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溯源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任原乡。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

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

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浊浩圆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

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海外数十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

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

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

我们的下一代呢?

1.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概括说明文章中写到的人类是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的?
3.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2)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两句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因为两者表达的主旨是相同的。
B.文章第3自然段以设问和反问在文意的递进中完成了过渡,结尾又以发问的方式收束,使文章意味深长。
C.文章内容丰富,线索分明,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失落文化根源的隐忧。
D.文章情景并茂,以小见大,细节丰盈、精当,成功的营造出了浓郁的文化认同感。
E.文章第8自然段说“……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是说“他”虽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但因再也无法回到童年,所以体验不到满足与宁静。
2024-07-2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对口升学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张家界

卞毓方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左道,道边婆娑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留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沐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象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为,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足勇气试它一试。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有删改)

1.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2.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必写二个方面
3.作者认为张家界风景的“表现力”“足够惊人”,请以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为例加以说明。
4.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举二例回答)
5.哪些方面说明了张家界是“奇山幻水”?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4-07-2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现代电子职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选自《荷塘月色》)

1.选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分析选文中“袅娜”“羞涩”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3.文中多次运用叠词,它们极具表现力。找出三处并分析。
2024-07-27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想北平

老舍

①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②虽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③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往往还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④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⑤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第一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分析有误的一项(     
A.突出北平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B.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之情。
C.“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D.突出北平是空旷静寂的地方。
2.本来多次使用对比的手法,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对比为了突出巴黎的特点:总体上太热闹,空旷处太空旷。
B.第三段中关于果子的对比,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外来果品的不屑。
C.文中的对比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北平的喜爱、思念之情。
D.北平的特点是非常安静,所以只需要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3.文章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明题旨,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B.直抒胸臆,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动人心弦,引起了人们心灵上的共鸣。
C.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D.“不再说了吧”表明作者确实写不出更多的关于北平的话了。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感情之深,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B.作者在文中把北平比作摇篮,说明北平在作者眼中是个安全的归宿。
C.老舍的作品市民气息浓郁,北京味足,有幽默感,本文也不例外。
D.本文结尾很有特点,既干净利落地了断了全文,又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2024-07-2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綦江职业教育中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村味

陈启文

那时的黄盖湖和洞庭湖连绵一片,水域远比今天辽阔,黄盖将兵营扎在大湖四周、长江一线,以村为建制,一共十三村,我的故乡谷花洲,该是这十三村之一。两千多年了,这里的老百姓世代流传下来的故事早已远离了当年的血战,但那些士兵当年留下的种子,还在这片土地上年复一年地播种。种什么,长什么没有长不出的东西。哪怕最平常不过的萝卜、白菜、豌豆、辣椒、茄子……又总比别处的有味道,还有一种古怪的灵气。

我几十年走南闯北,山珍海味也品尝过不少,但那些既怪异又昂贵的家伙,实在不如家乡的萝卜、白菜好吃。我总觉得那是最平常不过的东西,也藏着某些秘密。我能干的大娘是很懂得这里面的秘密的。她有一手祖传秘法,她把刚采摘回来的还带着露水的蔬菜、刚从地里挖出来的还粘着新鲜泥土的萝卜,先洗净,然后进行巧妙的腌制,用荷叶包好放入坛中,又用湖中挖出来的黄泥密封,然后沉浸在湖水里,不让人间那些不干净的东西把那些洗得特别干净的东西弄脏了。

我洞明而练达的大娘,一生都特别干净。

当坛子入水后,经七七四十九天的泡制,它们已蕴含了这个大湖与生俱来的味道,然后在有阳光的清晨或有月光的夜晚,大娘仿佛在举行一个乡下女人虔诚的仪式,那一只只坛子被小心翼翼地打捞出水,揭开了,那久不见天日的坛中之物一旦接触风月,顷刻间,整个村庄都能闻到那弥漫四散的醇香,让你有一种换不过气来的感觉。那终于揭开了秘密的荷叶坛里,那深藏的菜蔬虽已腌过,泡过,却还是那样水灵灵的,脆生生的,如同依然生长着的鲜活生命,活色生香。而最鲜活的莫过于味道,大娘用两尺长的筷子把坛中的东西夹出来,慷慨地让村人一一品尝,好呷,好呷,啧,啧啧……一片咂嘴声,口水都香出来了。

听说,当年黄盖为了火烧赤壁向周瑜献苦肉计,一身伤痕的将军吃什么都没味道,手下的军士想尽了办法,最后捧上了十三村酱菜,一下就把将军咬紧的牙关打开了,也就把一个伤痕累累的身体又养得英武剽悍起来……

大捷之后,盟国军师诸葛亮在鲁肃的陪同下来黄盖湖劳军,黄盖命十三村的每个兵营捧上酱菜以款待贵宾,诸葛亮和随从走过一村,尝过一村,好呷,好呷,啧,啧啧……一片咂嘴声,口水香出来了……

我大娘吃了一辈子的萝卜白菜、坛子菜,没吃过龙肝凤髓、燕窝鱼翅,却一直活到了98岁。她走了,我觉得生活中从此就少了一种味道,大娘活着时,我每回一次故乡,最后都是要带着大娘密封的坛坛罐罐上路的。现在,两只手空了,忽然就有了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又可惜,我大娘的那一手绝活竟没有传下来,不是她不想传,而是这些年来,早已没有谁还有那样缓慢的耐性来学一门年深日久的手艺。在故乡和怀念之间,又不知道还有多少老人像我大娘一样,最终也没找到肯学这泡制十三村酱菜的传人。

揪心哪,传了两千年的手艺,眼看着真的就要成为历史了。如今,烟火人间少了的不止是一种手艺、一种味道。在广阔的大地上,已经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自然村落了,只剩下了一些古老的村名和没有了乡土气息的村庄。对于我,或许只有关于故乡的记忆里,还在倔强地散发出与乡土有关的气味。

近日有客从家乡来,顺便给我捎来了两坛十三村老酱菜,还是荷叶坛,还是用泥巴密封得好好的。揭开来,一股奇异的香味袭击着我的鼻翼,好呷,好呷,啧,啧啧……两千年的乡味仿佛突然复活了,顷刻间全集中到我的舌尖上——我深深地感知了一种使人回味不已的乡村的滋味,浑身被奇妙的感觉所充满。

良久,我吐了一口气,轻轻叹了一声:是这味儿,真。

(选自《光明日报》)

1.纵观全文,标题“村味”既指大娘腌制的家乡酱菜的________,也指________
2.简析“我洞明而练达的大娘,一生都特别干净”中的“干净”的含义。
3.“好呷,好呷,啧,啧啧……”在文中多次出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作者为什么说“两千年的乡味仿佛突然复活了”?
2024-07-2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职业中专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胡同文化(节选)

材料一: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材料二: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1.“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 ——“精彩”之处是(     
A.反映了北京文化的市民化特点。
B.传神地刻画了北京人“忍”的特点。
C.这是反语,讽刺了北京人死要面子。
D.道出了北京人的倔强。
2.对“北京人,真有你的”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奚落北京某些人逆来顺受的小市民心态。
B.讽刺了北京人的怀旧情绪。
C.称道“老北京”懂得生活,语言精辟。
D.赞叹北京某些用语的幽默,令人倾倒。
3.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中国现代作家,江苏高邮人。本文是作者为摄影艺术集_______写的序。
4.材料一主要写了什么?
5.材料二中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你怎么理解这些话的含义。
6.材料二“再见吧,胡同”一句,包含着作者对北京胡同或胡同文化怎样的态度?
2024-07-2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中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第一眼望见你,我就被你刻骨的苍凉打蒙了,就知道此生再也不会忘记你了。这世上有的场面,只要一撞入眼帘,就让人头皮麻炸,电击似的一颤,然后烙进了记忆的穹庐。快两年了,你的模样在我完全无意识的时候会冒出来,又悄然隐去,如云影掠过戈壁滩。这或许是你给我的一种神秘暗示,希望我用笔把你不灭的存在昭告于世人。

其实,你只不过是一片废弃的油井和一座倾圮的油城,默默隐身于天山南麓一条不知名的山沟。按地理方位算,你处在塔北隆起带,当在轮台、库车之间,正是岑参诗中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地方。那天,我们本不是去看你的,而是去看正在穿凿中的将深达九千米的亚洲最深井——依南一号的,却偶然地瞥见了你。

我们乘坐的是沙漠王,巡洋舰吉普第二代,马力大,底盘重,不怕颠簸,最宜于跑戈壁瀚海。可惜,拐进一片干涸而宽阔的石漫滩,汽车就扭起了秧歌,越扭越欢,后来干脆跳开了桑巴舞。轮子从尖利的石头上碾过,似有赤裸的脚掌踩过刀尖的痛楚感。抬眼望去,鹅卵石的波涛一直排上了天。没有人,连个野兔的踪影也没有,仿佛登上了月球般荒凉。虽是正午时分,却有瘆人的恐怖阵阵袭来——没有人的地方就会生出恐怖。此刻要是把谁推下车,他还能活着回去么?风像个隐身强盗,吹着尖厉的口哨,围着车子打转,好像随时准备下手。再看两岸是山的波涛,呈赭红色,狰狞百态,气象森凛:或如狮虎伫立,或如巨鹰攫人,或做尖塔状,或做钟乳状,或做孝感麻糖千层饼状,眼看齐刷刷地要压下来,一齐瞪视着渺小的汽车在河谷里摆簸。

(节选自雷达《依奇克里克》)

(1)对下面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你处在“塔北隆起带”,当在轮台、库车之间,正是岑参诗中“轮台九月风夜吼,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地方。(引用)
B.拐进一片干涸而宽阔的漫滩,汽车就扭起了秧歌,越扭越欢,后来干脆跳开了桑巴舞。(拟人)
C.风像个隐身强盗,吹着尖利的口哨,围着车子打转,随时准备下手。(比喻)
D.此刻要是把谁推下车,他还能活着回去么?(设问)

(2)纵观全文,作者用第几人称来写依奇克里克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依奇克里克这条山沟里隐藏着的只是一片成了废墟的油田和一座倾圮的油城,然而刚见到它就被“打蒙了”,并且将它“烙进记忆的弯庐”。结合全文思考:作者这种感受仅因为那“刻骨的苍凉”吗?
2024-07-2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太原文赢教育培训学校对口升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3次模拟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不仅是个人的智慧和记忆,而且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集体记忆,是我们在未来道路上寻找家园的识路地图。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像种子一样飘向世界各地,但是不论在哪里,不论是何时,只要我们的文化传统血脉不断、薪火相传,我们就能找到我们的同心人——那些似曾相识的面容、那些久远熟悉的语言、那些频率相近的心跳、那些浸润至今的仪俗、那些茂密茁壮的传奇、那些心心相印的瞩望,是我们中华民族识路地图上的印记和微号。今天,我们有责任保存好这张识路地图,并将它交给我们的后代,交给我们的未来,交给与我们共荣共生的世界。

(选自《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

1.解释“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的含义。
2.说说选文中加点“这”所指代的内容。
3.概括选文主旨。
2024-07-2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文赢教育培训学校对口升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6次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胡同文化》(节选)

①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可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③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

④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⑤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⑦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⑪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⑫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五日

1.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王利发的顺民形象表现了北京市民的心态。
B.北京人逆来顺受,缺少刚正不屈的性格。
C.胡同文化是北京市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胡同文化已随着胡同的消失而消失。
E.北京大街、胡同都是方方正正的。
2.下面的描写分别反映了北京人的什么特点?
(1)“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卖!”“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2)“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3)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3.文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四合院是一个盒子”一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5.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逐渐消失的胡同文化持什么态度?
6.作者认为,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请结合全文谈谈原因。
2024-07-2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沿着湿漉漉的林间小道,我一步一步走近诺日朗。随着和大瀑布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那轰鸣的水声越来越大,迎面飘来的水雾也越来越密,等走到瀑布跟前时,头发、脸和衣服都已湿了。这时抬头仰观大瀑布,才真正领略到了那惊天动地的气势。云雾迷蒙的天上,仿佛是裂开了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中汹涌而下,浩浩荡荡,洋洋洒洒,一落千丈,在山谷中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此时诺日朗的形象和声音,吻合成一个气势磅礴的整体。站在这样的大瀑布面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漾的水雾中的一颗微粒。我想起许多年前在雁荡山看瀑布时的情景,站在著名的大龙湫瀑布跟前,产生的联想是在看一条巨龙被钉在崖壁上挣扎。此刻,却是群龙飞舞,自由的水之精灵在宁静山谷中合唱出一曲震撼天地的壮歌,使人的灵魂为之颤栗。面对这雄浑博大、激情横溢的自然奇景,人是多么渺小,多么驯顺!

然而,大瀑布跟前实在不是久留之地,因为空气中充满浓密的水雾,使人难以呼吸。赶紧往后退,退入林间小道。走出一段再往后看,诺日朗竟然面目一新:奔泻的瀑布中,迸射出千万道金红色的光芒,这是从对面山上射过来的早霞。飘忽的水雾又把这些光芒糅合在一起,缤纷迷眩地飞扬、升腾,形成一种神话般的气氛……这时,远处的山路上传来了欢跃的人声,是早起的游人赶来看瀑布了。

上午坐车上山时,绕过诺日朗背后的山坡,只见三面青山环抱着一大片碧绿的湖水,平静的湖水如同一块硕大无朋的翡翠,绿得透明而深邃,使人怀疑这究竟是不是水。当地的藏族群众把这样的高山湖泊称为海子。陪我来的朋友指着这一湖碧水,不动声色地告诉我:这就是诺日朗。

这就是诺日朗?实在难以把这一片止水和奔腾咆哮的大瀑布联系在一起。朋友说的却是事实。三面环山的海子有一面是长长的缺口,这正是大瀑布跌落深谷的跳台,也就是我在谷底仰望诺日朗时看到的那道云雾天外的豁口。走近海子,我发现清澈见底的湖水正在缓缓流动,方向当然是那一道巨大的豁口。这汇集自千峰万壑的高山流水,虽然沉静于一时,却终究难改奔腾活泼的性格。诺日朗瀑布,正是压抑后的一次爆发和喷泻。只要这看似沉静的压抑还在,诺日朗的激情便永远不会消退。

1.在描写诺日朗瀑布时,作者将其和雁荡山大龙湫瀑布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A.从车上下来,站在路边,远处的诺日朗瀑布浩浩荡荡地袒露在我的眼底。
B.这音乐雄浑、粗犷,带有奔放不羁的野性,无拘无束地在山林里荡漾回旋。
C.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D.这时抬头仰观大瀑布,才真正领略到了那惊天动地的气势。
3.理解选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并说说其中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2024-07-2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通辽市中职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