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西藏阿里高原上红柳的生存环境和命运,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原生态的脆弱。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红柳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与美丽,同时通过“我”和司务长的对话,揭示了人类在生存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既有对自然生命的赞美,也有对生态破坏的深切忧虑,发人深省。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头,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荒漠的皱褶”突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它的珍贵。
B.“不可思议”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生长的艰难,暗示了红柳在高原中的珍贵。
C.“微笑”一词表现了红柳面对“酷寒和缺氧”的恶劣环境,依然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说明红柳不畏恶劣的环境,生长得很轻松很容易。
D.“铁一样锈红的枝干”表现了红柳坚挺而硬韧的特点。
2.下列各项中,对“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峰林立,雪原寂寥”是红柳丛生长的环境。
B.这一句展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全文开拓了广阔的意境。
C.作者对红柳生长的环境感到遗憾。
D.从视角上看,白茫茫的一片无边无垠,给人以辽阔和雄壮的美感。
3.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拟人
B.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借喻
C.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拟人
D.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比喻
4.下列对司务长和“我”算账时,连用了几个“对不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文章将深刻的思想蕴涵在平常的叙述中,让人们在笑过之后再回味苦涩的眼泪和深深的无奈。
B.几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说话时理直气壮的情态,文章的妙笔就在这 里。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雪域挖掉那唯一能固住流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这无疑是一出惨痛的悲剧。
C.生存是人的第一要素,司务长的话也是正确的。
D.人类的可悲不仅在于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破坏了生态环境,更在于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可悲。
5.下列对“离太阳最近的树”这一标题的含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红柳生长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因此“离太阳最近”。
B.红柳从太阳那里得到的光和热最多,因此蕴涵着伟大的力量,有顽强的生命力。
C.红柳很适应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因此成了高原上唯一的绿色,是“离太阳最近的树”。
D.红柳在高原上对抗着酷寒和缺氧的恶劣环境,因此成了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七)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路瓦栽夫人借项链过程的描写,生动展现了她的心理变化。从犹豫不决到发现项链后的惊喜,再到焦急借取,人物形象鲜活。佛来思节夫人的慷慨借出为后文埋下伏笔。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将人物的欲望与命运巧妙交织,引发读者对人性中虚荣与现实冲突的思考,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片段。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烦闷。

佛来思节夫人走近她那个镶着镜子的衣柜,取出一个匣子,拿过来打开了,对路瓦栽夫人说:

挑吧,亲爱的。

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          ,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再没有别的了吗?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          地问:

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接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1.依据上下文,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挑三拣四        果断而坚决B.犹豫不决        迟疑而焦急
C.挑三拣四        迟疑而焦急D.犹豫不决        果断而坚决
2.下列各项中,对文中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B.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C.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D.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3.下列对玛蒂尔德“我只借这一件”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只”字,强调给对方听,表现出她怕对方不同意,自己会失去好机会的心情。
B.强调“只”和“一件”,表明自己绝不多拿,表现她一定要把这挂项链借到手的心情。
C.突出“只”和“一件”,强调自己借的少,表现她想马上借到又怕不能如愿的心情。
D.突出“只”和“一件”,说给对方听,表现急不可待又怕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的心情。
4.下列对文中玛蒂尔德的心理状态的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迟疑不决→惊喜→焦急而担心→欣喜若狂
B.慎重而担心→意外→迟疑→得意
C.贪婪→惊喜→焦急→得意
D.犹豫不决→意外→焦急→得意
5.下列对佛来思节夫人慷慨大方、毫不犹豫借出钻石项链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玛蒂尔德是她的好朋友。
B.与下文呼应,暗示玛蒂尔德是个诚实守信的人,借给她也不用担心。
C.衬托了佛来思节夫人是个有身份的上流人士,不借就会显得小气。
D.这是铺垫,暗示项链是假的,借出去也不心疼。
2024-09-13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一)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选段描写了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的情景,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对革命根据地的深厚感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抒情,展现了红军战士在经历艰难险阻后,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激动心情。文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如“巍巍的雪山”和“茫茫的草地”象征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而“苏维埃”则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和归属感。整体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1018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是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我们早就听说,吴起镇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名将吴起的功绩而命名的小镇,可是走进镇子一看,除了一条小河,一排古老的窑洞之外,却看不出有什么纪念吴起的古迹,倒是一个窑洞口旁边挂着的一块牌子吸引了我们。

啊,原来这里挂的是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

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子啊!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可不是,自从去年离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苦的日子里我们都惦念苏维埃。如今,在陕北吴起镇的窑洞门口,终于又见到了这个名字。

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同志来了,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1.从抒情方法看,①②两处画线句子有什么不同?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将加点儿词“巍巍的”“茫茫的”去掉可以吗?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3.结合回忆录这一文体,分析这段选文的语言特点。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市政技工学校2023-2024学年五年中技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检测题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文章以故乡的衰败为主线,描绘了乡村的自然景观、社会变迁和人情冷暖,表达了对故乡逐渐老去的无奈和惋惜。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作者不仅怀念昔日的乡村生活,还呼吁有志青年回乡建设,寄托了对故乡未来的希望。文章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现实意义。

4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慢慢老去的故乡

牧云

1)人们常说,城里是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可是,我的家乡就像我们的乡亲一样,年复一年地老去。

2)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田野依旧平静,炊烟依旧袅绕。除了平坦的乡村道路延伸着一些希望,其他的都早已定格在记忆里。

3)我的故乡在湖北黄冈,坐落在倒水河畔,是著名的老区。那里远离都市,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群山环绕的故乡被高速公路、铁路抛在一边,更不用说机场了。千百年来,人们或吃田地的出产,或靠一门手艺走村串户,或从事服务业,或在小型企业做手工活,养活着穷二代、穷三代。

4)老家有百多户人家,胡同连通,鸡犬串户。老屋的一条巷子十二户屋连屋,脊连脊。当年,人们吃饭的时候聚在某一家门前,尝百家菜;哪家有红白喜事,大家纷纷自愿帮忙,那叫一个壮观。月儿升起了,竹床、藤椅、小凳搬到一块,劣质烟点燃了,一壶茶,几瓶水,天南海北地唠。小孩们捉迷藏,从第一家一直藏到最后一家。月儿西斜,在大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不知疲倦的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散了。

5)如今,这条巷子只住着一个独身老人,今年七十多了。其余的都搬家做了城里人。有两间屋子因年久失修、雨水冲刷倒塌,其余的被铁锁封存。走在巷子中,满眼残破、衰败,连鸡犬猫都不见踪影。

6)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

7)村里少见青壮年,他们纷纷到城里打工去了,家里有大事才回来。女孩子开了眼界,宁可嫁给老头、多婚头、残疾人甚至做二奶,也要保留城里人的身份。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着祖传的家业。晚辈给年迈多病的老父老母雇来保姆,给田地请来小工。一句话,不差钱,缺的是宝贵时间。农村的扶贫款项很多,合作医疗也很完备,但是老人缺的是在身边尽孝心的孩子。

8)小学荒废了。断壁残垣,荒草藤蔓,紧锁的木门。也不知道没有玻璃的窗户里,除了藏着我儿时的回忆之外,还有什么宝贝物什。随着孩子自然和非自然的递减,农村学校大都被并到乡镇里了。孩子在家门前上学的时代就这样远去。

9)村子旁有一个工厂,曾经机声隆隆。这里加工的半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武钢。能够到厂里做工是青年人的梦想。他们能够拿一份不错的薪水,每年还有几次去武汉的机会,的确让人眼馋。现在,这里已经办成了榨坊,虽然仍有机器声,但没有当年旺盛的人气。

10)走近田野,澄澈依旧、碧绿依旧。虽然种植的面积与重点有些不同,但不外乎还是那些品种。欠缺和遗憾却太多了。水间鹭鸶呢?田埂上的王八、水蛇呢?塘梗上的桑葚、梧桐籽呢?望着绿得有些沉寂的田野,我怅然若失。

11)乡间还有保留了数十年的行当,那就是货郎、赤脚医生(兽医)。自行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只有在年关,摩托、各种小汽车才会多起来。

12)在跟村支书的聊天中得知,虽然党的富民政策好,但青年人习惯了做城乡之间的候鸟,不愿意在老家生活。可喜的是,本村有一个叫二狗的青年,在外打工十多年,积累了千万身家,近来准备回乡投资创办绿色家园公司。他计划承包部分的山坡,逐年改良山林品种,以山茶和果木为主。扩建山间公路,增挖鱼塘鱼池。并新建休闲餐厅、宾馆和体育娱乐场馆。二狗的计划提起了我的兴趣。也许,像这样的有志青年才是农村的希望,他们的投资能够给家乡注入活力,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中作者说故乡“慢慢老去”,这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故乡随时间的流逝,正慢慢变得残破、衰败和古老。
B.“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这句话的意思是农村青年到城里打工,在城里生活,很少回乡修房安居的。
C.文章第(10)段“我怅然若失”的原因是,农村田野澄澈碧绿依旧,但种植品种传统老旧,生态和农村风味欠缺和遗憾太多了。
D.文章第(12)段写农村青年二狗的事迹,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观点:有志青年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才能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
E.全文用衬托的手法,用现今逐渐衰败的乡村衬托过去的风味小村、淳朴的乡民和宁静的乡村生活,主要表达了对过去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2.第②段叙写了什么?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的赏析。
3.作者说故乡在“年复一年地老去”,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样说的理由。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陕西省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考试综合试题甲(B)语文部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作者在船上眺望长江的所见所感,探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和精神力量。文章以长江三峡为象征,表达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发对人类历史的深思,强调了历史的前进离不开那些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类精神的礼赞,充满哲理和诗意。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②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③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④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⑤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⑥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2.第一第二段中加引号的“三峡”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3.作者认为“历史昂然前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船已经穿过了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中“曾经感到的”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分别指什么?
5.以上文段出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对口招生押题语文试题(七)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善良与凶恶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善良的内在力量和价值。尽管善良在面对凶恶时显得稚弱,但它却拥有智慧、远见和精神力量。文章强调善良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成熟的智慧和自信。通过引用古代经典和成语,作者进一步阐明了善良的可贵和凶恶的自我消耗。文章最后表达了对善良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题

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是多么强大呀。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善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

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拔联系在一起。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利罢了。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

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我认为即使自以为是百分之百地代表着真理和正义也不应该滥恶,滥恶本来就不是正义了。我相信,国人终归会越来越善良而不是相反。

1.解释下列词语。
以逸待劳:
超拔:
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出自我国古代儒家经典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四面楚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出自我国古代史书巨著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认为“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4.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稚弱而后者显得强大,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善良。凶恶__________
5.上述短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长篇小说代表作是__________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对口招生押题语文试题(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冬日午后偶遇蒲公英的情景,巧妙地将蒲公英的坚韧与母亲的坚毅联系在一起。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为家庭辛勤劳作、无私奉献的形象,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敬意。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尤其是对母亲形象的刻画,既有生活的细节,又有情感的升华,令人感动。文章结构紧凑,首尾呼应,主题鲜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感。

7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一阵风吹过还是有着骨的凉。冬以它的寒冷,裹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走在路上,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突然,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眼前一亮。我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它,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那是一棵怎样的蒲公英,让我觉得如此刚强,如此坚毅!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正在尽自己全部的力,把叶片向地面伏下来,每一片叶子都努力伸展着,使劲地贴向地面……

看着这棵蒲公英,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了母亲付出的艰辛。于是,我的心不由得了一下。

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称)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下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捡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看着母亲为我寻挖蒲公英时移动缓慢的样子,我突然发现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精美的绣品,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的口粮。

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茸茸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位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探寻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辛劳的汗滴。

岁月中,渐次地,母亲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伸出手,沿着叶脉轻抚,与蒲公英对话。蒲公英,你碰到了我心里最柔软的角落。我的心不由得又了一下。

就在这个冬日的午后,我俯下身,看着蒲公英泛黄的叶片,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我的眼眶中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泪光里,我看到蒲公英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这像极了我的母亲。紧接着,我又想起了生活中母亲对我们无私奉献的爱,一种柔情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思念。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般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骨(qìn)B.裹(xiá)C.丰(yù)D.老(yù)
2.对下列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B.丰腴:形容物产丰饶丰富。
C.蹒跚:指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D.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
3.文章中两次提到“疼”,对“疼”的原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3段,提到的“疼”是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
B.第8段提到的“疼”是因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
C.第3段是看到冬日里的蒲公英联想起母亲一生的艰辛而心疼。
D.第8段提到的“疼”是蒲公英碰到了作者的伤口而肉体疼痛。
4.对第2段画线句,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
B.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表现了蒲公英生命力的顽强。
C.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我”对蒲公英的向往和崇拜。
D.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蒲公英距离地面很低,为后文做铺垫。
5.对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后一段描述的景色与情感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
B.结尾段升华主旨,赞美了母亲刚强坚毅的品质及对我们无私奉献的爱。
C.结尾段对于蒲公英淋漓尽致地描写,表达了对蒲公英深深的思念之情。
D.深化了文章主题。
6.对于“母亲”这个形象,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是个刚强坚毅的人,不管生活有多大的困难都能挺过来。
B.母亲是个勤劳吃苦的人,一辈子操劳持家。
C.母亲是个不善变通的人,谋生艰难仍然不另寻他法。
D.母亲是个疼爱子女的人,年届八十还为女儿寻挖蒲公英。
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一阵风吹过还是有着沁骨的凉。“我”走在路上,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突然,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眼前一亮。
B.看着母亲为“我”寻挖蒲公英时移动缓慢的样子,“我”突然发现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C.岁月中,渐次地,母亲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
D.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蒲公英的种子比喻成母亲的白发,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满头白发的样子,也具体写出了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表达出母亲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8.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A.蒲公英B.枯萎的蒲公英C.母亲D.母爱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单招考试语文模拟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和社会对劳动妇女的残酷压迫。小说以“我”的视角,细腻描绘了祥林嫂从希望到绝望的心理变化。反语手法和对比描写,强化了对封建迷信和社会冷漠的批判。结尾的“祝福”场景与祥林嫂的悲剧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残酷。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祝福》节选

鲁迅

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

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福”,运用反语手法,说明了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所谓的“幸福”只是有钱人的,像祥林嫂那样的穷人无“福”可言。
B.“也懒散而且舒适”表明“我”开始变得懒散舒适,不再苦恼,内心已经摆脱了沉重的、难以解脱的负疚感。
C.柳妈的“关心”使祥林嫂恐惧并“悟”出自己有罪,“被人吃者”却有意无意地帮助了“吃人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了作品主题。
D.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祝福》中,封建礼教(以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以婆婆为代表)、社会(鲁镇的人们),是“他们”一步一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的。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乃至《祝福》全篇,是以“我”为叙事视角,虽然“我”所占的篇幅相当大,但“我”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只是次要角色。
B.捐门槛后四婶依然不让祥林嫂碰祭品,小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当时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毁灭打击之后,自卑、恐惧、精神崩溃的心理状态。
C.最后一段写天地圣众使用了反语的修辞,和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对照,形象地讽刺了封建迷信思想,揭露了其骗人、杀人的本质。
D.最后一段写了鲁镇年底“祝福”的景象,与小说《祝福》开头形成呼应,以乐事衬哀情,揭示出封建迷信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3.“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4.小说题目是“祝福”,以“祝福”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原小说全文分析。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题(三)(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茅盾的《风景谈》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北国五月清晨的独特风景。文章以小号兵和荷枪战士的形象为核心,描绘了他们在朝霞中的英姿,象征着民族精神的坚韧与崇高。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和映衬手法,将静态的自然风光与动态的人物形象结合,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结尾的议论深化了主题,揭示了风景背后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

9 . 阅读茅盾散文《风景谈》末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作者插入一段有关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其作用是(     
A.贴照簿的小号兵形象是真有其事,这样的内容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B.体现出散文的特点;“形”的散,有利于丰富文章内容,突出“神”的聚——表现小号兵的形象。
C.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个号兵形象相互对照,为下文主题的揭示作了铺垫。
D.使山岗上小号兵形象更加真切、丰满、清晰。
2.对画线两句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红绸子的暖色与刺刀寒光的冷色互相映衬,表现两个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形象。
B.用红绸子的动与刺刀的静互相映衬,显示出一种既生机蓬勃又庄重肃穆的气氛。
C.用吹喇叭的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的两个形象互相对照显示感人的民族精神。
D.“我看得呆了”一句写人的震惊心理,从侧面描写了风景激动人心,显示了民族精神的感人力量。
3.对结尾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指自然风光和两个战士的活动。
B.“伟大者”指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
C.前一个风景是指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用引号表示强调。
D.这节议论,不仅揭示了上节文字的深刻含义,而且和文章中其他议论段一起成为连接六个“画面”的线索。
4.“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以这两节为例,指出它的“神”是什么?它的“形”主要指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又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窗是故乡明》通过作者姚琬昱的细腻笔触,描绘了窗户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和情感价值。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展现了窗户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分隔,更是情感和记忆的载体。文章首先从窗户作为文明的产物谈起,然后通过作者个人的童年记忆,描述了窗户与街道、季节、日常生活的联系。接着,作者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探讨了窗户在个人成长和探索世界中的作用。最后,文章以对故乡窗户的深情回忆作为结尾,表达了对家的深切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窗户的描写,更是对家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对成长和探索的反思。它唤起了人们对家的温馨记忆,以及对那些平凡却又充满情感价值的日常物件的珍视。通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也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这篇文章是对这种情感的深刻表达。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窗是故乡明

姚琬昱

①窗大概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创造。古时大户人家的窗与庭院相和谐、与绿水竹树相掩映。诗人的窗则与山、与雪、与花相对。不过对于寻常人家,窗可能只是一件日常生活里稀松平常的物件。但是,当夜晚来到,窗的那头点起一盏盏灯时,这或明或暗的四方物,总能悄悄染上屋内的温馨或忧愁,落在熟悉它的人们的心尖上。

②小时候房间的窗临着城镇最普通的街道。狭窄的街道上会有叫卖米酒的人,喊声落进每家每户的窗子里。这时我就会踩上板凳,假装回应他的叫卖,在叫卖人闻声回头却不见人时,躲在窗后偷笑。等到春节前,街头的墙壁上会挂满一幅幅海报、一副副对联,迎着冬风招摇着发酵中的年味。

③大多数时候,窗像一道屏障,窗外无论电闪雷鸣抑或明媚晴朗,窗内都是温暖的家。每日傍晚拐进小巷,第一件事便是抬头看看家里的窗,若是亮灯,再多的心事也会先放下,觉得安稳起来。

④在还不能独自出远门的年纪,忙碌之余对着西边的窗户发呆,成为我日常的消遣。夕照时,太阳如一个橘红色的火球,给矮小的山镀上一层金。直至黑暗降临,太阳也渐渐粉白,落进山与楼房的背后去。而此时堆积在天际处的云线,对我是最有魔力的存在,它们弯弯曲曲让人不知是云还是远山。若是越过云、越过山,那边的人们正在做些什么呢?

⑤在电影《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说:一直待在这里,你会觉得这里就是世界,会相信世界一成不变。最后多多离开了西西里岛。那时候家乡的小镇不乏远行的人,或求职或求学,和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一样,踏上开往天南海北的火车,家乡的那一扇扇窗也渐渐消失在暗夜的车灯后。

⑥新旧世界的转变,对年轻人的冲击无疑最大。当我第一次面对不再有连绵雨水的干燥天气,行走在看不到河流的广阔大地时,我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感受到自我认知的渺小,便更不放弃任何一个向外探索的机会。透过车窗、旅馆的窗、宿舍的窗,我见到荒漠与大海、霓虹闪烁的街景、南腔北调带着异域故事的人群……每扇窗后的风景都各不相同,而我也看到自身世界的改变:饮食、口音、思维方式在不融间交叉磨合,在不同的窗边入乡随俗。在生命最富激情的这些年里,我每年往返故乡两次,时间短促,习惯在异乡的居住,故乡的窗也慢慢从生活中淡去。

⑦然而,有一日,我与朋友走过一片小区,在大风呼啸的季节里,万物被吹得浑身颤动、七零八落,唯有那些窗里亮起的灯光显得安宁。暖黄色的厨房、明晃晃的客厅、透露出书架与窗帘的房间,带着窗边的闲聊、做饭的油烟、房间里的吵闹……或明或暗、或冷或暖,仿佛重现了好久未见的最熟悉的风景。刹那间,家与故乡,突然从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里迸发出来,常年坚毅的心境随之既热又暖,软化成记忆中的一江湖水、一抹流云

⑧大概与所经历的五光十色、天南地北的各式窗户相比,最能叩动心底的,还是那扇朴素平凡、带着家的温度的窗吧。

⑨在迁徙日益频繁的当下,往返于异乡与故乡之间似乎已成为现代人生命的常态。但无数奔波行旅的生命,终将抵达最熟悉的那片土地,望见那扇温暖明亮的窗。

(选自《人民日报》20182312版)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题目化用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具有丰富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总摄全篇。
B.第②段中,回忆“踩上板凳,假装回应”窗外“卖米酒的人”的叫卖情形,意在说明作者小时候的顽劣和现在的歉意。
C.作者引述《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所说的话,委婉地阐明家是永恒的港湾,为后文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作了铺垫。
D.第⑥段中写道“我每年往返故乡两次,时间短促”,直接导致“故乡的窗也慢慢从生活中淡去”,从而使作者对故乡的情谊也一直淡忘着。
E.文中描绘了多幅与“窗”有关的、温馨而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深沉情感。
2.试赏析第⑦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刹那间,家与故乡,突然从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里迸发出来,常年坚毅的心境随之既热又暖,软化成记忆中的一江湖水、一抹流云。
3.“窗”对于作者来说,有哪些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说明。
4.第⑨段结尾句有什么作用?
5.本文在行文结构、材料选择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
2024-09-12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19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