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

肖复兴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的。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风餐露宿,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就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象的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窗,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有删改)

1.作者叙述中国留学生在柏林和“我”在北大荒这两件事,分别表达了什么?
2.第三段中加点的语句“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对于萍水相逢的人,作者凭什么得出如此结论?
3.第四段加点词“青春的谱线”包含哪些内容?
4.“漂泊”一词常用的意思有哪些?在文中的确切意思是什么?
5.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怎样理解作者反复强调的“年轻时应该去远方”的观点。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春季)语文模拟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雪天里的暖

陈喜联

①几天的暴雪,小城早已银装素裹。初见下雪是惊喜的,然而,几天以后还下个没完没了,不由得就心生厌倦了。往窗外看去,天地还是白茫茫的一片,空中的雪花飘呀飘,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已经冰天雪地。蜷在家里,连附近的菜场也不想去,幸好,还有外卖。于是,认识了这位送外卖的骑士

②骑士顶着一头白雪敲开了我家的门。门刚打开,一股冷风便呼啸着扑了进来。骑士不光头发了,连睫毛也是白的,脸却格外的红。他大口大口喘着气,呼出的气,也是一团一团的白。

③餐盒送过来,还有一点烫手。他却连声道歉:对不起,迟到了几分钟。这样的天气,我有大把的时间坐在阳台上看雪景,几分钟而已,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这时,我看见他的前裤膝盖破了一个洞。他局促不安地解释:路太滑,摔了一跤,裤子坏了,头盔也坏了……”

④我把正准备拉上的门重新推开,跑进屋拿了块干毛巾:晚一点没有关系,我不急的,这样的天气……真是辛苦你了。

⑤骑士边擦脸上的雪,边连声感谢:谢谢!谢谢!这是我今年送的最后一单,准备回家过年了,晚上的车……还不知道能不能正常发车。哦,原来是这样!他在漫天飞雪的街道上奔驰,而他的故乡,是不是也是千里冰封呢?

⑥我嘱咐他再等半分钟,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又跑进储物间找出了一个早已不用的头盔送给他。骑士很不好意思地喝着茶,脸色渐渐恢复了正常颜色,说:我今天遇到的都是好人。上午,我在购物广场抢到一单,是三杯奶茶的订单。我跑去奶茶店,你猜怎么着?他掏出一张配送单给我看,上面备注着:一杯送给骑手,另外两杯麻烦骑手送给附近的环卫工、警察,或者其他露天作业者,辛苦啦!

⑦配送单有点湿,有点皱,骑士小心地把它折好,重新放到口袋里:你知道吗?奶茶店的妹妹特意把三杯奶茶包得严严实实。我刚走出奶茶店,就碰到一个扫雪的清洁工阿姨,把一杯奶茶给了她。购物广场出口,一个交警在指挥交通,我把另一杯奶茶给了他。后来,又看见个志愿者在用竹竿打树上的雪,就把第三杯奶茶给了他。骑士笑眯眯地拍拍口袋:我有这张配送单就够了。

⑧骑士喝完最后一口茶,戴上我送他的头盔,郑重地说了声谢谢,转身噔噔噔地下楼去了。我站在窗口,看他跨上车,在纷纷扬扬的大雪里,渐渐远去,很快消失在拐角处。

⑨雪依旧在下,冷冷的风刮得雪花四处翻飞。我不知道骑士今晚能否登上回乡的列车,他遥远的家乡,又有谁在等待他的回归。但是我知道,漫天飞雪的世界里,那张小小的配送单,那三杯包得严严实实的奶茶,温暖了他的心,温暖了他对这座小城的所有回忆。

⑩其实,温暖的又何止是他一个人。

1.“往窗外看去,天地还是白茫茫的一片,空中的雪花飘呀飘,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已经冰天雪地”一句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2.文章标题“雪天里的暖”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主题内容,谈谈你对“温暖”的理解或感悟。
3.下列对第⑦段“骑士”把配送单放到口袋这一描写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湿”表明天气不好,雪花打湿了配送单;“皱”暗示他多次翻看、揉握。
B.用“小心”修饰“折”,表现了“骑士”对配送单的珍视。
C.这一段描写,形象地表达出“骑士”遇到好人后内心的感动。
D.从这一段回忆中,可以看出“骑士”是一个胸怀天下的人。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中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改变一生的闪念

①这是我老师告诉我的故事,至今仍珍藏在心里,让自己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多年前的一天,这位老师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却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你快来啊!在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边人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看着正在看电视的惟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④她本来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但自己是老师,说不定她就是自己的学生呢?通过电话,她隐约可以设想出,那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赶了过去。

⑤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位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28元的罚款,才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并看清了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起来,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就让小女孩离开了,临走时,她还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阿姨有好多书呢。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便再也没有出现。

⑥时间如流水匆匆而过,不知不觉间,多少年的光阴一晃而过,她早已忘了这件事,依旧住在这里,过着平稳安详的生活。有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当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露着满脸的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着,但女孩却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的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的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刚从某名牌大学毕业,已找了份令人羡慕的工作,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女孩眼睛泛着泪光,轻声说道:当年情急之下的那个电话,幸亏打到您的家里。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你为什么愿意充当我的妈妈,解脱了我,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了一桩心愿:喊您一声妈妈’。话音刚落,女孩已泪流满面。老师的眼睛也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的脸上立即变得忧郁起来,轻轻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⑧望着女青年脸上的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概括地说说“我的老师”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分别说说第⑤段及第⑧段中写这位教师“笑”的含义。
3.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的起因是“我的老师”接到一个被指责“你家小孩偷书”的陌生电话。
B.小说的标题“改变一生的闪念”的“闪念”是指小女孩因一念之差偷了书店的书。
C.老师将小女孩领回了家这一情节的作用是,一方面表现了老师对女孩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为几十年后长大的小女孩登门识路提供了一个合理的依据。
D.第⑤段“正如她所料的那样”,是指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在恶狠狠地大声指责她。
2024-08-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中职学校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

吴昌勇

①几年前母亲从乡下进城,空荡荡的一个屋子,就她一个人居住,显得清冷且孤寂。我每逢周末就去陪母亲吃顿饭。

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母亲开始和我念叨起乡下老家的零碎小事儿:谁家的田里庄稼长势喜人,入秋后苞谷穗子能码半间屋,汗水算是没白流;谁家新娶的儿媳妇添丁进口了,胖乎乎的大小子惹人爱,一家人乐得合不拢嘴;谁家又在老宅旁起了新房,坐北朝南,是个二层小洋楼;谁家的鸡圈拆了,群养的土鸡赶到了山坡上,鸡肥蛋多,城里人争着买哩……她滔滔不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③开始我没太在意,直到有一次母亲提及,老家荒芜了多年的田里种上了朝天椒,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辣椒采摘后有人上门收购,一斤能卖好几块钱,我这才忍不住问了一句:你住在城里,哪得来这么多的好消息?

④坐在一旁的姐姐回话道:妈是从抖音上看到的,如今乡下的亲朋好友都爱玩抖音,就算农活再苦再累,也会忙里偷闲上传个视频。

⑤我突然意识到,古稀之年的老母亲有了新的爱好。

⑥母亲递过话:刷抖音挺费流量的,我要了楼上邻居家的wifi密码,人家怕我忘了,还专门给我写在纸条上。

⑦我乐了,望着坐在对面的母亲,她也正笑盈盈地望着我,一脸得意的神情,像一个淘气的孩子。

⑧去年母亲过生日,姐姐专门给她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在这之前,母亲一直使用老年机,只简单地用于接打电话,我还担心智能手机功能太多她反倒不会用。

⑨暑假,外甥从外地回来,无意间又向我透露了一个信息。平日里,他隔三岔五会和外婆视频聊天,了解她的饮食起居,也看看她的容颜气色。后来我又得知,母亲的微信里已添加了不少好友,大多是和她一个年岁的老朋友老姐妹。

⑩我不知道母亲是如何用微信聊天的,是视频、音频,还是文字输入?

⑪总之,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母亲刷抖音、用微信和朋友聊天的画面。

⑫窗明几净的客厅里,母亲戴着老花镜,半眯着眼睛,斜靠在沙发上,左手紧握着手机,右手不时地刷新屏幕上的视频,方言或者土味普通话配着不长的画面,母亲看得专注,听得入神,消瘦的脸上笑出了褶子,整个屋子是那样安静,又是那样热闹。那一刻,母亲仿佛是一个坐在乡村教室里的小学生,一部手机就是一册课本,课本中的每一幅插画、每一段描写,以至于每一个活泼可爱的表情,都深深地吸引着她。不大一会儿工夫,她便好像完成了一次丰富多彩的乡村游。揉揉眼睛,回味一番,意犹未尽,她再次将手机捧在手里,那些乡间的人间烟火,那些斑斓的果园农田,让她嗅到了久违的泥土香,这香气也充盈着她单调的晚年生活。

⑬这是在田里劳作了三十多个年头的母亲,在告别故土,告别田舍、庄稼和牛羊牲口之后,对曾经的家园以另一种方式亲近、回望。一桩桩故事,发生在她最熟悉不过的那片土地上。只是岁月流转,曾经在她播种大豆、玉米、小麦的梯田里,如今种上了高产的辣椒、油菜,栽种着柑橘、核桃和拐枣:曾经扶犁深耕的黄土地,现在清一色地换作了旋耕机机械化作业; ①        ②     ;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四季辛勤劳作的乡亲们,如今化身新农人,一手握着农具,一手握着手机,将乡村的美景和趣事直播到天南海北。

⑭母亲再熟悉不过的小山村,眼下还成了拍摄视频的热门取景地,明丽灿烂的油菜花、挂满枝头的柑橘、漫山遍野的山花、在果园里低头劳作的老农蝉嘒嘒(huì),鸟啾啾,连同铺满稻田的蛙声,汇成了田间的音乐,成为了视频清新的背景音乐。这一切,都让母亲魂牵梦萦。

⑮一部智能手机,成为母亲和乡下老家情感交流的介质。正在发生的美好,都在她的指尖下轻轻滑过。母亲握在手中的不仅是一部智能手机,也是一卷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老家的每一处景致、每一个变化、每一副面孔,都让她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脉动,让她骄傲与欢喜。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母亲一人居住的清冷孤寂与后文手机带给母亲的快乐形成对比,表现了手机对当代人的重要性。
B.本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从“我”的视角来呈现母亲的生活状态,叙述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C.第③段通过对比、排比等手法,展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表现出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革。
D.文章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普通家庭妇女晚年生活的故事,塑造出一位淘气、沉迷手机的母亲形象。
E.结尾呼应标题,手机在文中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见证家乡振兴发展的介质。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蝉嘒嘒,鸟啾啾,连同铺满稻田的蛙声,汇成了田间的音乐,成为了视频清新的背景音乐。
3.请给文章拟一个标题,并简述理由。
题目: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
4.仿照③段划线句的句式,另选两个能反映家乡变化的角度,补写句子。

曾经在她播种大豆、玉米、小麦的梯田里,如今种上了高产的辣椒、油菜,栽种着柑橘、核桃和拐枣;曾经扶犁深耕的黄土地,现在清一色地换作了旋耕机机械化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河县委宣传部将于2023512日在县府大礼堂举办家乡文化发展论坛,邀请母亲参加,请你拟写一份邀请函。要求:内容合理,语言得体,格式正确。
2024-08-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普通高职单独考试温州市统一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夜的火车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落日失去了最后一抹余晖,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应该早黑透了吧,那么晚打电话告诉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列车在黑夜中呼啸着,载着心事重重的乘客飞驰向前。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座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村里。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火车黑夜穿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忽闪而过,兴奋与激动转眼间成为远离的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

10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去宣威。母亲知道我要路过村里,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但这沉默让我内心紧缩。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车过村里,母子相距不过几百米,却不能相见。

母亲沉默,我也沉默。

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村里时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向你摇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

对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意外和为难,黑夜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算怎么一回事?但母亲很高兴。

我们当然知道那个路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10多年前就全线封闭。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早被栅栏完全隔断,要过铁路只能翻越天桥,现在只剩下三四米宽的道口。我坐的这趟火车时速大概120公里。这样的速度通过那个道口要多长时间呢?可能半秒都不到吧!相互能看见?

窗外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也看不见熟悉的风景。

焦躁中,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流光溢彩。我正纳闷儿这是哪条路呢,放着白色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几个字就出现了。我一阵悲凉,施家屯是隔壁村庄,火车应该在1分钟前就已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和站在路口的母亲。

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没有看见你,火车已经到了施家屯。

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

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能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空欢喜一场。

松林村的一草一木,我再熟悉不过,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我不甘心地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小时就能到村里,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母亲连忙阻止,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这样做是她的错。我没有办法,自己赌气也是跟母亲赌气:那就明晚还在这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招手,一定可以看见。

我又一次要求母亲去铁路口,固执得有些残忍。

我坚定地认为,是我的疏忽,才会没看见站在车窗外的母亲,那么近的距离怎么能看不见?那晚返程时,我早早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飘移,伏在玻璃上,我尽量睁大眼睛,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景物。我想起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的光明在哪里呢?

返程时,我又看见了施家屯收费站,心头撞鹿。

内外温差大,车窗内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亮玻璃,双手罩住眼眶遮挡车内的亮光,让自己也陷入与外面一样的黑夜,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索一景一物。我终于看见被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看见了村庄里萤火般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寻找并摇手呼喊,火车却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啦!

母亲也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黑夜中的火车里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小米田的道口,不过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采用了倒叙手法,既写出了“我”意识到自己考虑不周而生发出的悔意,又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在去宣威和返回昆明的整个过程中,“我”经历了期盼、后悔、焦躁、愧疚、不甘心、紧张、激动等一系列情绪变化。
C.文章中插入小米田路口的一段,意在表现家乡在时代浪潮下的变化。“我”欣喜于故乡的发展,却也担心与母亲错过。
D.文章中三次写到“我”与母亲在电话中的交流,语言淳朴直白,情感表达克制,尤其是对话中的沉默,无声胜有声,打动人心。
E.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为读者展现了母子约定在黑夜的火车经过时相见的过程,真实感人。
2.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3.母亲节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作者因为工作不能回家探望母亲,请你以作者的身份给母亲发一条微信,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祝福之情。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60字左右。
4.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所在班级的一些同学提出把标题改为“那一束光”。为此,语文老师组织同学在班级展开了“那一束光”和“黑夜的火车”这两个标题孰优孰劣的辩论赛。这两个标题,你认为哪个更好?请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5.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顾城的诗句,请以“母亲”开头,仿写两句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浙江省第二次高职考一轮复习系统性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

葛水平

①乡民爱戏,常常在夜幕即将垂帘的黄昏时分凑在一起胡喊。烦恼和沉重总是很短暂,劳作之余,乡民对日常生活的期望没有城里人高,只要有戏看,想不来的问题便永远不再去想。热爱,赋予了活着的意义。当一个村庄在空地上搭起戏台子时,村庄里的普通农妇走起路来便如同踩着棉花,腰肢如柳叶,风不来自个儿就摆了,优美地走在村街上,似乎嗓门也比往日响亮了,唱大戏了,来咱村看戏啊!

②我对乡村的记忆是从舞台开始的。在我还看不懂戏的日子里,只要看到灯光照亮,人影晃动,便感觉到一股活力四处洒落,那些声音,纷纷扬扬地落在乡民身上,他们无比快乐的笑容感染了我。

③民间有无庙不成村之说,有庙又必有戏台,无戏台不成庙。我还记得和村庄里的大人们一起去庙里看戏,台下人头攒动,是一张张凝神上望的脸。戏台上,生旦净末丑,正演绎着一场沧桑岁月的人间大戏,让人们感受着人生的喜怒哀乐、生死荣枯。他们为生欢呼雀跃,为死悲从中来。一段哭腔唱得入心入骨地疼,唱得好呀,戏到此时不是演了,是唱,五音六律揪扯得人心战栗。

④我极喜欢看野台子的戏。一场热闹,平地而起,又骤然而歇。在这里,排除了神的干扰,可以进入真实的民间。

⑤我反复回忆童年时期的那些夜晚。等不到傍晚,地里的壮汉便急急收起农具匆匆往家里赶。他们从大地的深处起身,转过身子,那样的不约而同。盛热的空气里有虫子擦着草尖飞翔,暮色斑驳迷幻。匆匆一口饭,大人和孩子们齐齐聚在了村口,一条土路拽着所有人的心。所有人的心澄明如镜,有一种洗礼后的神秘感。一行人前前后后挨挤着,小孩挽着大人的胳膊,一轮明月升到孩子们仰望的高度,远山肃穆,它凝聚着山外的声色犬马。走上山顶,远远看见了野地里的台子,灯光还没有点亮,月明在山尖上,黄土小路有微风的暖痕,一路上话都不敢多说,怕话多了耽误行程。

⑥围绕着戏台周围有许多零嘴,孩子们向大人要了钱买了占嘴的零食,匆匆拽着大人的衣角往舞台前挤。一个女演员,腰肢纤细,头戴花冠,袭一件镶边水红绣花长裙,在戏台当中走台,女演员无视台子下的观众,水袖飞舞,台步走得欢实。

⑦星光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时间,我们觉得大地上的声音开始乱了,人影晃动,苍蝇拍翅、蚂蚱蹬腿,都显得激动异常。村口的老槐树黑黑地站在夜幕里,横杈上落着一层来看戏的乌鸦。

⑧戏就要开始了。

⑨我们在台前乱跑大叫,不时掀起幕布看台子上的人搬布景,都是穿好戏装的龙套生,没见有主演搬布景。刚才那个穿水红长裙的女子在侧幕旁吊嗓子,咿咿呀呀,兰花指翘着,不时指出去收回来,在自己包好的头上摁摁鬓花。开戏前的几分钟里她就那么精心地装饰着自己。我们叽叽喳喳乱叫,吸引得演员走过来,瞪着眼把我们轰下舞台。各自跑往父母身边,拉着父母的手说:看见了,看见了。大人们要孩子们讲讲看到了台子上有什么。有调皮一些的娃娃就扭捏着模仿幕布后的表演,捏着嗓子咿咿呀呀学后台人。这时候准备演出的铃声响了,大人们用尖利的噪音呵斥自己的娃娃,咳嗽声和互相打趣声弥漫于台下的人群。

⑩突然炸起一阵锣鼓家伙响,台子下的热闹和混乱被震得鸦雀无声。

⑪大幕徐徐拉开,演员踩着台步上场。台上台下的距离一点也不遥远。台上的唱念做打,算不得炉火纯青,却也生动活泼。瞬息万变的浪漫爱情,还来不及留恋追怀,便徒生变故。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长,都能让台子下的观众撒一把悲情泪水。

⑫历史被放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真假都不重要了。观众早已熟悉了演员的表演,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心里都清楚。演员胆敢偷懒作假,台下的嘘声起了,口哨声起了,鼓倒掌是高级待遇,或是石头蛋子飞上台,或是给你起一个外号,立马叫响,看你敢不敢瞎对付。

⑬夜戏结束时,有些意犹未尽,瞌睡虫早被赶到了九霄云外,不舍得回家,我们挤在戏台后看演员卸妆。凡士林和油彩味儿扑面而来,大裆裤忽闪忽闪晃荡,大家使劲儿辨认演员核对角色。

⑭走吧,杀戏了。

⑮脚踩着地,心往上飞。

⑯将来谁家能出一个唱戏把式就好了。谁家有那福分呢?挨着户数过去也找不着苗头。笼罩在无奈的气氛之下,有人转移了话题,议论演员的扮相,走着走着没话了,话断在了半路上。

⑰一条小路直达村庄,月亮钻进云层,山野像巨大幕布,把一切罩在其中。

⑱远望村庄有灯光亮着,路在七弯八拐中,像村庄扯开生长的身子,又像时光的投影。村庄最老的老人在村口上站着,黑树桩一样,如果不是手里提着的灯笼,夜色中看不出人形。

⑲他多么想听看戏回来的人说说都唱了啥戏,可是没有人支应他,他孤单的影子加深了夜的浓重。

⑳有人吼他:咋这时间还不睡?快回睡!

㉑夜收尽了人声和呼吸。

㉒他嘟囔了一句:天不怜老,活生生叫我看不动戏了。

㉓只要戏还活着,乡民们明天照样不敢耽搁了看戏。新的一天,在某个看不见的地方,正在形成一台戏。在人间,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分析第⑦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
3.文章结尾对村庄最老的老人进行了描写,有何作用?
4.文中⑤-⑯段中,人们对野台子戏的热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5.结合全文,请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细致描写普通农人得知有戏可看的由衷喜悦,村民爱戏之心得以一窥。
B.“戏就要开始了”之后一系列关于小孩子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孩子活泼、调皮、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充满童真童趣。
C.“村庄里的普通农妇走起路来便如同踩着棉花,腰肢如柳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表达了普通农妇们有戏可看的喜悦之情。
D.文章主要是对野台子戏进行正面描写,不仅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也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E.文章开头说乡民“只要有戏看,想不来的问题便永远不再去想”,表现了他们沉溺于眼前的享乐,没有对生活的长远考虑。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中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第二段写出了根河有什么意义?
2.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和“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3.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和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你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如何理解?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考试前押题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王小鹰

我认识他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里,那时还没上小学。奶奶每星期从保育园接我回家,路过那小小的三角花园,我指着他的雕像问:他叫什么名字?奶奶摇摇头,奶奶知道秦香莲和王宝钏,但不知道这个有着卷曲鬓角的男人是谁。后来读书了,老师讲了老渔夫和小金鱼的故事,并带我们到那三角花园,指着他说: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希金。

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

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她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抑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一位年轻女子款款地走来,短发,着呢裙,碧蓝的大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达吉雅娜,她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讲解员,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的高材生。她的气度与庄园的气氛很相配,她讲话很有条理,娓娓动听,向我们介绍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

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在普斯科夫,我们与两位当地作家交谈时探讨过普希金的性格发展,他出身贵族却具有火般的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因此屡遭沙皇迫害。他的思想转变是曲折而复杂的,他曾经写过几首支持沙皇进攻波兰的诗,作品中也一度出现怀疑和悲观,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说,他们出了普希金的选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优秀的作品。而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

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前我们先去圣山寺院拜谒普希金之墓,他与他的父母葬在一起,竖着一尊简朴的锥形石碑,在小小纪念堂里,鲜花丛中有普希金的石膏面模,是从普希金的遗体上合下来的。四壁挂着巨幅油画,描绘了风雪天他与丹特士决斗的情景以及临终前他不可名状的痛苦。普希金的死因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仅为爱情而死,亦有人说丹特士其实是沙皇派的杀手。

…………

纪念堂里那幅描绘普希金临终情景的油画下面,写着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病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

细蒙蒙的雨一直似有似无地飘着,我们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寻觅诗人的踪迹,心里沉淀着怀念、景仰与惆怅。我想起古人有一句话: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彩色的落叶铺满的林荫道在雨雾中静悄悄地延伸,就像我遏制不住的思绪……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童年时代的一段记忆开头,既点出了作者与普希金结缘之早,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访问普希金流放地的期待。
B.当地出版的普希金选集收集了他最优秀的作品,但作者认为选集不能完整地展现普希金的复杂、伟大,应该出全集。
C.满地密叶的林荫道,秀美静谧的庄园,若有若无的细雨,文中的环境描写,将寻访者的怀念、景仰与惆怅渲染得更加深切。
D.文章结尾,作者由普希金的痛苦和命运生发开去,悲叹天才常因感受到痛苦而短命,表达了人们普遍安于庸人生活的想法。
2.关于文章中人物评价,不正确的一项(     
A.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
B.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C.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争论。
D.普希金出身贵族却先天具有火般的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从未动摇自己的追求,因此屡遭沙皇迫害。
3.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2024-08-1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升大班)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会做梦的葡萄   

刘予儿

①春天,是一座葡萄园苏醒的时候。

②在新疆的天山南北,从低处的盆地到高处的山前戈壁,睡在土里的葡萄树依次醒来。

③这时,玛纳斯的葡农都要进行一件最重要的劳作——挖葡萄。他们早早地来到山前的酒葡萄地里,用齿耙挖出在土壤中睡了一冬的葡萄树,将藤条重新搭上架子,等待它们醒过来。其实,埋在土里的葡萄树早已经睡醒了——它们在自己长长的美梦里笑醒了,被身上萌动的花芽痒痒醒了。它们等人给自己翻身、松土,等人将自己舒服地搭上桩架,好一路向着天空和盛夏攀缘。

④在绝对最低气温超过零下15摄氏度的地区,葡萄树都需要冬眠,因为葡萄这种藤本植物性不耐寒,不埋则死(《农桑辑要》)。葡萄入冬前,不覆土防冻,就会冻伤芽眼,影响来年的结果。

⑤所以,每年秋天,在葡萄浆果采收完成、葡萄落叶之后,就需要修剪病枝弱枝,挖沟疏垄,为葡萄树冬眠做准备。

⑥挖葡萄和埋葡萄,是葡萄园里最繁重的活儿。种植葡萄一半的人工和成本都耗费在这两项工作上。

⑦在吐鲁番炎热的盆地中,由着性子生长的葡萄树又长又粗,可以盘曲为巨大的一墩。把成墩的葡萄树埋进深沟里,需要消耗谈一场恋爱或跑一场马拉松的力气。在当地,这也叫压葡萄墩

⑧挖葡萄和埋葡萄都是很重的体力活儿,吐鲁番人往往需要从外面雇人来干。我在木垒就听说了一件事:白羊村的一个农民每年都在冬麦播种后把家里的农械收拾好,然后带几个人翻山到鄯善的葡萄园去打工。冬天埋葡萄,等到来年三月份,再替雇主挖葡萄。其间,吃住都在葡萄园主的家里,主妇顿顿都做拉条子拌面、手抓饭和薄皮包子。这个农民,像候鸟一样在鄯善干了七八年挖、埋葡萄的活儿。挖葡萄时手握坎土曼,秋天在自己的农田里,再换成铁锨、䦆头和镰刀。鄯善几乎家家都有葡萄园,有干不完的活儿,葡萄挖出来后,还要上架、清沟呢。葡萄成熟时,男人女人弹起乐器,跳起麦西来甫舞。有时,男主人支着脑袋,盘腿坐在葡萄架下,什么都不想,又好像,在想没人知道的最甜蜜的事儿。那个农民越来越觉得,他们过的是世上最美好的生活。几年后,他真的留在了鄯善,娶了一个漂亮的鄯善姑娘,后来也有了一个自己的葡萄园。

⑨埋葡萄,首先要把葡萄从架上取下来,顺着沟垄,把葡萄藤放进下面的沟槽中。长到一定年龄的葡萄树也有腰骨,有时要用脚踩进沟里。所有葡萄藤的根部都是一个深沟,这个深沟就是让葡萄睡觉的。葡萄躺在沟里过冬,要压着。直接用土埋不行,因为葡萄藤都比较粗,它跷着腿,还侧着身,睡不平展。这就需要用一种草先把它苫着,上面再覆盖厚厚的土层。这样,葡萄才能在舒服透气又保暖的环境中,进行五六个月的漫长冬眠。

⑩从前,在新疆的戈壁滩上,一到秋天刮大风的时候总能看到一种草。这种草圆圆的一蓬,非常轻,风一刮,根就断了,一大团一大团的,顺风滚,常常滚到人家的墙根下或者树下才停住。这种草就是最适合拿来苫葡萄的风滚草。

种葡萄的人常常用木杈、铁杈,追着风滚草跑。这种草到处跑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种子散播得到处都是。人追上了,就用木杈插上,举着,装到车上。装车回来后,要把它们压扁,压成一个一米见方的草垫子,然后把草垫子盖到葡萄上。上面的土不能压得太厚,也不能压得太实,要留点透气的地方。葡萄睡觉,也需要呼吸。既不能冻着,也不能热着,跟人睡觉一样。后来有了编织好的草帘子,多半是稻草,也可以用这种草帘子来苫葡萄,有些地方还用玉米秸秆盖葡萄。

葡萄压好后,会在漆黑而又温暖的土壤中安心地睡一觉,做一个冬天的梦。等到春天天气暖和了,种葡萄的人把上层的土铲掉,再把草小心地揭开,葡萄就出来了。

一个冬天,新疆的葡萄成排成列地在一个个村庄的庭院里睡觉。别的树都站着,只有葡萄树舒服地躺下来,侧着身体。这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睡眠。

人们在土地上做梦,葡萄在土地下做梦。葡萄的梦唤醒了人们的梦。

现在不再需要风滚草来苫葡萄了,塑料布就能苫住上万亩的葡萄地。然而,每年挖葡萄和埋葡萄这两件事还是让人忙活。

在玛纳斯的尼雅葡萄园中,刚从土里搂出来的葡萄藤,简直如朽木死灰,看起来,只能当作枯柴烧了。葡农掸去上面的黏土,只见葡萄的枯皮下竟已发出粒粒新芽。一株葡萄,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年年朽而年年获得新生,芳华重现。

苏醒的葡萄树再度枝叶青翠,硕果累累。它们甜美的果实经由酿酒师的点化,发酵陈酿为一杯杯美酒。这是葡萄的又一次涅槃。

(摘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以细腻的笔触描写葡萄树的生长环境,为下文奠定清新的基调,引领读者迅速进入情境。
B.全文主要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葡萄,把葡萄比作人,生动展现了葡萄树生长过程中的坚韧与顽强。
C.文章通过描述葡萄树的冬眠和涅槃,表达了对生命循环的赞美之情和对美好自然的敬畏之意。
D.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俗易懂,无任何修饰和雕琢,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葡萄树的生长过程。
E.结尾部分巧妙地将葡萄树的生长与人生的哲理相结合,引发了读者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葡萄压好后,会在漆黑而又温暖的土壤中安心地睡一觉,做一个冬天的梦。等到春天天气暖和了,种葡萄的人把上层的土铲掉,再把草小心地揭开,葡萄就出来了。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人们在土地上做梦,葡萄在土地下做梦”这句话中“梦”的理解。
人们的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葡萄的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自然段描述了农民到鄯善打工的经历,本段在行文上起到什么作用?
5.冬去春来,鄯善生态果园要招聘一批工人来挖葡萄,请你以果园的名义写一则招聘启事。要求:格式完整,要素齐全。
2024-08-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单独考试温州市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联儿

叶圣陶

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只要望见靠坐在车座上的影儿,或是那些抽叶子烟的烟杆儿,就辨得清谁是谁。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主顾,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这就叫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主顾自然坐了他的。

老俞推车,一路跟你谈话。他原籍眉州,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只因家道不好,到他手里流落到成都。他在队伍上当过差,到过雅州跟打箭炉。他做过庄稼,利息薄,不够一家子吃的,把田退了,跟小儿子各推一挂鸡公车为生。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由二等兵升到了排长,隔个把月二十来天就来封信,封封都是航空挂。他记不清那些时时改变的地名,往往说:他又调动了,调到什么地方——他信封上写得清清楚楚,下一回告诉你老师吧。

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舍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三天就死了,老俞哭得好伤心,哭一阵子跟他老婆拼一阵子命,哭了大半天才想起收拾他儿子,把两口猪卖了买棺材。那两口猪本来打算腊月间卖,有了这本钱,他就可以做些小买卖,不再推鸡公车,如今可不成了。

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白干酒,颧骨以下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边陷进更深,嘴就见得歪了。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

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的?他终于开口了。我知道他说这个话的所以然,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一样地嫌罗嗦,就含糊其辞应接道: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

有的吗?我自己摸摸心,拷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为什么处罚我这样地凶?老师,你看见的,长得结实干得活儿的一个孩儿,一下子没有了!莫非我干了什么恶事,自己不知道?我不知道,可以显个神通告诉我,不能马上处罚我!

这跟《伯夷列传》里的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是同类的调子,我想,我不敢多问,随口地说,你把他埋了?

埋了,就在邻居张家的地里。两口猪,卖了四千元,一千元的地价,三千元的棺材——只是几块薄板,像个火柴盒儿。

两口猪才卖得四千元?

腊月间卖当然不止,五千六千也卖得。如今是你去央求人家,人家买你的是帮你的忙,还论什么高啊低的。唉,说不得了,孩子死了,猪也卖了,先前想的只是个梦,往后还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推到老,推到死!

我想起他跟我同年,甲午生,平头五十,莫说推到死,就是再推上五六年,未免太困苦了。于是转换话头,问他的大儿子最近有没有信来。

有,有,前五天接了他的信。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我寄了航空双挂号。我说如今只剩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回来吧。

你明白。我着实有些激动。

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都在其次。——他信上说,这回作战,他们一排弟兄,轻机关枪夺了三挺,东洋鬼子活捉了五个,只两个弟兄受了伤,都在腿上,没关系。老师,我那儿子有这么一手,也亏他的。他又琐琐碎碎地告诉我他儿子信上其他的话,吃些什么,宿在那儿,那边的米价多少,老百姓怎么样,上个月抽空儿自己缝了一件小汗褂,鬼子的皮鞋穿上脚不如草鞋轻便,等等。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

他似乎暂时忘了他的小儿子。

新年将近,老俞要我替他拟一副春联儿,由他自己来写,贴在门上。他说好几年没贴春联儿了,这会子非要贴一副,洗刷洗刷晦气。我就替他拟了一副:

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有一回我又坐他的车,他提起步子就说,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好,确实好,切,切得很,就是我要说的话。有个儿子在前方打国仗,总算对得起国家。推鸡公车,气力换饭吃,比哪一行正经行业都不差。你老师真是摸到了人家心窝里,哈哈!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深沉,与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深刻精炼略有不同。
B.老俞对因果报应的询问,表现出生活的不幸让他陷入彷徨无助的境地,让人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C.文章第三段讲述老俞的遭遇,几乎全用白描和客观的叙述,但文字中渗透着对底层劳动者的真情。
D.这篇散文善于运用动作、语言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在故事叙述上表现出小说化的倾向。
2.夏志清曾评价叶圣陶“刻画人物的长处在于观察力”。结合本文试举两例谈谈人物描写有哪些,并分析。
3.“春联儿”这一题目有什么内涵?请简要分析。
4.“春联儿”这一题目在表现文章主题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08-10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