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2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二嫂子。”黛玉虽不曾识面,听见他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叫做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选自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1.对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进贾府B.王熙凤见贾母
C.王熙凤见王夫人D.王熙凤见黛玉
2.下列对选文中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王熙凤奢华富贵的穿着、打扮可见其对金钱强烈的贪欲。
B.由“丹凤眼”“柳叶眉”可见王熙凤容貌艳丽妩媚。
C.含威不露的“粉面”,未笑先启的“丹唇”,反映了她善欺诈的本性。
D.选文画线句充分体现了王熙凤巧于逢迎的个性。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王熙凤“先声夺人”的出场和众人的言行,显示了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B.对王熙凤头饰、服饰的描写,衬托了王熙凤艳丽华贵的气质。
C.选文中王熙凤的言行举止,体现她善于逢迎的性格特点。
D.选文中贾母对王熙凤的戏谑,在一定程度上丑化了王熙凤的形象。
4.对选文描绘王熙凤的手法,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B.作者只是通过正面描写来完成的。
C.作者主要通过白描手法来完成的。
D.作者主要通过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来完成的。
2024-08-13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普通班语文期末调研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故园

彭家河

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扣下来堆在一起,作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作出了最后的牺牲。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拉锯。在来回的锯齿中,热腾腾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间落下,很快就在树干的两边积了一大堆。看着那两堆细软的散发着热气的锯末,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半个时辰过后,那宽大的锯条还卡在粗壮的树干中间,仿佛咬在树干上的一排锋利牙齿。周围的老老少少都端着饭碗过来看看,嘴里啧啧地说:这树真大。长了几百年,难道不大吗?哪个人能活这么久呢?

⑦那棵大柏树在几天后便支离破碎了,中间的树干也成了一段段的木料,这些上好的木料都先后运出了村,有的换成了电线,有的变成了电杆。那棵大柏树的根也慢慢挖出了一些,那个巨大的有一人多深的大坑也填平了,种上了胡豆。每次看到那里长出的开着紫黑小花的矮矮胡豆,我便想起那个地方曾经站着的巨大的柏树。

⑧房前屋后全都是树和竹子,这些我都心中有数。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多年没有回家,这些东西依然清楚。然而,多年没有回家打扫院坝,不少不知名的草也慢慢慢过屋外的石板,蓬勃向前。

⑨与我的老家一样,李家湾、蒲家湾、杨家山的那些院落也慢慢人去屋空。老的去世了,年轻的外出打工去了,年幼的也跟上年轻的父母进城当了农民工子弟。他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除掉的草,又慢慢地,静静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

⑩回望老家,草木葱茏。

(摘编自《在川北》)

1.文章第⑨段中“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除掉的草,又慢慢地,静静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做简要的分析。
2.赏析文中划线句“看着那两堆细软的散发着热气的锯末,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的妙处。
3.村民祭祀大柏树这件事反映出村民哪些心理?请简要分析。
4.文末“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有人认为“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请结合本文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6.下列对这篇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⑩段写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树木茂盛而感到欣慰之情。
B.第②段写乡村属于草木,草木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为全文情感的展开率先作了铺垫。
C.③④两段围绕树叙写老家生活留给“我”的印象。文中写出了树与人、鸟相处的状况。
D.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表达了村民对大树的尊敬。
E.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表达了作者十分讨厌家乡的大树。
2024-08-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夜的火车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落日失去了最后一抹余晖,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应该早黑透了吧,那么晚打电话告诉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列车在黑夜中呼啸着,载着心事重重的乘客飞驰向前。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座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村里。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火车黑夜穿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忽闪而过,兴奋与激动转眼间成为远离的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

10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去宣威。母亲知道我要路过村里,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但这沉默让我内心紧缩。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车过村里,母子相距不过几百米,却不能相见。

母亲沉默,我也沉默。

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村里时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向你摇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

对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意外和为难,黑夜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算怎么一回事?但母亲很高兴。

我们当然知道那个路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10多年前就全线封闭。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早被栅栏完全隔断,要过铁路只能翻越天桥,现在只剩下三四米宽的道口。我坐的这趟火车时速大概120公里。这样的速度通过那个道口要多长时间呢?可能半秒都不到吧!相互能看见?

窗外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也看不见熟悉的风景。

焦躁中,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流光溢彩。我正纳闷儿这是哪条路呢,放着白色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几个字就出现了。我一阵悲凉,施家屯是隔壁村庄,火车应该在1分钟前就已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和站在路口的母亲。

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没有看见你,火车已经到了施家屯。

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

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能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空欢喜一场。

松林村的一草一木,我再熟悉不过,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我不甘心地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小时就能到村里,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母亲连忙阻止,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这样做是她的错。我没有办法,自己赌气也是跟母亲赌气:那就明晚还在这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招手,一定可以看见。

我又一次要求母亲去铁路口,固执得有些残忍。

我坚定地认为,是我的疏忽,才会没看见站在车窗外的母亲,那么近的距离怎么能看不见?那晚返程时,我早早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飘移,伏在玻璃上,我尽量睁大眼睛,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景物。我想起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的光明在哪里呢?

返程时,我又看见了施家屯收费站,心头撞鹿。

内外温差大,车窗内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亮玻璃,双手罩住眼眶遮挡车内的亮光,让自己也陷入与外面一样的黑夜,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索一景一物。我终于看见被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看见了村庄里萤火般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寻找并摇手呼喊,火车却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啦!

母亲也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黑夜中的火车里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小米田的道口,不过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采用了倒叙手法,既写出了“我”意识到自己考虑不周而生发出的悔意,又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在去宣威和返回昆明的整个过程中,“我”经历了期盼、后悔、焦躁、愧疚、不甘心、紧张、激动等一系列情绪变化。
C.文章中插入小米田路口的一段,意在表现家乡在时代浪潮下的变化。“我”欣喜于故乡的发展,却也担心与母亲错过。
D.文章中三次写到“我”与母亲在电话中的交流,语言淳朴直白,情感表达克制,尤其是对话中的沉默,无声胜有声,打动人心。
E.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为读者展现了母子约定在黑夜的火车经过时相见的过程,真实感人。
2.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3.母亲节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作者因为工作不能回家探望母亲,请你以作者的身份给母亲发一条微信,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祝福之情。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60字左右。
4.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所在班级的一些同学提出把标题改为“那一束光”。为此,语文老师组织同学在班级展开了“那一束光”和“黑夜的火车”这两个标题孰优孰劣的辩论赛。这两个标题,你认为哪个更好?请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5.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顾城的诗句,请以“母亲”开头,仿写两句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浙江省第二次高职考一轮复习系统性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②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③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④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7月,北京清华园。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对“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中“忽然”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采莲”的回忆和江南的惦念由来已久,只是忙于生计无暇顾及。
B.对“采莲”的联想并非刻意安排和设计,对江南的惦念是自然流露。
C.对“采莲”的欢愉和热闹向往已久,对江南也是时时刻刻地惦念。
D.对“采莲”的联想是作者刻意的安排和设计,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2.“这真是有趣的事”和“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中的两个“这”分别指代什么?
3.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和深意。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回忆了江南采莲的旧俗,深情怀念江南,直接抒发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
B.“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中“可惜”“早已”体现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C.选文引用《采莲赋》《西洲曲》等古诗文,只是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和典雅美。
D.全文构思缜密、布局精巧,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值得我们悉心品鉴。
E.全文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流露出作者心中的矛盾和痛苦。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况且,一想起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他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选文出自《__________》一文,体裁是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或一轮__________       __________       百无聊__________       __________
3.选文刻画祥林嫂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4.“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划线句子“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6.最后一段开头、结尾都提到“瑟瑟的雪花”作用是什么?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2-2023学年中等职业学校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

葛水平

①乡民爱戏,常常在夜幕即将垂帘的黄昏时分凑在一起胡喊。烦恼和沉重总是很短暂,劳作之余,乡民对日常生活的期望没有城里人高,只要有戏看,想不来的问题便永远不再去想。热爱,赋予了活着的意义。当一个村庄在空地上搭起戏台子时,村庄里的普通农妇走起路来便如同踩着棉花,腰肢如柳叶,风不来自个儿就摆了,优美地走在村街上,似乎嗓门也比往日响亮了,唱大戏了,来咱村看戏啊!

②我对乡村的记忆是从舞台开始的。在我还看不懂戏的日子里,只要看到灯光照亮,人影晃动,便感觉到一股活力四处洒落,那些声音,纷纷扬扬地落在乡民身上,他们无比快乐的笑容感染了我。

③民间有无庙不成村之说,有庙又必有戏台,无戏台不成庙。我还记得和村庄里的大人们一起去庙里看戏,台下人头攒动,是一张张凝神上望的脸。戏台上,生旦净末丑,正演绎着一场沧桑岁月的人间大戏,让人们感受着人生的喜怒哀乐、生死荣枯。他们为生欢呼雀跃,为死悲从中来。一段哭腔唱得入心入骨地疼,唱得好呀,戏到此时不是演了,是唱,五音六律揪扯得人心战栗。

④我极喜欢看野台子的戏。一场热闹,平地而起,又骤然而歇。在这里,排除了神的干扰,可以进入真实的民间。

⑤我反复回忆童年时期的那些夜晚。等不到傍晚,地里的壮汉便急急收起农具匆匆往家里赶。他们从大地的深处起身,转过身子,那样的不约而同。盛热的空气里有虫子擦着草尖飞翔,暮色斑驳迷幻。匆匆一口饭,大人和孩子们齐齐聚在了村口,一条土路拽着所有人的心。所有人的心澄明如镜,有一种洗礼后的神秘感。一行人前前后后挨挤着,小孩挽着大人的胳膊,一轮明月升到孩子们仰望的高度,远山肃穆,它凝聚着山外的声色犬马。走上山顶,远远看见了野地里的台子,灯光还没有点亮,月明在山尖上,黄土小路有微风的暖痕,一路上话都不敢多说,怕话多了耽误行程。

⑥围绕着戏台周围有许多零嘴,孩子们向大人要了钱买了占嘴的零食,匆匆拽着大人的衣角往舞台前挤。一个女演员,腰肢纤细,头戴花冠,袭一件镶边水红绣花长裙,在戏台当中走台,女演员无视台子下的观众,水袖飞舞,台步走得欢实。

⑦星光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时间,我们觉得大地上的声音开始乱了,人影晃动,苍蝇拍翅、蚂蚱蹬腿,都显得激动异常。村口的老槐树黑黑地站在夜幕里,横杈上落着一层来看戏的乌鸦。

⑧戏就要开始了。

⑨我们在台前乱跑大叫,不时掀起幕布看台子上的人搬布景,都是穿好戏装的龙套生,没见有主演搬布景。刚才那个穿水红长裙的女子在侧幕旁吊嗓子,咿咿呀呀,兰花指翘着,不时指出去收回来,在自己包好的头上摁摁鬓花。开戏前的几分钟里她就那么精心地装饰着自己。我们叽叽喳喳乱叫,吸引得演员走过来,瞪着眼把我们轰下舞台。各自跑往父母身边,拉着父母的手说:看见了,看见了。大人们要孩子们讲讲看到了台子上有什么。有调皮一些的娃娃就扭捏着模仿幕布后的表演,捏着嗓子咿咿呀呀学后台人。这时候准备演出的铃声响了,大人们用尖利的噪音呵斥自己的娃娃,咳嗽声和互相打趣声弥漫于台下的人群。

⑩突然炸起一阵锣鼓家伙响,台子下的热闹和混乱被震得鸦雀无声。

⑪大幕徐徐拉开,演员踩着台步上场。台上台下的距离一点也不遥远。台上的唱念做打,算不得炉火纯青,却也生动活泼。瞬息万变的浪漫爱情,还来不及留恋追怀,便徒生变故。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长,都能让台子下的观众撒一把悲情泪水。

⑫历史被放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真假都不重要了。观众早已熟悉了演员的表演,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心里都清楚。演员胆敢偷懒作假,台下的嘘声起了,口哨声起了,鼓倒掌是高级待遇,或是石头蛋子飞上台,或是给你起一个外号,立马叫响,看你敢不敢瞎对付。

⑬夜戏结束时,有些意犹未尽,瞌睡虫早被赶到了九霄云外,不舍得回家,我们挤在戏台后看演员卸妆。凡士林和油彩味儿扑面而来,大裆裤忽闪忽闪晃荡,大家使劲儿辨认演员核对角色。

⑭走吧,杀戏了。

⑮脚踩着地,心往上飞。

⑯将来谁家能出一个唱戏把式就好了。谁家有那福分呢?挨着户数过去也找不着苗头。笼罩在无奈的气氛之下,有人转移了话题,议论演员的扮相,走着走着没话了,话断在了半路上。

⑰一条小路直达村庄,月亮钻进云层,山野像巨大幕布,把一切罩在其中。

⑱远望村庄有灯光亮着,路在七弯八拐中,像村庄扯开生长的身子,又像时光的投影。村庄最老的老人在村口上站着,黑树桩一样,如果不是手里提着的灯笼,夜色中看不出人形。

⑲他多么想听看戏回来的人说说都唱了啥戏,可是没有人支应他,他孤单的影子加深了夜的浓重。

⑳有人吼他:咋这时间还不睡?快回睡!

㉑夜收尽了人声和呼吸。

㉒他嘟囔了一句:天不怜老,活生生叫我看不动戏了。

㉓只要戏还活着,乡民们明天照样不敢耽搁了看戏。新的一天,在某个看不见的地方,正在形成一台戏。在人间,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分析第⑦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
3.文章结尾对村庄最老的老人进行了描写,有何作用?
4.文中⑤-⑯段中,人们对野台子戏的热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5.结合全文,请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细致描写普通农人得知有戏可看的由衷喜悦,村民爱戏之心得以一窥。
B.“戏就要开始了”之后一系列关于小孩子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孩子活泼、调皮、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充满童真童趣。
C.“村庄里的普通农妇走起路来便如同踩着棉花,腰肢如柳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表达了普通农妇们有戏可看的喜悦之情。
D.文章主要是对野台子戏进行正面描写,不仅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也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E.文章开头说乡民“只要有戏看,想不来的问题便永远不再去想”,表现了他们沉溺于眼前的享乐,没有对生活的长远考虑。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中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①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③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④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选自曹禺《雷雨》)

1.关于《雷雨》,下面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主要围绕周、鲁两家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展开情节。
B.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现实。
C.周萍、鲁大海、鲁四凤都为鲁侍萍所生。
D.主人公周朴园与年轻时的恋人重逢,家人团聚,这是一部喜剧。
2.文中画线句子的潜台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你来干什么?(是来敲诈的吗?)
B.②谁指使你来的?(是不是有人在背后给你出主意?)
C.③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你可真能耐啊!还是忘不了来“讨债”!)
D.④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别哭!当心哭坏了身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多不容易啊!)
3.下面对鲁侍萍性格和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命”说“天”,表明她对自己悲惨遭遇的根源有了深刻的认识。
B.“我以为你早死了”,说明她已看透伪君子的真面目,恨之入骨。
C.“悲愤”表明她性格不只是软弱,更有对周朴园的不满。
D.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
4.周朴园刚认出鲁侍萍时的感情是(     
A.惊喜B.惶恐C.惊呆D.惊疑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南五市三区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8 . 对以下微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A.“明艳”指色彩鲜明、艳丽,诗人用“明艳”来形容花的色彩华丽,引人注目。
B.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写出芽儿经历血与泪的洗礼开出成功之花的过程。
C.诗歌写出了成功者的荣耀,更凸显了成功者为目标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艰辛。
D.诗歌风格清丽隽永,以粗犷豪放的语言讲述深刻的道理,激励人们为目标奋斗。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淡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有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

贪婪的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真的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干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癫癫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揭示了江南湖州“百草原”中与众不同的竹子的精神品质,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文中说“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这其实是作者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
C.作者笔下的竹子既是正直、虚心、淡泊者的化身,也是岳飞、辛弃疾等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者的象征;既是兼有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圣人,也是心灵自由快乐的凡夫俗子。
D.本文采用对比、象征的手法,着力刻画了淡竹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娴熟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摇曳多姿。

(2)本文题为“淡竹”,第3段却写到了稻子、银杏、梧桐等,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3)文中画线的语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修辞手法赏析。
(4)阅读全文,揣摩文中“淡”的丰富含义。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选自鲁迅《祝福》)

1.对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她自己,也都还不错。
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
C.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2.第一段中前三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文中起到哪些作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动作描写。以静衬动,为我的浮想提供契机。
B.环境描写。以自然景物的寂寞,暗示社会环境的冷酷。
C.侧面描写。以静衬动,为我的浮想提供契机。
D.悬念。以自然景物的寂寞,引起人们对祥林嫂命运走向的期待。
3.对小说中“我”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鲁镇人的代表,鲁镇是中国社会的缩影。
B.“我”是小说的主要人物,目睹见证了祥林嫂的一生。
C.“我”是小说主人公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和人物形象的描述者。
D.“我”是作者,直接对鲁镇人作人性的批判。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南五市三区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