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抒情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37197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溯源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任原乡。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

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

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浊浩圆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

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海外数十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

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

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

我们的下一代呢?

1.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概括说明文章中写到的人类是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的?
3.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2)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两句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因为两者表达的主旨是相同的。
B.文章第3自然段以设问和反问在文意的递进中完成了过渡,结尾又以发问的方式收束,使文章意味深长。
C.文章内容丰富,线索分明,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失落文化根源的隐忧。
D.文章情景并茂,以小见大,细节丰盈、精当,成功的营造出了浓郁的文化认同感。
E.文章第8自然段说“……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是说“他”虽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但因再也无法回到童年,所以体验不到满足与宁静。
【知识点】 抒情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一把寂寞的锄头,深刻反映了乡村生活的变迁和农民内心的挣扎。锄头象征着传统农业生活和父辈们的辛勤劳作,而父亲的离开则代表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求新生活的无奈与痛苦。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细腻,通过锄头这一意象,巧妙地揭示了乡村的忧伤与温暖,表达了对故土和传统生活的深深眷恋。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把寂寞的锄头

①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②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得清晰可及。

③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黄昏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惆怅。

④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讲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

⑤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

⑥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⑦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

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母亲哽咽着说。

⑨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⑩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晶莹剔透,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

⑪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

⑫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

⑬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

⑭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拴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

⑮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1.请谈谈你对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理解。
2.父亲对锄头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文内容,梳理出父亲对锄头的情感变化历程。
3.第⑥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4.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①段。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所说的“村庄的忧伤”和“村庄的温度”?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苍茫云海中秋月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人类源头。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那一轮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影。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

④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感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谧;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有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唐诗,处处见月,虽说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却是各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辉。唐以后,明月愈转华美凄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

⑤中国的古代神话有射日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于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有逐日之说,夸父追日,中途渴死,弃杖化为邓林;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嫦娥奔月,唯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她在月光里无翼而翔升,裙袂飘然,兔是玉兔,树是桂树。

⑥谁是有心人留意去统计一下呢?千百年以来,有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明月佳句?那轮幼时不识月,呼为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心。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是全人类,千里是全世界。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为——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月亮,月亮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1.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煞风景”?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作者在第⑤段引入有关“射日”“逐日”的神话有什么作用?
4.通读全文,解释第⑥段中“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的含义。
5.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2024-06-15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孤独的老树

李东辉

这是一棵酸枣树。高有十几米,微微向南倾斜的树干坚硬如铁,很粗,双臂不能抱拢,一尊倾倒的青石武士斜靠在他身上,相依为命的样子;树冠半径十米有余,枝枝杈杈,交错盘绕,如一个巨大的发髻。

从春末到深秋,满树都是诗情画意,先是柔嫩的芽儿,而后是碧绿的叶儿,接着就是一树的花香;秋天到了,颗颗圆润如珠,红如赤豆的酸枣挂满枝头,树下乘凉的人随便翻个身,就能捡到落在地上的枣儿,拿起来,放进嘴里,便是惬意如神仙了。

从秋末到来年初春,酸枣树则是另一番景色。脱去了一身的繁华,赤身裸体,傲然挺立于旷野之上,萧瑟的风吹过来,有些被老树拦下,风就有了声音,有些伤感,像是在唱着离别的悲歌。然而,老树却不见半点摇晃,还是那么若无其事,无动于衷。太阳的光照在他身上,黑褐色的枝干闪烁出金属的光泽,那孤高傲岸的本性就愈加不可救药了。

他孤独,是空间上的。旷野茫茫,天地寂寥。只有他,兀自站立于乱石之中,挺拔在大地之上,除了风,与他作伴的,就只有磊磊乱石间自生自长的野草了。

老枣树站着的地方,是一片古老的墓地。位于冀中平原古郡平舒(今河北大城县)西南八里。墓地很大,足有百十亩,呈长方形,东西窄,南北长,北面是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坟丘。南面是零零落落的石雕残块,有身首异处的石人、石马;有腿断尾折的石羊石虎;还有断为几节的牌坊立柱……偌大一片墓地,只有他孑然一身,兀自孤立于乱石之中。这无边虚空里的一棵树,也就孤独得令人肃然了。

他孤独,是时间上的。四百年风雨沧桑,多少与他有关无关的往事都已随风而去。他看着村里人一个个哭着喊着来到人世,又看着他们悲悲喜喜,聚散离合的熬煎着日月,最后,又目送他们被埋入地下,入土为安。当年,与他一起生,一起长的那些松、柏、榆、槐,不是做了房屋的梁柱,就是被砍了,伐了,变成了装钱装粮的箱柜。到如今,就只剩了他,与这片好大的墓地为伴,默默守护着四百年来一言难尽、欲说还休的破败与荒凉。

从小就问过村里的长者,这老树是谁种下的?他们说:小时候,也曾问过村里的长者,他们得到的回答跟我得到的回答是一样的。一去不返的时光带走了那个答案,老枣树的身世成了一个谜。谜一样的老枣树却明明白白地活着。他不神秘,只是孤独。四百年前的一个偶然,他被人带到了这里,是一株幼苗,柔弱而胆怯,不知道从此以后的日子会怎样?然而,无论怎样,他也只能既来之则安之了,那个偶然已经为他做了决定,除了跟着时光一点点成长,他做不了任何选择。四百年来,他好像只做了两件事,成长与活着。当年,制造了这个偶然的人早已灰飞烟灭,化作了泥土,而他居然躲过了无数劫难——天打雷劈,刀砍斧剁,牛羊啃咬,战火硝烟……如今,他带着四百年的一路风尘,在光阴里孤独地活着。

他孤独,是心灵上的。树有心吗?有的。天地间的生物都是有心的。只是所有的心都是深藏不露,不为人知的。不为人知的心是孤独的。老树正是靠着那颗孤独的心激励自己以一棵树的形态活在天的之间。直到有一天,他死了,倒下了,人们才会看到那一圈圈细细密密的纹路,那是树的年轮,也是他的心。然而现在,老枣树还活着,我们还不懂他的心,所以,他还是孤独的。

孤独的老树活得从容,活得安详,活得心平气和,那尊明代万历年间的青石武士雕像斜靠在他身上,相依相偎,是一对母子呢。十年前,老树的旁边,又多了一块小石碑,上面刻着两行字——明兵部左侍郎、通议大夫李松墓——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老枣树还是孤独依旧。小石碑上的字,说的是这墓园的事,似乎跟他没啥关系。仔细想想,也有点关系,他和它,还不都是因了这墓地才被种到这里的吗?

1.作者笔下的“老树”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分析。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请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谜一样的老枣树却明明白白地活着。他不神秘,只是孤独。
4.请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5.作者说“老枣树还活着,我们还不懂他的心,所以,他还是孤独的”,那么你读懂老树了吗?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全文,面对老树说一段话。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描写了一年四季枣树不同的形态,展现了它生命力之顽强,表达了对枣树的喜爱。
B.作者通过空间、时间、心灵三个层面来突出枣树的孤独,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C.大树旁的石碑刻着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暗示着这棵孤独的枣树将受到关注和保护。
D.作者写与枣树一起生、一起长的那些松、柏、榆、槐,是为了通过对比,突出老枣树历经沧桑以及它的孤独。
E.“太阳的光照在他身上,黑褐色的枝干闪烁出金属的光泽,那孤高傲岸的本性就愈加不可救药了”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树的坚韧与自信。
2024-05-11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