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2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①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往往在打开魏晋艺术史册时,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②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雨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③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④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里边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谍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道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⑤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了。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楔,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鏖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⑥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⑦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党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③段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文笔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④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指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2.请结合文章第②段,分点简要概括竹子一生的功用。每点不超过15字。
3.在阅读中,同学小可产生了疑问: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描写了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请你结合文章帮他解决困惑。
4.请简述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同学们将竹子选为本班班级文化的象征物,请你结合文中竹子的精神气质和生活实际,拟一段班级励志语,书写在班牌上。要求:语言连贯、得体、生动,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70字左右。
2024-08-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升学班)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第二段写出了根河有什么意义?
2.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和“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3.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和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你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如何理解?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考试前押题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对选文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清晨静观B.落蕊轻扫C.秋蝉残鸣D.胜日秋果
2.有关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椽破屋”等体现了悲凉的特色。
B.“驯鸽的飞声”以声衬静。
C.“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体现了故都的“清”。
D.这幅画面的主体是“院子里面”,画面的背景是“皇城人海”。
3.对“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一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紫黑色次之”与作者当时失意绝望的心情相符。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2024-08-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普通班语文期末调研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变成一只羊

顾振威

我悲哀而又惊愕地意识到,我七十多岁的父亲变成了一只羊,一只有着圆溜溜的黑眼睛的小羊,浑身的细毛像棉花一样洁白,像丝绸一样柔软。

父亲为什么会变成一只羊呢?我想这与我那不孝顺的妻子有关。那天当着父亲的面,妻子毫不留情地指责:“我看你这个老不死的,连一只羊都不如,一只羊也能卖个千儿八百的,养你有啥用?”

父亲的眼圈刹那间红了,他悻悻地向外面走去。

尽管拳头攥得“咯吱”响,我却没有胆量把它落在妻子身上,我怕她愤怒出走,而后我又成为村里光棍大军中的一员。

当天夜里,我就听到从父亲蜗居的小房里传来了“咩咩”的羊叫声。我披衣下床,借着朦胧的夜色,透过窗户玻璃,我看到父亲手脚并用,笨拙地在硬板床上爬行着,嘴里发出压抑着的“咩咩”的叫声。我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但我没敢破门而入,我怕父亲尴尬得想找个老鼠洞钻进去躲起来。

第二天,发生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怪事——家里少了一个爹,院里多了一只羊。联想到夜里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难道……难道父亲竟然变成了一只羊?

父亲像是被蒸发掉的一滴水一样,了无痕迹,而院中的羊哪像是一只羊?它既聪明又懂事,简直是善解人意,总用水汪汪的眼睛看着我,亦步亦趋地跟着我,渴了不闹,饿了不躁,竭尽全力地长肉。随着时光一天天地流逝,我不得不悲哀而又惊愕地意识到,我七十多岁的父亲变成了一只羊,他想发挥最后的余热,让我尽快过上富裕的日子。

腊月一天天近了,小羊变成了膘肥体壮的大羊,妻子唾沫四溅地嚷道:“快牵到集市上卖了吧,我看能卖一千多块钱!”我咋舍得卖呢?我只好编出能自圆其说的理由加以搪塞。

在喜迎新年的节日气氛里,远近炸响的爆竹在我耳边“轰隆隆”地响,睹羊思人,我刻骨铭心地思念父亲,许许多多温馨感人的往事在脑海里翻滚着……

这个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绿地建筑公司竟让我火速前往,我原本想置之不理,可同村的丰产却在电话里说:“真有大事,你快来吧!”我问:“究竟会有什么大事?”丰产说:“三句两句说不清楚,你来了就知道了。”

我忐忑不安地来到绿地建筑公司,终于知道了原来父亲并没有变成一只羊,而是变作了血肉模糊的尸体,后来变作了五十万元的抚恤金,一个窄窄的、矮矮的骨灰盒成了他最后的归宿。

父亲的后事处理完毕,我回到村里,好婆找到我,讷讷地说:“其实,你父亲欠了我五百块钱……”我瞪着血红的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好婆。好婆继续说:“你父亲找我借了五百块钱,他说他想用三百块钱买一只羊,用两百块钱当路费,去外地打工。”

好婆的话让我震惊不已,尽管已经真相大白,但我还是执拗地相信,父亲变成了一只羊……

(第十八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入围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当妻子嫌弃父亲不中用时,“我”表现得无动于衷,是因为“我”也这样认为。
B.家里少了一个爹,多了一只羊,多出来的那只羊聪明又温顺,竭尽全力地长肉,促使“我”认为这是父亲变成了羊,想发挥最后的余热,让我尽快过上好日子。
C.好婆听说“我”拿到五十万元抚恤金后完全没安好心,只想着要多讹点钱,所以来找“我”。
D.小说善于巧妙地表现人物,推进情节,如妻子见到小羊变成膘肥体壮的大羊时,“唾沫四溅”“嚷”着,生动刻画了一个见钱眼开、刻薄无情的形象。
E.小说看似荒诞,但实际上真实地反映了子女不孝顺老人,反而对老人多有苛求,但老人们却始终默默付出的社会现象,引人深思。
2.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
3.赏析小说中划线句的作用。
4.联系小说内容,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5.小说结尾处,真相大白,但为什么“我”还是执拗地相信,父亲变成了一只羊?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升学班)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5 .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记忆

临窗的雨声

惊动未醒的梦

花落的无奈

是一处早年的伤口在风中摇摆

A.“临窗的雨声”是虚景,是记忆中的某个难以忘怀的片段,作者借助“雨声”的开始叙述故事。
B.“惊动未醒的梦”,那未醒的梦里自然有一份痴情的眷恋,其实不是梦未醒,而是不愿醒。
C.“花落的无奈”让人回到现实,作者将这留在记忆深处的“无奈”说成是“一处早年的伤口在风中摇摆”,形象传神。
D.借物达情是诗的要求,《记忆》中的事,作者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借助具体到物来表达。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升学班)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地泉之灵

林 子

①十月。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慢转,不骄不躁,不温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它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是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智慧和底气的聚舞。他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让运河路线迂回,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1130日,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清静神秘的氛围。
B.灵渠从漓江水流淌过来,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
C.灵渠更像一只鹤,凝聚了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胆识,铸就了智慧和底气的魂魄。
D.当海阳河流来大水时,通过灵渠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和行船的安全。
2.下列对课文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第②自然段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
B.第二自然段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
C.第③段划线句子由短而长,结构简单整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用“婉约”“不骄不躁”“引”等词语写出灵渠飘逸的特点,赋予灵渠鲜明的个性。
D.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灵渠比喻成隐者,用“安然”“从容淡泊”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的特点。
3.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地泉之灵”的意蕴和作用。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升大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是5月。到了11月,一个冷酷无形,医生称之为肺炎的生客,大步在聚居地行走,冰冷的手指到处碰人。在东边,这个蹂躏者肆意横行,受害者成批被击倒。但在长满青苔、迷津一般的狭窄小巷,他踩踏的脚步却来得缓慢。他并不是一个所谓有骑士风度的老绅士。一个小不点女人,被加利福尼亚西风吹得没有了血色,并非一个拳头通红、气急败坏的老家伙的对手。可是琼希,还是遭到了他的袭击。她躺在油漆过的铁床上,几乎一动不动,透过荷兰式小窗的玻璃,瞧着邻家砖房空空的墙壁。

……

可是,看哪!在漫漫长夜,经受了狂风骤雨的袭击之后,砖墙上居然还残留着一片藤叶。这是常春藤上最后一片叶子。叶柄仍呈墨绿色,锯齿形的叶边却因朽败而发黄了。尽管如此,那片叶子依然无畏地挂在枝条上,离地面二十英尺左右。

……

(选自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

1.下列关于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集中写贝尔曼的只有两处。初见贝尔曼时,作者先通过外貌描写告诉读者,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然后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他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当他得知琼希的病情和“愚蠢想法”后,“嚷嚷”了一阵子。
B.课文铺叙琼希的病情,说她的安危在于精神力量,她的生命维系在最后一片叶子上。
C.课文构思精巧,在材料的剪裁和故事结局的处理上独具匠心。作者赞美贝尔曼,但在他身上着墨却不多。
D.欧·亨利擅长运用幽默、俏皮、夸张、讽刺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在生动活泼中给人以启迪。比如:“最后一片叶子掉下的时候,我也得走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医生没有告诉你吗?”
2.课文以“最后一片叶子”串联起小说中的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琼希来说,“最后一片叶子”意味着“生”的希望和信念。
B.对休来说,“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种见证,见证了精神和信念战胜病魔的过程。
C.对于贝尔曼而言,“最后一片叶子”是他一生的艺术结晶,是融入了他作为一位老艺术家的善良、爱心和生命的“杰作”。
D.对于医生来说,“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种见证,见证了老艺术家以生命为代价绘出挽救生命的杰作的奇迹。
3.关于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作者将“肺炎”称作“大步”“行走”的“生客”,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肺炎的来势汹汹、防不胜防。
B.写“肺炎”“行走”“到处碰人”等动作,逼真地反映出“肺炎”缓速蔓延的情形。
C.“这个蹂躏者肆意横行,受害者成批被击倒”,作者将“肺炎”比作“蹂躏者”,配以“击倒”的动作,生动传神地写出“肺炎”摧残生灵的情形,突出了“肺炎”危害之大。
D.作者还调侃“肺炎”不是“有骑士风度的老绅士”,而是“拳头通红、气急败坏的老家伙”,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4.在画波浪线的这段文字中,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细致地描写“最后一片叶子”?
2024-08-1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中等专业学校对口单招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苏东坡的故乡

夏饮

岭南的日子过得很苦吧?”“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这是1083年,苏东坡与好友王巩久别重逢,王巩的侍妾柔奴在为他们喝酒助兴表演歌舞时,苏东坡与柔奴的一番对话。柔奴漫不经意的寥寥几句,让苏东坡泪光点点,万千感慨化为一首家喻户晓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伶俐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道尽了苏东坡的故乡观。这种故乡观,伴随着他20岁离开故乡眉山后的全部人生经历。

②苏东坡的故乡情怀激烈,却又做到了严格意义上的四海为家,两种相反矛盾的情感集于一身。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无人超过他。他每到一地,总是说似曾相识,猜想前生去过。

③苏东坡的故乡在杭州。对一生京城之外惟一两度工作过的杭州,苏东坡尤其迷恋。这里的好山好水都给他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莺飞草长的江南,吴侬软语的诗意,让他乐不思蜀,乃至赋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甚至,他从心里上,认为自己前世就是江南人,而四川则是他的异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④他要急着回的,要回的故乡,也是江南,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能有异乡的故乡化、故乡的异乡化思维,是苏东坡在心里上实现了与异乡的和睦共处,熟稔的人事感情,让他产生了异乡故乡化的情感。遗憾的是,尽管时隔十五年两度为官长达近五年,苏东坡在杭州却没有置一星半点的房产。从某种意义上,苏东坡把杭州当作故乡,更多是精神层面上的慰藉。

⑤苏东坡的故乡在黄州。正值人生的黄金年华,44岁的苏东坡在经历了密州、徐州两任太守岗位的历练,正准备在湖州大干一场时,仕途的戛然而止带来命运急转弯,让他领悟到了人生的无常。

⑥一路顺风顺水的苏东坡在命运的挫折面前,和我们普通人一样脆弱,最初也是闭门思过,亲朋好友纷纷躲避他。后来发现黄州不仅鱼美笋香能满足他的口腹之欲,东坡雪堂也能经常高朋满座,厚重历史能激发他的创作欲望后,数次说,便为齐安(黄州)民,何必归故丘”。

⑦苏东坡的故乡在惠州。贬遣岭南,是有宋以来,对文官最严厉的处罚,可见当初宰相章惇对他的追杀有多急迫。但苏东坡到后不久,就说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⑧从定州到惠州,4000里长途跋涉的磨难,被59岁的苏东坡这样云淡风清地化为他乡变故乡的亲近与热爱。到后来,这种异乡前生化的思念,演变得更加浓烈直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苏东坡看来,仅仅是美食,就值得让他成为一名岭南人。三年瘴海上,越峤真我家。三年的朝夕相守,在心里,苏东坡早已把惠州当故乡了,于是倾尽积蓄,在白鹤峰筑屋,准备终老于此。新居建成只住了两个月零五天,又随一纸谪令上路了。

⑨苏东坡的故乡在儋州。在仕途的最后一站,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本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的凄凉境地,但三年后,乐观旷达的苏东坡早已和生活和解,和周边纯朴的黎民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写下了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的诗句。

⑩当他接到朝廷北归的诏令离开海南时,恋恋不舍的心情油然而生,土著朋友黎子云等人纷纷饯行时,苏东坡睹人思情,写下的《别海南黎民表》却是这样一种节奏: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原本是咀嚼贬谪痛苦的伤心之地,因为超然的处世态度,乐观旷达的情怀,最终却成为临别依恋的热土。

⑪当然,苏东坡的故乡肯定也在眉山,在成都,在四川。对生他养他的出生地成长地,苏东坡有着浓厚的情乡情结,他对家的指向多姿多彩: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江水发源之地等。无论是秀美的峨眉、青城、嘉陵、岷江等山川,还是海棠、松杉等植物,都是他信手拈来吟诵家乡的风物。无论是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的思念,还是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的吟唱,都是对出生坐标地的深情回望。

⑫但苏东坡的回家与归隐,都停留在诗行,人世的各种羁绊使得他的愿望与行动并不能一致,对故乡眉山总有一种时空阻隔、凄然遥望的痛苦感觉。浓厚的故乡情结,化作他乡遇故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的惊喜诉说,化作在他乡与故乡同道中人故乡在何许,西望千山赤的唏嘘感慨,化作眉州太守请他为家乡高楼吟咏《眉州远景楼记》的缕缕情丝中。

⑬一路行走,寻寻觅觅。到底是黄州的定惠院、临皋亭、东坡雪堂,还是惠州的合江楼、嘉佑寺、百鹤峰,到底是儋州的桄榔庵,还是眉州的纱縠行,哪一个才是苏东坡的归宿?哪一个才是他故乡的家园?我苦苦思索,终不得解。

⑭为什么苏东坡在他人生最失意的黄州、惠州、儋州,会把异乡故乡化、异乡前生化?把生活的苟且过得像诗和远方,也许这就是苏东坡作为生活大师,不同于我们寻常人之处。他通过对宗教认识的笃定,吸取了佛道两家随缘自适、人生如寄的思想,慢慢适应被贬之地、融入被贬之地,努力发现异乡的优点,然后放大成快乐的元素,从而在迁流无定的生命苦旅中,不仅有活下去的勇气,还活出了人生最后的精彩。

⑮故乡永远是背井离乡的人在怀念。与当今世界一些人喟叹谁的故乡不沦陷”“容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的悲观不一样,苏东坡既有地理生养所的故乡,又有宗族结聚地的故乡,更有文化心理生活区的故乡。也许,他的故乡在庙堂之上与庙堂之外的广阔世界,在大宋的每一寸去过或没去过的大地之上,在他真实恬淡的心灵之中。

(有删改)

1.第①段开头对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作者介绍了苏东坡的哪些故乡?请简要说明。
3.为什么苏东坡在他人生最失意的黄州、惠州、儋州,会把异乡故乡化、异乡“前生化”?
4.“哪一个才是苏东坡的归宿?哪一个才是他故乡的家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5.文章大量的引用了古诗词,请任意选取文中的三处古诗词简要分析作用。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围绕“苏东坡的故乡”作为叙事线索,有效统摄了全文,使文章的思路更加清晰,结构更加严谨,主题更加鲜明。
B.“此心安处是吾乡”道尽了苏东坡的故乡观,文章书写东坡20岁离开故乡眉山后的全部人生经历来呼应。
C.全文从第③段开始,作者逐一描绘了苏东坡的故乡:杭州、黄州、惠州、儋州、眉山等,作者苦苦思索,最终认为眉山才是苏东坡的故乡。
D.文中第⑫段“浓厚的故乡情结,化作他乡遇故……缕缕情丝中”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的传达了苏东波的故乡情结的浓厚。
E.文章最后一段写到“故乡永远是背井离乡的人在怀念”,作者将当今人们的故乡观与苏东坡的故乡观进行比较,赞扬苏东坡真实恬淡的心灵。
2024-08-1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宜宾市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各题。

感 谢

一辆轿车从度假村出来后,在乡村的泥道上抛锚了,身穿名牌西服的车主焦急地对围观的人喊着:你们谁愿意帮我爬进车底锁一下螺丝啊?

原来他车子的油管出了问题,漏出来的油已经流到地面,而那里离最近的加油站有上百公里,难怪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身旁的女子鼓吹着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于是他赶紧掏出一张大钞:谁帮我锁紧,这钱就是他的了!

围观的人群里有个小伙子动了一下,却被他的同伴拉住:别相信有钱人的话!

这时只见一个小孩走了过去,说:我来吧!

操作很简单,小孩在那人的指挥下不到一分钟就弄好了,爬出来后他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那人,男人刚想把那张钞票递给小孩,却被女人呵斥住了:你还真打算给他啊?给他一点零钱就好了!

于是男人从女人手里接过零钱后递给小孩,小孩摇了摇头。

听见人群中的嘘声,男人只好拿出大钞,小孩竟然还是摇头,男人有些生气了:你嫌少?再嫌,就不给你了。

"不,我没有嫌少,我的老师说,帮助人是不要报酬的!男人很纳闷:那你怎么还不走?小孩说:我在等你跟我说谢谢!

1.根据小说的主题,小说中有一个没有出现却非常重要的角色,以下猜测正确的一项(     
A.度假村的经理B.汽车修理工
C.小孩的老师D.汽车保险员
2.如果要为小说增加一个结尾来凸显主题,最不可能出现的一项是(     
A.男人慌忙开车离开。B.男人责骂女人多事。
C.男人真诚地向小孩道了声谢谢。D.男人坚持给小孩大钞。
2024-08-1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就业班)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个人的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胡乱挥霍也使不尽。有时待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儿,我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到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而赤黄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个球儿塞到碗下边扣住,便禁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啦,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穿过黄布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这么猜,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碗对扣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边。四边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了。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④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后边去,从此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⑤他那时不过四十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未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秘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的。他给了我许多好奇的快乐!我上中学以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高中二年级的暑假,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子。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乌黑的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快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到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活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啦!”“指头中间夹着啦!

⑧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刘扣过茶碗的时候,他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别人看得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露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开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一样——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一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

⑩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的手段,让他们瞠目结舌多好!

⑪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里呢!

⑫孩子们被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瞥见快手刘快速地把手里的小球儿塞到碗下边。

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

⑭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呀!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⑮孩子们给骗住了,再不喊闹。一两个孩子掏钱买糖,其余的一哄而散。随后只剩下我和从窘境中脱出身来的快手刘,我一扭头,他正瞧我。他肯定不认识我。他皱着花白的眉毛,饱经风霜的脸和灰蒙蒙的眸子里充满疑问,显然他不明白,我这个陌生的青年何以要帮他一下。

(选自《让心灵更自由》,有删改)

1.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个人的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胡乱挥霍也使不尽。”作者认为儿童就是要尽情挥霍时间。
B.快手刘对猜不中的小朋友说“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表现了快手刘撂地摆摊卖糖为人实在,不欺客。
C.第③段,作者运用了大量细节描写,快手刘对于我发现他的破绽感到惊奇,但他很快找到了应对办法,在故弄玄虚成功应对后,他显得很得意。
D.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独特作用。承起上文,交代了“我”的离开以及对快手刘的回忆;同时引起下文,为再次见到快手刘作铺垫。
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了快手刘变戏法卖糖的故事,作者不惜笔墨,对十年前后快手刘的形象进行细致刻画,这是作者通过对比手法为表达主题而作铺垫。
B.作者写十年后再见到快手刘,对他的外貌进行了细致刻画,“手背上青筋缕缕,乌黑的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快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快手刘的苍老。
C.“我”童年时期的快手刘是一个淳朴善良、技艺高超的撂地摆摊卖糖的民间艺人,他表演的魔术极快,给“我”的童年带来很多欢乐。
D.作者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语言特点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3.联系全文,谈谈“我”为什么帮助快手刘解围。
2024-08-11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冲刺语文预测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