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抒情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742560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但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笑道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愿意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做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他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的疼爱,但是假若他也有点偏爱的话,他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的一切事情都是母亲河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他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女儿的青春。当花轿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像冰一样的凉,嘴唇,手______着门框,______花轿徐徐地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住了。半天,他才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时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那当时孤独地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在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1.在原文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动词,这些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的内心活动,表现了母亲的一颗炽热的__________之心。
2.“三姐是母亲的右手”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何称“三姐是母亲的右手”,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3.文中的划线的“笑”,“愣”,“叹”,“递”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请分析。
“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愣”,“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标有横线的两处关于“母亲的眼泪”所包含的情感是否一致,请简述。
5.本段写了母亲的哪三件事?
【知识点】 抒情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那边的景致

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三百多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了过来。

山那边不好么?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样问爷爷。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于是,在我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爷爷说过。

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不远处的坡地里。

而今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祖上为什么要抛家别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曾经有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扣我结伴而去。

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未成行。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

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这群羊,十多只,一只比一只肥。

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

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喂,大爷,怎么称呼?我迎着他,笑问。随你叫好了。老人连正眼看我一下也不,随口道。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蹲在了他一边,拿眼瞟着他看。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清漆漆的那种,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了一口。大爷,你喝的是酒吧?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是吧。老人说。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恐怕是水吧?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字的话。是吧。老人却仍是极简洁地答了句。看得出老人是不怎么喜欢说话的,我也就不再顾忌什么,问:大爷,山那边好么?”“好。老人说。怎么个好法?我问。老人忽地扭脸看着我。眼睛里,分明是一种嘲笑我问得奇怪的眼神。就这么个好法。老人挥手指了指四野,说。

我下意识地四下望了望,也就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陪他蹲着,和他一起看他的羊咩咩地叫着吃草,听他不时他的葫芦。

天黑了,炊烟包裹的山庄里传来唤我回去吃饭的声音。我站起身,看了看仍蹲着的老人,说:大爷,晚上住俺家吧。”“不麻烦了。老人说一句,却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晚上你怎么住?我忍不住多了句嘴。羊怎么住,我怎么住。老人指了指他那些勾头吃草的羊,津津有味地了口葫芦。

老人住在山庄东边的一个破窑里。住了三五日,我走的那一天,他也走了。

老人赶着他的羊,和我一起向背山的地方走了。

坐上车,当车轮轧过钢轨,把我从乡间往城市运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想家里的景致。

乍然间,隔窗望见那牧羊老人仍在走,我忽然感觉到了一阵从没有过的凄凉。

这世上难道没有能够留住他的景致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同龄的伙伴不愿与“我”结伴去山那边看看,最后因为“我”对山那边充满好奇,伙伴们陪“我”去看了山那边的风景。
B.“我”主动与老人搭讪,他不正眼看“我”,嘲笑“我”问得奇怪,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折射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C.标题中的“山那边的景致”,既实指犊牯山那边的景致,又虚指人们曾经有过的一种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
D.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回答了“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询问:山那边很平常,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不值得“我”去探寻。
2.小说一开始就写“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园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赏析。
2024-07-23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尔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着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1.这篇散文题目为《雪野里的精灵》,那么“雪野里的精灵”指什么?意在表现它的哪些特点?
2.“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请问为什么“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
3.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
4.文章中作者赞赏的是哪一种境界?采用了怎样的方法来写这一境界?其写作意图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说“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
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指它们的精神。
D.本文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义深远。
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生命。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潺潺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彻,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这两段话出自______写的《______》。
2.文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什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4.句子“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有什么含义?
2024-07-23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