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抒情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401131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请给这段文字拟一个小标题,不超过5个字。
2.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3.这段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特点的,试举例做简要赏析。
【知识点】 抒情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荷塘月色》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过一样;又像(     )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本,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选段①中作者主要描写的景物依次是荷__________、荷__________、荷___________、荷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了荷塘幽静优雅的画面。
2.依次填入选段②中括号里的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A.照               B.淌               
C.泻               D.流               
3.选段②划线的句子“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这”指的是什么?“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酣眠”“小睡”分别指的是什么?
4.选段③中,景很美,但作者却说“我什么也没有”,表现了他 的心情。(     
A.怒不可遏B.孤寂失落C.烦躁不安D.悲痛欲绝
2023-12-13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题。

走近芦苇

陈所巨

清寒的早晨,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割了去,或当柴烧,或做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土地,在那里顽强地过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下越冬的小动物。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

但芦苇毕竟真的变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有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散,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槃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也只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苇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

(选自《品味书香》)

1.阅读文章第二段,联系文章内容回答。
(1)寒冷“征服”“改变”了芦苇什么?
(2)芦苇生命之中“最重要的”“本质的”东西是什么?
2.第三段开头“你这样做了”“这样”指代什么?
3.第四段中“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似乎”二字意在暗示说明什么?三个“无可奈何”中哪一个“无可奈何”的含义与其他两个不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文章中“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中加引号的“我”应如何理解?
5.本文写“走近芦苇”,抒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其中多次提到“泥土”,试分析文章中作者写泥土的用意是什么。
6.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以芦苇为题材的文章,但它不仅仅写芦苇,而是既写芦苇又写人生,写与芦苇的对话,揭示生命的意义。
B.第二至四自然段对芦苇的称谓从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这样写的目的是便于作者抒发感情。
C.“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就是在困难来时,要接受它,听凭它摆布,顽强地固守自己的本质。
D.“枯叶在风中呜咽”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芦苇在寒风中的神态描摹得形象逼真。
E.文章意在告诉人们,以芦苇“苇尖”为代表的新生事物代替以枯老芦苇为代表的旧事物是历史必然。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宴罢归来,卸下外衣,不去扭开台上的电灯,我径自在窗槛上倚下。

那时候并不十分的迟,但是街上静悄悄的已没有什么人迹。

当窗的一棵街树,夏来郁郁森森,长得挤满了四面窗的位置,从窗上俯身出去,伸手便可触着沁凉的树叶。风过处浑浑地抖动,月夜疏疏的掌状图案便从窗上地板上一直延到墙上,但是眼镜一除下,黑森森的满眼又都变成蠕动的怪物了。

虽是雨夜的浙沥声能使我增加不少读书的兴趣,但是想到树儿在春日是如何艰难的白手起家,如今竟这样的骄扬跋扈,我总止不住要嘲笑它未来的秋日的命运。

有一日,对面高楼顶上小窗中的法国戍兵,不时有幽怨的梵婀玲声从树梢飞下,凄颤颤的似乎在抽抒着他的乡思。这迷人的弦声近来久不听见了。这难道是薄幸儿找着了异国情怀的寄托么?

从繁密的树叶中向街下望去,偶然驰过的摩托车尾的红灯,荧荧的似乎在向你送着无限的眷念,使你不自知要伸身也去向它追随;我相信,灯光若能在隐约中永诱着不使我绝念,我或者不自知的翻身去作堕楼人也未可知。只是,想到车中的坐客或许是我曾经从心上推下的人儿,却便又将目光移开,期望着另一个未来的灯光了。

仰首望天,星光熠熠,横豆的银河似乎是舞女卸下的一条衣带。风过处, 一阵新凉,使人想起热情沸腾的夏季已经在检点着她的残妆了,繁华似梦,梦也不长,红灯娇喘的欢乐中,谁又顾到灯残后的寥落?

1)不知是怎样,一年四季中我所最留恋的独是秋天;(2)夏是伧夫,春是艳妹,冬是嫠妇。(3)然而秋天也是最足动人愁思的一个;(4)红颜薄命,这大约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最使我荒怠的是夏季,心上的灰尘与书的灰尘几乎是同样的日渐加积,但是近日,看着森绿的树叶似乎无形中有了一层苍气,天高云薄,风吹到脸上能使人飘飘的起一点闲思,我知道一年一度的佳期不远,心上不觉又渐渐地活跃起来了。

风晴微暖的午后,骑驴在斜狭的山道上看红叶;夜寒瑟瑟,拥毡侧耳听窗外的雨声。晨窗下读书,薄暮中行走,稿件急迫时当了西风披绒线衫的灯下走笔,种种秋日可追忆的情调,又都一一在我心上活动了。

车声不时戛然驰过,黑暗中我倚了窗槛尽是这样的追忆。

(选自叶灵凤《新秋随笔》)

1.文章第1、2自然段创设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作者从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具体描写了这样的环境。
2.第5自然段画线句“这难道是薄幸儿找着了异国情怀的寄托么”中的“薄幸”,可理解为_______________。原句是反问句,请改成陈句:_____________
3.“只有秋天才是一位宜浓宜淡,亦庄亦喜,不带俗气,有伟大的心情,文学的趣味,能领略你的一位少女”一句在第8自然段的恰当位置是第_____________句前。
4.你认为这篇散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2024-09-04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