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萧萧白杨

许冬林

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②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是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

③以前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剧地落叶。

④后来做中学老师,给学生上《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⑤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20世纪40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惊奇地叫了一声。

⑥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

⑧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攘攘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我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

⑨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面。西北无边无垠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

⑩去交河故城时,我在吐鲁番的一条路边停下,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

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遗址,在吐鲁番。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首任都护是乔师望,他是唐朝将领,庐陵公主的驸马。后来接任的郭孝恪击败龟兹后,把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此后,都护府在唐蕃战火中几失几守,最后府衙基本稳定在龟兹。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

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岑参第二次出塞任职。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我想,那些一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在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白杨的气质?

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选自《散文》20196月版,有删改)

【注】①攘攘:世人追名逐利的样子。

1.作者和茅盾看到白杨树都“惊奇地叫了一声”,茅盾是因为恹恹欲睡之感被傲然挺立的白杨惊醒,而作者是为什么?请结合第⑥⑦⑧段分析原因。
2.文中第⑦段画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3.请谈谈作者认为西洋油画比中国水墨更适合画白杨的原因。
4.本文写法有抑有扬,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2024-07-2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季平二三事

薛保勤

①赵季平是中国当代音乐的一张名片,他以生生不息的创造和源源不断的作品,在中国的影视音乐、交响乐、民族管弦乐和歌曲创作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我有幸和他相识、相处、相知,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2018年,我担任大型历史文献片《延安记忆》的总撰稿,作品完稿后,我为这部文献片写了一首主题歌。北京导演团队的老师们建议,最好请赵季平老师谱曲。于是,我们就有了这首歌的合作。

③他很认真,虽然歌词仅有几句,但还是拿着词和我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商量着对歌词进行微调,末了,告诉我打算用陕北信天游风格去写。他让身边的陕北同志用陕北话读了好几遍词,又自言自语地用陕北话模仿了几遍。我知道,他在琢磨怎么把这首歌和陕北的历史、陕北的风情、陕北的语言、陕北的音乐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④两个月后,我出差青海,他的电话来了,说作品基本成型了。为了三分钟的录制,年逾75岁的他亲赴北京。三分钟的歌,录了4个小时。歌制作完毕,连听了几遍,然后说:还不错!我感觉已经很好了,谁料他会拿起手机给在北京的儿子赵麟打电话:42小节、第47小节音不准,请迅速调整。这种止于至善的态度,至今印在我的脑海中。

⑤赵季平的儿子赵麟是我国新生代作曲家中的代表人物。赵季平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比较严格。和赵麟合作间隙,我问他:赵麟,你长大了,现在还定期给父亲汇报工作吗?他说:要汇报的,我每年至少要认真地汇报一次。我笑着问:你害怕父亲吗?他说:不能说害怕,但心里还是很‘怯火’的,每次汇报都要认真想想,不敢打马虎眼。当我和赵季平聊起赵麟每年给他汇报思想时,他说:我也是认真的,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像一个艺术家的样子,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要有音乐工作者的基本操守和基本修养,要以优秀的作品立身。认真是最基础的,做人是最基础的。

⑥他时常告诫儿子,有了一定社会影响、有了一定成就,要自知、自重,不慕虚荣,不图热闹,不赶场子,一定要有生产能留下来、能传下去作品的专业理想。有名气了不要翘尾巴,翘了尾巴丢掉了前途,翘了尾巴毁了声誉。

20091216日,我受领导委托,代表省委宣传部到机场去迎接他。我发现他是一个人从出口孤零零地走出来的。我问:你怎么一个人回来呀?他说:我就是一个人呀。我说:你的随行呢?他说:我在京有事,回来晚一天,让他们先走了。我笑着说,你得有个人跟着,你现在是主席。他说:前呼后拥的,不好!主席也是普通人呀。

⑧他这种普通贯穿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不张不扬地找一个不起眼的餐馆小聚,他对影响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交通问题、物价问题甚是关注。2019523日,央视《经典咏流传》在延安搞实况录制,此次活动的组织方没有订到公务座,只能委屈他坐二等座了。候车不能进贵宾室,我们一同在候车大厅等20多分钟。因为他是我代为邀请的,我也有些不好意思,善解人意的他却说:没事,没事,在哪等都是等。人家忙,我们两个能到就行了。记得那次演出结束后,我们乘车返回西安,他和我商量:我们在路上吃饭就不麻烦他们了,随便找个地方解决一下就行了。他就是这样,始终把自己看得普通

⑨这位行吟诗人,谱出各种人生况味:欢欣喜悦、苍凉悲悯、哀愁苦涩、从容达观……就像他所说的这样,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最深处,是升腾于大地中的悦动,是生命之声的真诚流淌,不矫揉、不刻意、不拖沓,有风骨、有个性、有神采,正如他的直率坦荡、赤诚平和。艺术之树根深叶茂,这参天大树的源头,是艺术家从未改变的一片冰心。

(选自20211121日《三秦都市报》,有删改)

1.下列对标题“二三事”具体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和赵季平先生合作一首主题歌。B.赵季平先生打电话叫儿子调整曲谱。
C.赵季平先生教育孩子比较严格。D.赵季平先生始终把自己看得“普通”。
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介绍赵季平先生的音乐影响力和精神品格,充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⑤段画线句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出赵麟在给父亲做汇报时的尊重与谨慎。
C.第⑦段画线句中的“孤零零”贬词褒用,表现了赵季平先生低调从容、平易近人的品格。
D.赵季平先生虽然是音乐家,艺术造诣极高,但并不高高在上,而是接地气地关注民生。
3.下列对赵季平先生“普通”的分析,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聚餐选择不起眼的小餐馆,关注交通、物价问题。
B.出差坐二等座、在候车大厅候车也不在意。
C.出门办事不麻烦别人。
D.抛开随行人员独自出行
4.下列和文中赵季平先生的形象最不符合的一项是(     
A.有权有势的领导B.平易近人的长者
C.教子严格的父亲D.植根生活的艺术家
2024-07-2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芜湖恒杰科技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昌的月光

陈兆平

①多年前一个夏天的夜晚,我跟随一个团队从成都乘火车前往西昌。在这之前,西昌对我来说完全是陌生的。同行的人给我描绘了川西高原上的安宁河谷。西昌就在安宁河谷之中,四周都是巍峨的群山。一路上,我在心里默念着西昌的轮廓:红莫梁子在东,牦牛山在西,这两座山在北边须发相触,紧紧挡住了来自北方的风寒;而高高的螺髻山则稳稳地站在西昌的南边,它的北支脉经过摆摆顶一转,转出众多山峰,其中一座就是泸山,紧挨着西昌城;泸山脚下,便是碧波万顷的邛海。有山,有水,偌大的西昌城已美了千年。在那趟奔向西昌的火车上,我看见了夜空中的月亮。火车走,月亮也走,正赶往夜色苍茫的西昌。

清风雅雨建昌月,说的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川康段上的三大气象景观。建昌就是今天的西昌,因海拔高、纬度低,加之山林和邛海对大气层的过滤,使西昌的月亮又大又亮,分外皎洁。夜幕之下,明月的清辉洒向山川大地,山中有月,水中有月。特别是中秋节的夜晚,山水之间,一轮硕大的月亮在夜空里缓缓升起,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③月照西昌已千年。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曾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蜀滇咽喉。这里,西汉置邛都,唐置建昌府,元置建昌路,明代又改建昌卫,清置西昌县——因城在唐代建昌旧城之西,于是改叫西昌。

④那几天我们在西昌行游。穿过月城广场,我走进了奔月路、月海路等。我惊叹于那些以月为名的道路、公园,每念一次,心中就生出许多欢喜。坐下来和西昌人摆龙门阵,才知道他们多么喜欢头顶上的月亮。艺术家把月亮塑在街头,像一条弯弯的小船;彝人把月亮刻在岩石上,成为久经风雨的岩画;姑娘们把月亮绣在裙子上,一针一线绣着羞涩的愿景……大凉山的人把彝族阿妹称为月亮的女儿,西昌城中那座月亮的女儿雕塑就是生动的呈现。我仔细打量雕塑:一位美丽的彝家姑娘斜倚在一轮弯月上,拨弄着怀中的琴弦……这座用青铜铸造的雕塑,成为西昌的城市标志。

⑤西昌人就这样在太阳和月亮的轮番照耀下,过着别样的生活:踩沙滩、吹湖风、架火盆、嗦米粉……在日常生活里感受着这里的日出月落。很多时候,在西昌,能看见一块又一块的云,从山梁上缓缓飘过。一片乌云经过时,突然就来了一阵雨。西昌的雨,来得很快,去得也快。雨过天晴,碧空如洗,一轮皓月又会准时出现在夜晚的天幕上。

⑥那个夏天的夜晚,我坐在西昌城的一扇窗前,看着夜色一点一点袭来,直到夜深了,城里的灯光一盏接一盏熄灭。这一段时间里,我看见了月亮跃上天幕的全过程:仿佛有一支神笔,先描出一片小小的淡黄,如同泼在宣纸上的水墨,渐渐漫溢开去并越来越大;突然,月亮露了个头,随后穿云破雾;眨眼之间,月亮慢慢大了起来,圆了起来,最后成为一个柠檬色的玉盘,晶莹剔透。这便是撩人情思的西昌月了。都说山高月小,西昌的月亮却是一个例外。

⑦自那以后,我几乎每年都要去一趟西昌,每一次去都想住在邛海边。文人墨客多称邛海为邛池。一句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引来无数人对西昌邛池和邛池上月光的向往。住在邛海边,当然是为了看月亮。一到月夜,身边山岚尽墨。我走在婆娑的树影下,抬头看月亮,耳边有虫鸣,偶尔还能听见对面泸山的松涛。月光下,仿佛回到小时候。大人说,月亮会追着人跑。我在邛海边真的跑了起来,一边跑,一边回望天上的月亮,果然月亮在追我。跑快一点,月亮追得也快一些;停下来,月亮也停了下来邛海赏月,早已成为西昌本地人和外来游客的必修课。其实,在邛海中赏月才是最佳境界。我始终记得那个明月之夜,与几个朋友乘一艘小船去邛海看月。人在船上,仰头看天,天上无云,夜幕上只有一轮圆月高挂;低头看水,水面上跳跃着点点银光。远处是西昌城区的万家灯火,近处是婆娑的树木和房屋的倒影。桨声划破夜的寂静,看了天上月,再看水中月。那一刻我们都没有说话,静静地感受着美妙这个词的丰富内涵。

⑧邛海湖水流入安宁河的出水河叫海河。在西昌城中,海河岸边,还有一条海河天街。这一城市空间如今已是西昌首席城市会客厅。几年前,我被派往西昌工作,就住在海河天街。那时候,海河岸边已成为灵动的现代水乡,水在城中,景在水中。一入夜,岸边的霓虹把海河渲染得五光十色。最是那一轮月影,皎洁清辉。月随人移,心随月走,一路徜徉下去,只觉心旷神怡。

⑨又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和当地的朋友去了西昌城里的一家音乐空间。在本地歌手婉转深情的歌声中,我们被带入悠远的岁月时空。从音乐空间出来,一行人走在洒满月光的路上,和月光一样往时间的深处走去。

⑩住在西昌的日子里,我自然少不了去航天北路看蓝花楹。每年5月,蓝花楹进入盛花期,满树都是紫蓝色的花朵。航天北路的尽头,就是西昌的航天城。在西昌,那轮皎皎的明月,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梦想。19707月,一批航天人从茫茫戈壁来到西昌,建立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此,西昌月,不仅代表着一道美丽的风景,更见证着我国航天的发展。20231月,西昌航天主题公园正式开园。走进公园,过了绕月桥;便能看见腾飞塔,沿途还有鹊桥、问天瀑布、已成为蓝花楹网红街的航天北路等景点。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中华民族探月梦圆的很多精彩故事。

⑪最近一次去西昌,建昌古城成了看月的最好去处。西昌的历史文化足够厚重,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建昌古城,重建了四牌楼,修缮了建平门、九街十八巷等历史遗迹,古城的旧时风貌得以重现。月光下,漫步在青石长街上,怀想千百年前的古城繁华,更在历史与今天的切换中,感受时代的变迁。

⑫关于西昌月,还有一幕让我始终难忘,那是在从木里回西昌的路上。那一夜,我和几名同事遇上了难得一见的月全食。月全食经历了三个半小时,我们一路上观赏了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五个时期。当一轮红月亮出现在黑黝黝的天空上时,蔚为壮观。那一刻,白云不再飘,像一个熟睡的孩子,躺在了母亲温暖的怀抱。

⑬回到西昌,月光越发皎洁。我无心睡眠,坐在床上读书,那个氛围里,心里满是西昌的月光。

(选自《人民日报》)

1.文章以“西昌的月光”为题,请结合全文概括西昌月的特点。
2.西昌人爱月,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西昌人爱月的表现。
3.请赏析第⑥段的画线语句。
仿佛有一支神笔,先描出一片小小的淡黄,如同泼在宣纸上的水墨,渐渐漫溢开去并越来越大;突然,月亮露了个头,随后穿云破雾;眨眼之间,月亮慢慢大了起来,圆了起来,最后成为一个柠檬色的玉盘,晶莹剔透。
4.文章第⑦段结尾说,“那一刻我们都没有说话,静静地感受着‘美妙’这个词的丰富内涵。”请简要分析“美妙”这个词的丰富内涵。
5.作者在从木里回西昌的路上观赏月全食后说:“那一刻,白云不再飘,像一个熟睡的孩子,躺在了母亲温暖的怀抱。”请简要这句话的含义。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通过同行人的描绘及“我”心里的西昌的轮廓,勾勒了西昌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等。
B.作者在第⑩段叙写去航天北路看蓝花楹,这与文章的中心关联不紧密,可以删去。
C.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西昌月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里,明月,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西昌的历史、文化和城市脉络中,吸引着他一次又一次走进西昌,拥抱西昌。
D.文章多次提到“月随人移”,写的其实是人行而非月动,指景物随人的移动而变化,将人与月融为一体。
E.文章运用比喻、引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突出了西昌月的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024-07-2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同里的孩子

①很多很多年以前,我是一个胡同里的孩子。

②我住的那个院子曾经是一个国民党大官的旧宅,特别大也特别深。说是大户宅院,其实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森严:各家占地盖的小厨房布满各个旮旯,空出来供人走路的地方是不允许两个人并排的,路就像网一样复杂,不知道通向哪里,我就从来没有深入到最里面去。所以头一次到我家的人都会有走错门的经历。那是一个很普遒的老北京大杂院,四处是养鱼养鸟养猫的,人们欢喜,人们争吵,热热闹闹,生机勃勃。

③我们的房子在靠南的角落里,别看位置偏僻,却得天独厚:房前的空地上种着株枣树,房后还有个独立的小院,我们的窗子挨着别人的小院,我们的小院又通着别家的窗子,他们说什么干什么,我总能知道,因为我并不是一个很安分的孩子。那时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上树打枣,我不喜欢吃枣,但当我踩着一个摞一个的椅子,用竿子够打高处的枣时,就有说不出的满足感。为了上树我想尽了办法,我不会爬树,就从邻居家偷偷扛来一架吱吱作响的旧梯子。到了房顶上,我才发现这一切原来多有趣:四周全是一层一层灰色的屋顶,大人们都在我的脚下,邻居正在骂骂咧咧地到处找他家的梯子;前院的奶奶又在给她的猫洗澡,猫挣扎着,溅了她一身水;去院子的最深处得经过一条更窄的过道,再后面竟是豁然开朗;远处胡同的小贩不住地吆喝。我想要是国民党大官坐在房顶上、他家的仆人哪还敢偷懒。这是一片全新的世界,从此我爱上了屋顶。

④我喜欢在夏日的午后沉浸其中,躺在倾斜的屋脊下面,老树的枝叶遮住部分晃眼的日光,剩下的几缕透过枝叶的缝隙暖暖地照在身上,鸣蝉的噪叫这时也如同美妙的音乐,我伸手就能够到老树的枝条,折一根衔在嘴里,有说不出的惬意。但一个人坐在上面总会无聊,于是我就召集了三五个孩子,我们坐在两个尖心顶之间的凹处,讲笑话编故事,最后连作业也索性拿到上面去写。那地方简直是个乐园,我毫无顾忌地呼朋唤友,放开喉咙肆意喊叫,那地方热闹得就像一个沙龙。前些日子,我看到卡尔维诺笔下的那个永远自由自在生活在树上而再不肯接触地面的男爵,就像找到了一位17世纪的知音,他的惬意是别人根本感受不到的。当然,隆多男爵没有给别人带来不便,而我却得罪了几乎周围所有的人,他们对这个顽皮的孩子感到厌恶又无可奈何。我踩漏了张家的房顶,碰碎了李家的花盆,吃光了王家晾在上面的白薯干儿,他本以为晾在房上丢不了的,而丢了梯子的邻居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他们纷纷指责我不应该打枣,不应该在房上胡闹,不应该大嚷大叫,更不应该淘得像个野人。我父母每天都忙着向邻居们道歉,看到他们彼此面色庄重和尴尬,我竟觉得很有意思。虽然那几年我过得挺开心,可也一直感到很内疚,尤其是那个几乎天天上门的伯伯,他有心脏病,而我简直成了他的病根。

8年过去了,我们早已搬出了那里而住进了水泥森林。从那以后,我就很少有机会安然地坐在阳光照耀下的斑驳树影里了,再也不能像隆多男爵一样在喧嚣中毫不做作地享受单纯世界了。我们惟一通着自然的阳台被封得死死的。为了追求明媚的阳光,我们远足来到乡间野外,到了时间,还得匆匆赶回去,重新拾起原本的生活。水泥森林里的动物们觉得心满意足,绿色森林里的树木被水泥吞噬。几十年后,也许不会再有胡同和大杂院了,也就不会再有老北京的韵味了。孩子们无法享受奔放的自由。我还能说什么呢?向隆多男爵致敬吧!

【注】卡尔维诺:20世纪意大利著名作家。他的小说《树上的男爵》写17世纪意大利贵族少年隆多男爵因与专制的父亲发生冲突爬上树,而且以后就不再回到地面,过了50多年树栖生活。

1.文中说“这是一片全新的世界,从此我爱上了屋顶”。从全文看,“我爱上了屋顶”的原因有哪些?(分条概述)
2.文中四、五两段都有写到隆多男爵的文字,它们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文中写道“水泥森林里的动物们觉得心满意足,绿色森林里的树木被水泥吞噬”,这里运用了哪些手法?
4.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对现代人的生存状况有着怎样的反思?(分条作答)
5.文中说:“几十年后,也许不会再有胡同和大杂院了,也就不会再有老北京的韵味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024-07-2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夜的火车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落日失去了最后一抹余晖,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应该早黑透了吧,那么晚打电话告诉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列车在黑夜中呼啸,载着心事重重的乘客飞驰向前。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座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村里。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火车黑夜穿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忽闪而过,兴奋与激动转眼间成为远离的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

10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去宣威。母亲知道我要路过村里,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但有些遗憾:

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

车过村庄,母子相距不过几百米,却不能相见。

母亲沉默,我也沉默。

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村里时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向你摇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

对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意外和为难,黑夜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算怎么一回事?但母亲很高兴。

我们当然知道那个路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10多年前就全线封闭。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是被栅栏完全隔断,要过铁路只能翻越天桥,现在只剩下三四米宽的道口。我坐的这趟火车时速大概120公里。这样的速度通过那个道口要多长时间呢?可能半秒都不到吧!相互能看见?

窗外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也看不见熟悉的风景。

焦躁中,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流光溢彩。我正纳闷儿这是哪条路呢,放着白色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几个字就出现了。我一阵悲凉,施家屯是隔壁村庄,火车应该在1分钟前就已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和站在路口的母亲。

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没有看见你,火车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能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空欢喜一场。

松林村的一草一木,我再熟悉不过,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我不甘心地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小时就能到村里,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母亲连忙阻止,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这样做是她的错。我没有办法,自己赌气也是跟母亲赌气:那就明晚还在这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招手,一定可以看见。

我又一次要求母亲去铁路口,固执得有些残忍。

我坚定地认为,是我的疏忽,才会没看见站在车窗外的母亲,那么近的距离怎么能看不见?

那晚返程时,我早早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飘移。

伏在玻璃上,我尽量睁大眼睛,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景物。我想起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的光明在哪里呢?返程时,我又看见了施家屯收费站,心头撞鹿。

内外温差大,车窗内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亮玻璃,双手罩住眼眶遮挡车内的亮光,让自己也陷入与外面一样的黑夜,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索一景一物。我终于看见被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看见了村庄里萤火般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寻找并摇手呼喊,火车却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啦!

母亲也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黑夜中的火车里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小米田的道口,不过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1.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
2.简述“我”第一次约见“母亲”的心理变化历程。
3.文章以“我”黑夜乘火车约见“母亲”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何好处?
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掉,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2024-07-2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往往还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1.。选文出自《______________》一文,作者是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等。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匀调:________
(2)愧杀:________
3.选文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
4.“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结合选文语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选文中的画线句,为什么前面说“花草”,后面又说“草花儿”?
6.作者因为话剧《龙须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什么称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干渴的村庄

肖建新

①村庄的干渴是近几年的事。那些年,雨和童年一样率性,和杂草一样茂密,无拘无束,犹如一个无人看管、喜欢疯跑的孩子,把一年四季和村庄穿了个透。对于村庄,雨是一个熟人,用多种不同的步伐量过村庄的大小高矮,量过无数的牛蹄踏在村庄横截面上的深度。

②从村庄到田野,一场雨的距离既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它可能会耗费一个人一生的时光,也可能是瞬息的景致。村里许多人的时光都是消耗在这段路上,按说这并不是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可他们的鞋烂了一双又一双,身体矮了一截又一截。它先是一点一点下在他们最外的身体上,再下在他们有些皱褶的生活里,最后就完全打湿了他们的生命。

③在我的记忆里,雨总是等不及我走到一棵树下,或附近的一个檐下,就唰唰地落下来。有时候在树下等久了,还不见停,就只好冒雨往回跑,在路过藕地时,顺手折一枝藕叶顶在头上,这样,雨不至于完全打湿一个人的童年,总有一些地方和时光可以躲避。下雨时,我常把书藏在怀里,双臂抱紧,即使雨弄湿了衣服和手臂,可怀里的书总是干干的,这多少会让我有一些小小的慰藉:梦想总是在一个温暖处。

④春天的雨是村庄最欣喜的事,干了一冬的村子会因一场春雨的到来而含情脉脉,油菜像小姑娘一样,水盈盈地在春风里摇曳,胡豆花幽灵般的小眼睛在滴溜滴溜地转,那些小动物们和人一样,跑到小雨里,让雨水落在身上和脸上,享受着第一场春雨的温润。乡村父亲们的脸,在这时开始变得柔和,也许春雨洗净了他们内心的忧郁。

⑤在我离开的这些年,村庄的水分越来越少了,我看到一位母亲失去了往日丰润的表情。我甚至不明白,那些年,村庄像针管一样饱满的水分都去了哪里。它将一个村庄遗忘了吗?将那些在它的深处隐瞒的小路和在它的怀里生长的植物们都忘了吗?将一些反复踩踏过的童年也忘了?那些与它终日厮磨的乡村泥孩子呢?

⑥那些知道村庄每一个细节的雨,在我离开村庄的那些年,慢慢地少了,薄了,它覆盖的面积越来越窄,下的深度也越来越浅了。我不知道那些年,村庄究竟怎么了,它虐待雨了吗?树木也在我离开的那些年,开始慢慢退化,它们大多数的叶子落了下来,无法在春天里兴高采烈,在夏天里随风狂舞,深秋叶落的时候,薄薄的一层,再也找不到童年如踏海绵之上的感觉了,老人们也懒得去扫这些落叶,因为它们烧不了几个时日。

⑦然而,村庄真正的干渴却是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开始的。他们不再看重那几颗微不足道的粮食,和祖辈长期依存的地方。一片土地不再能养活一个家庭。宁愿土地荒着,也不想和他们的祖辈一样,在干渴的地里赶着干渴的牛做着干渴的事。对于他们而言,土地的产出与他们的付出极不成比例,再说,他们的心事会不在乡村里,几颗粮食已无法让他们搭上通往另一种生活的列车了。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带上了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打算永远离开了。他们走时,一些老人会站在村庄最边缘的土窑上,目送他们离去,而不说一句话。

⑧多年以后,当我回到它的中间时,我见到了那些因长久未开而有些生锈的锁。它们锁在了一个村庄的眉头之上,锁住了一个曾经繁茂的村庄的脊柱。母亲走后,我家的房子也是用一把锁代替,钥匙放在隔壁的那家人那儿。有一回我找来钥匙,想找找那些年落在里面的东西,我看到了贴在墙上的那些陈旧的奖状——母亲在我小学时得到的最大的欣慰,它们见证了一个乡村少年的成长,可它们真的是奖给我的吗?那个满脸汗水和灰尘的少年,早已从村庄的小路上走失,这些奖状就像是一些钉子,要将这个少年钉住,他再跑,能跑出屋子里的那堵陈年的墙壁吗?

⑨其实,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我的一部分,许多人的一部分,还在那,还在由一些老人和孩子所守护的村庄里。我相信:雨,在历经一个干旱的循环后,会再次滂沱地回到村子里,落进人们的心坎上。

1.本文的题目是“干渴的村庄”,作者在开头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前些年村庄的雨,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在第⑦段的开头,作者为什么说“村庄真正的干渴却是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开始的”?
3.最后一段作者说“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又说“我相信:雨在历经一个干旱的循环后,会再次滂沱地回到村子里,落进人们的心坎上。”可见,作者对村庄的情感态度是复杂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间为序,以对村庄的情感为线索,不蔓不枝,娓娓道来,颇具匠心。
B.村庄的雨和童年一样率性,他是村庄的一个熟人,他甚至知道村庄的每一个细节,这不仅说明了当年雨水的丰沛,还表现了雨水与村庄的亲密关系。
C.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但老人们还在坚守,他们用沉默来表达对抛弃村庄者的鄙视和抗议。
D.本文语言或轻盈灵动,或凝练有力;情绪或欢欣愉悦,或深沉低回,二者相得益彰,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
2024-07-2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节选自汪曾祺《胡同文化》)

1.解释“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中“忍”“耐”“眯”的意思。
忍:________________            耐:________________          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挺”字换成“留”字好不好?为什么?
3.请赏析第八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2024-07-2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中等专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段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家园

杨尚清

①童年的父亲,家园是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跟所有黄土高原的山村一样,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半大小子,光着脚丫子,爬山上山顶,与牛羊为伴。夏夜,与满天繁星共眠;冬夜,与兄弟姊妹挤在土炕上。砍柴、担水、抓粪、锄草……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别的值得言说。老茧磨得多了,针刺着也不觉得疼痛了。

②为了填饱肚子,少年的父亲离开了他的第一个家园,行乞讨要,四方为家。没有文化,只有力气,背石头、打窑洞……辗转多地,后来落脚在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方圆百里,森林密布。做一名伐木工,有盼头,能吃上大白馒头。日复一日,与林木为伴,父亲成长为一个勇武有力的小伙子,娶了邻村的漂亮姑娘莲,在林场安了家。莲,便是我的母亲。这时候的父亲,家园,是有了母亲的小日子。他总是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一棵棵大树,在父亲的大锯下,魔力般地轻松倒下,他成了最能干的伐木工。每次进城,父亲总穿着一身干净而结实的的确良中山装,每次回来,父亲总给我和姐姐带回一堆让别家的孩子垂涎不已的零食。后来,父亲带回了电视机,再后来,父亲驾回了四轮拖拉机。那个年代,乡下的医疗条件极差,不知道多少个风雪雷雨的日子,父亲驾着拖拉机,母亲抱着多病的我,四处求医。

③那一年,林场来了省城林业大学的实习生,在父亲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多么艰难,都无比坚定。那一年,姐姐刚好七岁,上学了,跟着比她都大的孩子们,去了十里地外的小学,那所小学的条件也很差。第二年,父亲决然地带着全家进了城,离开了他工作生活十多年的林场。

④从那以后,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没有户口,我和姐姐却都上了城里最好的小学。最初的家庭教育,是父亲看着我写的作业,脸上泛起的笑容,是一句清娃写的字像蛤蟆爬过的踪。就是一脸的笑容和一句打趣的话语,让我的心中早早萌生了认真学习,勤奋练字的念想。在文化的世界里,父亲是个门外汉,他依然只有力气,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曾会写。拉沙、拉土、拉砖,工地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从不言说,如同他的汗水默默渗透进我们的血液一般,从不言说,却化作一股坚韧而持久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去实现两代人的梦想。多年后,我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成了公家人,父亲一直引以为豪。

⑤在不经意间,岁月的轮回改变了很多。父亲瘦弱的身形,疲惫的意志,像一根绷得太紧太久的弹簧,行将断裂。这个时候,父亲的家园是酒精麻醉后的迷乡。是啊,他从来不懂得让自己停下来,歇一歇。没有圈子,不打麻将,不认得扑克牌,甚至连玩笑也没怎么开过。也或许,是因为没有了目标,太过于执着的人,不知何去何从。劝说、哀求、哭喊,都无济于事,这让我坚信: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

⑥而今,父亲的家园,是他童年的那个山村——壕沟。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煎熬与思想斗争,有一天,他决定回去。然而,日月轮回,如河流一般,带去了他身躯的健硕、眼光的灵动,他只是养着几十个小羊羔,种着一片菜园,出山的时候不忘挖一些熟悉的草药,忙碌、充实、开心……

⑦闲不下的父亲,离不开的家园,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也有他童年的记忆,欢喜或是悲伤,好过城里冰冷的砖墙和无情的水泥地。

⑧岁月悠悠,如歌如诗!时而高亢动人,时而悲凉凄楚,时而温润绵长。愿你我的人生都能觅得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园。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原始又贫瘠的山村壕沟是父亲成长的故乡,让童年的父亲饱受磨难而变得坚韧。
B.在安条的林场,父亲有了工作和美好的家庭,产生了供孩子读书的梦想。
C.进城以后,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靠自己的努力圆了让孩子上大学的梦。
D.老年的父亲回到了山村壕沟,他身心俱疲,只能靠酒精缓解内心的压力。
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写出了父亲的故乡山村壕沟的荒凉,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B.文章第④段刻画了父亲进城后勤劳、上进的普通工人形象,十分典型鲜活。
C.文章第⑤段画线句表明父亲离开了故乡的山村,也就失去了精神的寄托。
D.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了父亲从童年到老年的事迹,充满人情味。
3.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标题“父亲的家园”含义的理解。
2024-07-2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3+证书”系统性考试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请写出文段的大意。
2.(1)北方的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具体表现在哪里?
(2)“在雨后的斜桥影里”是都市闲人站立的背景,这幅背景暗示的内容很多,请说说你的想法。
3.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024-07-2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中等专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