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请给这段文字拟一个小标题,不超过5个字。
2.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3.这段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特点的,试举例做简要赏析。
2024-08-2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兰溪市中德职教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

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某君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当的办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渐。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但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选自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1.蔡先生反对用匿名揭帖的理由是什么?
2.“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说明了什么?
3.这段写先生原话的引述和作者的幡然醒悟写得言味深长,从中表现蔡先生的哪些品质?
2024-08-27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中等专业学校对口单招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想让生命这棵大树傲岸挺拔、巨木参天,就要像园艺师那样,不断地把那些旁逸斜出的多余枝条剪掉。人群中最优秀最出类拔萃的,包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无一例外的都是活得最单纯的人。有人问美国的画家惠斯勒:你需用多长时间画一幅夜景?他回答:我的一生。正是由于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智慧和精力高度凝聚倾注于一点,正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居里夫人的,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袁隆平的优质水稻杂交⋯⋯才使他们的生命像一颗颗璀璨夺目熠熠闪烁的星斗,照亮着人类寂静黑暗的夜空。

……

作为凡夫俗子,我们的生命之所以浑浑噩噩、黯然无光、平庸无为,就在于我们有太多的杂念,情感和欲望,从而使生命迷失了真性,失去了本色。我们的生命成了搁浅在沙滩上的帆船,云雾里迷途的小鸟,荒原上迷失的羔羊。有一天当我们静下心来对自己的生命做一次全方位的审视和观照,从而找到一条开发自己生命潜能的通往成功大门的钥匙。就像莫扎特、贝多芬、约翰·施特劳斯选择了音符,达·芬奇、毕加索、梵高、张大千、齐白石选择了画笔。华盛顿、甘地、孙中山、毛泽东选择了挽救一个民族的命运,就像宇航员加加林、维克托·阿法纳西耶夫、米歇尔·福勒、杨利伟选择了如何去实现人类翱翔太空的飞天梦想……到了那一刻,我们才算真正感受到了活着的美好,乐趣和价值,才真正找到了通往生命殿堂大门的钥匙。

(节选自杨克江《生命的钥匙》)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傲岸:__________
审视:__________
2.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活得最单纯”的理解。
4.通往生命殿堂大门的钥匙在哪?谈谈你的理解。
2024-08-2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最新“三校生”对口升学模拟冲刺(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毕淑敏

①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顿生气馁,这辈子是没指望了,和谁路遇和谁接触,和谁相亲和谁反目,都是命定,挣扎不出。特别是想到我今世从医,和无数病患者咫尺对视,若干垂危之人,我手经治,每日查房问询,执腕把脉,相互间凝望的频率更是不可胜数,如有来世,将必定与他们相逢,赖不脱躲不掉的。于是这一部分只有作罢,认了就是。但尚余一部分,却留了可以掌握的机缘。一些愿望,如果今生屡屡瞩目,就埋了一个下辈子擦肩而过的伏笔,待到日后便可再接再厉地追索和厮守。

②今世,我将用余生五百次眺望高山。我始终认为高山是地球上最无遮掩的奇迹。一个浑圆的球,有不屈的坚硬的骨骼隆起,离太阳更近,它是这颗星球最勇敢最孤独的犄角。它经历了最残酷的折叠,也赢得了最高耸的荣誉。它有诞生也有消亡,它将被飓风抚平,它将被酸雨冲刷,它将把溃败的肌体化作肥沃的土地,它将在柔和的平坦中温习伟大。我不喜欢任何关于征服高山的言论,以为那是人的菲薄和短视。真正的高山不可能被征服的,它只是在某一个瞬间,宽容地接纳了登山者,让你在它的头顶歇息片刻,给你一窥真颜的恩赐。如同一只鸟在树梢啼叫,它敢说自己把大山征服了吗?山的存在,让我们永葆谦虚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③今世,我将用余生一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我少年戍边,有十年的时间面对的是皑皑冰雪,看到绿色的时间已经比他人少了许多。若是因为这份不属于我选择的怠慢,罚我下辈子少见绿色,岂不冤枉死了?记得在千百个与绿色隔绝的日子之后,我下了喀喇昆仑山,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就在那一瞬,我皈依了绿色。这是最美丽的归宿,有了它,生命才得以繁衍和兴旺。常常听到说地球上的绿地到了××年就全部沙化了,那是多么恐怖的期限。为了人类的长盛不衰,我以目光持久地祷告。

④今世,我将一万次目不转睛地注视人群。如果有来生,我期望还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动物或是植物。尽管我知道人类有那么多可怕的弱点和缺陷,我还是为这个物种的智慧和勇敢而赞叹。我做过一次人了,我知道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人是一门长久的功课,当我们刚刚学会了最初的运算,教科书就被合上。卷子才答了一半,抢卷的铃声就响了,岂不遗憾?

⑤把自己喜欢的事一一想来,我还要看海看花,看健美的运动员,看睿智的科学家,看慈祥的老人和欢快的少女,当然还有无邪的小童,突然就笑了。想我这余生,也不用干其他的事了,每天就在窗前屋后呆呆地看山看树看人群吧,以求个来世的擦肩而过。这样一路地看下去,来世的愿望不知能否得逞,今生的时光可就白白荒废了。于是决定,从此不再东张西望,只心定如水,把握当前。

⑥不为虚缈的擦肩而过,而把余生定格在回眸之中。喜欢山所表达的精神,就游历和瞻仰山的英俊和广博,期望自己也变得如许坚强。喜欢绿色和生命,喜爱人的丰饶和宝贵,就爱惜资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1.第一段在“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后展开议论,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2.从第二段看,“山所表达的精神”有哪些?作者为什么将用余生一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
3.理解“当我们刚刚学会了最初的运算,教科书就被合上。卷子才答了一半,抢卷的铃声就响了,岂不遗憾?”一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从“五百次回眸”到决定“不再东张西望”,作者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24-08-2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职业教育中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四小题。

老屋后的槐花树

白莹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干枯的渭河河道边上种满了洋槐,含苞的、已开的、开过的,一簇簇、一串串,白白的、甜甜的,挂满了洋槐枝头。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

又是在这个槐花飘香的季节里,闪闪跳动着的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般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黑漆的木门,长长的巷子,厚实的土墙,小小的院子,随风微动的秋千,高高的桑树,屋后的洋槐,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

老屋后头有两棵槐花树,每到四月中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风铃挂满枝头,摇曳着醉人的身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招蜂引蝶,当然,还有我们这帮孩子。每每这时,奶奶便拿来钩子,用铁丝牢牢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父亲在房檐角落找好地儿,支起长梯子,爬上房顶。低的地方就顺手折下,高的地方就用奶奶扎好的钩子钩住较繁的槐花枝,快速转动竹竿,轻松地就拧断槐树枝,扔到院子里。奶奶领着我们把白白的槐花一串一串撸下,放进竹筛子,调皮的孩子们则偷偷捏串生槐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大口嚼起来。甜甜的槐花汁和着口水一同流下来,用袖子擦去口水,想再吃一串,却被奶奶及时阻止:狗娃,这东西生吃多了不好,婆给你蒸熟再吃。

奶奶端起满筛子的槐花,急忙回灶房,洗干净,沥干水分,拌上干面粉,用手来回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粉充分包裹槐花。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槐花筋道,入味。麻利地备好一切后,奶奶便坐在风箱前呼哧呼哧地拉起风箱,我则趴在她腿上,手里拿着偷偷藏起的还未盛开的槐花吃了起来。奶奶和蔼地笑道:少吃些,少吃些,蒸熟了,狗娃多吃些。我则咯咯咯地笑了起来,香甜的槐花早已下肚。

随着我一年年长大,绑钩子的竹竿也越来越长,老屋后头的槐花树也越长越高,但是可以够到的槐花越来越少,只因年复一年树枝低的地方经常被折断,时间一长,低的树枝都折没了,高的慢慢够不着了,槐花越来越少了,奶奶额头的皱纹也越来越多了。记得有一年五一放假,馋嘴的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嚷嚷着要吃槐花麦饭。那时已至五月,大多洋槐早已过了花期,就是有槐花,也都老了,不鲜不嫩了,很是失望。放假回家盼的就是能吃上一碗槐花麦饭,可还是迟了。第二天,奶奶带着我满村子转悠,终于在村西边找到一棵槐树,花已经开得很大了,但奶奶还是踮起脚,挑拣着好的、稍微嫩的槐花……我美美地吃了一顿槐花麦饭,跟奶奶诉着多日不见的思念,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给奶奶洗洗头发,擦擦身子,剪剪指甲,给奶奶说好哪个药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反反复复叮嘱着。她不停地点头:狗娃,你去吧,在学校要好好学,下回放假了再看婆。

离家的日子里,思念越深,乡愁便越浓,心中总有藕断丝连般的牵挂,离家的梦境里,总有奶奶坐在旧藤椅上的身影,她依旧顶着淡蓝格子手帕,穿着斜襟子粗布衣服、蓝色裤子、黑布鞋,拿着旧蒲扇,面孔慈祥,对着我笑,嘴里念着曾经哄我入睡的口婆:马蹄杠,红杆杆,额是额婆滴心坎坎,额婆把额打一把,额把额婆卖了去,额爷回来要老婆,一斗荞麦换两个……梦醒后,只留下清泪两行,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槐花麦饭了。

近几年来,吃槐花麦饭的心境大不如从前,自己虽然也买来做,但总觉得缺些什么。如今,又是槐花飘香季,街上卖槐花的小贩估计也多起来了,今日,随同事去撸了些来,看着如同当年一样奶白色的槐花,心里五味杂陈,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沾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

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父亲站在梯子上钩槐花枝,其他人说笑着撸槐花,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狗娃,婆给你蒸麦饭,你等一哈。

我折下一串槐花,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底,就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屋后的槐花树”这一标题意蕴丰富,满载着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B.文章首段连用两个“勾引”,形象地写出了迷人的槐花香诱发了作者对往昔故乡生活的追忆,用词新鲜生动。
C.“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中“会不会”一词,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表达了作者对重温旧时光的渴盼。
D.锈迹斑斑的钩子、门檐上孤单的竹筛子、静搁在灶房的荆耙等老物件,沉积着岁月的灰尘,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实写形态各异的槐花挂满枝头,甜香迷人,既照应了题目,又总领了全文。
B.文章第五段写村西边的槐花树,看似旁逸斜出,实则别有深意,更显祖孙情深。
C.文章第六段用特写镜头,清晰真切地展现了梦境中奶奶的形象,凸显作者的思念之浓。
D.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

(3)如何理解文章首尾两段中的“似乎”一词?
(4)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
2024-08-26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城西职业技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三小题。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矶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在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天太热了——这套题你做完了吗?
B.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D.但接着敲门声,却没有照例的嘹亮而拉长的一声:“卖——扇子啦!”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
i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
ii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润泽、轻松的感觉油然而生,是那默然洒在我脸上的毛雨带来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24-08-2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梅州城西职业技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①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只有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②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能否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③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④孩子们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⑤我震住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⑥可是,你怎样让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就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从小就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⑦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单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⑧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⑨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迫不及待地倾注了所有的爱,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⑩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⑪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

⑫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明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子,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⑭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歌里唱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戴着,见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⑯我大大地惊诧了。惊诧于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神情的郑重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自己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折射着,回响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付出的爱被隆重地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⑰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的孩子,就这样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⑱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小开始为你和周围的人献爱心。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一种本领,需要磨炼,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才会举步如飞。

⑲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才能成为一个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也爱自然的青年。

(选自《毕淑敏散文》第一辑)

1.对文章第⑬、⑭、⑮段中三个孩子的回答,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孩子渴望大人给他们懂得爱、付出爱、感受爱的机会。
B.成人应接受并珍藏孩子的爱意,注重并强调爱的价值,孩子就会感觉到深深的爱意。
C.孩子们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了,不懂得什么才是爱。
D.成人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让孩子有爱的支出,感到自己是被他人需要的。
2.结合全文来看,以下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溺爱下难以成才,成人不要给孩子爱。
B.爱与被爱是统一的,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C.成人应在生活中尽早培养孩子的爱心,并持之以恒,反复训练。
D.爱是一面宽阔光滑的回音壁,孩子在爱中领略被爱,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爱”。
3.作者在第⑦段中说“这个简单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结合文意说说句中的“误区”具体指什么?
2024-08-2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鸟群

高亚平

①又是一个金风送爽的季节,我携妻带子回到了故乡。原野上,一丘丘成熟的水稻、苞谷、大豆散发出一种诱人的清香。农人们正在修车磨镰准备秋收,孩子们在乡场上玩耍,一群群的鸡在田畔渠头觅食。我望着眼前这些熟悉的场景,心里感到异常亲切。然而,于我的记忆中,似乎总少了一些什么,是什么呢?鸟群。那种一到秋天,便一群一群的,于空中盘旋起落呼啸而过的鸟群。

②在我童稚的心灵里,在我少年无羁的记忆里,鸟群实在是一种令人陶醉的景观。

③我的家乡在樊川的腹地,它南依终南山,北靠少陵原,东傍一片丘陵,西依神禾原。川地中有无数的溪渠沟汊穿流其中。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水丰地肥,林木丰茂,成为鸟类栖身觅食、繁衍生息的理想所在。记忆中,少年时代家乡的鸟似乎特别地多,房前屋后、水湄旷野,到处可见到鸟儿们飞翔的身影,觅食、嬉戏的踪迹。我家的门前是一道小溪,缘溪边生长着两排高大的树木,树木多为白杨、榆柳,也有一棵苦楝。树木的顶端有许多鸟窝,小巧玲珑的斑鸠窝,棕色硕大的喜鹊、铁老鸦窝,还有白鹤窝、黄鹂窝,以及一些不知名的鸟窝。至于燕子和麻雀,它们的窝多筑于人家的檐下屋内,树上找不到它们的巢穴。因了这个缘由,我一年四季可以听到鸟儿们的鸣啼。

④春天,草木萌动,乡间便是一片欣欣向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燕子、大雁北迁,它们开始忙碌筑巢。杜鹃声声,黄莺乱啼,麻雀亦叽叽喳喳,让人觉出一片盎然的春意。我常常于酣眠中被窗外树木上的鸟鸣声惊醒,睁眼一看,外面已是一片明媚;阳光已越上了窗棂,爬上了树木梢顶。这时,我的心情便无限愉悦,穿衣起床吃饭。邀上小伙伴们,奔向原野上拔猪草,游玩嬉戏,找窝,掏鸟蛋,或用自制的弹弓打鸟。鸟往往罹弹而殒,鸟蛋也往往被我们从树洞鸟窝中摸出,这些都被我们用湿泥裹了,放在火中烧透烤熟,洒上从家中偷出来的盐巴,分而食之。那种甘美醇香,让我至今难忘。

⑤一首外国歌谣这样唱到:夏日来了,令人回忆。其实,令我回忆的鸟群,在家乡的夏日里是决然看不见的。这并非鸟儿不多不能成群的缘故,而是因为鸟儿们这个季节正忙于繁殖哺育后代;或者耐不得炎热,藏进绿树丛中。整个夏天,其实是鸟儿最多的时候,它们不扎群,亦不大鸣叫,只是在蓊蓊郁郁的树林里飞来飞去。只有到了傍晚,百鸟噪林的时候,你才可感到鸟儿的繁多,鸟群的庞大。一次,我和几位伙伴在树林中找蝉蜕,耐不得鸟儿的聒噪,我随手捡了一块石头,向树枝间使劲扔去。随着一声哀鸣,一只麻雀便若一片骤遭虫蛀霜打的树叶一样,从树枝间掉了下来。受惊的鸟儿的一声飞向天空,霎时间,鸣声一片,黑了头顶上的一片天空。

⑥然而,最让我痴迷的还是家乡秋天原野上的鸟群。

⑦几场秋风、几场秋雨之后,故乡的原野上便是一片金黄了,于丽日下,于澄明的碧空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一道魅人的风景,那就是雁阵。大雁们排着字形或字形的队伍,嘎咕嘎咕地鸣叫着,从我们的头顶飞过,北而南,渐去渐远,以至于无,令少年时代的我,生出无限的畅想。而呼啸的麻雀群,若风暴骤起于萍末,在庄稼地的上空,在乡场,刮来刮去,亦让人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有时,麻雀群停驻在十几棵光秃秃的树上,树上便立刻像长满叶子。这些叶子在叫嚷着,吵闹着,让人觉出一种无限的生意。至于灰喜鹊,它们往往也在这个季节一大群一大群地从村庄的上空飞过,从原野上飞过,不知从哪里来,亦不知往哪里去了。还有一种鸟,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专门吃柿子。也是大群地来,每次来,家乡的柿子便会遭一次劫。但家乡人似乎并不恨这种鸟,有时在摘完柿子后,往往还给树上留下几个,供这些迟来的鸟儿们吃。

⑧曾几何时,家乡的鸟群在我们不知不觉间消失了。生态的破坏、环境的变迁,使河流干涸。树木减少。鸟群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供栖身、生存的家园。现在,家乡广袤的原野上偶尔还能见到麻雀群。但在我看来,亦没有记忆中的庞大、壮观了。若干年后,是否连麻雀们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社会在进步,人类在繁衍,但我们谁愿意面对一个没有鸟群的明天呢?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翻捡着少年时代的记忆,于心灵深处默默地呼唤:归来吧,我的鸟群!

(选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回到故乡,因为没有看见过去那种秋天鸟群在天空翻飞的景象,心里怅然若失。
B.故乡林木丰茂,是鸟儿们繁衍生息的理想所在,鸟群成了作者童稚的心灵中令人陶醉的景观。
C.写和小伙伴们到原野上拔猪草、游玩、找鸟窝等,意在突出作者幼年的顽劣。
D.家乡人会在树上留下几个柿子,让迟来的鸟儿们吃,这体现了家乡人的温情。
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叶子在叫嚷着,吵闹着”,把叶子比喻成人,表现了麻雀的众多和热闹的情景。
B.生态的破坏、环境的变迁,导致鸟儿们少了,作者想起少年时代的记忆,呼唤鸟群回归。
C.在描写秋天的景色时,用秋风秋雨、金黄原野营造氛围,烘托秋日鸟儿们的生机勃勃。
D.文章按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描写鸟群,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作者记忆里鸟群的壮观景象。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4-08-26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度广东省中职学校“3+证书”考试二三轮复习过程性考试语文冲刺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的风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丫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想必也该知足了。

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作者说“风是乡村的魂”,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风,我感到乡村的矜持、温情。
B.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
C.乡村里的许多事物,都与风息息相关。
D.因为风,乡村才有了生命与活力。
2.下列与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的情感无关的一项是 (     
A.对故乡纯朴的风俗人情的赞美。
B.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C.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和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D.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3.下面几幅图画不能表现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的一项是 (     
A.风拂炊烟图B.风吹莲荡图
C.风摇树木图D.风吹黄栌图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地写出了风的轻柔,让我们感受到故乡的温柔亲切,表达对故乡、对故乡风的喜爱和赞美。
B.将小枣树在无风的情况下无法茁壮成长与歪脖子黄栌招了风后长成合抱粗形成鲜明的对比,得出“万物生长离不开风”的结论。
C.文章第五段主要通过说明的表达方式表现风给大地带来生机和色彩,从而抒发了对乡村的风的喜爱与赞美。
D.文章开头“风是乡村的魂”一句,在结构上,总领全文,又与文末相呼应,在内容上点明主旨。
2024-08-2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中区某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炉火

张炜

①冬夜,听不到炉火熊熊燎动之声。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它,甚至可以驱走心中的严寒。

②仍能想起无数个那样的夜晚,炉火旁,我们不停地阅读。几个人屏息静气,一杯热茶,一点跃动的灯火,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③那是个贫寒岁月。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他们也许是稚嫩的,他们还多么年轻。可是他们身上却闪烁着自尊的光芒。他们比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要高贵十倍。他们当时衣衫破旧,头发脏乱,脸上带着灰尘,脚上和手上还留着劳作留下的创伤,粗浊的山地和外省口音也无法掩去真知灼见,并使这场辩论显得特别激烈,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

④如今在乡间,在闹市,在中心,在边陲,哪里还可以找到那样的炉火?那是过时的风尚、是陈迹……首先是心中的炉火熄灭了。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⑤在世纪之交的喧嚣中,唯独失却了炉火。我们从那些动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在社会的转折期,在世纪的交汇期,他们当中有贵族,也有贫儿;有艺术家、音乐家、思想家,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的壁炉正熊熊燃烧,炉火旁纵论天下,通宵达旦。那是为真理和艺术奔走相告的一种激情。炉火像他们的豪情一样烈焰腾腾。伟大的心灵在跳动,他们用双手迎来一个思辨的时代。他们开拓了伟大的视野,传播了诗与真,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⑥最初这声音只在炉火旁,在一个角落;但由于它闪烁着真的光芒,终于越过斗室,走向苍穹,化作滚滚雷鸣,如闪电照亮天际。

⑦不仅是对炉火的憧憬,而且是追求真实、追求人生大境界的本能,又使人又接近了那燃烧的火焰。

⑧记得十几年前那个夜晚,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围着炉火,交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解,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气……那都是关于人生、哲学、艺术,关于古代和今天,关于切近我们生活的历史,关于未来的想象和推论……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绒毛,睫毛微翘,星光下闪烁一片明亮的眸子。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

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刻是远没有那样的气势的。一种无所不在的萎靡只会把人的精神向下导引,进入尘埃。人没有能力向上仰望开阔的星空,没有能力与宇宙的那种响亮久远的声音对话。当每个人心中的炉火渐渐熄灭之时,就是无比寒冷的精神冬季降临之日。这种寒冷将使人不堪忍受。

⑩但火种总会贮藏在一些特殊的角落里,即便是在最寒冷的时候,还仍然在那儿默默地燃烧,酿成一片炽烈。那是心中的火,不灭的火,是生命之火。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绞杀生命的火种。正是这火种,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生命之光即是永恒之光。

1.下列选项中,对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呼应前文,说明那是贫寒岁月,朋友们除了背囊和热情,几乎一无所有。
B.通过外在贫穷和生活艰难,反衬出他们对精神追求的执着,表达赞美之情。
C.和“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形成对比,突出青年们身份的高贵和自尊。
D.为后文“今天再没有那样的炉火了 ”的感慨做铺垫,批评今天的人们对物质的过分追求。
2.下列选项中,对第⑧段语言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连“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都描写得相当到位,表现出一种青年的年轻和希望。
B.描写和议论结合。“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的评价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赞美之情。
C.句式整散结合:灵活而富于变化。既有“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的整句,也有“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气”的散句。
D.感情色彩鲜明。“星光下闪烁一片明亮的眸子”通过描写青年们“明亮的眸子”,极尽对其年轻的赞美之意。
3.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点题“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因为炉火不仅能带给人身体的温暖,伴随炉火的阅读,更能给人以精神温暖和希望。
B.作者笔意纵横,再现了多个特殊时代的年轻人伴着炉火读书、辩论的场景,用大量笔墨真实刻画炉火熊熊燎动的画面。
C.文章通过“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人们轻物质、重精神的赞美和肯定之情。
D.文章题为“炉火”,却在文章最后不止一次提到“火种”,火种是生命之火,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将炉火的意义升华。
4.下列选项中,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人物的事例,既证明“纵论天下”有着无限力量,又证明精神追求是一个世界大同的话题。
B.“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比喻生动,引人遐想,触及历史民族精神,厚重而深远。
C.文章先抑后扬,通过赞美贫寒年代的人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批判了现在人们在追逐物欲的过程中对精神之火的忽视。
D.文题“炉火”不仅充当线索串联内容,而且以小见大,象征对知识、真理的渴求,炉火的失去 就意味着一种文明的失去。
2024-08-26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中区某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