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本文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对美花、美目、美文的感受,阐述了“畏惧美丽”这一独特体验。作者将畏惧源于喜爱却超越喜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美丽的威慑力与珍贵。首尾呼应,强化主题,引发人们对美丽应持敬畏之心的思考,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篇富有感染力的散文佳作。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说得清自己是在哪天走向成熟的。因为打从那天起我开始畏惧美丽。

我会畏惧一朵美艳的鲜花。我会站在它面前呆呆地看上一个时辰,心中涌动着一股比爱深较妒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热辣辣的感觉。美丽的花朵,对善良的心灵有着一种无可抗拒的威慑力。它召唤着你却不轻许你,谢绝了你却不惹恼你。它让你在它的光辉里沐浴,又让你染着它的清香一步一回头地离开。高尚的手永远是临花轻颤的手。摘走鲜花的人在倾覆美丽的同时也倾覆了自己。

我会畏惧一双美丽的眼睛。不管是同性的眼睛还是异性的眼睛,只要是用美丽注释的。美丽的眼睛照耀着我。那是一些令我即怯离又悔、不即不离不甘心的眼睛。在我贫瘠的记忆里,流失了那么多人的姓名,却存活着一双双美丽的眼睛。它们或默默凝睇或顾盼流转,一律真真切切地投在我温柔的心幕上——这时,也只有这时,我才有勇气与它们对视。

我会畏惧一篇精彩的文字。每每于墨香中翻开一本本新杂志,在目录上看到某个熟悉的名字(这名字往往是和一篇篇美文连在一起的),我总是不敢一下子找到相应的页码,生怕敏锐的心禁不起那美丽的惊吓和打击。我会把那不相干的文章慢慢读完,然后心里便开始发热发冷,发虚发酸,终于英勇地翻开那躲不过的页码,飞快浏览一遍,以便让畏惧稍稍减淡,之后,再回头来细细欣赏——那些勾魂摄魄的文字啊!它们是从一支什么样的笔下流出来的?它们的诞生是艰难还是顺利?这些,永远是我愿意猜测的问题。久久地走不出美文的枝枝杈杈丝丝脉脉,待到不得不收复自己的时候,我发现,我已是支离破碎。

这畏惧源于喜爱,却又超越了喜爱。喜爱里往往包含了一种不知深浅的亲昵与轻薄,而畏惧才是真正的怜惜和恭敬。“美丽”慷慨地点缀了我们短暂寂寞的人生,我们一俯首即可采撷到美丽,一回眸就能目睹美丽。美丽是这样无私地洗濯我们照耀我们拯救我们,我们怎能不小心翼翼地护爱着她呢?

畏惧美丽,是我最美丽的人生体验。

(选自张丽钧《畏惧美丽》,有改动)

1.请从第2、3、4自然段中各摘录一句最能表达作者对美丽“畏惧”感受的句子。
答:第2自然段:
3自然段:
4自然段:
2.作者通过欣赏美花、美目、美文来阐述自己的人生体验。请仿照下面对“美花”特点的概述,分别对“美目”“美文”予以说明。
美花:花是自然美的体现,“美花”是悦目之物。
美目:
美文:
3.首尾两段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畏惧美丽”?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七)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一把老钥匙》以细腻的笔触,围绕老钥匙展开故事。通过母亲寻钥匙、老宅易主、三婶送钥匙等情节,展现了对老宅的眷恋、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浓浓的亲情与邻里情。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老钥匙如同情感的载体,串联起岁月中的珍贵回忆,引发读者对家的温暖、人情美好的共鸣,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与情感温度的佳作。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①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②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⑤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⑥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⑦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⑧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⑨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⑩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們从未离开过。

⑪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⑫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⑬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⑭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⑮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⑯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⑰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1.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母亲寻找钥匙——(①        )——(②       )——陪母亲回老宅——(③       
2.阅读第(9)段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
3.理解文中第14段画线语句的含义。
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人物形象。
5.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4-09-13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西藏阿里高原上红柳的生存环境和命运,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原生态的脆弱。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红柳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与美丽,同时通过“我”和司务长的对话,揭示了人类在生存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既有对自然生命的赞美,也有对生态破坏的深切忧虑,发人深省。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头,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荒漠的皱褶”突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它的珍贵。
B.“不可思议”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生长的艰难,暗示了红柳在高原中的珍贵。
C.“微笑”一词表现了红柳面对“酷寒和缺氧”的恶劣环境,依然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说明红柳不畏恶劣的环境,生长得很轻松很容易。
D.“铁一样锈红的枝干”表现了红柳坚挺而硬韧的特点。
2.下列各项中,对“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峰林立,雪原寂寥”是红柳丛生长的环境。
B.这一句展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全文开拓了广阔的意境。
C.作者对红柳生长的环境感到遗憾。
D.从视角上看,白茫茫的一片无边无垠,给人以辽阔和雄壮的美感。
3.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拟人
B.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借喻
C.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拟人
D.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比喻
4.下列对司务长和“我”算账时,连用了几个“对不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文章将深刻的思想蕴涵在平常的叙述中,让人们在笑过之后再回味苦涩的眼泪和深深的无奈。
B.几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说话时理直气壮的情态,文章的妙笔就在这 里。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雪域挖掉那唯一能固住流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这无疑是一出惨痛的悲剧。
C.生存是人的第一要素,司务长的话也是正确的。
D.人类的可悲不仅在于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破坏了生态环境,更在于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可悲。
5.下列对“离太阳最近的树”这一标题的含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红柳生长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因此“离太阳最近”。
B.红柳从太阳那里得到的光和热最多,因此蕴涵着伟大的力量,有顽强的生命力。
C.红柳很适应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因此成了高原上唯一的绿色,是“离太阳最近的树”。
D.红柳在高原上对抗着酷寒和缺氧的恶劣环境,因此成了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七)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选段描写了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的情景,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对革命根据地的深厚感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抒情,展现了红军战士在经历艰难险阻后,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激动心情。文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如“巍巍的雪山”和“茫茫的草地”象征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而“苏维埃”则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和归属感。整体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1018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是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我们早就听说,吴起镇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名将吴起的功绩而命名的小镇,可是走进镇子一看,除了一条小河,一排古老的窑洞之外,却看不出有什么纪念吴起的古迹,倒是一个窑洞口旁边挂着的一块牌子吸引了我们。

啊,原来这里挂的是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

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子啊!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可不是,自从去年离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苦的日子里我们都惦念苏维埃。如今,在陕北吴起镇的窑洞门口,终于又见到了这个名字。

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同志来了,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1.从抒情方法看,①②两处画线句子有什么不同?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将加点儿词“巍巍的”“茫茫的”去掉可以吗?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3.结合回忆录这一文体,分析这段选文的语言特点。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市政技工学校2023-2024学年五年中技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检测题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文章以故乡的衰败为主线,描绘了乡村的自然景观、社会变迁和人情冷暖,表达了对故乡逐渐老去的无奈和惋惜。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作者不仅怀念昔日的乡村生活,还呼吁有志青年回乡建设,寄托了对故乡未来的希望。文章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现实意义。

5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慢慢老去的故乡

牧云

1)人们常说,城里是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可是,我的家乡就像我们的乡亲一样,年复一年地老去。

2)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田野依旧平静,炊烟依旧袅绕。除了平坦的乡村道路延伸着一些希望,其他的都早已定格在记忆里。

3)我的故乡在湖北黄冈,坐落在倒水河畔,是著名的老区。那里远离都市,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群山环绕的故乡被高速公路、铁路抛在一边,更不用说机场了。千百年来,人们或吃田地的出产,或靠一门手艺走村串户,或从事服务业,或在小型企业做手工活,养活着穷二代、穷三代。

4)老家有百多户人家,胡同连通,鸡犬串户。老屋的一条巷子十二户屋连屋,脊连脊。当年,人们吃饭的时候聚在某一家门前,尝百家菜;哪家有红白喜事,大家纷纷自愿帮忙,那叫一个壮观。月儿升起了,竹床、藤椅、小凳搬到一块,劣质烟点燃了,一壶茶,几瓶水,天南海北地唠。小孩们捉迷藏,从第一家一直藏到最后一家。月儿西斜,在大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不知疲倦的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散了。

5)如今,这条巷子只住着一个独身老人,今年七十多了。其余的都搬家做了城里人。有两间屋子因年久失修、雨水冲刷倒塌,其余的被铁锁封存。走在巷子中,满眼残破、衰败,连鸡犬猫都不见踪影。

6)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

7)村里少见青壮年,他们纷纷到城里打工去了,家里有大事才回来。女孩子开了眼界,宁可嫁给老头、多婚头、残疾人甚至做二奶,也要保留城里人的身份。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着祖传的家业。晚辈给年迈多病的老父老母雇来保姆,给田地请来小工。一句话,不差钱,缺的是宝贵时间。农村的扶贫款项很多,合作医疗也很完备,但是老人缺的是在身边尽孝心的孩子。

8)小学荒废了。断壁残垣,荒草藤蔓,紧锁的木门。也不知道没有玻璃的窗户里,除了藏着我儿时的回忆之外,还有什么宝贝物什。随着孩子自然和非自然的递减,农村学校大都被并到乡镇里了。孩子在家门前上学的时代就这样远去。

9)村子旁有一个工厂,曾经机声隆隆。这里加工的半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武钢。能够到厂里做工是青年人的梦想。他们能够拿一份不错的薪水,每年还有几次去武汉的机会,的确让人眼馋。现在,这里已经办成了榨坊,虽然仍有机器声,但没有当年旺盛的人气。

10)走近田野,澄澈依旧、碧绿依旧。虽然种植的面积与重点有些不同,但不外乎还是那些品种。欠缺和遗憾却太多了。水间鹭鸶呢?田埂上的王八、水蛇呢?塘梗上的桑葚、梧桐籽呢?望着绿得有些沉寂的田野,我怅然若失。

11)乡间还有保留了数十年的行当,那就是货郎、赤脚医生(兽医)。自行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只有在年关,摩托、各种小汽车才会多起来。

12)在跟村支书的聊天中得知,虽然党的富民政策好,但青年人习惯了做城乡之间的候鸟,不愿意在老家生活。可喜的是,本村有一个叫二狗的青年,在外打工十多年,积累了千万身家,近来准备回乡投资创办绿色家园公司。他计划承包部分的山坡,逐年改良山林品种,以山茶和果木为主。扩建山间公路,增挖鱼塘鱼池。并新建休闲餐厅、宾馆和体育娱乐场馆。二狗的计划提起了我的兴趣。也许,像这样的有志青年才是农村的希望,他们的投资能够给家乡注入活力,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中作者说故乡“慢慢老去”,这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故乡随时间的流逝,正慢慢变得残破、衰败和古老。
B.“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这句话的意思是农村青年到城里打工,在城里生活,很少回乡修房安居的。
C.文章第(10)段“我怅然若失”的原因是,农村田野澄澈碧绿依旧,但种植品种传统老旧,生态和农村风味欠缺和遗憾太多了。
D.文章第(12)段写农村青年二狗的事迹,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观点:有志青年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才能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
E.全文用衬托的手法,用现今逐渐衰败的乡村衬托过去的风味小村、淳朴的乡民和宁静的乡村生活,主要表达了对过去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2.第②段叙写了什么?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的赏析。
3.作者说故乡在“年复一年地老去”,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样说的理由。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陕西省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考试综合试题甲(B)语文部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作者在船上眺望长江的所见所感,探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和精神力量。文章以长江三峡为象征,表达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发对人类历史的深思,强调了历史的前进离不开那些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类精神的礼赞,充满哲理和诗意。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②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③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④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⑤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⑥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2.第一第二段中加引号的“三峡”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3.作者认为“历史昂然前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船已经穿过了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中“曾经感到的”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分别指什么?
5.以上文段出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对口招生押题语文试题(七)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善良与凶恶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善良的内在力量和价值。尽管善良在面对凶恶时显得稚弱,但它却拥有智慧、远见和精神力量。文章强调善良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成熟的智慧和自信。通过引用古代经典和成语,作者进一步阐明了善良的可贵和凶恶的自我消耗。文章最后表达了对善良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题

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是多么强大呀。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善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

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拔联系在一起。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利罢了。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

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我认为即使自以为是百分之百地代表着真理和正义也不应该滥恶,滥恶本来就不是正义了。我相信,国人终归会越来越善良而不是相反。

1.解释下列词语。
以逸待劳:
超拔:
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出自我国古代儒家经典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四面楚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出自我国古代史书巨著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认为“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4.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稚弱而后者显得强大,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善良。凶恶__________
5.上述短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长篇小说代表作是__________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对口招生押题语文试题(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冬日午后偶遇蒲公英的情景,巧妙地将蒲公英的坚韧与母亲的坚毅联系在一起。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为家庭辛勤劳作、无私奉献的形象,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敬意。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尤其是对母亲形象的刻画,既有生活的细节,又有情感的升华,令人感动。文章结构紧凑,首尾呼应,主题鲜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感。

8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一阵风吹过还是有着骨的凉。冬以它的寒冷,裹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走在路上,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突然,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眼前一亮。我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它,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那是一棵怎样的蒲公英,让我觉得如此刚强,如此坚毅!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正在尽自己全部的力,把叶片向地面伏下来,每一片叶子都努力伸展着,使劲地贴向地面……

看着这棵蒲公英,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了母亲付出的艰辛。于是,我的心不由得了一下。

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称)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下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捡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看着母亲为我寻挖蒲公英时移动缓慢的样子,我突然发现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精美的绣品,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的口粮。

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茸茸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位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探寻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辛劳的汗滴。

岁月中,渐次地,母亲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伸出手,沿着叶脉轻抚,与蒲公英对话。蒲公英,你碰到了我心里最柔软的角落。我的心不由得又了一下。

就在这个冬日的午后,我俯下身,看着蒲公英泛黄的叶片,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我的眼眶中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泪光里,我看到蒲公英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这像极了我的母亲。紧接着,我又想起了生活中母亲对我们无私奉献的爱,一种柔情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思念。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般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骨(qìn)B.裹(xiá)C.丰(yù)D.老(yù)
2.对下列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B.丰腴:形容物产丰饶丰富。
C.蹒跚:指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D.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
3.文章中两次提到“疼”,对“疼”的原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3段,提到的“疼”是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
B.第8段提到的“疼”是因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
C.第3段是看到冬日里的蒲公英联想起母亲一生的艰辛而心疼。
D.第8段提到的“疼”是蒲公英碰到了作者的伤口而肉体疼痛。
4.对第2段画线句,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
B.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表现了蒲公英生命力的顽强。
C.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我”对蒲公英的向往和崇拜。
D.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蒲公英距离地面很低,为后文做铺垫。
5.对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后一段描述的景色与情感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
B.结尾段升华主旨,赞美了母亲刚强坚毅的品质及对我们无私奉献的爱。
C.结尾段对于蒲公英淋漓尽致地描写,表达了对蒲公英深深的思念之情。
D.深化了文章主题。
6.对于“母亲”这个形象,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是个刚强坚毅的人,不管生活有多大的困难都能挺过来。
B.母亲是个勤劳吃苦的人,一辈子操劳持家。
C.母亲是个不善变通的人,谋生艰难仍然不另寻他法。
D.母亲是个疼爱子女的人,年届八十还为女儿寻挖蒲公英。
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一阵风吹过还是有着沁骨的凉。“我”走在路上,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突然,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眼前一亮。
B.看着母亲为“我”寻挖蒲公英时移动缓慢的样子,“我”突然发现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C.岁月中,渐次地,母亲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
D.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蒲公英的种子比喻成母亲的白发,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满头白发的样子,也具体写出了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表达出母亲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8.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A.蒲公英B.枯萎的蒲公英C.母亲D.母爱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单招考试语文模拟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茅盾的《风景谈》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北国五月清晨的独特风景。文章以小号兵和荷枪战士的形象为核心,描绘了他们在朝霞中的英姿,象征着民族精神的坚韧与崇高。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和映衬手法,将静态的自然风光与动态的人物形象结合,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结尾的议论深化了主题,揭示了风景背后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

9 . 阅读茅盾散文《风景谈》末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作者插入一段有关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其作用是(     
A.贴照簿的小号兵形象是真有其事,这样的内容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B.体现出散文的特点;“形”的散,有利于丰富文章内容,突出“神”的聚——表现小号兵的形象。
C.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个号兵形象相互对照,为下文主题的揭示作了铺垫。
D.使山岗上小号兵形象更加真切、丰满、清晰。
2.对画线两句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红绸子的暖色与刺刀寒光的冷色互相映衬,表现两个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形象。
B.用红绸子的动与刺刀的静互相映衬,显示出一种既生机蓬勃又庄重肃穆的气氛。
C.用吹喇叭的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的两个形象互相对照显示感人的民族精神。
D.“我看得呆了”一句写人的震惊心理,从侧面描写了风景激动人心,显示了民族精神的感人力量。
3.对结尾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指自然风光和两个战士的活动。
B.“伟大者”指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
C.前一个风景是指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用引号表示强调。
D.这节议论,不仅揭示了上节文字的深刻含义,而且和文章中其他议论段一起成为连接六个“画面”的线索。
4.“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以这两节为例,指出它的“神”是什么?它的“形”主要指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又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窗是故乡明》通过作者姚琬昱的细腻笔触,描绘了窗户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和情感价值。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展现了窗户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分隔,更是情感和记忆的载体。文章首先从窗户作为文明的产物谈起,然后通过作者个人的童年记忆,描述了窗户与街道、季节、日常生活的联系。接着,作者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探讨了窗户在个人成长和探索世界中的作用。最后,文章以对故乡窗户的深情回忆作为结尾,表达了对家的深切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窗户的描写,更是对家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对成长和探索的反思。它唤起了人们对家的温馨记忆,以及对那些平凡却又充满情感价值的日常物件的珍视。通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也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这篇文章是对这种情感的深刻表达。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窗是故乡明

姚琬昱

①窗大概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创造。古时大户人家的窗与庭院相和谐、与绿水竹树相掩映。诗人的窗则与山、与雪、与花相对。不过对于寻常人家,窗可能只是一件日常生活里稀松平常的物件。但是,当夜晚来到,窗的那头点起一盏盏灯时,这或明或暗的四方物,总能悄悄染上屋内的温馨或忧愁,落在熟悉它的人们的心尖上。

②小时候房间的窗临着城镇最普通的街道。狭窄的街道上会有叫卖米酒的人,喊声落进每家每户的窗子里。这时我就会踩上板凳,假装回应他的叫卖,在叫卖人闻声回头却不见人时,躲在窗后偷笑。等到春节前,街头的墙壁上会挂满一幅幅海报、一副副对联,迎着冬风招摇着发酵中的年味。

③大多数时候,窗像一道屏障,窗外无论电闪雷鸣抑或明媚晴朗,窗内都是温暖的家。每日傍晚拐进小巷,第一件事便是抬头看看家里的窗,若是亮灯,再多的心事也会先放下,觉得安稳起来。

④在还不能独自出远门的年纪,忙碌之余对着西边的窗户发呆,成为我日常的消遣。夕照时,太阳如一个橘红色的火球,给矮小的山镀上一层金。直至黑暗降临,太阳也渐渐粉白,落进山与楼房的背后去。而此时堆积在天际处的云线,对我是最有魔力的存在,它们弯弯曲曲让人不知是云还是远山。若是越过云、越过山,那边的人们正在做些什么呢?

⑤在电影《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说:一直待在这里,你会觉得这里就是世界,会相信世界一成不变。最后多多离开了西西里岛。那时候家乡的小镇不乏远行的人,或求职或求学,和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一样,踏上开往天南海北的火车,家乡的那一扇扇窗也渐渐消失在暗夜的车灯后。

⑥新旧世界的转变,对年轻人的冲击无疑最大。当我第一次面对不再有连绵雨水的干燥天气,行走在看不到河流的广阔大地时,我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感受到自我认知的渺小,便更不放弃任何一个向外探索的机会。透过车窗、旅馆的窗、宿舍的窗,我见到荒漠与大海、霓虹闪烁的街景、南腔北调带着异域故事的人群……每扇窗后的风景都各不相同,而我也看到自身世界的改变:饮食、口音、思维方式在不融间交叉磨合,在不同的窗边入乡随俗。在生命最富激情的这些年里,我每年往返故乡两次,时间短促,习惯在异乡的居住,故乡的窗也慢慢从生活中淡去。

⑦然而,有一日,我与朋友走过一片小区,在大风呼啸的季节里,万物被吹得浑身颤动、七零八落,唯有那些窗里亮起的灯光显得安宁。暖黄色的厨房、明晃晃的客厅、透露出书架与窗帘的房间,带着窗边的闲聊、做饭的油烟、房间里的吵闹……或明或暗、或冷或暖,仿佛重现了好久未见的最熟悉的风景。刹那间,家与故乡,突然从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里迸发出来,常年坚毅的心境随之既热又暖,软化成记忆中的一江湖水、一抹流云

⑧大概与所经历的五光十色、天南地北的各式窗户相比,最能叩动心底的,还是那扇朴素平凡、带着家的温度的窗吧。

⑨在迁徙日益频繁的当下,往返于异乡与故乡之间似乎已成为现代人生命的常态。但无数奔波行旅的生命,终将抵达最熟悉的那片土地,望见那扇温暖明亮的窗。

(选自《人民日报》20182312版)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题目化用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具有丰富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总摄全篇。
B.第②段中,回忆“踩上板凳,假装回应”窗外“卖米酒的人”的叫卖情形,意在说明作者小时候的顽劣和现在的歉意。
C.作者引述《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所说的话,委婉地阐明家是永恒的港湾,为后文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作了铺垫。
D.第⑥段中写道“我每年往返故乡两次,时间短促”,直接导致“故乡的窗也慢慢从生活中淡去”,从而使作者对故乡的情谊也一直淡忘着。
E.文中描绘了多幅与“窗”有关的、温馨而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深沉情感。
2.试赏析第⑦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刹那间,家与故乡,突然从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里迸发出来,常年坚毅的心境随之既热又暖,软化成记忆中的一江湖水、一抹流云。
3.“窗”对于作者来说,有哪些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说明。
4.第⑨段结尾句有什么作用?
5.本文在行文结构、材料选择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
2024-09-12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19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