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咸鲞鱼之味

马汉

①我的一位小学同学,与我在同一条街上长大。现在我们虽住在城市的两端,但有什么好吃的,他还会想着我。前两天,他特地开车送来一条大咸鱼,说,咸鲞鱼,保你有满满的回忆。

②翌日一早,我用清水把鱼泡了一阵子,估摸着应该泡得差不多了,清洗一番,一粒盐不放,只放葱姜酒,按幼时家里的习惯蒸制。蒸了十分钟,一股浓郁的鲜香就弥漫开来,起锅一尝,齁煞人。后得善烹饪者传授经验,要用淡盐水浸泡数小时,才能更好地调节咸鱼自身的咸度和口感,蒸出来才好入口。

③当初江南人腌制咸鲞鱼的初衷,是想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解决保鲜问题,却无意中成就了咸鲞鱼的鲜上加鲜,创造出奇鲜的美味。然而,在人们讲究健康饮食的今天,咸即鲜的饮食观念以及咸鲞鱼这一传统美食,或许都要面临变革了。

④我端详眼前的咸鲞鱼,论长相颇像鲥鱼,其实是两种不同的鱼,鲥鱼的嘴没有这么上翘。受此启发,我在做这条鱼时就如处理鲥鱼一样,特意没去鳞。蒸熟了用筷子头戳着鱼鳞,放嘴里抿一抿,竟也有些鲥鱼的肥美,很鲜。

咸鲞鱼在旧时的江南无锡,是普通百姓家饭桌上常见的荤腥,味鲜且经济。筷子蘸蘸咸汁,就能下两口饭,若是浇两勺咸汁,满满一碗饭就能风卷残云般地吃完。在没有冰箱的年代里,即使是酷暑天,一碗咸鲞鱼连续多日放在饭桌上,只需扣上纱罩,便无须担心变质。再配几碟西瓜皮炒毛豆、丝瓜烧豆瓣之类的蔬菜,就能撑起一家人荤素齐全的餐食。咸鲞鱼在饭桌唱主角的时代,家门口常能见到有人腋下夹着油布伞,拎着用稻草扎着的一两条咸鲞鱼,从马路上匆匆走过。也有考究的人,用蒲草编织的蒲包装咸鲞鱼,再让卖家用草绳扎紧。他们走在街上,身边总是随风飘荡着一股咸腥味。旁人闻之,不由加快了回家吃饭的脚步。

⑥作为制造业基地的无锡,过去许多产业工人每天带饭菜上班,饭盒里常有一块咸鲞鱼。除了能高效下饭,也可增添力量。老辈人都说,上工出力流汗多,只有吃咸的才能有力气。故而饭盒里的咸鲞鱼,也可看作无锡人脚踏实地、出工须出力的精神写照。

⑦如今,人们的餐桌之丰盛,已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但咸鲞鱼的独特风味,仍让人无法忘怀。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咸鲞鱼之味”为题,一方面写出这种鱼本身的咸味,另一方面也写出以作者为代表的无锡人对咸鲞鱼的深厚感情。
B.作者按幼时家里的习惯蒸制咸鲞鱼,因为咸鱼自身的咸度和口感,是蒸出来才好入口。可见作者是一位烹饪大师。
C.第⑤段,写了稻草或蒲包简易包装的咸鲞鱼,从店家前往某一户人家时,一路散发独特的味道,让人掩鼻避让,快速离开的情景。
D.物美价廉的咸鲞鱼是过去无锡许多产业工人饭盒里常有的菜肴,除了能高效下饭,也可增添力量,是无锡人脚踏实地、“出工须出力”的精神写照。
E.小说使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叙写了无锡人的饮食生活,使散文读来让人无法忘怀那段记忆,别有一番意蕴。
2.赏析文中第五段画线的句子。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简要回答。
4.作者决定拍摄一个怀旧的短视频——记忆中的咸鲞鱼。
(1)他拍了一段短视频,以他的身份设计一段解说词,介绍儿时记忆中的咸鲞鱼。要求:依据文章内容,语言生动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并在使用修辞的句子后面用括号注明修辞名称。
(2)为了让远在外地的无锡人,能够吃到正宗的咸鲞鱼,请你设计一则广告语,助力本地企业推销咸鲞鱼。要求:依据文章内容,不得对产品做虚假宣传,20字以内。
2024-07-3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天边草原芍药谷

张抗抗

①野芍药花惊现的那一刻,空气骤然凝固了。

②她们从山谷里低地里探出头来,一团团柔润的白与粉,一只只仙桃般浑圆的花苞、一朵朵粲然开启的鲜花,一支支昂首俏立的深绿色枝叶,在草丛里漫坡遍野地散落开去。数不清的野生芍药花,如同一群群粉色白色的鸟群,从天边飞来栖息于此,铺满了这整整一面隐蔽而又开阔的凹形谷地。她们在阳光下安静地梳理着轻盈而光滑的羽翅,展示着纯洁无瑕的身体。粉白粉红,星星点点,织成了一块巨大的花毯。远远望去,眼前这一片绿山谷,已被盛开的野芍药,染成了缤纷绚丽的鲜花草原。

③在这天高地阔、旷野无垠的天边草原深处,蛰伏着如此大面积的野生芍药,令人难以置信。她们更像一群超凡脱俗的花仙子,在草地上忘情嬉戏,心无旁骛地举行着一场无需观众的演出。我被眼前这壮观的天然芍药之美震慑了。在坡顶上停下来,屏息静气,不敢迈出脚步。众里寻你千百度,蓦然回首,野芍药,我可找到你们了。

④草原寂静无声,只听得草叶簌簌在脚下响动,还有自己急促的呼吸。小心地撩开齐膝的花枝,磕磕绊绊地接近她,跌跌撞撞地靠近她。再晚一步,唯恐她又乘风飞去倏然无影。我的前后左右身前身后都是绽开的野芍药,一朵亲吻着我的裙角,一朵拂弄着我的裙带,弯腰抚摸眼前这一朵,前面又有一朵在呼唤我……我触到了她薄如蝉翼的花瓣,闻到了花蕊中喷发出来的阵阵香味;左边是挺立的芍药花苞、右边是灿烂的芍药花朵,身后是繁茂的芍药花枝。芍药的花瓣在风中轻轻摇曳,花叶发出一阵阵浓郁的青草气息,花朵散着一阵阵清甜清爽清淡的芳香。我陷落于此起彼伏的花海花浪中,乱花迷眼;我匍匐在她脚下,只想伸出双臂把她拢在怀里。

⑤很多年前,我和母亲游览北京香山,曾在樱桃沟发现几株人工种植的盛开的芍药花,细细品赏,那洁白的花瓣近于透明,片片如玉似水,花形、叶片与牡丹极其相似,花大叶肥,华美绚丽,好像是专与牡丹媲美而来。

⑥我一直分不清牡丹和芍药。然而,在这片草原深处的芍药谷,我忽然发现了芍药与牡丹的区别。芍药花长长的花茎,由根部簇生,每一枝都是直立而独立的,她们好奇地伸长了脖子,向上探问着天空。芍药的花朵高于植株,一朵朵活泼泼地悬浮于枝头,欢天喜地的样子,是一种率性无羁的姿态。而牡丹开花时,嵌于绿叶之中或悬浮于绿叶之上,因有花枝绿叶扶托,显得沉稳富态,有雍容华贵之相。

⑦若说牡丹高冷,那么芍药热情。若说牡丹富态,那么芍药妩媚。若说牡丹华丽,那么芍药生动。若说牡丹高贵,那么芍药柔韧。牡丹的精致之美,是被人工栽培养育出来的;而野芍药,天然带着一种蓬勃之美,自由自在,质朴灵动。

⑧真正让我惊叹的,是眼前这满满一山谷的芍药花,此起彼落竞相争艳,坡上谷里竟然别无杂花,热闹、丰满、完美。这一偌大的芍药谷,既不是公园,更不是人工栽培的花坛,它们是真正野生的芍药,从这亘古荒原湿润的山谷里自己长出来的。

⑨大自然拥有何等的神力与造化,创造出了如此美丽的奇迹。千百年来,芍药花历经了多少次干旱或冰雹的劫难,才侥幸存活下来并繁衍成谷。她们具有何等旺盛与顽强的生命基因,才能在这冬季长达八个月之久的高寒草原扎下深根;在她们娇嫩的花苞内,蕴含着何等超强的忍耐力与爆发力,方能年复一年去而复来。

⑩天边草原、天上草原、天堂草原。

⑪据说,在这一带,大大小小的芍药谷,保存有几十处。目前只有一个芍药谷对外开放,在景区内铺上了长长木栈道,供游人隔空观赏。

⑫就在距北京几百公里之外的草原深处,拥有这一片保存完好、未被侵犯的芍药谷;在这个污染严重的世界上,天边的山脊皱褶里,深藏着这一片纯净的鲜花草原。光阴荏苒,花开花落,她们心无旁骛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任凭沧海桑田,终不会改变自由不羁的天性。不知芍药为什么被称为别离草?我为此而忧心。自然之美被人发现之后,常常意味着破坏与终结,就连欣赏也会成为一种罪过。

⑬但愿没人能把芍药挖走,她们的根太深了,城市的花坛养不住她们。

(有删改)

1.画线句子“她们好奇地伸长了脖子,向上探问着天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作者认为芍药花与牡丹花有哪些不同?请简要概括。
3.在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城市的花坛养不住她们”?请简要分析。
2024-07-30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树

①从未过多地留意楼前那排我叫不出名字的树。

②一天,忽然来了登高远眺的雅兴,一口气登上六楼阳台,凭栏放眼,无意间有了惊奇的发现:楼前的树开花了!朵朵紫中透着粉白的花,一团团,一簇簇,合抱着条条刚刚活软起来的青枝儿,在微风吹拂下,温柔地舞动着,起起伏伏地如一片漾着香波的花海。看那繁盛的样子,不知在被我发现之前,它已经在那里寂寞地开了多少日子。

③无意间的发现令我惊喜,也唤起我深深的内疚。阳春时节,只顾追随人流,陶醉于桃红三尺,鸭绿一湾的胜景,却忽略了身边这普普通通的树。多少次在路旁小路上漫步,却未曾想过抬起头,望望枝头是否有了春的消息;也根本不曾料到,这枝干皱裂的树会开出光润鲜亮的花来。可是,面对许多如我这般的人的疏忽与冷淡,这看似平凡无奇的树,在草长莺飞的季节,还是一如既往地让蓓蕾绽放枝头,无声地将生命的美丽尽情挥洒。

④望着棵棵寂寞的花树,我的心被一股感动的潮水鼓荡着,眼前浮现出一张熟悉的笑脸来。

⑤家乡的一个男孩,很有头脑,也很有才华,本可凭此谋一份不错的职业,享受舒适的生活,但他却着魔似的爱上了那身国防绿,中学毕业后到荒凉的地方守卫国门。许多朋友对此叹息不止:哎,到了那人烟稀少的大西北,你就是再有才华,又有谁知道呢?他却不以为然地笑了,说:我不在乎有多少人知道我,我只想好好干,将来能够说,在大西北,我的青春曾经美丽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确干得很出色,但也并没有因此声名远扬。边陲的军旅生活艰苦而寂寞。别后的信中,他常向我讲边疆的生活,字里行间没有一丝怨悔,充满了对西北高原和青春生命的热爱。

⑥日子云烟般一天天飘远,那张熟悉的笑脸却从未在我的记忆中淡去。如今睹树思人,心被深深地触动,总觉得他与眼前的花树有一种无言的默契。

⑦黄昏,又上阳台。正是夕阳流金百鸟归林的时刻。树下不断有穿着入时的人走过,大都行色匆匆,不曾注意头项那满枝的花朵。凝望春风中繁花灿烂的树——那夕阳下独自静立的花树。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不觉地,我又想起那熟悉的笑脸,想起祖国边陲的国防绿,想起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的学者,想起在城市晨曦中挥动扫把的清洁工……生活中多少美丽的东西,就像这眼前的花树,虽在平凡中经受着寂寞,但那份本质的美却潇潇洒洒地存在,不曾因少了欣赏的目光而削弱丝毫。

⑧我懂了花树的美丽,也懂了花树的寂寞。它的寂寞是因为无人欣赏它的美丽,而它的美丽正是因为它承受了无人欣赏的寂寞。

⑨于是,寂寞的花树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1.第⑨段中“寂寞的花树”象征什么?
2.第⑦段中“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这里的“惊喜”和“落寞惆怅”分别指什么?(各用一句话概括回答)
3.读了《花树》,你想说些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或社会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和领悟。
4.文中前三个自然段中反复出现“从未过多地留意”“无意间”“忽略了”“未曾想过”“根本不曾料到”等词语。这些词语对中心的表达作用,最接近作者意图的一项是(     
A.自责对美丽的花树所表现出的那种疏忽、冷淡的态度。
B.批评包括自己在内的人们对美丽的花树所表现出的疏忽、冷淡的态度。
C.衬托美丽的花树那种不事炫耀、甘受寂寞的品质。
D.强调平凡而美丽的花树遭人冷遇、被人忽视的境遇。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一)三峡猿歌

有一首《巴东三峡渔者歌》,收进清代人编辑的《古谚谣》中,读来最是凄哀感人: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这支古民谣不知作于何代。从文体上看,再远也不会远于汉代吧?它反映了长江渔夫的辛劳漂泊之苦。猿声悲鸣,令人酸鼻。

南北朝时期的萧绎,有一首写巫峡的诗,和前边提到的巴东渔歌非常相似: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仔细体味,觉得它和那首渔歌之间存在着互为影响的痕迹。不知是文人影响了民谣,或是民谣影响了文人?按正常规律,应该是后者。但还不能说这首民谣对后来之作是最早的影响。最早发现猿在的,应该是我国第一个大诗人屈原。他在《九歌》中,已经唱出雷隆隆啊雨淋淋,猿凄凄啊彻夜鸣了,屈原笔下的猿声悲凄的基调,已被历代文人唱了两千多年了。

索性把这种诗句摘录一些,排列起来,也颇有意思的:

猿声出峡断,月彩落江寒。——隋,崔信明

若为教月夜,长短听猿声。——隋,崔仲方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唐,高适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唐,李白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唐·杜甫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听老猿。——·李贺

巫峡苍苍烟雨时,青猿啼在最高枝。——·刘禹锡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白居易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陆游

从这些诗意看来,这里有寒猿、啼猿、催泪之猿、泣月之猿、入梦之猿。总之,这猿声是不断的,绵长的,日日夜夜地悲哀在旅人的心头的。

它也反映了古代旅人的一叶木舟、一只橹、一片帆、一根纤绳的漂泊远行之苦,三峡的寂寞幽长之苦。不是愁如一江春水,是愁听两岸猿啼。

宋代陆游乘官船从西陵峡口到瞿塘峡出口,竟用了二十天时间。其中西陵峡中的黄牛峡,要走三天(而现代轮船只不过一二小时)。李白对此有诗道: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过一次三峡,足可催人生出白发来的。怪不得行人要和两岸猿声同悲了。

这是那古远的,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的呜咽。

(二)母猿哀子

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为什么借助猿声能表现愁苦之情呢?

以我来说,从未见过猿,对猿连个感性印象也没有。但在读这些诗的时候,却像中了魔法一般,竟无条件地进入了意境,感受了那种悲愁。而且这种悲愁又愁得那么美,带一种难以申说的凄怆哀苦,一种难以排遣的幽思游绪,久久难以自拔。

也许,在那令人烦闷的三峡旅途上,处处充满了猿声的缘故。

那三个大峡,地势本来差别挺大,但都有猿,却叫我诧异——我说都有猿,是发现了点儿文字依据的。你看,在我前边开列的那些古诗中,大多是写巫峡的,这可以证明巫峡多猿,已无疑义;面险峻危立的瞿塘峡怎么样呢。《水经注》记载道:此峡多猿。猿不生北岸,非唯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貉兽渡汶而不生矣。只不过是北岸没有猿罢了。至于比较平缓开阔的西陵峡,《宜都山川记》有记:自黄牛峡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纡曲、林木高茂,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行者闻之,莫不怀土。这样看来,三个大峡的确都遍布着猿声。人进峡中,天开一缝,世界变小,路途曲折,再被这凄凄哀哀的声音一唤,便神不守舍,禁不住要涌上怀乡恋土之情了

然而我仍然有个疑问:三峡中发声的东西很多,比如鸟声、水声、纤号声,为什么人们独独听了猿声便这么感伤,情不能禁呢?

也许,联想一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桓温入蜀》的一段轶闻,会有些启示吧。故事说,桓温带兵进川过三峡,有个部下猎得一只幼猿,带在船上。那母猿便沿岸哀叫,紧跟了百多里都不肯离去。后来终于声嘶力竭,不顾一切跳上船来,随即便死了。人们在剥开这只母猿的时候,看见那肠子都一寸寸断裂了。桓温知道这件事,恼怒起来,下令把那个部下免职了。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母猿爱子竟到了这种程度:肝肠寸断!

桓温是东晋人,生活在公元三百多年。很可能,这样的故事继屈原的诗句之后,又给予后来文人以很大影响。而且,桓温在公元345年曾任地近三峡的荆州刺史,并握有长江上游的兵权;无独有偶,《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也在其后几十年担任过荆州刺史——这样,他们都会熟悉三峡一带地理风物了。无论这个故事真实性有多大,作为一种在当地有广泛影响的传说,也当是无疑的了。

母猿的念子哀叫声,沿峡百余里不绝。想一想这震撼高山流水的声音,会给峡中远行的诗人带来多么凄楚哀婉的心灵感应啊。

1.作者说,他在读三峡猿歌时“却像中了魔法一般,竟无条件地进入了意境”,请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意境?(不超过30字回答)
2.作者引述《水经注》和《宜都山川记》的记载想说明什么?
3.作者引述《世说新语》中的《桓温入蜀》的传说想说明什么?
4.选文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是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2024-07-30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职业技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但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笑道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愿意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做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他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的疼爱,但是假若他也有点偏爱的话,他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的一切事情都是母亲河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他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女儿的青春。当花轿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像冰一样的凉,嘴唇,手______着门框,______花轿徐徐地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住了。半天,他才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时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那当时孤独地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在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1.在原文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动词,这些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的内心活动,表现了母亲的一颗炽热的__________之心。
2.“三姐是母亲的右手”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何称“三姐是母亲的右手”,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3.文中的划线的“笑”,“愣”,“叹”,“递”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请分析。
“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愣”,“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标有横线的两处关于“母亲的眼泪”所包含的情感是否一致,请简述。
5.本段写了母亲的哪三件事?
2024-07-3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临泽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叠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总是令初来的北方人吃惊。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适合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封建正统文化的稀疏和涣散。虽然免不了给人一点混乱之虞,却也生机勃勃。它们不像北方四合院,俨然规规矩矩的顺民和良仆,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不越雷池。

②当然,南北文化一直在悄悄融汇。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尤其是一些富宅,其实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人安置侍卫和女佣;很讲究家庭封闭与谐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可供主人安排儿孙及其家眷,包容儿孙满堂笑语喧哗的节日大团圆。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坐,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油然而生。倘若在庭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萧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一种陶潜式的清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③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纷纷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庭更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庭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活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要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

④如今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浸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产生同样流行的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绪?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向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日本东京一一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⑤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在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而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疾驰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点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这遗憾常常是历史进步后寂寞的影子。

1.请列举你熟悉的陶潜和曹雪芹的作品各一部或一篇。
陶潜:                         曹雪芹:
2.请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
中心句:
3.第1段指出了古代南北建筑各有什么特点?
(1)古代南方建筑特点是(不超过20字):
(2)古代北方建筑特点是(不超过12字):
4.由古代南北建筑不同的特点反映出了的南北人心又有什么不同?
(3)南方人的心理是(不超过25字):
(4)北方人的心理是(不超过12字):
5.第2段说“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这句话?
(1)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
(2)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
6.第3段说:“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纷纷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作者这样说的缘由是什么?请分条概述如下。
7.文章的标题取为《阳台上的遗憾》,下面对这个“遗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缺少个性的现代化建筑正在使城市的面貌趋于同一。
B.城市面貌的趋同使人也少了鲜明的个性。
C.形式趋同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定会使人从此泯灭了清心和雅趣。
D.现代建筑正在改变社会的结构,改变人的心理,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
2024-07-30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中职学校2013-201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雅舍思雅

唐韧

①来到北碚居住,听说雅舍还在,很惊讶。因为印象中的雅舍,在四十年代初梁先生笔下已是不堪风雨,更兼鼠子们多年啮盗,即使存留,亦应是废墟一抔了。来到它跟前,始知今日雅舍,并非缀补翻盖的老屋,应称之雅舍遗址纪念馆才是。

②这雅舍和当年阅读所得的雅舍自然很是不同。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先生后来从这间雅舍走向台湾,走向西雅图,走过程季淑,走过韩菁清……蔚为大家的后事,全收集进雅舍里,倒冲淡了雅舍先前的气息。

③所谓先前的气息,我指的是一种矮檐之下人不矮的肃挺之雅。一间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篱墙,墙上敷了泥灰的房子,一间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房子,却赞它有个性就可爱,还以名之,透着倔犟,仿佛说你逼我背井离乡,想看我狼狈吧!我偏在这烂房子里雅给你看。在这间雅舍里,他趣说社会生相,应该还练习着给老舍做捧哏说相声。本一轻词小词,至此,重了大了,可属大雅之列。

④战乱贫乏期的在今人看也许不过是迫于无奈,真的大雅应该在安定繁荣后出现。但今天还是有人叹息诗歌没了大雅。2009年谢冕先生到西安,借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说诗歌的大国气象绝不是刻意、随意造出来的,它来自诗人的大视野、大境界。谢先生不说君王行猎霓裳羽衣是大国气象,单挑这两句诗解说,真有见地。欲品诗中大国气象,还真要先静静地模拟对胡虏用兵年代,长安民妇们心念着良人半夜浆洗寒衣那声音与气势,秋风吹送的玉关情,不是小院掩门的悲泣,而是一家捣,万户应,成片涌起的棰石捣衣声,在白霜似的长安月色中一浪浪漫开,化成何日平胡虏的豪壮祝祷,这还不大气磅礴?谢先生由此生发道: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所期待于当世的,是有着建安风骨的正声’。现在轮到我们发出感叹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⑤感慨大雅久不作的也还不限于诗人。今天国运是山花烂漫金龙狂舞的旺势,大国气象自然是有的,但多在最危险的时候(地震、大水、冻雨),平时所见还少。全国政协委员孙怀山不久前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批评说: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厚重的文化、稳健的气质、埋头苦干的精神,奢靡之风弱化民族精气神’。奢靡之风蔓延,症状之一是场面越做越大,一切只要好看,连小县城盖个办公楼,也敢把银子花得淌海水似的,可非但不显大国气象,反而只觉小家子气的摆谱。许多小民一有钱也不免争当场面专家,做足表面文章。卖手机的强调拿着有面子,卖车的吆喝极尽奢华,卖字的宣传说练一手好字难,练一个好签名就容易了,连小小的达人们都光彩照人,跳肚皮舞献秋波。李白那个绮丽不足珍的傲岸,早已置换为唯绮丽为珍

⑥这种世风中人,能把雅舍放在眼里的还有几多?寒冷的圣诞节中午,我在那里的半小时,共有三对游客进入,且默默细读那些说明。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

⑦使人觉得不爽的倒是那位看守雅舍、登记来访者身份证号的先生。告诉他梁实秋和鲁迅发生了文学阶段性和普遍人性的论争是弄错了,阶段应该是阶级,他头都不抬,很怪来人多事的样子,眼神定在那里,不知在想什么。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舍是抗战时期梁实秋先生在重庆郊区避乱时的居所,当年已是破旧不堪,后来人去楼空,逐渐荒废。
B.本文的主旨是,怀念梁实秋先生甘于清贫、积极乐观的品格,希望人们即使生活困苦,也要有“肃挺之雅”。
C.文章结尾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绵里藏针,含蓄地批评了看门人精神世界不“雅”,强化了主题,耐人寻味。
D.本文语言凝重隽永,行文丝丝入扣,收放有度,各种材料巧于编排,共同演绎着作者深远的忧思。
2.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下面关于本文对比的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唐代的大国气象与当今某些小家子气的摆谱对比;
B.战乱贫乏期的“雅”与安定繁荣时期的“俗”对比;
C.当年人们精神上的内在的“雅”与当今物质上的表面的“雅”对比;
D.当年的梁实秋的“雅”与现在雅舍看守的“俗”对比。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理解第2段划线句子“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在文中的含意。
2024-07-2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升大班语文试卷AB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乡野里的青蒿

我家房前屋后,长满了青蒿。青蒿长得跟小树差不多,枝叶一层层往上长,绿绿的叶脉把地表遮蔽得密不透风。不过,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长高了,直接就拔掉了,要不就用刀子拦腰砍断。砍断的青蒿,沉静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生长侧枝。侧枝也是向上生长的,长出的侧枝,会把主干遮挡住,侧枝也能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小树模样,甚至更为稠密。

有青蒿的地方,地上的土层都较为潮湿。每逢盛夏时节,酷暑难耐,我家那些鸡猫鸭的,就躲在青蒿下面小憩,长在青蒿下面的杂草,被践踏得不堪入目。青蒿不是长青植物,叶片分好多细小的裂片。裂片具有多枚长三角形的栉齿,略呈线状披针形,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立秋过后,青蒿逐渐变黄,枝蔓上挂满了密密麻麻圆形的果实,秋风一吹,果实及细小的叶脉簌簌飘落一地。冬日里连续几个艳阳,枯萎的青蒿耗掉了藏在体内的水分,村里人会把青蒿一把火点燃,青蒿在烈日下燃烧着枯竭的生命。

在村子的庄稼地里,青蒿长在玉米地和黄豆地较为常见,这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玉米秆都比青蒿高,在玉米的幼苗期间,青蒿刚刚探出个头,就被锄掉了,所以,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都长不大。那些没有被锄掉的青蒿,借着从玉米间隙筛下的阳光,屏住呼吸,安静地耐心地生长。而长在黄豆地里的青蒿,就较为幸运,它可以一直待到黄豆收后,还能在山冈上摇摆来,摇摆去的。青蒿的长势跟黄豆不分伯仲,黄豆地也锄草,但黄豆没有玉米那么高,被锄掉的青蒿,阳光充沛时,又很快长出来了。黄豆灌浆后,村民也不怎么打理黄豆地了。这个时候,正是青蒿疯长的最佳时机,等到村民去地里抢收黄豆的时候,有的青蒿已盖过了黄豆。

村子里的人对青蒿没有什么好感。那时也不知道青蒿的药用价值有那么大,总觉得它长在村子里比较碍眼。不过,烦人归烦人,不管村里的大人还是小孩,都知道青蒿有两种功效,止血与当旱烟抽。止血这种功效很简单,采撷几片翠绿的青蒿叶片,在一块石头上把青蒿捣碎,然后敷在伤口处。当青蒿的汁液与血液混在一起时,血就会渐渐止住,也可以避免伤口感染,具有消毒功效。当旱烟抽的都是村里的老人。村里吸烟的老人,每人都有一个烟斗。有时去山里干农活,身上携带的烟丝不够了,就去抓一把青蒿或捡几片梧桐树的叶子。当旱烟抽的青蒿,是枯黄的。枯黄过后的青蒿,叶脉特别轻脆,轻轻在掌心一撮,叶脉就碎了。然后把细碎的青蒿跟所剩无几的烟丝,充分搅拌均匀后,放进烟斗里来吸,浓烟滚滚。我爷爷在世的时候,也这样吸过烟,那时我还懵懂,没有问过爷爷,好吸不好吸。反正,爷爷吸着青蒿伴烟丝时的表情,跟吸纯烟丝的表情是一样的。

青蒿的一绿一枯,都演绎了不同的价值: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有一年,我从新疆回到老家,正逢母亲在屋前晒青蒿。我问母亲晒这个干嘛,母亲笑嘻嘻地跟我说卖钱。她还跟我说,对面住着的一个姑姑,一个夏天到山里砍苦药子(青蒿)卖,都卖了好几千块。那年青蒿的价格还不错,大概一斤十几块,母亲从山里砍回的青蒿,也卖了好几百块钱。母亲还跟父亲说,明年把房前屋后的青蒿都留起来,把地里的青蒿也留起来。我跟母亲说,这些青蒿就别弄了,卖不了几个钱。母亲说,长在屋前的青蒿,砍掉了也浪费,卖几个钱是几个钱。第二年,母亲老早就去山里砍青蒿了,一年下来,晒干后的青蒿差不多有好几百斤,结果没有收药材的人,一直堆放在房子里,一放就是两年,发霉后不得已扔掉了。母亲扔掉青蒿的那年,刚好是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前一年。

后来,母亲又跟我说,今年的苦药子(青蒿)要涨价了,住在对面的姑姑说,苦药子(青蒿)都上新闻了。我没有问过母亲,青蒿的价格怎么样,也不晓得母亲砍了多少青蒿,但我还是想,青蒿如从前一样,站在山冈上,很自然地为所需的人所用。

(选自2016年第9期《散文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青蒿被母亲拦腰砍断,仍然一个劲地往上长,甚至比之前长得更为稠密,体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B.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写出庄稼地里青蒿和玉米、黄豆的不同命运。
C.青蒿在乡野无人问津,常常被除掉,但它的优良功效和价值默默被人们利用着,作者在平淡的叙述中暗示了对青蒿的赞赏。
D.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母亲扔掉青蒿并无关系,作者可以不写这部分内容。
2.下列哪一项不是对青蒿生命力顽强的描述(     
A.裂片具有多枚长三角形的栉齿,略呈线状披针形,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高质化,纤细,无毛。
B.那些没有被锄掉的青蒿,借着从玉米间隙筛下的阳光,屏住呼吸,安静地耐心地生长。
C.侧枝也是向上生长的,长出的侧枝,会把主干遮挡住,而且侧枝也能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小树模样,甚至更为稠密。
D.等到村民去地里抢收黄豆的时候,有的青蒿已盖过了黄豆。
3.根据文章所述,青蒿有什么价值?请结合内容概括。
2024-07-2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升大班语文试卷AB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①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怎样跟父亲提这样的事情。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⑤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天就搬过去。

⑥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看着父亲在昏暗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⑧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⑨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⑩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⑪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⑫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儿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⑬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非常开心。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⑭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⑮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⑯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⑰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1.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以父亲为对象)“我”的心情
父亲逼“我”说出回来的目的
于心不忍、潸然泪下
父亲一夜未眠难受、伤心
父亲为“我”准备早餐感动
父亲跟“我”去老人院
父亲跟“我”回北京

2.根据提示完成下面题目。
(1)第③自然中“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摩父亲当时的心理,请以第一人称续写一句话。
(2)第⑦自然段画线句子中,你如何理解“我”先潸然泪下,但很快就抹去眼泪的行为?
3.第⑪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07-2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成阳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②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1.选文的第一段中两个加着重号的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
终于:
②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还是:
2.从选文中邻居对我的态度,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3.第②段开始就说“我没料到”合欢树还活着,为什么会“没料到”呢?
4.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竟”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5.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别处”是指什么而言?
2024-07-2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汶上县职业中专、汶上县技工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