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384664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第二段写出了根河有什么意义?
2.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和“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3.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和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你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如何理解?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奶奶与父亲

尹定瀚

父亲走时,我17岁。

奶奶走时,我18岁。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像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要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进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您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父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当亲戚或乡邻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家常,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人一样。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摸着父亲的额头,冲着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呢。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那天,家里人哭成一团,唯独奶奶没有流泪,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无论谁叫她,她也不应不动。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我突然间觉得奶奶像老了十几岁。

在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父亲讲过的故事。讲完,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是长江水,娘不想让你走得有牵挂啊。

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没有再醒过来。

1.下列关于奶奶对病危父亲那种平静的态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奶奶表面上对病危的父亲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伤和留恋,实质上是不想让她的儿子带着牵挂离去,表达了奶奶对父亲深藏不露的爱。
B.奶奶老糊涂了,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病危。
C.奶奶年纪大了,有点儿痴呆了。
D.奶奶是个性格开朗的人。
2.奶奶对父亲的爱看似平静超然,实则刻骨铭心。下列依据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去世后,奶奶的头发一夜变白。
B.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C.“我”劝奶奶“想父亲了,就哭出来”,奶奶说“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D.奶奶年纪大了,心态变平和了。
3.这篇文章中转引的故事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A.烘托B.对比C.悬念D.象征
4.下列诗句不是表现母爱的一项是(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B.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C.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下面应用文,有几处格式或内容不正确,其中判断或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寻人启示

王XX,男,微胖,圆脸,背有点驼,听力不太好,爱笑,北京口音。于2023102日在王府井大街走失,走失时身穿白色绸布练功服,脚穿黑色软底布鞋。有知情者请与我联系,必有重谢。

联系人:王XX

2023103

A.标题错误,“启示”应为“启事”。
B.人物信息缺少年龄身高等关键信息。
C.没有具体的联系方式,应标明联系地址、电话等关键信息。
D.“必有重谢”语气不够诚恳,应该写清楚“重谢”的内容。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刚搬入新居不久。这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打字。 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温暖、清亮、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②突然,大门响起一阵很不规则的敲门声。

你找谁?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

我是住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那个陌生人嗫嗫嚅嚅地说。

什么事?你说吧。

快到暑假了,我儿子要到城里来看我,他很想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房子是盖了许多,可我从不知道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给孩子描述清楚。要是他来了,我能带他到您家看一看吗?

⑦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他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两眼露出渴求的神情。

⑧我恍然大悟——真是一个心细、慈爱的父亲啊!我也是一个父亲,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不也是喜欢在儿子面前表现一番吗?那是一个做父亲的自豪和骄傲啊!想到这,我答应了。

⑨他激动得连手也不知道放在哪里好了,脸上现出喜悦的神色。他连声说道:您真是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还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了工棚……

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小男孩十三四岁,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体,明亮的双眸。

换上吧。我热情地说。父子俩换上了鞋套,像是生怕将木地板踏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给人一种拘谨的感觉。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对孩子说:这位叔叔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的建筑公司盖的。我负责砌墙,眼细、心细、手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对了,爸爸也通过了中级工的考试。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⑪儿子听着,眼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我又看到,一只小手和一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的腰板似乎挺直了许多。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⑫一会儿,这对父子就看完了我的新居。退到门边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手,重重地握住了我的手,感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带孩子到城里人家来看看,感受到了城里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真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一下子,我也感动了,我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我差一点把那位民工父亲的幸福弄成了碎片,一种隐痛扎着我的心。

⑬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那孩子对他父亲说道: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一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⑭孩子仰起稚气的脸,眨着双眼,高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着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⑮听了孩子的一番话,这位民工父亲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

⑯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腰杆努力地挺了挺。

⑰顿时,他在我眼里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善良!

1.文中“我”对民工父亲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愧疚  →  敬佩
2.按要求品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这位民工父亲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3.阅读全文,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文中民工父亲的形象特征。
4.文中第⑫段“我差一点把那位民工父亲的‘幸福’弄成了碎片,一种隐痛扎着我的心”一句中“幸福”的内容是什么?在生活中,你也一定有过不少的幸福体验,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2024-04-2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人间有味是读书

黄元华

20多年来我早已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除了必需的生活琐事之外,我要么在睡觉,要么在看书,套用一句俗语:我要么在阅读,要么走在通往阅读的路上。有人看我如此爱读书,总夸我勤奋用功。我说这与勤奋无关,只与兴趣有关,正如通宵打麻将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勤奋。有人知道我爱读书,就胡乱猜测我有所企图,我说纯粹是非功利性阅读,既没有当领导或作家的非分之想,更不能借此谋利,只是兴趣使然。

②我现在深深地感到,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的确是人世间最美的享受!正如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所说:唯有打麻将可以忘记读书,唯有读书可以忘记打麻将。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坐拥书城,指挥若定,神气如皇帝!好书在手,细细品读,快活似神仙!读到好书时,常常上气不接下气,心里堵得发慌,急欲读完而又不希望读完,高潮迭起、悬念丛生的故事情节让人欲罢不能,心潮也随作者的笔墨起伏,笔之所至,兴之所至。

③记得当年阅读《思想史三论》《平凡的世界》《生死疲劳》《文化苦旅》《走进心灵》《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时,我曾深深叹服李泽厚、路遥、莫言、余秋雨、李镇西、肖川的流畅文笔与飞扬才情,忍不住惊叹: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好?又写得这么快、这么多?我也常常为书中的好词好句久久回味。记得高中时,大约1985年吧,我下狠心破费买了一本《微型小说选》,其中有一篇小说里大约有一句他木然地站在那里,我当时惊叹木然用得好,要我写的话肯定想不到这个词的。后来读到我喜爱的作家梁实秋先生的一篇文章,说一个人吃饱以后出门去,他写道,鼓腹而出,我顿时惊呼:多么形象、生动、传神!

④那时因为手头紧,掏二三十元买一本书还是有点心疼,于是我就这样想:读了这本书也许会改变我的人生,提升我的生命境界,那其价值岂止20多元?于是牙一咬,买下!现在发现,果真因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当年若不用书籍填充我的业余时间,那我很可能去打牌,或者喝酒聊天,今宵酒醒何处”“沉醉不知归路,也就不大可能去做教学研究,更不大可能去写教育教学研究文章。而我的每一次工作调动凭的首要硬件是文章,其次是考试及谈吐,这一切都源于多年来如饥似渴的阅读。

⑤大约十年前我出差去上海,在上海书城一次性自费购买了六七百元的书,我当时不知道可以打包邮寄,竟然背着一大包书赶汽车,乘飞机,一路车马劳顿,腰酸背痛,但心中却很欢喜,一想到回家后马上开封的惊喜与品读的欢悦,所有的劳累疲乏就瞬间烟消云散了。

⑥我认为买书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即投资小,收益大。曾有好长一段时间,我迷上了淘旧书,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长沙市岳麓区至少30家旧书店留下过我的足迹。进得店来,在狭窄低矮阴暗的书架间穿梭,甚至上下攀爬,一排排,一架架,依次过目,唯恐粗心漏掉好书。书上布满灰尘,架间结满蛛网,常常弄得我满身污垢,蓬头垢面,我却全然不顾,乐在其中。若有所得,就更是欣喜若狂。淘完一家,顾不上掸去身上的灰尘,马上冲向下一家。不知不觉,半天工夫过去了,收获总是会有的,少则三五本,多则十余本,喜滋滋抱回家。常常一口气读完,不觉东方之既白,酣畅淋漓,直呼解气!

⑦古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在我老家湖南,民间甚至还有这样的俗语:读的书多,做的怪多。鄙视之情溢于言表。我爱人经常反对我买书:既费钱,又占地方,毫无用处!我有口难辩,用语简洁、直指目的是她一贯的说话风格,我赞之曰:三言两语道破本质,惜字如金,言简意赅!这一赞效果明显,她做饭去了。

⑧读书究竟有用没用?还真不好说,取决于各人的价值取向与评判标准。在一切向钱看的功利社会,读书无用论肯定会甚嚣尘上。我以为,温饱问题未解决以前追求物质生活尚可理解,但衣食无忧后还沉溺于物欲就显得境界太低,而应追求精神品位与人生价值。衣食无忧后,山珍海味与白菜萝卜平分秋色,珠光宝气与简洁素朴难分高下,依各人喜好与经济实力自行选择。但孔子苏轼与张飞李逵不可同日而语,把酒临风吟诗作词与高声大嗓赌博酗酒高下立判。随着年龄的增长,简单素朴成了越来越多有品位的人的追求,即所谓返璞归真”“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人间有味是清欢

⑨读书是我的最爱,书籍之于我犹如旷野之于骏马、高空之于雄鹰、大海之于蛟龙。个中况味,同道之人当是感同身受;此中美意,三言两语岂可言明道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人生快乐若此,夫复何求?

(选自《中国教师报》)

1.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书籍之于我犹如旷野之于骏马、高空之于雄鹰、大海之于蛟龙。”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2.文章主要写自己读书,为什么还要写妻子反对自己买书?
3.本文写了作者两次买书的经历,买书过程中作者的做法及书买回来之后作者的心情如何?联系上下文,填写下面表格。
买书经历买书地点买书做法买书后心情
第一次一次性自费花了六七百元,自己背着,车马劳顿

第二次湖南省常德市长沙市岳麓区乐在其中,喜滋滋,酣畅淋漓,直呼解气

4.纵观全文,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者说自己读书“是非功利性阅读,既没有当领导或作家的非分之想,更不能借此谋利,只是兴趣使然”。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请写出来。
2024-04-21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