引。他想,正是因为他们的守卫,它们才那么恬静地亮着。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品注重环境描写,如莽莽丛林、漫天风雪、璀璨星光等,既展现了边境独有的风光,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阔大的舞台,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小说叙述视角灵活,主要以主人公韩泽中这一特定视角讲述故事,借他的眼睛来观察边地环境和哨所官兵,通过他内心深处隐秘的情绪波动,真实生动地展现其蜕变过程,而欢迎仪式、哨长观察韩泽中等情节则采用了全知视角。
C.小说中间部分以倒叙的方式讲述韩泽中入伍原因、沈海洋坚守瞭望哨的故事,充实了作品内容,推动了情节进一步发展。
D.作品使用了很多简短的句式,叙述简洁有力,节奏鲜明生动,既符合军营生活内容简单、作风硬朗的特色,又能加快故事情节的推进,具有独特的韵味。
E.作品通过一名北舞大学生成长为普通哨兵的故事,讴歌青春的价值,引导青年建奇功、立伟业,成就辉煌人生,实现个人价值。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以前,他习惯遥望北极星;现在,他的目光总被边境线上家家户户的点点灯火吸引。

他想,正是因为他们的守卫,它们才那么恬静地亮着。

3.在小说中,有两个物象有过多次出场,它们分别是“红旗”和“北极星”。有人认为“红旗”是小说的重头戏,也有人认为“北极星”才是小说的重头戏。你是怎样认为的呢?请结合原文作解析。
4.“青年,有一种青春,只有军营能给你。”小说中的军营——哨所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请结合文本,归纳出哨所能使韩泽中不断成长的原因。
5.根据文意,在文本标题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补全标题,并说明理由。
补全标题:哨兵______
理由:______
2024-08-2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单招单考宁波、嘉兴两地联考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官舱里

茅盾

忽然船上的茶房在太阳晒不到的一边舱外支起旧蓝布的遮阳来了。

就有一个柔软的声音:怎么晒不到的地方倒要遮阳?发言者是女性,二十岁不到。太阳落脚在她的颈脖上,这虽有颇厚的电烫头发给遮住,可是头发里好像有些小虫子爬着,她时时举手到耳后掠一下。她这一句话是对同伴说的,同伴是男性,不过二十岁模样。就要出塘’了,出了塘’这边有太阳。对面的一位老者解释着,顺手理一理灰黄的八字须。老者有一张颇为红润的脸,疏眉朗日,声音洪亮,加之顺手摸摸八字须,表示了他的身份和教养,这立刻在两位年青人的心里留下了蔼然可亲的印象。

啊!是,是。男的恭恭敬敬回答,尊姓?

黄。草头黄。

内河小火轮的官舱中,旅客们大都是有身份的,往往不像客舱里的朋友们,凳子还没坐热就前后左右攀谈过。

老先生自然是中装,蓝绸大褂,老式花样。老先生是吸烟的,他那枝旱烟管是湘妃竹的,红润如玉,白铜斗儿,象牙咬嘴,挂着一副白银的剔牙杖,不过盛旱烟的荷包却是外国人用来装板烟的橡皮袋儿。

老先生极健谈,现在他已经从今天天气哈哈转到了当天上海报上登的叶海生案审判的情形。

他的老伴,很清秀很文雅的眉目,一点不见老态。估量地总有五十岁,因为她的脚是地道的三寸金莲,而她的谈吐举止却叫人想到三十多岁年青时她大概是维新派

即使她穿一身时髦的衣服,着实也并不怪样,比她身边那位女青年自然些。那位女青年当然是又窄又长的旗袍,又硬又高的领子,三寸高跟皮鞋,面颊上涂着两团健康色,手指上是鲜红的蔻丹。

男青年是穿洋服的,两个假肩头实在太阔,又翘得太高了,叫人看着难受;一双尖头皮鞋太尖了,不输于那位老太太的小脚的鞋尖。他也吸烟,衔在他嘴里的是一枝五寸来长银镶头的电木烟嘴。

这样的两对越谈越投契了,不知怎样一来谈到文艺方面了。

女青年这时忽然低声说:巴金的《家》很好吧!”“唔!老先生喷出一口浓烟将脑袋一侧。

男青年赶快拿下他的太长的卷烟咬嘴,带点忸怩态度说明:新出的,一部哀情小说。”“哦!

老先生和老太太几乎同时叫了起来。也是家庭小说。那位女青年又低声说。

倒不曾看过巴金。那位老太太微微一笑,发表她的意见,哀情小说、家庭小说,不能不推《红楼梦》。于是她就研究起《红楼梦》来,特地对她丈夫说:凤姐和贾母斗的牌,大概就是麻将书上说凤姐放一张一饼’给贾母。一筒’北方人叫一饼’,不过她们是两个人就可以成局的。

老先生只顾一面喷着烟,一面摇着脑袋画圈子,末了,他把旱烟斗在舱板上笃笃地敲着,似乎斟酌了一番才说:恐怕牌是同样的牌,打法却不同。

这当儿船上的汽管叫了几声,官舱窗外移近来了一带石帮岸,岸上是一簇瓦房。船靠了埠,就有些人腿在官舱窗外走过,接着是三四位旅客涌进这官舱来,有黄布学生服的青年,也有满脸肥肉的商人,这小世界里现在热闹了许多,也复杂了许多。

船再开驶后,这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

黄布学生服的两位靠近舱门边,在争论沿河一带的南瓜棚到底有多少国防的意义。因为据说这些小小的连成一片的南瓜棚是奉命搭盖的,用意在万一对日战争这可以避免飞机下蛋,那就是防空

一九三六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淡化了矛盾冲突,表面上写得很随意,实际上以小见大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
B.小说通过对官舱里老少两对夫妻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揭示出他们各自的生活状态。
C.小说集中笔墨叙写了老少两对夫妻的攀谈,直到文末才出现两位学生关于“南瓜棚”的“国防”意义的争论,点出时代背景,构思巧妙。
D.小说寓批判于叙写之中,特别是对官舱里的人们,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因为他们大都是有“身份”的。
2.对于小说中的老少两对夫妻的相同特征的分析,错误的是(     
A.衣着讲究B.缺乏爱国情怀
C.附庸风雅D.对名著理解深刻
3.从小说内容能挖掘出的深刻的社会现状不包括(     
A.经济危机B.物价平稳C.动荡不安D.政府无能
2024-08-2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昌化职业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侯发山

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可是,康百万发现,康家的摊子大了,利润倒没怎么上升。难道是里面有人捣鬼?他通过调查,发现大相公以及各个行当的相公、账房先生及小相公,都是按照他的旨意在循规蹈矩地做事,并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吃里爬外。原因出在哪里呢?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如果说黄河有男子汉的粗犷,则洛河有女子的婉约。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

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

老汉看了康百万一眼,没有说话,转眼盯着水面。

康百万瞅了瞅老汉身边的鱼篓,发现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皱着眉头问道,大叔,您啥时候来的?

老汉说,大清早就来了。

康百万不禁惊讶地问,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黄河里的鲤鱼不是也不少吗?

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老汉似乎不高兴了。

康百万忙说,大叔,没有,我没有那个意思。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程。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

为什么?康百万顺嘴问道。

老汉说,有句古话叫做漏水的勺子才能舀到大鱼。这是为啥?因为漏水的那些孔,不但没有影响俺们捕鱼,反倒如渔网一般,减轻了水的冲击力,捕大鱼如探囊取物。

大叔,您说的好像有一些道理。可是,像您这种捞法啥时候才能把鱼篓捞满呀?康百万感到不可思议。

老汉瞪了康百万一眼,恶狠狠地说,我不稀罕小鱼!

康百万闹了个大红脸,不明白老汉为何会发这么大的火。

话不投机,好半天两人都没有说话。康百万觉得无趣,准备起身离去。

老汉瞄了康百万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康百万说,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后世子孙咋生存?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

“……”康百万张嘴说不出话来。仔细琢磨老汉的话,不禁对老汉肃然起敬,他的话太有哲理了。

当天晚上,康百万失眠了。留鱼?留鱼?留余?康百万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兴奋得差点叫起来。

不久后,康百万召集家族会议,大刀阔斧地改变经商策略,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他说,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随后,他让当朝文状元牛瑄雕刻留余匾挂在客厅,作为家训让后世子孙铭记。

此后,康家世世代代秉承留余思想,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

(原载《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故事情节紧张激烈,布局谋篇的技巧纯熟,例如开头写康百万找不出生意利润无法提高的原因,巧设悬念,吸引了读者。
B.作者善用动作、神态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写康百万“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表现了他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为老汉生气做铺垫。
C.小说的语言应该与文章的内容相贴合,为内容服务,例如本文人物对话语言十分契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具有明显的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
D.作者擅长借故事说道理,虽然只叙述了一件平常无奇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哲思,在当代社会也颇有现实意义,让人读来深受启发。
E.文章结尾康百万悟出了做生意的道理,是一个喜剧式的结尾,这样的结尾符合阅读心理,让读者感到快乐。
2.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标题“留余”有哪些深刻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康百万想要给后辈们写一封家书,现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代笔来写。要求书信内格式准确,字数不少于120字。
2024-08-2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长兴、德清、安吉三县2022-2023学年中职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金大力》(节选)完成各小题。

①金大力想必是有个大名的,但大家都叫他金大力,当面也这样叫。为什么叫他金大力,已经无从查考。他姓金,块头倒是很大。他家放剩饭的淘箩,年下腌制的风鱼咸肉,都挂得很高,别人够不着,他一伸手就能取下来,不用使竹竿叉棍去挑,也不用垫一张凳子。身大力不亏。但是他是不是有很大的力气,没法证明。关于他的大力,没有什么传说的故事,他没有表演过一次,也没有人和他较量过。他这人是不会当众表演,更不会和任何人较量的。因此,大力只是想当然耳。是不是和戏里的金大力有什么关系呢?也说不定。也许有。他很老实,也没有什么本事,这一点倒和戏里的金大力有点像。戏里的金大力只是个傻大个儿,哪次打架都有他,有黄天霸就有他,但哪回他也没有打得很出色。人们在提起金大力时,并不和戏台上那个戴着红缨帽或盘着一条大辫子,拿着一根可笑的武器——一根红漆的木棍的那个金大力的形象联系起来。这个金大力和那个金大力不大相干。这个金大力只是一个块头很大的,家里开着一爿茶水炉子,本人是个瓦匠头儿的老实人。

②他怎么会当了瓦匠头儿呢?

③按说,瓦匠里当头儿的,得要年高望重,手艺好,有两手绝活,能压众,有口才,会讲话,能应付场面,还得有个好人缘儿。前面几条,金大力都不沾。金大力是个很不够格的瓦匠,他的手艺比一个刚刚学徒的小工强不了多少,什么活也拿不起来。一般老师傅会做的活,不用说相地定基,估工算料,砌墙时挂线,布瓦时堆瓦脊两边翘起的山尖,用一把瓦刀舀起半桶青灰在瓦脊正中塑出花开四面的浮雕……这些他统统不会,他连砌墙都砌不直!当了一辈子瓦匠,砌墙会砌出一个鼓肚子,真也是少有。他是一个瓦匠头儿,只能干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传砖递瓦。这人很拙于言词,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老是闷声不响,他不会说几句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的应酬门面话讨主人家喜欢;也不会说几句夸赞奉承、道劳致谢的漂亮话叫同行高兴;更不会长篇大套地训教小工以显示一个头儿的身份。他说的只是几句实实在在的大实话。说话很慢,声音很低,跟他那副大骨架很不相符。只有一条,他倒是具备的:他有一个好人缘儿。不知道为什么,他的人缘儿会那么好。

④这一带人家,凡有较大的泥工瓦活,都愿意找他。一般的零活,比如检个漏,修补一下被雨水冲坍的山墙,这些,直接雇两个瓦匠来就行了,不必通过金大力。若是新建房屋,或翻盖旧房,就会把金大力叫来。金大力听明白了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就告辞出来。他算不来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经验的同行商议。第二天,带了一个木匠头儿,一个瓦匠老师傅,拿着工料单子,向主人家据实复告。主人家点了头,他就去约人、备料。到窑上订砖、订瓦,到石灰行去订石灰、麻刀、纸脚。他一辈子经手了数不清的砖瓦石灰,可是没有得过一手钱的好处。

⑤这里兴建动工有许多风俗。先得破土。由金大力用铁锹挖起一小块土,铲得四方四正,用红纸包好,供在神像前面。——这一方土要到完工时才撤去。然后,主人家要请一桌酒。这桌酒有两点特别处,一是席面所用器皿都十分粗糙,红漆筷子,蓝花粗瓷大碗;二是,菜除了猪肉、豆腐外,必有一道泥鳅。这好像有一点是和泥瓦匠开玩笑,但瓦匠都不见怪,因为这是规矩。这桌酒,主人是不陪的,只是出来道一声诸位多辛苦,然后就委托金大力:金师傅,你陪陪吧!金大力就代替了主人,举起酒杯,喝下一口淡酒。这时木匠已经把房架立好,到了择定吉日的五更头,上了梁。梁柱上贴了一副大红对子:登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两边各立了一面筛子,筛子里斜贴了大红斗方,斗方的四角写着吉星高照,金大力点起一挂鞭,泥瓦工程就开始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职业、性格和家庭情况,金大力普通得连他的大名都无人知晓,定位他只是一个“老实人”。
B.这篇文章除了运用了几处对话描写,没有使用其他的描写手法。
C.金大力高大结实,沉默寡言,却没有什么出奇的本领。当地人很信赖他。
D.金大力虽普通,但他身上却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很多美德。

(2)金大力看起来普普通通,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他怎么会当了瓦匠头儿呢”?
(3)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4-08-2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西省新职业教育研究院高三对口高考考前冲刺(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节选),完成各小题。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 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1)文中黛玉对读书的事有两种回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了贾母的话,黛玉自觉失言,因而小心更正。
B.反映了黛玉的机警、聪明和细心。
C.对贾母之言出自亲情,对宝玉之言出自谦虚。
D.反映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

(2)贾宝玉对林黛玉有“四问”:问读书、问名、问字、问玉,为什么把“问玉”放在最后?
(3)试分析贾宝玉“摔玉”这一举动的思想意义。
2024-08-24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西省新职业教育研究院高三对口高考考前冲刺(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②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④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⑤第十年年底,债都还清了,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

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思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⑥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⑦佛来思节夫人停下脚步,说:你是说你买了一挂钻石项链赔我吗?

对呀!你当时没有看出来?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啊。

⑨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⑩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500法郎!……”

(节选自莫泊桑《项链》)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
境况:
②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神情:
2.根据选文第⑨段分析玛蒂尔德“得意”的原因。
3.文中第④段画线部分运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玛蒂尔德得到项链后怎样的心情?
4.作者在结尾安排了项链是假的这一情节,在主题的表现上有何作用?
2024-08-2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长江科技中等专业学校、江西宜春工业技工学校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

海子少年时在这个城市的另一个区上中学,距家20余里,公共汽车车票是八分钱。每个星期六,海子都要风雨不误地乘车赶回家。

那一天,海子的弟弟妹妹们,会早早地立在门口,等海子回来,好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一顿比平常略微强一点的饭菜。第二天,再跟海子哥到城外的小河套里去玩去疯。

有一回,爹对海子说:海子,……以后不到过节或放长假,平常就不要回来了…”

爹说得挺犹豫。海子知道,爹每月工资76元。海子还有两个哥哥,都很有出息,在外地上大学,娘没有工作。海子每个星期的来回路费,一角六分钱,对这个家庭很重要。

于是,海子连着两个星期没有回家。

又一个星期六,天已很晚,风刮得很大,海子突然回来了。爹和娘有些惊喜,又有些生气。海子就气喘吁吁地说:爹,娘,你们别不高兴,我没坐车,我是跑着回来的。

爹和娘一时无语

过后,娘赶忙给海子做饭,热几个煎饼,再做一锅玉米面糊糊,想想,又狠狠心放了好几滴荤油,很幸福地看海子稀里呼噜地大口喝,喝得很香。

就这样,日子滑过很长的一段。

又有一回,娘思虑许久,还是对海子说:海子,这样下去还是不行啊!你看你的鞋,过去半年一双,现在两个月就得一双……”

海子不语。

海子又是好几个星期没有回家。

海子再回家时,地冻天寒,娘老远看见,海子赤着双脚,一双鞋套在手上,裹一身寒气跑回来。

娘愣住了,爹愣住了

海子看着爹娘,怯怯地说:我没有穿鞋,我是光着脚跑回来的。

娘猛地搂住海子,紧紧搂住,红着眼睛流泪。爹却转身走出屋去,外面很冷,爹站在院里一动不动。

这些都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现在的海子已近中年,是一名威风凛凛的警官。

每到周末,海子的父母家会很红火很热闹。哥哥、弟弟和妹妹都会带着家人来看爹娘,老少三辈十多口人,围在一张丰盛的大餐桌旁……亲情洋溢,其乐融融。

可海子却极少回来。倒是海子的媳妇常领着女儿回来,拎一堆花花绿绿的营养品,说是海子让带来的。

有时候,娘就会忍不住对爹说:原先天再冷,光着脚跑再远的路,海子也要回家。可如今生活好了,海子怎么就不回来了呢?

爹就会对娘说:你又不是不晓得,海子是做警察的,工作忙哩。爹和娘都知道,海子是个好警察,海子任所长的派出所连续几年被省公安厅评为先进基层单位。

后来,在处理一起突发案件时,走在最前面的海子受了重伤,当时就有些不行了。送医院急救的路上,海子拉着同事的手,说:我想回家……看我娘……我三个多月没回家了……”说完,就真的不行了。

娘哭,爹也哭

亲戚朋友也都哭,后来,就不得不忍着悲痛劝花甲暮年的老人:“……海子没给您二老丢脸……海子走的时候是鲜花簇拥,身上盖着国旗的……”

爹呜咽:海子是好样的!可海子再也回不了家了……”

娘却说:不,海子永远回到了家,再也不走了。娘捧着海子的遗像,泪珠儿滴滴掉在海子脸上。

1.说说本文划线句子中省略号的含义。
2.各用一句话概括海子生前两次回家的经历。
3.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加点的三个句子分别表现了爹娘怎样的心理。
4.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5.概括海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6.家是成长的摇篮,家是憩息的驿站,家是避风的港湾……结合个人生活体验,简要写一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回家的经历和感受。
2024-08-24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广西南宁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选自鲁迅《祝福》)

1.下列对选文中环境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以乐景反衬祥林嫂惨死的凄凉。
B.对祝福气氛进行纯客观的描写,与前文呼应。
C.增强小说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D.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2.根据选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不让祥林嫂干祭祀的活,像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对她的精神百般蹂躏。
B.柳妈的说鬼给祥林嫂新的打击,使她陷入了极度恐惧之中。
C.捐门槛是祥林嫂的最后一次反抗和挣扎,目的只是为了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
D.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说明了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3.下列对文中的“我”这一人物分析不正确的是(     
A.“我”是小说的叙述者,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正是通过“我”的视角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B.“我”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C.“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但又软弱无能,对祥林嫂比较冷漠。
D.“我”的人生命运是离乡、归来、再离去,现实态度是对传统社会的背弃与格格不入。
4.在选文中,作者为了刻画祥林嫂的形象,主要采用哪些描写手法?请举例简要分析。
5.结合全文,说说小说起名为“祝福”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024-08-2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盐城市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①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渣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②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③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④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⑤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⑥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⑦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⑧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⑨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⑩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父亲夸,好儿子!

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

1.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2.⑧-⑫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
3.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 句。
(不符合)第 句。
4.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
2024-08-2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职业中学专业技术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流水鳜鱼肥

擦黑,儿子回来了,脚步把村前的小路踩得啪啪响,震得路边的桃花落了一地。狗,跟着就狂吠起来。

老铁倚墙而坐,眯着眼,瞅着渐行渐近的儿子,不起身,也不吭声。儿子自是瞧见了爹,忙放轻脚步,来到老铁面前,立住。

儿子掏出烟,递给老铁一支。夕阳的余光像被顽皮的孩子涂抹上锅烟,黑麻麻的。老铁看不清烟盒上的字,正犹豫着,儿子说话了:双喜的,十元一盒,我抽得起

老铁这才笑一下,接了。儿子紧绷绷的脸上也绽开些笑容。知道村里的狗为啥咬你不?抽口烟,老铁问。

这个,儿子确实没想到。按理,他是经常回来的,这狗不应该吠他才对。可今儿个日怪了。因为你不合群,你的心没跟这儿接地气。老铁乜斜一眼儿子身上的衣服,儿子心里咯噔一下。这是套崭新的西装,为此,他还特意打了条领带

难道我就不能穿好衣服?儿子有点不服气。

当然可以,可要看在啥场合。你回到自己的窝,这种打扮,狗就觉得你变了,能不咬你?儿子不屑地哼了一声。

不信,把这套衣服换上,再走出去试试。老铁指指墙角,那里有一堆渔具,渔具上面放了一套普通的农家衣裤。

儿子极不情愿地脱下西装。你火急火燎让我回来,不是为了让我穿这套衣服吧?

当然不是。走,跟我捕鱼去。三月桃花开,鳜鱼肥着呐,谁不馋呢。”儿子心里又是咯噔一下,乖乖跟着老铁往村外走。

你还别说,这次狗见了他们,没一个龇牙咧嘴的。

路上,有村民打招呼:王书记,去哪儿?儿子习惯性张开嘴,想答,却发觉自己错了。老铁说:走走,去河边抓点鳜鱼。

村民笑:你还缺鳜鱼吃,言一声,都往你家送。老铁说:不了不了,自己捕的,那才香。听到这话,儿子脸上火辣辣的。走到河边,天已完全黑透,只有两根烟头忽明忽暗。

这条小河从山崖子里流出来,水清藻绿,是村里的命脉。老铁退休后,不愿待在城里,回老家义务当起了这条小河的巡逻员。他不许别人砍树,更不许别人电鱼、药鱼。有人偷偷做了,他就追到人家屋里去,坐那里不走。直到那人拍着胸脯保证下不为例,他才离开。遇到特别有困难的家庭,他走时,会悄悄放下一些钱。

渐渐地,这条小河日益丰腴起来。

儿子少年时期,多次跟老铁来捕过鱼。他最爱吃的就是鳜鱼,那肉细嫩鲜美,脆香可口,故有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之说。也因此,儿子对捕鱼这套程序了然于胸。

他们找了个小汊沟,开始挖窝。窝子挖得越深,留下来的鱼将越多。老铁操起锹,儿子说:我来吧。

老铁想了想,说:也好,这大黑天的,你一个人干活,我帮你瞅着,也省得跑偏了路数。儿子咂咂嘴,觉得老铁话里有话。于是,赶紧换个话题:爹,你知道不,我今晚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办呢!

知道。

知道?儿子心里一惊,不再言语了,把浑身的力气全使在锹上。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手掌上也磨出两个水泡。不过,儿子不敢吭声。他知道,老铁正紧紧盯着他呢

窝子挖好了,星星也撒满天空。儿子看看手机,已快十点了。儿子有些焦急。老铁说:干什么事非要等到这个时候?今晚就陪我抓一夜的鱼。

黑暗中,儿子感觉老铁的双眼像X光,自己内心那点雾霾被照得紧缩一团,不敢放肆。

老铁在汊沟上游放水,儿子便拿起兜兜网扎在窝子后面,这样可把往下游逃窜的鱼挡回窝子里。

做好这一切,父子俩边休息边聊天。再过两三个小时,等露水全下来,鱼儿抢食吃,就可收网了。

老铁说:你跟我说说话。

儿子说:说啥呢?

老铁说:说啥都可以。

儿子像哑巴一样,好半天都没吭声。老铁说:要不,我给你唱个歌?儿子扑哧笑了:你给我唱歌?

老铁说:对啊,就是你小时候,我教你的。来,我唱,你也跟着唱。也不管儿子同不同意,老铁就唱了:

月光光,照山冈。骑竹马,过河塘。河塘水深不得过,娘子牵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老铁唱着唱着,儿子就接上了,父子俩一块儿唱,唱得蛙鸣虫叫,草木散香。

露水下来了,好大。

父子俩起网,从窝子里打捞起一兜篓鱼。有鲢子、鲫鱼、白条、草棍,最多的是鳜鱼。老铁看看鱼。这个,小了,放吧。那个,正长呢,也放了。

儿子看看老铁,忽然什么都明白了。提起兜兜网,走到河边,全放了。老铁像孩子一样呵呵大笑。

趁老铁不注意,儿子掏出手机发出一条信息:今晚活动取消,今后这样的活动也不许再搞。发完,儿子陪着老铁一起笑。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友好且悠长。老铁说:走吧,回家。再不回,它们就会跑来接我了。

1.下列对句中画线词语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双喜的,十元一盒,我抽得起。/儿子强调烟是自己买的,让父亲放心地抽。
B.这是套崭新的西装,为此,他还特意打了条领带。/儿子刻意打扮自己,说明非常重视晚上的活动。
C.听到这话,儿子脸上火辣辣的。/父亲的话戳中了要害,令儿子心虚、紧张。
D.他知道,老铁正紧紧盯着他呢。/说明老铁对辛苦劳累的儿子非常关心。
2.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诗句“桃花流水鳜鱼肥”为题,既点明了时令,又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
B.小说写父亲退休后义务巡逻小河,也写儿子将捕获的鱼放生,深化了保护环境的主题。
C.文中插叙老铁退休后的生活,对塑造老铁这一形象起到了补充作用,凸显了人物特质。
D.文中两次使用拟声词“咯噔”,形象地写出儿子面对父亲的提醒时内心产生了触动。
3.作家给作品中的人物命名,往往蕴含深意,如本文中的“老铁”。下列对作品人物命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贾府四姐妹名字中的“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预示了人物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的同情。
B.《药》取“华”“夏”两姓,意在体现“华夏”本为一家,却陷入了“吃”与“被吃”的悲剧之中,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
C.《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个绰号是人们从描红纸上截来给孔乙己的,表现了众人对他的嘲弄,蕴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D.《平凡的世界》里的“王满银”和“孙兰香”,他们的名字寄寓了百姓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也鲜明地体现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4.某同学准备写一篇倡导环保的演讲稿,下列不适合作为素材引用的一项是(     
A.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B.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C.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D.天空是小鸟的家,河流是鱼儿的家,地球是我们的家
2024-08-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区等3地2022-2023学年中职高一下学期语文联考复习卷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