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自己就被人认出,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事致使工作被耽误,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正是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

马尔克斯热情谦和、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古道热肠。他与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文豪)的恩怨情仇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然而,他从未在略萨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上使绊。2007年,适逢《百年孤独》诞生40周年,自己80岁生辰,他主动向略萨示好,请后者为新版《百年孤独》作序。

20世纪50年代,他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中。当时他穷困潦倒,不仅付不起房租,就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后来,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流亡墨西哥时,房东放了他一马。万万没想到,这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30年后会带着一大沓钱连本带息加倍地专门回来补交房租。当时,房东已经过世,房东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接待了马尔克斯这个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并说她不想也不能收这个钱,因为她被来者的诚信感动,同时也要替天上有知的丈夫做一件大事:对世界文学尽一份力!

1982年,他辗转联系上心仪已久的嘉宝。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他青年时期的偶像,但那时已然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马尔克斯的造访使她喜出望外,他们促膝长谈。见马尔克斯不断用手揉他的眼睛,嘉宝便戴上老花镜,取来放大镜,原来是一根睫毛掉进眼睛里了。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20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

然而,当终于有中国出版方斥百万美元巨资买下了《百年孤独》的版权时,它同时也成了中国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年轻读者正渐行渐远,他们不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除了《百年孤独》,其实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甚至中短篇小说也乏人问津。

斯人已矣。文学的伟大传统呢,如今安在?作家的丰富遗产呢,也许只是聊作谈资、偶尔被人一提罢了。

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马尔克斯的作品进入中国后风靡一时,对中国一部分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是作品的形式被关注,后是作品的精神本质被关注。
B.流亡巴黎时,马尔克斯穷困潦倒,房东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30年后,马尔克斯回去报恩,房东太太没有接受,但大为感动。
C.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门庭若市,为躲避各色不怀好意的拜访者,他不得不离群索居,寻找安宁。
D.在中国,不少年轻读者对《百年孤独》不感兴趣,也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更有甚者认为此书是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
E.马尔克斯去世了,以他为代表的拉美文学后继乏人,他留下的作品也乏人问津,在这个只需要浅显的时代,经典往往被忽略。
2.从选文看,马尔克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作者曾说马尔克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暴风雨

[意大利]拉法埃莱

①闷热的夜,令人窒息,我辗转不眠。窗外,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惊恐。

②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宛如天神听到信号,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③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④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⑤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⑥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疲惫躯体。

⑦从窗外射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了人间的黎明,碧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在和煦的微风中翩然起舞,把蔚蓝色的天空得更加明亮。

⑧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⑨常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迎着朝霞,披上玫瑰色的丽装;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⑩江山似锦,风景如画,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⑪绮丽华美的春色啊,你是多么美好!

⑫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⑬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1.本文所写的时间是从__________________,季节是_________
2.第⑥段中“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内的动词应是(     
A.点缀B.擦洗C.洗涤D.擦拭
4.下面没有运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5.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描写了早晨的美景,其中写听觉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写嗅觉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题为“暴风雨”,却又花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写“更加绚丽的早晨”,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 《 祝福》同步练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了要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助它走出困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真情。这一储蓄会伴随他或她走过一生。他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它们。有了亲情这笔储蓄,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而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不是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双方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爱情是一种幸福而艰苦的储蓄。一对陌路相遇的男女,婚前相恋固然需要执着的储蓄,而要在一个屋檐下应对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又需要储蓄多少和谐、多少默契、多少理解、多少扶助啊!这绝不是靠花前月下、甜言蜜语的一次性投入可以解决问题的。享用这笔储蓄如享用清冷中的一盆火、泥泞中的一缕阳光、患病时的一句深情的话语、彷徨时的一番温柔的鼓励。爱情的常爱常新,需要月月储蓄、日日积攒。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一个人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重要的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难忘、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和拼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mǐn)灭            (zǎn)            (qì)而不舍
B.(páng)徨            (mò)路            受益(fěi)浅
C.执(zhù)             (qì)             甜言(mì)语
D.丧失(dài)尽       (zhù)蓄     (qīng)囊相助
2.下列句子中,未运用排比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这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B.在一个屋檐下应对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又需要储蓄多少和谐、多少默契、多少理解、多少扶助啊!
C.爱情的常爱常新,需要月月储蓄、日日积攒。
D.享用这笔储蓄如享用清冷中的一盆火、泥泞中的一缕阳光,患病时的一句深情的话语、彷徨时的一番温柔的鼓励。
3.下列各项都源于文章的重点句,最适合做标题的一项是(     
A.储蓄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B.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
C.储蓄人生
D.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4.文中谈到人生应该储蓄亲情、友情、爱情、学识。作者认为,储蓄友情要__________;储蓄学识要__________
5.本文用储蓄比喻人生,文中多次出现储蓄的专门用语,如________________等,把抽象的人生道理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6.储蓄是一种智慧,你在现实生活中最需要储蓄的是什么?准备怎样储蓄?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自己阅读后的感悟。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同步练习与检测语文综合测试卷(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太阳快要出来,人已到了不少。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一纵、二纵的同志已把一个晒麦的场子占得满满的了。

②这个地方本来就不大,只几十户人家,这里四周有土墙,墙外长着几株大树,正是天然的屏障。

③会议还未开始,会场里熙熙攘攘,许久不见的同志相互寒暄、敬礼、握手。我找了一个靠墙的地方坐下。

④天刚蒙蒙亮,会议开始了。

⑤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彭德怀等同志先后走进会场,会场里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⑥毛主席首先讲话,他说:同志们,辛苦了!话音刚落,顿时响起了热烈的口号声。

⑦是的,今天在这里开干部会,同志们格外兴奋。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领导同志和大家一起,度过了长途跋涉、征战万里的艰难岁月。你们——党的领导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帷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

⑧毛主席接着说: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二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止二百六十七天。然后,他扳着手指说:我们走过了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长征万岁!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

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⑪毛主席打断口号声继续说:二万五千里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扩红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我们走遍了五岭山脉、苗山、雷公山、娄山、云雾山、大凉山、六盘山,渡过了于都河、信来河、潇水、湘江、清水江、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渭水河,经过了苗、瑶、彝、回、藏等兄弟民族地区。我们完成的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部分是对会议开始前的场面描写;第⑤段通过写走进会场的领导,说明了会议的重要。
B.“同志们,辛苦了”是毛主席讲话的开场白,目的是引起与会者的注意。“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顿时响起了热烈的口号声”的场面描写,体现了长征胜利后人们的兴奋和激动。
C.第⑦段告诉我们:是共产党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最辛苦的是你们——党的领导人。
D.“长征万岁”“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的欢呼声将会议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2.下面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写与会者在会场的表现,写出了全军干部大会召开的及时和必要。
B.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再现了毛主席的革命风采。
C.第⑦段插叙了“我”的观点,写出了“我”对党中央领导同志的尊重和敬仰。
D.第⑧段写毛主席高度概括了我军长征的军事行动,富有感染力和感召力。
3.“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毛主席为什么这么说?请根据文意回答。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 《长征胜利万岁》同步练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有多宽,一排排的碧峰就有多宽,乐此不疲地向这边推进。远处,可见细小的白浪,像一条条白色的美人鱼,横着向这边游来。一圈圈白浪扑到礁石的脚下,热吻着礁石黑亮的脚趾头,吻遍礁石的脚趾。

大海对礁石矢志不渝的爱,令我对礁石也刮目了,礁石,一无虚饰地袒露着。礁石就是礁石,不是大理石,不是钟乳石,而是最不起眼的礁石。用不着开采,用不着珍藏,用不着保护,用不着雕琢。率真自然就是美,就是无价,就是叫人珍爱的。礁石说不爱大海就不爱,不暧昧,不矫情。于是反叫大海越发地爱个不停。

1.这是一篇以《读海》为题的散文的节选,写出了人类对大海应有的理解,海的情态折射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从上文中找出能概括大海情态的词语是_________;能概括礁石情态的词语是_________
2.这段散文语言优美形象,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同步练习与检测综合测试卷(一)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脚步声

陆文夫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走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剪径者。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是来于自己的脚步。

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代我就在黑暗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声。那时我住在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那里没有学校,但两里路外的村庄上有一位塾师在那里坐馆,我只能去那里读书。那位塾师要求学生们苦读,即使不头悬梁、锥刺股,也要闻鸡起舞。所谓闻鸡起舞就是在鸡鸣时分赶到学塾里去读早书。农村里没有钟,全靠鸡报时。雄鸡一唱天下白,那是诗句,实际上鸡叫头遍时只是曙色萌动,到天下大白还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我在这黑暗中向两公里之外的学塾走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你快它也快,你停它也停。奔到学塾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塾师,塾师睡在床上教导我说:你不要怕鬼,鬼不伤害读书人。你倒是要当心人,坏人会来剥你的衣裳,抢你的钱。

老师的教导我终身不忘,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也有窃窃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2年第2期,略有删节)

【注】①剪径:旧时指拦路抢劫。②塾师:指旧时的私塾先生。

1.文中使用了典故和引用了诗句,请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闻鸡起舞”典出《晋书》,说的是祖逖早起舞剑的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其含义是什么?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第三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10字以内)
3.文中写了作者少年时和现在共两次被自己的脚步声惊吓。根据下面提示,具体分析这两次的“怕”有何不同。
①“怕”的对象不同:
②“怕”的程度不同:
③“怕”的感悟不同:
4.文中第一段写湖畔山林的寂静,第五段则写城市的“喧嚣”“轰鸣”,这是怎样的写法?这样来写有何用意?
5.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能否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不仅说明现实生存环境的改变,而且表明自己的生存状态的不同,而后者关系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B.作者认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遇到孤独、艰难、挫折和寂寞的时候,才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C.作者对人们在喧嚣声中,清醒的自我意识已丧失的生存状态颇有感慨。这种深沉的世情感叹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深刻针砭,它是令人警醒的振聋发聩之音。
D.文章结尾处告诉我们,在喧嚣和诱惑面前,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二单元《林黛玉进贾府》同步检测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白杨礼赞

茅盾

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②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③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④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⑤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⑦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⑧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⑨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说说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
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2.文中说白杨树是一种“极普通”又“不平凡”的树,这是否矛盾?做简要解释。
3.第②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些写法?作用是什么?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一单元《风景谈》同步检测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作者插入一段有关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其作用是(     
A.贴照簿的小号兵形象是真有其事,这样的内容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B.体现出散文的特点:“形”的散,有利于丰富文章内容;突出“神”的聚——表现小号兵的形象。
C.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个号兵形象相互对照,为下文主题的揭示做了铺垫。
D.使山岗上小号兵的形象更加真切、丰满、清晰。
2.对画线句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绸子的暖色与刺刀寒光的冷色互相映衬,表现两个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形象。
B.红绸子的动与刺刀的静互相映衬,显示出一种既生机蓬勃又庄重肃穆的气氛。
C.吹喇叭的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这两个形象互相对照,显示感人的民族精神。
D.“我看得呆了”一句写人的震惊心理,从侧面描写了风景激动人心,显示了民族精神的感人力量。
3.对结尾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指自然风光和两个战士的活动。
B.“伟大者”指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
C.前一个风景是指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用引号表示强调。
D.这节议论,不仅揭示了上节文字的深刻含义,而且和文章中其他议论段一起成为连接六个“画面”的线索。
4.为这两段文字拟一个标题:_________
5.“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以这两段文字为例,分别指出它的“神”和“形”。“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2024-05-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一单元《风景谈》同步检测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的。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脍炙人口:
(2)接踵而至:
2.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3.选文最后一段描写荷花,运用了哪些写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中有几处引用古诗名句,这样的手法有何妙处?你还知道哪些与荷花有关的诗文名句?试举两例。
2024-05-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二单元《荷塘月色》同步检测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这段文字描绘荷塘景物紧紧抓住“月色下”(而且是“淡淡的”月色下)的景物特征,其中尤以描写荷花的两个比喻最为准确、传神,请简析其妙处。
2.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使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各一句,说明其在艺术表现上的作用。
3.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与微风送来的荷花的“缕缕清香”有什么关系。
4.这段景物描写表现出什么样的意境?
2024-05-1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第二单元《荷塘月色》同步检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